2024-06
9

鲁迅在这里

By xrspook @ 11:05:02 归类于: 烂日记

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鲁迅,初中的时候《孔乙己》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我还记得那篇课文我们做了很多的笔记,我用五颜六色的笔把语文书空白的部分都几乎填满了。那些东西是《孔乙己》的关键,老师说、我们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就流行把那些东西写在语文书的空白地方,而不直接拿一个笔记本之类的记录下来,大概到复习的时候,不需要拿两个东西吧。五颜六色,处在不同角落的笔记也能让记忆有点差异性。多年以后,我依然对《孔乙己》的笔记记忆犹新,虽然现在要我把初中的那本语文课本掏出来已经很有难度了。鲁迅是什么呢?鲁迅是学生时代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他的文章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但是却没有人给我们详细普及过除了革命者这个身份,鲁迅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下午,我约到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门票。那是三个展厅的联合展馆,一个是广东美术馆,一个是广东文学馆,最后一个是广东非遗馆。我只知道那里的预约非常难,所以我是18点精准点进去,蹲点抢票的。最快被抢完的票是广东美术馆,虽然广东美术馆放出的票是最多的。广东文学馆的票是最后被抢完的,但实际上就我的观影感受来说,我觉得反而是广东文学馆让我印象最深刻。广东文学馆某一层大半部分讲的都是鲁迅的故事。不仅仅是我们教科书上说的那个鲁迅,也不是要表达他很重要的革命精神,那里给我们反映鲁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会成为这样的人。里面还有说到他的妻子,说到他的儿子。去广东文学馆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鲁迅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当然我也不知道原来他的妻子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出生在我从小就已经知道的地方。广州高地街就要现在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附近。在我的印象之中。高第街是一条比较长的街,最大的特点是那里做服装批发,不仅仅是服装,鞋子也有,所以高峰期的时候,那里热闹非凡,虽然只是很窄的一条街。我之前不知道为什么广州有那么多与鲁迅有关系的建筑,但当我知道原来他妻子是广州人,他们在广州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一切都说得通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在我们教科书里那么多的重要人物,鲁迅是离我们这些广州人最接近的一个。如果还得选第二个的话,那个人肯定是孙中山。

广东文学馆鲁迅那个展厅,某个地方放了一张书桌,书桌上面有一个相册,当你翻动相册,墙上那些数码相框也会随之改变,因为相册的右上角有个二维码,天花板上有一个摄像头,估计那个摄像头会根据二维码的变化,改变墙上数码相框的内容。桌面上的那个相册,实际上也是一张张白纸,上面的相片是通过投影出现在上面的。照片里的鲁迅,让我觉得那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之中的革命者。那张书桌旁边放着一张躺椅,鲁迅上海的家里也放着一张类似的躺椅,我躺坐在那里,感觉很舒服,躺坐在那里的时候有点让我觉得时间回转到鲁迅生活在上海自己家里的时代。某张照片里,鲁迅刚刚去世了,他正在哮喘病发作的儿子危坐在那张躺椅上,表情很惆怅,因为他没有了父亲。

如果参加考试的学生们,知道了那鲁迅的这些故事,他们脑子里的鲁迅形象一定会丰满不少。

2022-02
19

思维导图,你好

By xrspook @ 20:23:54 归类于: 烂日记

之前我觉得思维导图跟流程图是差不多的东西。几年前单位的同事让我思维导图入坑了,在所有电脑上我都已经装了mindmanager,那是一个破解版,破解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主程序exe文件替换掉就可以了。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做思维导图,原来可以这么方便,因为通过键盘的快捷键就能很快地上下左右进行层级之间的变换。思维导图需要的就是这种东西,你不需要把东西非常细化,但是你要抓住要表达那个东西的脉络。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思维导图这东西,但实际上语文老师的板书一定程度上一层套一层的大括号大概就是思维导图,不过他们当时并没有直接跟我们说那就是思维导图。又或者在他们的教学里面,也没有思维导图这个概念,但实际上他们正在执行思维导图。其实各个科目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表达出来,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语文老师用的大括号比较多。当时我们其实也没用多少脑子,只是把老师写下来的东西抄下来。黑板没有明确一行一行的标记,所以当我们做笔记的时候,到底要预留多少行呢?每一次都这都是一个纠结。大概现在的学生再也不需要为这个烦恼,因为老师在上面再也不会有板书,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电子课件,课件拿回去就行,完全不需要手工操作。但话说回来,当老师上课再也不需要在黑板上做板书以后,电子课件里几乎没有思维导图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标题,一大段接一大段的解释。虽然这样的操作一点问题没有,但是总觉得会少了点什么,如果要我上去讲课的话。,可以怎么着呢?

过去好几年,当我要写统计分析的时候,我就先会用思维导图做一个梗概。把主体的框架定下来,然后把里面需要补充的内容以及补充的方式都写得很清楚。这样的好处是我就不会写到某个地方不断地扩展开去,而另外一些地方,因为前面的扩展忘掉了。无论整体的把握还是细节的处理,思维导图都帮忙,让我们思路更清晰,但问题是只有在时间充裕的时候才能这么干,如果那是一个考试的作文,显然我就没办法以这种方式开展了,因为时间有限。的确可以写之前整理一下思路,但是写的时候只能是从头到尾。即便前面有什么缺陷也再也没有补救的空间,因为把试卷用各种符号添加删除显然是不行的。但话说回来,真正工作的时候,只要不是时间非常紧迫、必须匆匆忙忙赶出来,就必然会有添加、删除和修改的操作,这是不可避免的,又或者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最终的成品让我个人觉得拿得出手。

思维导图这个词我接触没多少年,但是这种思路实际上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流程图跟思维导图比起来,逻辑性更强,那远远不是天马行空那么简单,而是根据那个流程,就意味着可以顺畅地把某件事执行下去。感觉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危机四伏,尤其在做某些判断的时候。

mindmanager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导图软件,但是用我现在的那个版本做流程图显然就水土不服了。之前我做过流程图,用的是visio,但现在我发现我居然找不到免费的版本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误打误撞之下,我认识了画流程图的免费神器draw.io!脑洞大开真好!

2018-10
20

记不住

By xrspook @ 18:06:42 归类于: 烂日记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模仿能力不强,无论是语言类的还是动作类的,我都需要一定时间去消化。所以那些过目不忘的人经常会让我很羡慕崇拜。

还记得语文或英语要背书的时候我每次都会非常痛苦,因为显然那些东西你不能靠理解,你不能天马行空地按照你觉得的意思复述出来。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那都让我非常痛苦。尤其是我记得小学四年级学英语口语的时候,简直让人痛不欲生。因为我根本记不住那个发音。到后来,开始学音标了,也学语法了,我觉得一切都算是走上了正轨。只有理解了,我才能更好地把那些东西输出。情况就像只有我掌握了工具,我才能解牛。

但有些时候,工具用不上。比如当我要学唱一首印地语的歌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是外国网友的音译。那些东西是完全没有意思的,而且不同人的拼写方法还不一样。因为不知道那个单词的意思,所以你只能按照那个发音去唱。习惯了,你可以看着那些东西唱出来,但如果真的把歌背下来,我需要花很多时间。那让我想起小学的时光。虽然现在的背书是我自愿的,以前我不得不背,现在是我自己主动去吃那个苦。为什么做这种事我会觉得很难,但有些人却看上去那么容易呢?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快速背下来的,虽然我要花很多时间,但是当我能背下来的时候,那东西就会成为我的条件反射,我能不假思索思索地把那些东西复述出来,而且能持续很长时间。即便有些时候我忘了,只要我听一下,我还是能继续下去,我不需看到文字本身。在看某些超强大脑节目的时候,我觉得那些人简直匪夷所思,他们记住的还不只是发音,还有一大串乱飞的数字。显然他们可以这样做到,必然有他们的技巧。所以,如果当我们开始念书之前就掌握了那个技巧,我们的人生会不会就舒服很多呢?但话说回来,因为要把一首印地语的歌背下来,对我来说就像绕口令一样很困难,正是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进去,而且我一辈子能背下来的没多少首,所以会我觉得很特别,也很珍惜。如果所有东西我都看一眼就能记住,我肯定不会对它们产生多大的感情。对普通人来说,记忆大神真的非常厉害,但是,可能对他们来说,生活会少了一些乐趣,除非他们把那种成就感完全寄托在别人羡慕的眼光里。我不能把语言或者动作很快地复制模仿出来,但是我会用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所以出来的效果未必就比他们差。要我完成模仿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效果可以很好。如果人生得经历过无数次以后痛苦之后才能似懂非懂地悟出其中某些快速记忆的方法,那么大家可以稍微称自己为大师的时候,估计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了。

我不完美,这是明摆的事,但我觉得这样的自己还不错。

2018-05
13

纠结于语法

By xrspook @ 16:24:30 归类于: 烂日记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语法的了,是小学的时候吗?还是初中的时候?语法这种东西,我总觉得那是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就出来了,但无论语文也好英语也好,又或者是其他语言也好,还是让你去学语法。还是学生的时候,我觉得语法这种东西,别人叫我去学就学嘛,什么搭配什么,那都是些固定的结构,都是用来应付测验考试的。什么跟什么搭配最好我通常都不会深究。只要搭配出来的东西不被判定为错误也就可以了。直到我开始做中文字幕翻译,我觉得自己慢慢地不断纠结于这些问题。单纯是文字翻译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么变态。一旦要做字幕翻译,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动词都应该精准到位。什么主谓,什么动宾,什么副词,什么定语……这些我都得考虑,因为别人一句话可能是分开几段去说的。我不能在一行字里把所有都写出来。也正是因为我要分几行,所以我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想怎么样。也就唯有到了这种时候,我才会后悔为什么当年语文不更认真一点去学。但其实,大概这种东西是学不回来的吧,我觉得这应该是积累回来的。但用什么去积累呢?这是个问题。到底哪个教材、哪些地方写出来的东西才更正统准确呢?语文书经过那么多代人的推敲,当然不会有问题,但如果只是专注于语文书,那显然就太狭窄了。如果看其他作家的,我们又怎么才能保证他们也没有我们的烦恼呢?虽然他们是著名的作家,而我们什么都不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尔克斯那本叫做《族长的秋天》小说。那本书真的很变态,一本书两百多页下来就只有一个句号。没有分段、没有句号。谁能保证翻译的那个人犯语法错误吗?语法这种东西,错了也好,没错也好,其实能保证理解通过也就没什么大碍。但我总觉得,如果读起来不通顺,语法估计也会有点问题。而这种用感觉去反观语法的做法,也就只能是通过积累了。因为近期我一直在纠结这些东西,所以看电视的时候我会很认真。看本地台新闻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些记者的某些描述是有问题的。虽然他们没有说得一卡一卡的,但实际上句子不通顺。之所以这样,那不用说,肯定是语法搭配出现了问题。以前CCAV的新闻联播我是无论如何都看不下去的,但现在我居然能很认真地看完,因为除了获取某些信息以外,我可能在研究他们的各种词语使用。的确,CCAV的新闻几乎不犯错,即便只是一个采访路人甲的镜头,当然,我们所看到的路人甲可能根本不是一个路人甲。当你真的要在某些问题上较真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身边那些貌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东西都是学问,但绝大多数时候,你都把那些放过了。你根本意识不到那些东西很重要。

自知自己无知是一个很重要的觉悟。也只有真的正视了这个问题,人才会开始无休止地探索。

2017-11
5

不合格往事

By xrspook @ 21:34:18 归类于: 烂日记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脾气比较暴躁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我的忍耐力,已经比从前很多,这个跟的是我学生时代做的对比。记得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总会因为一些事感觉到烦心,于是自然而然的就会发脾气。结果可能不是骂人打人,而是大哭一场,最终会导致,我被家长教训一顿。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之前,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都快晚上12点了,我还没有做完,于是我就哭了,但哭并不能解决问题,我还是得继续装下去。哭只会让我产生怨气,做得更慢。回想当年,那些作业不过是老师要求把后面生词表的字全部都抄上不知道多少遍而已。为什么会做得那么慢,我也不知道。如果我胡乱写,肯定可以快很多。从狡猾的角度考虑,即便我把一些字漏掉,老师也可能察觉不出来,而且那真的是无意漏掉的话,老师也真的不能拿我怎样。但是学生的时候,我就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这样,实际上抄是抄了,但真的有没有漏掉真不知道。因为那种抄写的作业谁也不会认真去看。语文也好,英语也好,其实每到期末考试之前都会有这样的作业。从前写得慢大概是因为我妈对我的田字格汉字有要求。但到了那个时候,其实那个字不写错也就可以了,丑不丑不是重点。汉字写得慢,可能是因为,我对文字的了解不是很深。所以每个笔画都要按照印刷体来画,与其说那是在写字,不如说那是在临摹。就像外国人学汉字一样,那是在画画。只有把每个笔画都清楚了解了,你才不容易把字写错。这个过程需要积累,到期末考试之前,理论上我们应该已经把那些汉字掌握了,所以老师布置那个作业的时候,她觉得我们不需要用那么多时间去完成,但实际上,我去耗了很长时间。

还有另外一次我做作业做哭了,那是因为第二天就是高中的物理考试。当时我真有这个感觉,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考及格。并不是因为考试之前老师就已经恐吓我们,而是因为那些知识点无论是从公式还是计算,对我来说都很难。每次物理期末考试,很多人都不及格,所以为了让分数好看,老师只好在所有人的成绩上面乘以一个系数。最终大家要不要补考还得把平时成绩加权平均算上,因为如果只是用一次考试成绩做定断,补考的人实在太多了。最终那一次物理考试,从卷面成绩说,我的确没有及格,但我也不需要补考。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明天去考试,今天知道自己一定不会过,那种感觉实在太糟糕了。完全不是胸有成竹一定能考得好,而是胸有成竹自己必死无疑。之前之后这种事都没有发生过,唯独那一次。

高中时候的英语测验我也试过有一次不及格,那是因为卷子是学校里面非常牛的英语老师出的,那份卷子的难度相当于四级。我做那份卷子的时候我们只是读高二。除了第一大题语法题是跟那个单元的生词有关,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以及后面部分看不懂的单词看不懂的句子比看懂的还要多。给我们出那份卷子的老师就没想过我们会有多少人及格。他只是纯粹想让我们感受一下什么叫做难。在做那份卷子之前,我并不知道那份卷子会这么变态。知道那份卷子如此厉害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合格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做的时候我就觉得那份卷子就像天书一样,纯粹碰运气瞎掰。通常老师出的卷子都不会让大多数的人太难堪,但显然那一次老师出的卷子就是故意让大家很难堪的,所以我死了那是很自然的事。

高中时候的数学,有段时间我一直徘徊在合格与不合格之间,正负十分以内。当时我真的很怕我们那个数学老师,但后来,我居然习惯了他经常让我心惊胆战,再到后来,虽然要挣扎达到班的平均分以上还是很难,但总算我不会在合格线附近徘徊了。

高中是我唯一觉得测验考试合格或者达到班平均分也很难的阶段。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