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
25

补短

By xrspook @ 11:01:21 归类于: 烂日记

《西班牙语初学手册》我已经不记得是我什么时候买的了,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呢?我同样也不记得,但是相对于从前我买的书来说,这本书算比较高端,因为配的不是磁带,而是一张CD,虽然里面的音频不是MP3,但是这已经很进步了,所以我猜这本书买回来的时候,是有一个塑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CD封装在里面。从前我到底买过多少本西班牙语的教材,我的确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这本绿色封皮的西班牙语初学手册,我却记得我曾经很用心地学习过,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没有继续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学西班牙语正统课本《现代西班牙语》。

还记得大学的那些早上8点上课前的时光。我会在7点30左右到达课室,然后开始学我的西班牙语。有些人在读英语,而我读的却是西班牙语。那个时候现西配套的是磁带,我没有带着Walkman去课室,所以实际上我只是凭感觉去读。

从前我们学英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总是以我们的感觉去读,但实际上可能根本不是那样的。还记得大概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去英语中心。从那时开始我才知道英语原来不是我们那本配套教材磁带里读的那样的。当时的小学英语教材是中国人读的,但是在英语中心他们用的是香港的版本,虽然可能也是中国人读的,但是风格跟我之前接触的完全不一样。要说彻底颠覆我的,大概是新概念英语或者剑桥英语的磁带,那些教材的编排跟我们的课本很不一样。虽然那本新概念被我买回去以后,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没用过的,以至于现在这本书到底被我放哪里了,我已经没有印象。至于那本剑桥英语实在太惊艳,惊艳到我甚至怀疑自己过去那么多年学的是不是假英语。剑桥英语是高中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材,但那门课一个星期就只上一次,别的班是外籍老师教,而我们班是副校长教,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也不知道。反正那门课是一种体验性质的,正统的英语课继续每天都会有,隔一段时间会测验考试,还是传统风格。

本来说的是西班牙语,但不知不觉就跳到英语去了。说回那本带CD音频的教材,我觉得那本书的内容很不错,课文选择很特别,课文全部都是外国人读的,准确来说西班牙语发音的内容都是外国人读的,风格跟剑桥英语非常类似。那本书很薄,内容有很贴近实际,但里面大量的信息要让读者学会学懂非常难。比如说语法这种东西可以用一大本书去说,但实际上这本书就只有一两页纸的版面说明问题,显然不可能全部铺开。于是这就导致了虽然我已经很认真地去记忆,但实际上我依然不知道该如何用,比如说宾格代词和与格代词。英语里面是没有与格代词这种东西。宾格代词和与格代词直接对应的是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我甚至不记得到底我学语文或者英语的时候有没有这么区分过这种东西。在我记忆之中好像没有。西班牙语跟英语比起来有非常多的多变体。单数复数那是肯定存的,阴性阳性加上各种时态导致我这小白出错的几率大增。如果一个句子里面宾格代词与格代词都有的话,我经常不知道谁是谁。到底那个动词应该以什么形式出现呢?是宾格代词与格代词还是那个经常默认省略的主语?因为这本初学手册版面的关系,没办法把语法讲全,所以这些我必须掌握的规则就得用其它方式补全。所以昨天我又老老实实地下单了新版的《现代西班牙语》一二册。现在的现西是2017年版的,跟99年版本蓝色封面的套最大区别在于书本变大了,印刷变成了全彩,里面的内容据说也更贴合实际了。我只希望这本新的现西里面没有像99版本那样有各种各样连小白都发现得了的拼写错误。

从前的英语是要我学,现在的西班牙语是我要学。既然曾经被迫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学习一门外语,我觉得现在如何学这个问题上我应该已经掌握了一些技巧。我不觉得这样我会学得更快,但是估计这会让我学的比较有思路,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然后主动补全那些东西。

2021-08
15

回忆牛津书虫系列

By xrspook @ 11:37:39 归类于: 烂日记

连续说了好多天的运动,我觉得自己有点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天天都有新话题,大概因为我每天都把很多时间和思考放在那个上面,所以生活里除了吐槽工作就是描述我运动的状态以及谈我运动时或者运动之后的感受。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因为只有不断地做,不断地思考,人才会慢慢一点一点进步。胖子不是一天吃出来的,进步也不是突然间就有了一个质的升华。正是这些跬步的积累才最终可以至千里。

但是其实除了工作和运动,我也会做一些其它的事。有些事是在我计划之中做的,比如说当某一天我发现了关于JEA很久很久以前的某篇文章(EL EXTRAÑO CASO DEL DR. MENDOZA Y EL SR. ABELLO,REDACCIÓN EL TIEMPO,2000-12-23)我就想要看《化身博士》。在我印象之中,我见过这个名字,但是又好像有点模糊,后来当我搜索图书的时候,的确发现牛津的书虫系列就有这本书。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牛津书虫的双语系列,但那个时候我没有一整套买,我都是一本一本挑着的来买,至于是怎么挑,大概我觉得封面和标题比较恐怖,比较吸引人,我就买了。比如说我第1本买的是《歌剧院幽灵》,那是在广州购书中心买的。书虫系列的很多书我都是在购书中心买的。我已经不记得一开始是怎么发现那些书了,我甚至不记得那些书到底是放在哪一个类别的货架。大概那个时候我正在儿童书籍的书架上找《X档案》吧,因为初中的时候,某个同学跟我说她在某个儿童图书馆里发现了《X档案》。但最终,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书店,我都没找到。同学说的《X档案》系列图书我没找到,反而让我发现了牛津的书虫系列。如果当时的我就有强烈的收藏癖好,如果当时的我不吝啬钱,而我的父母也知道我喜欢看那些,估计我会一套一套买回来,但实际上没有,所以我买了很多零散的,也买过一整套的,但只买过一套。说来也奇怪,一本一本买回来的我大多看过,但是一整套买回来的,我反而没拆封过。我不知道书虫系列到底是不是全部都是简写版本,还是说有一些故事本来就比较简单就不需要简写了。当年我为什么没有买《化身博士》呢?因为我觉得那比较不恐怖、不吸引人?当我不久之前看完《化身博士》以后,觉得这本书还真的挺悬念的,而且也足够恐怖。从一开始那个气氛就是阴森森的。如果当年我知道是这么个情况的话,我绝对要入手那本书。

是牛津的书虫系列让我喜欢上了英文阅读,不再畏惧,不再觉得学英语纯粹为了测验考试,那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知道那些我很想知道的故事。那时,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的成绩我依然非常一般,但起码不再害怕了。至于喜欢上考试的阅读理解,直接觉得那好玩过瘾,那又是高中时候一个英语老师打通我任督二脉的故事了。牛津的书虫系列是我拥抱英语阅读的启蒙老师。

在知道JEA的那个相关文章以后,没过几天我就入手了《化身博士》的纸质书,买的是译林出版社的书,但是可能因为书太薄,所以他们硬是一本中文版配套一本英文版。至于英文是不是原版,这我没有考究过。中文版放在家里,英文版放在单位,但实际上英文版我连翻都没翻过。中文版是某一天晚上单位的作业比较早结束,所以我翻了一下,看了几页,觉得很过瘾,但是回到单位却没得看,于是我又只好在kindle上买了电子书。中文版的《化身博士》电子书好像单卖不便宜,跟《金银岛》捆绑起来很划算,所以我就买了《金银岛》加《化身博士》捆绑起来的中文版。之所以会捆绑一起卖,是因为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英国的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化身博士》画了我一个晚上十几分钟,然后又花了两个白天的某些摸鱼时间看完。

这个有点阴森森的故事里面满满的人性纠结。但实际上当我看完以后又觉得那好像没有人们说的那样纠结。这让我想起韩寒的某些作品被放到了某些语文考试的试卷里,但是当他自己去做那些题目的时候,他自己反而懵了,因为标准答案和他之前的设想其实是有不少距离,连他自己都没想得那么深入。

如果《化身博士》的篇幅再长一点,里面的东西再细致一点的话,我感觉会更好,但为什么就只有那么一点的篇幅呢?我觉得有点可惜。

至于对这本书、这个故事的具体感受,我还得花一篇blog慢慢展开,因为这一篇里面前面铺垫的东拉西扯太多了。

PS:搞定这篇后,我无聊翻了翻自己书柜里牛津书虫的存货,一堆散买的书都很薄,薄到根本没有书脊。我随手抽出来的第一本就是《化身博士》!我那个去~ 当年我有买!但买回来以后根本没看过!!!!!否则我不会没有一点印象!!!!!!但为什么那么本书里没有书店的戳呢?到底当年我是在哪里买的呢?省图批吗?

2020-07
8

过去的纠结开花了

By xrspook @ 9:38:16 归类于: 烂日记

当我以死磕式全包围的方法学习Think Python和做里面的习题的时候,网友觉得我完全不需要这样,那样太学生了,只需用到什么就学什么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我觉得我这样做挺好。虽然我学的时候并不知道我除了这样还能怎样。看完书,但不会做里面的习题,我这书算算看好了吗?我要上手python,得到达条件反射的程度,不经过练习根本不行。我完全明白知道了理解了某些东西,但没有经过实践会是一个什么状态。

初中前两年我的英语老师从前是大学老师,后来不知怎的沦落到在一所臭名昭著的中学里教英语。他从来不给我我们布置作业,也不会有什么小测之类的东西,所以一年下来除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我们见不到习题。的确,开学的时候除了教材以外还会发1本练习题,很薄的一本,但做不做,做到什么程度,老师是放任自流的。他讲课完全么有问题,语法解释得很到位,字也写得非常漂亮,但他这种教法除非遇到非常自觉刷题的学生,遇到我们这种完全不自觉的,简直是必死无疑。我觉得小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英语是很不错的,尤其是英语听力,因为某年寒假我还被选去某个地方上某个班强化过,但初中的前两年我算是被荒废了。要用得溜,无论你心法掌握得多好,依然需要大量的练习。中考的几门科目里,我的英语是最低分的。当我上了一所重点高中以后,我更加领会到我跟其他同学的差距,因为我所经历过的习题实在比他们少太多了!为什么当年我会刷物理的参考书,刷化学的参考书,却从来不刷英语的参考书和习题呢???英语这个东西和理科有一定的差别,理科你掌握了原理以后或许还能八九不离十,即便某些题目里有些综合,见过和没见过顶多是反应快慢的差别,但思路还是摆在那里的。英语这个东西有什么规定搭配,什么默认的例外,什么俚语,没遇到根本没法玩,我的跟头就是栽在了这里。如果可以重来,英语这个鬼东西我一定会刷很多题,而且还必须建立错题本。海量的阅读量和海量的单词量外加各种写作技巧拼凑起来,英语考试是可以拿高分的。不过话说回来,英语考试高不高分我完全无所谓,大概从高中开始,我就觉得英语是一种工具,实用至上。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用非常正确的英语他们都能理解,所以其实六十分跟九十分没啥区别,都能解决问题。

学习python我之所以要做习题是因为Think Python那本书里面的实例其实非常少,知识点也不是真的全部都涵盖了。融会贯通这种东西完全靠做习题去达成。近段时间,我在写博客导出数据的转换脚本。的确,一些功能性的东西,我还是得去搜索,边学边用,但那些最基础的思路,是在我做习题的时候印到我脑子里的。比如我要筛选标签,正常人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找筛选的函数,如果标签关键词只有一个,用find就好,但如果多个,那就得用正则了。我一开始也是怎么干的,但后来我发现这样会带入一些莫名其妙的路人甲,我需要准确匹配关键词,所以先建立列表,然后用if str in list就能完美解决的问题。如果标签数量多,还可以用字典替换列表,in在字典里的索引速度杠杠的。如果我不曾在字符串、列表和字典那里下过功夫,我怎么可能会有这种思路。习题的确折磨了我好段时间,但那都是值得的。

过去的纠结,让我现在顺畅。

2020-04
7

阴魂不散的小海龟

By xrspook @ 21:56:27 归类于: 扮IT

LOGO语言小海龟,你为啥阴魂不散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对从前小学3年级的我来说是个噩梦,现在依然是个噩梦!Think Python 2的第四章正是用这个turtle讲故事,想死的心都有了。没有一定英语基础,没有足够强悍的数学基础,怎么可能玩得转小海龟,而且还要空间思维能力。小时候我对这个东西瑟瑟发抖实在太正常了…… 25年后再遇到,我继续纠结得死去活来……

第四章最后的习题1要求画一个堆栈图,不知道他们到底要画些什么,要画到什么程度,mindmanager了一个,画完以后的确对函数的嵌套有点开窍。

习题2要画3朵花,画得我死去活来…… 但总算完全不看答案能画出来,看完答案,得到那些偷偷摸摸设定的参数后能画得跟要求一模一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import turtle, math
def arc(t, r, angle):
    n = 20 # int(2*math.pi*r/4)+3 公式画图太细致太慢,直接赋值加速
    step_length = int(2*math.pi*r)*angle/360/n
    step_angle = angle/n
    t.lt(step_angle/2) # 据说折腾一下角度能消除像素误差?
    polygon(t, step_length, n, step_angle)
    t.rt(step_angle/2)
def polygon(t, length, n, angle):
    for i in range(n):
        t.fd(length)
        t.lt(angle)
def flower(t, p, r, a): # t for turtle, p for petal, r for radius, a for angle
    for i in range(p):
        for i in range(2): # 重复两次画花瓣,两次转向后和初始方向一致,非常重要!!!!!
            arc(t, r, a)
            t.lt(180-a)
        t.lt(360/p)
def move(t, length): # 一个画板画3朵花必须用暗中位移
    t.pu()
    t.fd(length)
    t.pd()
bob = turtle.Turtle()
move(bob, -100)
flower(bob, 7, 60, 60) # 偷偷设定半径和角度,万恶的例子,叫人怎么猜!于是我也直接搬!
move(bob, 100)
flower(bob, 10, 40, 80)
move(bob, 100)
flower(bob, 20, 140, 20)
turtle.mainloop()
2019-08
12

又听到“丹绳”这个词

By xrspook @ 11:02:04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星期看了一部香港电影,叫做《沦落人》。里面说的是一些普通人,或者说是一些非常不幸的人的经历。我们通常觉得社会的底层人群,人生谈不上什么梦想,但这部电影却给了人希望。小时候在我印象之中,黄秋生是那种让人非常厌恶的存在,因为他演的通常是反派,而且是让人非常憎恨的那种。小时候我总觉得他这个人很可恶也很可怕。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到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不是每个人演反派都会让你有这种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演普通人的时候,他会让你觉得很自然,就像那不是一个塑造出来的角色,而真的是你身边的人。在《沦落人》里,他演的是一个瘫痪的人,腰以下完全动不了,双手算是还有点活动能力,但也很不自如。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以他得请工人,虽然自己已经住在公屋,但那还是得花那笔钱。因为如果没有工人,他根本无法活下去。之所以会瘫痪,完全是因为突发的某个事故。他觉得自己这样的状况会连累儿子,所以就和老婆离婚,让她再婚,然后儿子就可以到国外读书。他只是社会里非常不起眼的一个普通人,但是他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无论那个是他的儿子,还是那只是他请回来的工人。儿子理论上是捧在手心里的,很多人都这么干,但是,在对待工人这个问题上,人们又是否真的把他们当作是人,而不只是一个干活的机器呢?工人有梦想,一个瘫痪的人也有,而之所以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没资格有,完全是因为大家没有真的很迫切地追求过。梦想这种东西准确来说不是别人剥夺的,而是自己放弃的。如果自己从来都没想过梦想,又如何谈得上别人不给你机会呢?而且机会这种东西我觉得根本不应该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很窝心的地方除了故事本身,还有男主角说的语言。我是一边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边把电影看完了,用了两个晚上。我看的是粤语的版本。因为跑步机会制造一些噪音,所以即便我的音量已经开得不算低,但还是有一些会听不清,但即便如此。黄秋生说的那些对白,让我有种泪流满面的感觉。说的是粤语,那就像是我小时候听到的那些。在我印象之中,那就粤语的一部分,是我的母语,但现在说的人越发少了,他说的那种语言让我想起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讲的就是那个感觉是粤语,但那些语言的里包含了某些英文单词的发音。那些东西原本是英文单词,但实际上又不用英语的标准发音表达出来,所以这种词大概只能口口相传。因为如果要用汉字表达,是无能的,把两个音译的汉字写出来,你不可能理解出那到底是什么意思的。直到多年以后,我妈才恍然大悟出这个道理。她终于明白到,外婆某些奇怪发音的词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这一代的人已经极少听到这种词,我妈那一代人说的也很少,随着外婆那一代人的逐渐离开。这些粤式外来词会被时间慢慢吞噬掉。当黄秋生说“丹绳”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玩耍的时候,我和表姐在床上乱跳,外婆会说我俩在“跳丹绳”。“丹绳”是英语dancing的粤语音译,外婆不会说我们在跳舞,但会说我们在跳丹绳。我不知道外婆为什么懂得这个发音和这个意思,她没读过书,不会写字,她自己肯定不知道某些她挂在嘴边的词居然是英文。外婆没去过香港,这些我们大都觉得是香港那个讲半英文半中文的地方才会有的词其实不然。

我只是个普通人,普通的故事更能打动我。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