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
1

记忆中的过节

By xrspook @ 21:49:31 归类于: 烂日记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东西只有当你没有亲人在身边的时候,才会忆起当年。走在空空荡荡的大街上,没有多少人,空气中飘来烧香和点蜡烛的味道,于是你知道一个传统节日来了。热闹是什么?热闹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家里没有了老人家,那个曾经的大家族现在已经分散各地。当我的父母都离开以后,只有我一个,大概到那个时候我会觉得过节这种东西还不如一个普通工作日。因为起码在平时,不用考虑吃饭的问题,同时,在网上想买什么就可以买,快递一两天就到。每逢大节日,这些都不存在,甚至连平时最热闹的外卖店也关门休息。人可以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但饭还是要吃的。吃些什么呢?可以去哪里吃呢?是个问题。大概有这种顾虑,是因为我还从未试过一个人过日子。即便是一个人,周末在单位没有回家,饭堂也解决了我所有的问题。我也试过一个人在家连续好几天。回家没有饭吃,虽然水电煤气都正常,但空空荡荡的屋子,感觉不到家的味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已经意识到,家这种东西是跟食物紧密相连的。绝大多数时候,想家就是想着家里某种很普通但是却让人很难忘的味道。

如果你问我,外婆家是一个什么味道的话,我很难给你一个确切回答,那是一种混合的味道。那种香味现在偶尔我还会再闻到,但是几率非常低。好长一段时间,即便是在外婆家,也没有那种味道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外婆不掌厨了,因为年轻人做饭,尤其是做过节的饭菜没有外婆那么讲究。另外一个让那种味道消失的原因是大家都长大了,大家都变老了,从前过节吃饭必不可少的汽水饮料之类的完全消失。

曾几何时,汽水是我记忆之中过节里非常特殊的一种东西。甜甜的、香香的,但实际上那个气并不让人太好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喜欢喝汽水,为什么汽水就得在过节吃饭的时候一定上。或许在其他人的家里,还会有啤酒,白酒,葡萄酒,甚至洋酒之类。在我记忆之中,家里喝酒的就只有外公,他也只喝那么一点点,然后就脸红了。所以当我去单位实习的时候,我不知道喝酒应该怎么操作。别人怎么干,我也怎么干,但问题是,那里只有我一个女的,我仿照他们做同样的事的时候,别人非常惊讶。如果我的家人也经常喝酒,大概我就会知道不应该喝,或者可以怎么少喝。

今天是十一,是国庆节,也是中秋节,早上6点多,当我手机闹钟响起,我迷迷糊糊醒过来的时候,已经闻到街坊们烧香点蜡烛的味道。现在已经接近晚上10点,这个味道依然持续不断。虽然在绝大多数场景里,LED灯已经取代了点蜡烛照明,但是,在春节和中秋节,街头的小孩还是喜欢点火玩危险的东西。

对我来说,过节是个回忆。

2019-09
14

吃,无爱

By xrspook @ 21:50:19 归类于: 烂日记

想吃什么,想吃什么,我还真的说不上,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自己最想吃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好像我对食物已经失去了兴趣。无论是晚上睡觉之前看美食文章,还是去到超市或者市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我最想吃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之所以对那些没有兴趣,是因为我看到那个价格以后怕了吗?我真心不知道。电视的那些美食节目,同样无法勾起我的兴趣。有时我甚至会嫌弃那些东西,因为我知道里面的东西高糖高热量高脂肪。虽然他们表现得貌似味道很好,但是我总觉得要打个问号。小时后有段时间,我挺着迷于西方的食物,大概因为那个时候那些东西才刚入中国不久。90年代初期的广州,麦当劳和肯德基还没有大行其道。先热门起来的是添美食,大快活和多美丽。我添美食和大快活去得比较多,在多美丽完全倒闭之前,印象中我还没去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后有时星期天的早上,在去外婆家之前,我妈会带我去海珠购物中心的添美食吃汉堡和喝奶茶。现在回想起来,汉堡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好吃呢?奶茶为什么我们不在家里自己做?还记得读初三的某个星期五晚上,家里只有我和我妈两个人。那天我俩没有做饭,而是去了家里附近惠万家超市楼下的某个快餐店。我吃的是汉堡,妈妈没吃那些东西。第二天我还得上学。那天吃完饭回家之前,我们逛了一下新开的CD店,我在里面找到了《惊声尖叫3》的VCD,那让我兴奋了好长时间,虽然那天晚上我是绝对没机会看的了。《惊声尖叫》的1和2我已经在明珠台看过,印象非常深刻。那只《惊声尖叫3》的VCD视频质量很一般。大概只有枪碟的质量,但即便那样,我还是兴奋地重复看了好多遍。那天之后,我和我妈就再也没有去快餐店吃过汉堡了,顶多吃过麦当劳早餐的麦满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家就不在外面解决早餐问题,而变成基本上都在家里解决。通常是事先就买好的面包,绝大多数情况下,买的是家乐福的吐司切片。如果没有面包就会煮面条,某些特殊的节日之前会买一些节日食品,比如端午节之前会买一些粽子,新年期间会买一些年糕。

总的来说,我家的伙食很单调,因为做饭的是我爸,虽然菜是我妈买的。这种单调跟外婆还主持家务的时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觉得当爸妈都离开了以后,我一个人过日子,会变得更加单调。因为他们或许还会用蒸或者焖煮的方式,而我如果只有一个人,绝对是烧开一锅水,然后把食材都往里面扔。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所有食物都变成白开水烫菜。别说一年5升油,一年500毫升的油估计都吃不完。盐这种东西更加是肯定会吃到过期。白糖没必要买,生粉等调味料完全用不到,或许我会主动买一些番茄酱。我一个人用的冰箱会一直处在空荡荡的状态,所以我甚至可以把电源拔掉。

我人生的主要乐趣,真心不在吃这方面。

2019-06
2

吃吃吃

By xrspook @ 17:19:39 归类于: 烂日记

记录当代中国的纪录片里面,总少不了吃这个元素。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家看了又看、不知疲倦,可以重播无数遍的那些纪录片,通常都是跟吃有关的。每个地方都可以拍一个纪录片出来,有关食材、某种食品如何制作以及吃的人如何陶醉。相比之下,中国其它话题的纪录片要少得多,也不是说真的没有,但是你却很少会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电视频道里反复看到。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可能大家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全部看过,但通常大家都会记得其中的某些画面或者某些食品。于是,当你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你会回忆起你曾经看过这个地方那些关于食物的故事。同样是拍食品,不同地方做出来的纪录片感觉可能很不一样。有一些拍得很唯美,有一些甚至你感觉不到其中的美感,又或者觉得那跟流水账没什么区别,但因为里面说到的东西是吃的,所以,你还是会看下去。即便说到的那种食品你不感兴趣,又或者你看完以后实际上也不知道那个东西是怎么去烹调的。

如果那是一个历史的纪录片,又或者是一个解密某个事件原因的纪录片,你有可能一看再看吗?通常来说看完一次,你就算是知道其中的缘由了。除非你是那个纪录片的制作人员,你要进行剪辑,又或者你负责翻译,所以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看。但那种看并不是普通观众的纯粹感受,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纠结每一个发音和每一个字幕出现的时间是否完全吻合,又比如那些高级内嵌的字幕的显示的方式、角度、大小合不合适。一个关于解密某个事件的纪录片,如果要我一看再看,我肯定会崩溃掉,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你一个星期看个两遍,又或者半年之内看过几遍,却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与其说这是拍片的人技术很高,不如说中国人或许对食品这种东西永不厌倦。这永远都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必定会讨论的话题。虽然对我来说,食品这种东西我是无欲无求的。好吃的,可能我不会记得如何好吃,不好吃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还是得吃下去。不过采用的方式是囫囵吞枣,就像喝中药一样,塞到肚子里。绝大多数时候。吃饭我都只是食物吞进去,于是我经常不记得今天较早时候我吃过些什么。对我来说,不是因为那个食物让我产生了记忆,而是那个食物所附带的故事,让我狠狠地记住它。

还记得大四那一年,有个室友生日,她的男朋友送了个芝士蛋糕和红酒过来。于是那天晚上,我们宿舍6个人就吃蛋糕和喝红酒,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要吃大块的芝士蛋糕,但是后来,因为那个蛋糕实在太大了,所以余下的那些不得不通过非常艰难的劝说才终于分派出去。本是很美味的东西,但是吃多了,显然人就感觉不好了。在我的记忆里,我不记得那瓶红酒和那个芝士蛋糕是什么牌子的,但我记得那天晚上吃到后来我们都很痛苦。那明明好东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让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那次以后,我仍然会吃芝士蛋糕,但我非常明白,少量就好,绝对不能贪多。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而“吃在广州”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2019-05
5

关于吃的家庭记忆

By xrspook @ 13:14:14 归类于: 烂日记

小时候我总觉得家这个词总意味着很多人、东西很少,因为人很多所以经常不够分,无论是饼干、糖果还是餐桌上面的菜。虽然当时我还只是个孩子,所以大人都会让着我,我想吃什么大都能吃到。还记得从前有个广告,我忘记是哪个品牌的了,广告里面的姐弟看着父母在切月饼,然后弟弟手快把姐姐那块也吃掉了。显然这个操作意味着姐姐那个中秋节估计就没有月饼可吃了。对经历过那种事的人来说,那真的是非常非常痛心的。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我没试过没月饼可吃,但我经历过想吃蛋黄的时候轮不到我。从前还不怎么流行双黄月饼,一个月饼就只有一个蛋黄。如果只分为4块的话。能不能吃到蛋黄就得拼手气了。没人会让着我,或许会让你先挑,但如果挑错了就没得反悔。工作以后的某年中秋节,我一块月饼都没吃,因为我觉得那实在太油腻了,我不想吃。从小时候的那种没得吃到现在的这种送给我我也不吃,差别实在太大。相比之下也只有物质缺乏年代的人才会更加懂得珍惜。

我还记得某年的暑假,外公下午不知道哪里去了,回来的时候他给我带回来了一根冰棒。那不过是一根很普通的冰棒而已,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就只记得那一根。虽然爸爸妈妈也给我买过很多雪糕冰棒之类,但在我记忆之中,最让我兴奋的是那根仍然是外公不动声色给我带回来的那个。因为对我来说,那真的是莫大的惊喜。很多东西你都不能用钱去衡量,又或者用那个东西的味道去衡量。外公带回来的冰棒肯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至于那是什么味道的,我已经不记得。但我还记得外公把冰棒展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兴奋到了极点。也许我们已经默认把很多东西当做是理所当然,所以爸妈基本没有给我带来过跟外公那根冰棒类似的惊喜。尤其是我爸,他只会让我们失望,因为他说好要去做的事通常都要拖很久或者直接不做。

和外公外婆共同生活的很多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还记得外公的冰棒,以及外婆放在玻璃罐子里的卤鸡翅。我不知道当我爸妈百年以后我会想起他们些什么。我总觉得我跟我爸没什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回忆。至于我和我妈的关系,我觉得更多的像是对情人。都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但我觉得对我来说,我更像是我妈的情人。

洗澡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从前因为家族庞大,所以东西总不够吃,现在我自己赚钱了,想吃什么就能买什么,没什么发愁,但往后如果爸妈都去世,只剩下我一个。我就会进入了一个东西买回来,但我无论如何都吃不完,又或者吃了两口我就不想继续下去了。以前总是嫌东西贵,花很多钱只能买一丁点,但往后我或许会觉得某个东西的分量太多,我不能一次性的尝很多个品种,因为其中一份已经把我撑得不行了。我不知道这种觉悟其他人要到什么年龄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又或者他们一辈子都不这么觉得。从前我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但现在我真心觉得落入这种境地还真挺可怜。

人知道得太多不是件好事。

2017-01
16

相互依赖

By xrspook @ 18:41:21 归类于: 烂日记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我在依赖我妈。所以当我被告知她患了结肠癌,需要做手术的时候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因为那个时候,我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在那之前,对我来说,唯一很重要的亲人离去只有我外公,虽然还有其他亲人走了,但他们对我来说都不过是个事儿而已。我妈把消息告诉我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无法衡量轻和重。我想到的只是,如果她离开了,我怎么办?但其实,那只是没结果的担心,因为我根本想不出办法。船到桥头自然直。很显然,一开始的时候,我非常不淡定。也是从那时开始,我觉得自己要成长,在脱离父母以后还能自己正常生活。吃的穿的用的,生活里方方面面的东西,现在,我都可以自己拿主意去买,去哪里买,哪里才便宜,哪些才适合我。以前这所有的东西,都是妈妈包办。哪怕是买一条内裤。我抽屉里的bra总很多,因为妈妈看到合适就会给我买,绝大多数都是街边货,现在你让我去挑我实在不知道,但起码我知道,现在如果叫我去店里买,我应该买哪一种。穿的用的还容易解决,最难整的是吃的。民以食为天,其实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开销都在吃上面。虽然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我家算是吃得非常简单。但从主食到副食,从水果到蔬菜,应该怎么挑?哪些才是好?所有都是学问。我在那之前,一切的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馒头做面包还有做其它大饼之类的东西,都是近几年我才学会的。而这些活儿连我妈妈都不精通。这些东西都会了以后,起码我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会饿着。虽然我一个人的时候肯定不会折腾搞这些吃的。随随便便煮个面也就解决问题了。

幸好我生活在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现在的快递无所不能。现在的网店铺天盖地,只要你想到的都能买到。于是现在除了蔬菜肉类水果,其它东西基本都由我网购解决。尤其是刚过去的2016年,我家从只是在网店里买进口来牛奶进化为什么都买。还记得十几年前我的网购就只限于图书,即便是图书,我还有一种疑虑那些书是不是翻版。大学的时候室友就很喜欢网购,一楼大堂服务台阿姨那里的快件总是堆积成山。但那个时候我除了买书就只是买书,而且从来不送学校,而是送到家里。现在情况发生了一些逆转,是我妈依赖我帮她在网络上解决各种问题。比如说买东西,也比如说各种充值。今天我叫她,这个星期自己去,中国移动的营业厅,办理那个八元的4G套餐。如果那个套餐可以短信语音或者网上营业厅办理的话,我已经给她办了。但是她却说要等我回来让我去搞。明明这件事我昨天就可以去做了,但就是因为懒,所以没有做。但实际上在这些利益的问题上,我不应该有半点的犹豫,就像我看到秒杀价一样,该出手时就得出手。从前网购的时候我会在提交订单之前想半天,但现在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我会非常果断,因为所有的时间都已经花在把东西扔在购物车之前了。不可能总让你捞到优惠,所有东西都是概率事情。一些我觉得很便宜的东西可能实际上,并不便宜。但到底怎么样,已经买了也就别去纠结了,何必折磨自己呢!

这周工作日结束,我就不想上班了,准备开启过年模式。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