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
2

吃吃吃

By xrspook @ 17:19:39 归类于: 烂日记

记录当代中国的纪录片里面,总少不了吃这个元素。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家看了又看、不知疲倦,可以重播无数遍的那些纪录片,通常都是跟吃有关的。每个地方都可以拍一个纪录片出来,有关食材、某种食品如何制作以及吃的人如何陶醉。相比之下,中国其它话题的纪录片要少得多,也不是说真的没有,但是你却很少会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电视频道里反复看到。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可能大家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全部看过,但通常大家都会记得其中的某些画面或者某些食品。于是,当你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你会回忆起你曾经看过这个地方那些关于食物的故事。同样是拍食品,不同地方做出来的纪录片感觉可能很不一样。有一些拍得很唯美,有一些甚至你感觉不到其中的美感,又或者觉得那跟流水账没什么区别,但因为里面说到的东西是吃的,所以,你还是会看下去。即便说到的那种食品你不感兴趣,又或者你看完以后实际上也不知道那个东西是怎么去烹调的。

如果那是一个历史的纪录片,又或者是一个解密某个事件原因的纪录片,你有可能一看再看吗?通常来说看完一次,你就算是知道其中的缘由了。除非你是那个纪录片的制作人员,你要进行剪辑,又或者你负责翻译,所以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看。但那种看并不是普通观众的纯粹感受,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纠结每一个发音和每一个字幕出现的时间是否完全吻合,又比如那些高级内嵌的字幕的显示的方式、角度、大小合不合适。一个关于解密某个事件的纪录片,如果要我一看再看,我肯定会崩溃掉,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你一个星期看个两遍,又或者半年之内看过几遍,却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与其说这是拍片的人技术很高,不如说中国人或许对食品这种东西永不厌倦。这永远都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必定会讨论的话题。虽然对我来说,食品这种东西我是无欲无求的。好吃的,可能我不会记得如何好吃,不好吃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还是得吃下去。不过采用的方式是囫囵吞枣,就像喝中药一样,塞到肚子里。绝大多数时候。吃饭我都只是食物吞进去,于是我经常不记得今天较早时候我吃过些什么。对我来说,不是因为那个食物让我产生了记忆,而是那个食物所附带的故事,让我狠狠地记住它。

还记得大四那一年,有个室友生日,她的男朋友送了个芝士蛋糕和红酒过来。于是那天晚上,我们宿舍6个人就吃蛋糕和喝红酒,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要吃大块的芝士蛋糕,但是后来,因为那个蛋糕实在太大了,所以余下的那些不得不通过非常艰难的劝说才终于分派出去。本是很美味的东西,但是吃多了,显然人就感觉不好了。在我的记忆里,我不记得那瓶红酒和那个芝士蛋糕是什么牌子的,但我记得那天晚上吃到后来我们都很痛苦。那明明好东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让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那次以后,我仍然会吃芝士蛋糕,但我非常明白,少量就好,绝对不能贪多。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而“吃在广州”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2014-10
12

我眼中的《舌尖》

By xrspook @ 16:47:53 归类于: 烂日记

在家的时候不想开电脑是我近期不知怎么养成的奇怪习惯。我宁愿睡觉、看书、看电视或出去走走。在国庆假期和突然得到的昨天休息日里我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是用小米盒子看的,这也是我小米盒子买回来那么久(2013-05-02入手)第一次用来看这么长时间的影视作品,平时我只用小米盒子播放我的workout视频。感觉嘛,家里4M的ADSL全部用来喂小米盒子的话,超清视频不会卡,但如果我这边在看小米盒子,我妈那边又在土豆看韩剧的话,就玄乎了。不是一定就会卡,但会卡的几率会大一点,大概一个50分钟的视频会出现一次状况。小米盒子视频卡了,退出视频重新进入就好,如果你一直懒懒地等待或许根本不会等到视频好过来的时候。昨天10000打电话来我家,说交400元就可以永久升级到20M,那是必须的好吗!后来我翻查网站才知道原来其中的200元是用来升级的,200元是设备费(也就是送你一个猫)。刚才我又搜索了一下ADSL2+的猫大概就60元左右的样子(单纯的猫,不带任何路由或wifi功能)。现在我用的是D-Link的DSL-2300E,这是一个ADSL2/2+的猫,兼容ADSL/ADSL2和ADSL2+,也就是说,升级到20M,我根本不需要换猫。ADSL的极限下行速度是8M,ADSL2是12M,ADSL2+是24M。无论你愿意不愿意,那些该死的肯定还是必须收取你200元的设备费,想想看哦,人工费算40元一户的话,每户升级就有50%的利润收入!电信供给的猫通常是华为的,华为猫的发热我表示呵呵呵,起码我从前用的那个就发热得很过分,发热到会自动断线,有些不会断线没发热得那么厉害的就一直达不到号称的那个速度。

《舌尖上的中国》怎么说呢,是部不错的纪录片。每一集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像我这样扎堆看完的话就会感觉到重复,还有就是会导致思路混乱。第一季每一集安排的主题还实在点,但第二季,连标题都飘渺了,讲述的中心是比较虚无的东西,这就让我有这么个疑问,这到底是要说什么呢?或许这是文艺工作者的浪漫思路吧。对我来说,看完一共15集(其中一集是花絮)以后我还真的难以辨别出某个菜到底是在哪一集里讲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稻花鲤鱼,在3集里都提到了,3集的侧重点都略有不同,其中两个都只是略略带过,有一个详细一点,因为那里要说的是腌这种稻花鱼。14集里3次提到,不知道这个纪录片还会不会有更多季,如果有的话,重复的几率就更大了。据说他们的拍摄和取材是每个分集导演自己决定的,有预先定位好的,也有到了拍摄地才灵感迸发的。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自由发挥有没有!作为一个理科生,我肯定会在一开始就设定一个表,里面列举每一集所包含的所有菜系和菜/原料。这些东西起码在一季的纪录片里不能重复,在不同季的纪录片里也最多每一季出现一回。中国式的粗放只让整个纪录片很有“中国的调调”却忽视了最最基础的素材唯一性。中国有那么多的菜,难道选择不重复的就那么难?其实不一定必须挑选最有名的,只要能表达出某一集所要表达的即可,所以即便小众也毫无所谓。但人是懒的,那些搜索一下就能搞出一大堆的东西弃之不用反而要用一些也不知道能不能挖掘到的东西作为中心这显然难度太大。我个人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好的纪录片,但我到底从中具体知道了什么,我很难说出来,因为那种过于零散的内容让人很难轻易地就捕捉出一个非常容易记住的知识架构。或许把中国所有菜的架构打乱重组再按照一定的线索串起来让你摸不着头脑就是他们的目的吧。

傍晚即将来临,新的工作周即将开启。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