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
5

一口气买10本

By xrspook @ 9:56:20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一口气买了10本书,花了接近300块钱。如果不是有618的各种特价,估计要400块钱才能买下来,而400块钱仅仅是网上的售价,纯粹算书本的定价估计得800块钱,因为几乎可以这么说,每本书买下来在不算上折扣之前已经是5折了。

以前想都没想过买书居然可以这么便宜。在没有网购之前去新华书店买书从来都要给100%的钱,而且还未必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些。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要我们去买一本练习册,问题是那本书很多新华书店都没有。最后在江南西的新华书店,我们找到了那本书,所以大家都去那里买。有一天晚上,班上的几个男生就结伴去那里买书,结果就碰上了小混混。那几个同学里面其中一个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自己的钱丢在了路边,其他同学只是把钱顺从地交给了小混混,后来那个故意把钱丢掉的同学再去把钱捡回来。这样的遭遇简直是电影都不敢这么编,但我的同学就是这么机智。为什么小混混会看上他们呢?不知道,大概因为觉得他们跟他们都差不多吧,因为结伴去买书的几个同学是班上一些成绩不太好,名声也不太好的那些,所以他们看上去就有点不乖。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大概不会选择晚上去买书,可能是父母直接代劳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父母不会为他们干。如果他们的父母很在意他们,他们的学习就不会那样了……

小混混这种事现在再也不会发生,因为跟从前比起来,现在的治安好多了,小混混这种东西起码在我眼皮底下,我已经好多年都没见过了。我还读小学的时候,某一次从外婆家回家,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某个小偷从黑暗中冒出来,抢走我妈的项链之后又消失在黑暗的小巷里。这种事情不会发生了。同样买练习册这种事情已经被网购取代了,大概我觉得更多时候现在的老师会直接让大家在网上做题吧,于是你就只需要买电子课程就好了,练习册是那些课程的附属品,会自动包邮到你家。那本练习册我也是跟同学结伴一起去江南西那个新华书店买的,不过我们是白天去。

后来我买书除了去新华书店去购书中心以外,还经常去省图批。那个地方买书有折扣。具体是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8折或者9折的样子,就看你要买多少。那里的书很齐全,无论是教辅的还是文艺的,唯一的不好就是那里书多,拉货的人也多,那里没有空调,就环境而言,显然跟书店是没法比,但问题是我是去那里买书,我又是我又不是去那里看书,环境什么的不重要。

再到后来,我几乎完全在网上买书,一开始是在九九读书人,然后是当当、卓越(也就是现在的亚马逊中国),再往后就是京东了。有时我也会在天猫上买书。大学的时候,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过书,那里买的书都是别人的二手货,有时也说不准是第几手了,反正有些书买回来可能是某些图书馆淘汰出来的东西。之所以要在那里买书,是因为那些书是七八十年代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马尔克斯来过中国,他看到中国有很多他的小说,但从来没有人给他谈过版权费的问题,所以我们这里那个时代的马尔克斯作品全部都是盗版,一气之下马尔克斯说永远不会把版权卖给中国。所以在那个时候,正规的途径已经找不到马尔克斯的小说,除非我去买港版的或者台湾版,但问题是那都好遥远,而且也很贵,所以我就只能买旧书。但谁又会想到几年之后马尔克斯画风一转,又跟中国这边谈起了版权,然后噼里啪啦的出版了一系列正版作品。一开始出的时候我出一本买一本,出了好多年,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出了多少又或者是我买了多少……

书这种东西,我感觉自己其实看得不够多,但我却有很强的收藏欲。但是书买回来不是放在那里观赏的,我要拿来看。一次性买10本书、10本都是技术类的专业书,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看得完,又或者某些我只会一直的放在那里……

既然这个618好像我没有什么需要买的,把钱花在买书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还记得在我工作之前,我跟自己说,工作以后每个月我都会拿100块钱出来买书,但实际上我根本没做过。大四那一年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很多书,那年的小说我看了不少,但工作之后一切都变了。有时我还真挺怀念当年的自己。

2020-02
6

梦一场吗?

By xrspook @ 17:48:27 归类于: 烂日记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在微信上完成单位小程序表格的更新。其实要做的,不过是在最后的日期里改个数字。想想都觉得疯狂,从1月23号开始就没有出过家门,天天都窝在家里不只是我一个,所有人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除了那些需要奋战在一线的人。我们这些帮不上忙的,宅在家里就是最大的贡献。每天做的只是睡觉,刷新闻,吃饭,看一下电影或者书,然后接着继续睡觉。如果不是每天都去改一个数字,我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是几号。所以如果你突然问我今天是星期几,我肯定回答不上来。这种100%的蜗居生活,让我觉得没病也会猜疑出病来,尤其是一天到晚新闻和各种消息都会告诉你引发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生病的症状是怎样的。不开玩笑,只要看不到两个小时的电视,其中起码会播3、4次教你如何佩戴口罩的宣传片。每天都这般迷迷糊糊,让人觉得我这是不是在做梦。阳光灿烂的时候不能出门,阴沉沉的甚至还下着雨,那就更加让人心情不畅。每天可以让我露出笑容的,大概就是我逗对面那栋楼,6楼或7楼阳台出来放风的小猫。6楼的猫是三色的,7楼的猫因为它的主人怕它会跳楼,所以在防盗网上又装了洞眼很小的塑料网格,所以我只能隐隐约约看到那个猫应该是黑色的,又或者是深色的。昨天下楼拿快递的时候,我先把快递的外包装拆了再把东西拿回家,站在垃圾桶旁边拆包裹的时候,有两只猫向我走来。它们很瘦,而且有点湿,我猜应该是流浪猫。它们是看我站在垃圾桶旁,然后才慢慢的走过来的,小心翼翼地,但是从它们的眼神可以看出,估计它们把我当成了来喂食的人了。当我走开以后,它们开始翻弄放在地面塑料袋里的垃圾。这个疫情让人类躲在自己建造的牢笼里,同时,也让那些依赖人类生活的小动物不得不处在饥寒之中。不是现在这个状况的时候,我几乎看不到垃圾桶旁边会躲着小猫,它们更加不会在我靠近的时候主动走过来。我甚至在它们眼里看到了渴望喂食的表情,就差它们向我发出怜悯的叫声了。

这个春节假期,我先看完了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然后又看完了《蓝狗的眼睛》,现在我正在看的是《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第一本可以称作是谈话录以及传记的结合体,而余下的两本,居然都是在讲一些比较灵异的故事,又或者说是鬼故事。之前我也看过不少马尔克斯的书,但是却从未见过这么坦荡荡地说鬼故事。那种恰到好处,就让我觉得仿佛身临其境。很多时候我会同情故事主人公的遭遇。故事里的人是无可奈何的,现在处在躲避疫情之中的我们也是无可奈何的。好像我已经没有试过连续看完这么多本书了,我觉得在这个春节假期结束之前我能看完第三本马尔克斯的书。2019年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看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我花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才好不容易看完了1/3,但现在你要我复述其中的很多东西,我根本说不上来。同样你让我复述马尔克斯那三本书的内容,我可能也回答不上。这不是一场考试,我不需要回答卷子上别人设定好的问题,所以我为什么要那么清晰一字不漏记住那些呢?看书现在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但显然在看工具书的时候,不能这样。

这是一场梦吗?

2018-05
13

纠结于语法

By xrspook @ 16:24:30 归类于: 烂日记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语法的了,是小学的时候吗?还是初中的时候?语法这种东西,我总觉得那是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就出来了,但无论语文也好英语也好,又或者是其他语言也好,还是让你去学语法。还是学生的时候,我觉得语法这种东西,别人叫我去学就学嘛,什么搭配什么,那都是些固定的结构,都是用来应付测验考试的。什么跟什么搭配最好我通常都不会深究。只要搭配出来的东西不被判定为错误也就可以了。直到我开始做中文字幕翻译,我觉得自己慢慢地不断纠结于这些问题。单纯是文字翻译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么变态。一旦要做字幕翻译,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动词都应该精准到位。什么主谓,什么动宾,什么副词,什么定语……这些我都得考虑,因为别人一句话可能是分开几段去说的。我不能在一行字里把所有都写出来。也正是因为我要分几行,所以我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想怎么样。也就唯有到了这种时候,我才会后悔为什么当年语文不更认真一点去学。但其实,大概这种东西是学不回来的吧,我觉得这应该是积累回来的。但用什么去积累呢?这是个问题。到底哪个教材、哪些地方写出来的东西才更正统准确呢?语文书经过那么多代人的推敲,当然不会有问题,但如果只是专注于语文书,那显然就太狭窄了。如果看其他作家的,我们又怎么才能保证他们也没有我们的烦恼呢?虽然他们是著名的作家,而我们什么都不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尔克斯那本叫做《族长的秋天》小说。那本书真的很变态,一本书两百多页下来就只有一个句号。没有分段、没有句号。谁能保证翻译的那个人犯语法错误吗?语法这种东西,错了也好,没错也好,其实能保证理解通过也就没什么大碍。但我总觉得,如果读起来不通顺,语法估计也会有点问题。而这种用感觉去反观语法的做法,也就只能是通过积累了。因为近期我一直在纠结这些东西,所以看电视的时候我会很认真。看本地台新闻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些记者的某些描述是有问题的。虽然他们没有说得一卡一卡的,但实际上句子不通顺。之所以这样,那不用说,肯定是语法搭配出现了问题。以前CCAV的新闻联播我是无论如何都看不下去的,但现在我居然能很认真地看完,因为除了获取某些信息以外,我可能在研究他们的各种词语使用。的确,CCAV的新闻几乎不犯错,即便只是一个采访路人甲的镜头,当然,我们所看到的路人甲可能根本不是一个路人甲。当你真的要在某些问题上较真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身边那些貌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东西都是学问,但绝大多数时候,你都把那些放过了。你根本意识不到那些东西很重要。

自知自己无知是一个很重要的觉悟。也只有真的正视了这个问题,人才会开始无休止地探索。

2017-09
18

自己埋单

By xrspook @ 11:56:16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不知为何老是做错事,打计算器打错,搬字过纸搬错,能被搞错的几乎都搞错过了。但实际上我觉得自己的心态又很平静,没什么起伏,也没什么一直牵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也发生过这种事,是因为我心里在想着很多东西,不平静,所以犯错误,这次是为何我没想明白。跟平时有差别的还有今天我写在纸上的字很丑,数字丑到在难以辨别的边缘了。自感没问题,但反映出来的状况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昨天我还在考虑要不要跟领导说把我要买的3本Excel教程单位报销,实际上今天在我再三思考过以后觉得如果书买回来他们愿意埋单那就报,如果他们不愿意我觉得更心安理得。我喜欢看自己的书而不喜欢借别人的书,尤其是教科书。虽然通常我不喜欢在书上面涂改,但如果那书不是我的,看的时候会有些奇怪的感觉。所以通常来说我不会去借书看,而会选择自己买书。大三大四的时候我的确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很多书来看,那是因为我觉得那些书有的我已经不可能买到(老版本的马尔克斯系列),有的看完就看完,就像过眼云烟一样,之所以选择那些书纯粹是因为觉得做事要做全套,完成任务而已。我自己喜欢的、我觉得有用的书无论第一次看的是什么版本,最终我还是会入手纸质图书,有时甚至不只入手一个版本,中文版、外文版、中文新版…… 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从前粉JEA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他很喜欢看书,从很小开始就一头扎在书堆里不能自拔,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总幻想自己是那些魔幻故事里的骑士,在和怪兽战斗,长大了以后他娶了老婆(准确来说是第一任,有没有第二任我不知道,反正这个老婆已经是过去式了)也是很爱书的。所以他们家的书房很大,两人不只喜欢看书,还喜欢收集各种版本的同一本书。后来,连我自己也这么干了。收集同一本书的多个版本与其说是在乎书内容本身不如说是一种收藏癖,一种情结的追求。每本书都有每本书的回忆,什么时候入手,在什么情况下阅读,哪个版本让我印象深刻……《百年孤独》最终成为正版书的时候我入手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其中一本。那一本的装帧跟现在还在热卖的看上去没有区别,但对我来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和“第一版第N次印刷”不是一回事。

Excel是我自己想去深究琢磨的,和单位支持不支持没关系。如果单位报销了,有天我要离开,他们会让我把书也带走吗?既然我学习各种编程语言都是自己买书,为什么这个我要例外呢?虽然到那个时候估计没人会记得这本书的归属,而且除了我以外估计其他人会觉得这几本书和废纸没啥区别。武功秘籍用在恰当的人身上,那必将会发扬光大,但如果被目不识丁的捡到,估计只能用来烧个火做个饭或者取个暖。

技术上面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一个都不能少。

2012-10
7

坚持

By xrspook @ 21:39:01 归类于: 烂日记

长假之初,我曾希望能在这几天里读完新买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昨天晚上,或者说今天凌晨,我完成了。这感觉是任务多于享受。

2007年3月,我第一次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那是从华农图书馆里借出来烂烂的旧书。5年之后,我读的是新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南海出版公司发行的国内首次正版《霍乱时期的爱情》。才5年,我读到的感觉很不一样。我也总算明白为什么别人说读《堂吉诃德》不同年龄读会有不同的感触。

《霍》不是给小盆友读的,因为如果你堕入模仿你就命中注定杯具了!作为一个局外人,我真心不想书里的各种事情哪怕再重复发生一次。男主角那种表明混沌但内里坚持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女主角那种强势硬朗但内里却空虚甚至乱方寸让人反思。难道全世界的人都逃不过这么一个宿命?内外刚柔只能选择搭配?

我多年以前已经不相信在现今社会爱情可以长久永恒,更不用说像《霍》这种坚贞不屈。

文中有这么一个对话解释了其中的奥妙:

“你就没有发现我一点都不幸福吗?”

“你要永远记住,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P344-345 《霍乱时期的爱情》杨玲译,南海出版公司,201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在一起并不是说每天都可以惊天动地、翻云覆雨!在一起,更多的是要忍耐!磨掉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和对方更和谐。激情不是像诺言那样可以轻易天长地久。如果天天激情,你还会感受到激情给你的快感吗?我拒绝随便忍耐,所以我不让那个所谓婚姻开始。

这让我想起了张韶涵《亲爱的那不是爱情》的某段歌词:

你说过牵了手就算约定
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
就像来不及许愿的流星
再怎么美丽也只能是曾经
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
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

我已经不小的,那些什么美丽的幻想都不要再有了,况且,我连想都没想过,可能想过,但都是10秒之内就会忘掉的。我需要的是稳定!稳定我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爱好,稳定的圈子。或许日复一日做的事不是惊天动地,但正是因为这些不断的重复让我慢慢咀嚼出生活的味道。

还记得811上海之行有人觉得我最多不过是个大学生,差点就要把身份证掏出来才信服我已经是个工作了4年的人。很多人跟我初次见面的时候都不觉得我有我证件上那个年龄,无论是外形还是衣着,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时间不曾在我身上留下痕迹?怎么会呢!我用blog记录了一切,用我自己的时间轴,用ADR的时间轴,我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证明着我的存在。

这让我必须引出Lenka《Live Like You’re Dying》的一段歌词:

all of your days are numbered
all of them one to one hundred
all of them millions
all of them trillions
So what are you gonna do with them all?
You can not trade them in for mall. No no.

我像有强迫症似地疯狂记录,而且是越发仔细的那种。我的路,有迹可寻,无论你信不信,因为我不是那种甘愿后悔的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得对自己负责。

坚持是不是一定就有回报呢?假设坚持必定会有回报,那么这种回报有没有一个数字可以预测其发生的时候呢?如果你真要预测,那么你就活得痛苦了!倒计时得承受的压力往往要比普通状态大很多。

我人生到此为止最闪光锋利的估计就只剩下坚持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