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
28

人各有志

By xrspook @ 13:29:18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看了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关于新中国成立70年广州的变化。里面用几个人的事迹反映历史进程。其中说到两个人,一男一女都是旅游博主。在他们之后,讲的是一个16岁的未来科学家。在说那两个旅游博主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一脸嫌弃;在说那个16岁的小男孩的时候,我则是非常认同。大概这就是人各有志,如果你要16岁的科学家去做旅游博主,他肯定觉得日子都没法过了,很难熬,反过来也一样。在16岁科学家的采访里,他没有谈到他的生活追求,但是他谈到了他的志向、他研究的方向,以及他把那些研究当成是他的乐趣,并愿意为之孜孜不倦。他没有拿自己跟别人比,比如他要把课外时间都耗在实验室、耗在书本、耗在融会贯通各种知识上面,而别的同学可能把那些时间用在打游戏、吃喝玩乐方面了。

科学家也好,旅游博主也好,无论他们做什么,始终离不开钱。没有钱,他们就不能到处去,不能买材料,不能做无数次实验,最终得出计划的结果到底靠不靠谱。他们的钱从哪里来呢?辞去工作全职,做自由职业的旅游博主,我不知道这些人是靠什么赚钱的,难道是靠粉丝的打赏?又或者是跟某些旅游公司合作推广项目?如果是前者的话,我为什么要打赏你而不打赏别人?如果是后者的话,与其说这是一个自由职业,不如说这是一个一个人的广告公司。旅游博主还提到的某个观点让我挺反感,他们大概说到人生应该耗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上,应该到处去看看。世界很大,我们应该到处去走走。他们把去过的景点和地方,或者国家或者地区的数量作为一个炫耀资本。世界很大,蕴含的知识也很多。他们看过多少书?听过多少音乐?知道多少个科学原理?亲手制作过多少东西?亲自炮制过多少顿美味菜肴?显然如果他们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旅游和宣传旅游,给别人介绍享受生活的时候,他们不会有时间做这些东西。他们觉得自己做旅游博主很有意义,这个我没有意见,因为这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把别人如果也不把旅游当做生活必然的组成部分就有点古板无聊,我觉得无法接受。

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些,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家庭都很富裕。穷人家的孩子,连一杯奶茶都买不起,怎么会有路费到处去呢?如果放学以后,还不得不帮家里的忙干各种活,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各种科学类的东西?如果人人都去当旅游博主,那估计我们的饭也没得吃了,因为没人干一些很实际的活儿。如果人人都去当科学家,显然也不行。当科学家需要一定天赋以及性格特征。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的自带特性,即便让他走科研那条路,他不过只是个滥竽充数的罢了。

社会的发展造就了各色职业,但社会的核心仍然得靠无数平凡人日复一日的朝九晚五以及无边的加班。

2019-08
26

电视的好

By xrspook @ 11:06:02 归类于: 烂日记

小时候我觉得香港是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在我小的时候,那是一个繁荣高端的地方,是一个购物天堂。因为他们赚的钱比我们读,当然东西也比我们贵。曾经有段时间我们这边有钱也买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但他们那边有钱就可以。当我还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晚上看香港台是我们的习惯。不看香港电视台对我们来说反而是不正常的。可以这么说,我是看着香港电视台长大的,无论是他们的动画片还是他们的连续剧。跟广州本土的电视台比起来,他们的节目有趣很多,连广告都做得比我们好。

当台湾人跟我说,要把字幕转成繁体的,因为他们看不懂简体中文的时候,我感到很不屑。凭什么你们就看不懂简体,而我们看不懂繁体却从来不会提要求让他们转为简体呢?!如果我们看不懂繁体中文,我们会去学、去琢磨。我们的课本用的全部都是简体中文,平时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也一律是简体中文,但是香港电视台不会为了我们把他们的繁体变成简体,所以也就只能我们适应他们,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要不,我们得完全听懂了他们说什么,不需要看字幕。台湾人为什么觉得他们高人一等,他们看不懂的东西就得我们为他们转字体呢?!都是中文,其实没差多远,但是他们连绕个圈想一想都不愿意做。我很讨厌这个。多年以后,当中国真的雄起到了我们期待的那个样子,或许有一天就不是我们要学习外语了,而是外国人必须把中文当作是他们必须掌握的第一外语。

记忆之中,从前国内没有多少电视台会播纪录片。没有中国自产的纪录片,也不会翻译外国的那些,所以我们的科技节目真的很缺乏。但是香港的亚洲电视和无线电视的两个英文台却每天都会播一些翻译、甚至配音了的纪录片。至今我不知道到底他们创办英文台的初衷是什么,反正对我来说,那是些播英语动画片、电视剧、电影以及纪录片的频道。如果没有他们把我带入门,大概我现在不会那么迷纪录片。现在国内的电视台会有一些一整天都播纪录片,而且这种电视台还不止一个。不同的纪录片频道会播各种类型的片子,无论是科学的、人文的还是历史的。但显然,现在国内的纪录片频道还不能长期稳定地制作一些本土话题的纪录片。有些频道会自己做一些,而有一些则是完全靠引进翻译。可以这么说,现在我完全不看国内的电视剧,很偶然的情况下会看一下国产的电影,打开电视机通常我只会看三样东西:新闻、体育比赛又或者纪录片。我觉得自然科学的东西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是最有趣的,无论说的是科学原理本身还是某些大名鼎鼎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初中高中的物理学过以牛顿明明的多个定律,但对牛顿本人的认知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停留在被苹果砸到然后开窍的层面。不是所有人都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智商,但知道他们的故事以后有助于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知道牛人为什么牛,是怎么牛起来的会让我们做实事的时候更有章法,而不只是叫嚣什么精神层面的崇高追求。

电视可以害人,但电视也能育人。那些嚷嚷着孩子看书是好事,看电视是坏事的家长大概他们自己从未体会过电视的好。

2019-06
2

吃吃吃

By xrspook @ 17:19:39 归类于: 烂日记

记录当代中国的纪录片里面,总少不了吃这个元素。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家看了又看、不知疲倦,可以重播无数遍的那些纪录片,通常都是跟吃有关的。每个地方都可以拍一个纪录片出来,有关食材、某种食品如何制作以及吃的人如何陶醉。相比之下,中国其它话题的纪录片要少得多,也不是说真的没有,但是你却很少会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电视频道里反复看到。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可能大家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全部看过,但通常大家都会记得其中的某些画面或者某些食品。于是,当你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你会回忆起你曾经看过这个地方那些关于食物的故事。同样是拍食品,不同地方做出来的纪录片感觉可能很不一样。有一些拍得很唯美,有一些甚至你感觉不到其中的美感,又或者觉得那跟流水账没什么区别,但因为里面说到的东西是吃的,所以,你还是会看下去。即便说到的那种食品你不感兴趣,又或者你看完以后实际上也不知道那个东西是怎么去烹调的。

如果那是一个历史的纪录片,又或者是一个解密某个事件原因的纪录片,你有可能一看再看吗?通常来说看完一次,你就算是知道其中的缘由了。除非你是那个纪录片的制作人员,你要进行剪辑,又或者你负责翻译,所以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看。但那种看并不是普通观众的纯粹感受,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纠结每一个发音和每一个字幕出现的时间是否完全吻合,又比如那些高级内嵌的字幕的显示的方式、角度、大小合不合适。一个关于解密某个事件的纪录片,如果要我一看再看,我肯定会崩溃掉,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你一个星期看个两遍,又或者半年之内看过几遍,却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与其说这是拍片的人技术很高,不如说中国人或许对食品这种东西永不厌倦。这永远都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必定会讨论的话题。虽然对我来说,食品这种东西我是无欲无求的。好吃的,可能我不会记得如何好吃,不好吃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还是得吃下去。不过采用的方式是囫囵吞枣,就像喝中药一样,塞到肚子里。绝大多数时候。吃饭我都只是食物吞进去,于是我经常不记得今天较早时候我吃过些什么。对我来说,不是因为那个食物让我产生了记忆,而是那个食物所附带的故事,让我狠狠地记住它。

还记得大四那一年,有个室友生日,她的男朋友送了个芝士蛋糕和红酒过来。于是那天晚上,我们宿舍6个人就吃蛋糕和喝红酒,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要吃大块的芝士蛋糕,但是后来,因为那个蛋糕实在太大了,所以余下的那些不得不通过非常艰难的劝说才终于分派出去。本是很美味的东西,但是吃多了,显然人就感觉不好了。在我的记忆里,我不记得那瓶红酒和那个芝士蛋糕是什么牌子的,但我记得那天晚上吃到后来我们都很痛苦。那明明好东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让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那次以后,我仍然会吃芝士蛋糕,但我非常明白,少量就好,绝对不能贪多。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而“吃在广州”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2018-10
6

我们的纪录片在哪里

By xrspook @ 17:15:44 归类于: 烂日记

我很喜欢看上海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因为他们有很多原创的东西。那些东西会讲述着上海城里普通人的故事,又或者那不是普通人,那是些在某个行业很不普通的名人,又或者,他们会直接阐述某种食品,某条街道,或者某个建筑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永远都讲不完,虽然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脉络,但是记录平时的生活,有些时候真不需要分那么清。毕竟,那不是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比如说今天我就看了一个关于城市交通的纪录片,里面并没有什么很华丽的镜头、非常炫酷的动画,又或者那些非常吸引我眼球的东西,但是,那些影像记录了80年代90年代直到现在,他们有东西串在一起。于是,人家可以一年一年地说公共交通的变化。

但我们自己呢?其实广州的交通比上海更新得更快。在我的印象之中,我没有见过广州的人力载客三轮车,但在广州的交通之中,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四个轮子的车,那是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变迁。而至于公交车方面,据说一开始广州的公交车就像个火柴盒一样,整部车都是木头做的,这个我从来都没见过,没见过影像资料,连相片都没见过。在我的印象之中,最早的公交车有长车和短车,和长车就是今天上海纪录片里面说的那种巨龙。从前的广州也有很多那种车,而且估计我们那种车的运行时间比他们长。我最喜欢坐在巨龙的链接位置。当地铁起来以后,好长时间,我也喜欢站在两节车厢的连接位置。即便是短车,也有分前发动机跟后发动机,就更加不用说电车还有区分有辫子和没辫子的。其实以前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上海说的那种巨龙公交车要渐渐退出市场。今天在纪录片里面,他们说因为那种车太长,所以转弯的时候很不方便,于是后来就不再有了。但实际上,现在广州的BRT有比那种巨龙还要长的车。之所以在BRT里行得通,而在从前行不通,大概是因为BRT通常都有专属的行车通道,而且以前的巨龙之所以不能适应环境存活是因为以前的老街道通常比较狭窄。在一个双向两车道的十字路口,巨龙要转弯的确很困难,但现在的BRT,随便都有双向四车道甚至以上的空间。

上海的黄浦江有轮渡,广州的珠江也有,而且可能我们的轮渡航线比他们还多。他们是世博以后黄浦江上才出现游船,但我们的珠江夜游从我有记忆以来就有。不过现在的比从前的更漂亮而已。光是说广州的珠江夜游,我们就可以做一个纪录片出来,但是我们能凑出够足够多的素材吗?这些东西显然不是在你准备做纪录片的时候才匆匆搜索的,而是要在平时就积累起来。为什么上海电视台能有专门一个播纪录片的频道,而且那个频道里能有一定数量的自产作品,而我们却没有呢?!不过话说回来,能做得这么好的电视台也大概只有上海,因为即便是北京,他们的故事或许更多,但是他们却没有做出像上海那样的纪录片。纪录片的本质是反映生活,反映普通人的生活,而不只是为了获奖,为了传播某些很深刻的大道理而存在。

我们不缺好故事,我们只缺一颗兢兢业业地把它们收集起来的心。

2018-08
22

电视回忆录

By xrspook @ 9:06:32 归类于: 烂日记

还记得小的时候,自从家里有了有线电视,我们几乎不看国内电视台,而是从开电视到关电视看的都是香港台。对我来说,看翡翠台或者明珠台的几率比本港台或者国际台多很多。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讨论的几乎都是翡翠台的电视剧或动画片。也大概因为这样,所以我们都有只看翡翠台的癖好,虽然有线电视上可以看的电视台有很多,但实际上我们翻来覆去看的不过那几个而已。那时的有线电视还不是机顶盒时代。电视台有不少,但电视机上就只有那么几个按钮,最多只能把电视机能按的那些都设置好,其它不怎么看的当然也就上不了电视了。那些都是我,小学时候的回忆,到了初中,搬了家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电视机变了,新的电视机能存下更多的电视台,只要能翻得出来的电视机频道都能跳到那个位置。在不知不觉中,我家基本上不再看翡翠台的电视剧。为什么不看,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妈不看了,但是我开始非常迷上明珠台的各类纪录片、美剧以及晚上9:30开始播的大片。对我来说,几乎有这么一个惯性,要看美剧,要看电影,就去明珠台,其实国际台也有,但是我对那个一点都不了解。我甚至不喜欢他们卖广告的风格。

渐渐地,这一切都变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看电视的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高中的时候,我已经几乎不看电视,尤其是高三。大学的时候,如果要坚持看电视还是可以的,但我已经彻底没有了那个习惯,身边的同学看日剧看韩剧,那两个东西火得不行,但我选择的是小众到不能再小众的拉美电视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不在掌控电视机遥控器的时候,我妈开始追国内电视台的电视剧,可能是南方电视台的,也有可能是中央电视台的。

到了现在,我妈会用电脑去搜索电视剧,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看,而家里的电视现在已经基本沦为我用来看纪录片、体育比赛以及新闻的东西。我家里播放时间最长的电视台估计是那几个连在一起的纪录片频道以及凤凰卫视,因为只要我放弃电视机的遥控权,我爸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转到凤凰卫视上。至于看哪个纪录片频道,则完全是看他们在播些什么。因为我妈去看电脑,所以我不在家的时候,电视机是我爸独个霸占的,他有时也会看电影,所以他是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的常客。有时我也会坐在那里一起看,但有些时候,某些电影我真心无法看下去。根本不知道那些电影到底有没有在电影院上映过,即便上映了,那些东西会有票房、会有人去看吗?在我爸心目中,他会觉得既然电视里可以免费看电影,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从前他很疯狂去电影院的时候是因为家里没有那个条件,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对我来说,很长一段时间,电影能看就行了,在哪里看不重要,用什么方式看不重要。但现在我觉得,好片真应该去电影院支持,因为那里的效果要比在家里看很多,而且身边人的反应是电影的彩蛋之一,全场人一起哭一起笑,那种气氛真的很好。唯一不好的只是要感受那些就得额外花钱。

从前的TVB已经离我很远很远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