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
18

是公安还是警察?

By xrspook @ 23:04:27 归类于: 烂日记

前两天我选了一个比较冷门偏僻便宜的电影院和我妈去看《你好,李焕英》。通常我都不是那种喜欢纠结于文字的人。或许是因为本来我就没有多少知识储备可以让我去纠结,无论别人说的对不对,实际上我都不知道。但这一次我就看出了一个好像不大对的点。在1981年,大概在中国警察还不叫警察,应该叫公安吧。派出所可能还是叫派出所,但是在我记忆之中,好长一段时间,我们称呼的都是公安,而不是警察。在我记忆之中,公安同志穿的是橄榄绿色的制服,臂章上只有大大的两个中文字“公安”,当时我还不认识英语,虽然那里写的已经是police,直接翻译过来是警察。这世界范围之内,估计都把police称为警察,唯独从前的中国会称之为公安。当然了,实际上世界上某些地方也是叫公安的。在写这篇博客的时候,我又特意去查了一下资料,里面并没有说清楚公安和警察到底是怎么转换过来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99式的制服,也就是现在常见的黑色警察制服统一之后,臂章上警察两个字才变得显眼,警察之后还有司法,公安之类的小字。可以看出,实际上警察的范围是大于公安,公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在1981年的中国,在老百姓口中,那种维持社会秩序的人,应该称之为公安同志吧,但是我又不是非常确定一定就是这个样子。因为小时候有个儿歌里面唱的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人民警察叔叔手里面”。为什么那里说的是警察叔叔呢?在我印象之中,派出所好像都有两个很大的字“公安”,是我记错了吗?

在看电影的时候,以及看完电影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纠结着这个警察是不是警察这个称呼。至今,我仍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也有可能这实际上答案不明确,因为这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答案,可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呼习惯,而且这种习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到现在为止,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接近40年。大概现在谁也说不清到底当时是怎么一回事了。反正在那个时候,不管是叫警察还是叫公安,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成为了这个春节档最大的黑马,也让贾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女导演,或许说得更大一点,她会不会是世界票房史上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呢?如果再火爆一点,如果一开始的排片能再多一点,这部电影的票房超过《战狼2》也是有可能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证明了现在的中国人除了喜欢动作片、科幻片,在感性亲情方面我们也是很买账的。敢拼敢哭的中国人真厉害!通常,感性的电影口碑得分可能会很高,但是票房收入却很难与其它类型的电影相匹敌,但这部《你好,李焕英》战胜了一切。这部电影让大家重新回忆起自己从前那个无所不能的母亲。在风雪中拿包子给女儿送行,然后步行回家的老母亲那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候,我写的某篇日志里面的某个场景。当时,我妈帮我买了一叠教辅的书送到大学宿舍,然后自己搭车回家。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让人感动得不能自已的事情总是那么的类似。那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或许我们一直都没放在心上,不可能没有发生,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

一切都不会理所当然,但母亲这种动物从来都只要为了孩子就无所畏惧。

2014-10
8

恋母癖

By xrspook @ 16:32:05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回到单位,插进钥匙打开办公室门的时候我忽然想妈妈了。过去的7天里,我们一直朝夕相对,我是不是恋母癖了?把妈妈当作情人了?两天前,我把妈妈带回了单位,她就那样和我一直在一起,呆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小时候我也经常去妈妈的单位,吃饭神马,玩耍神马,妈妈在单位卡拉OK和跳舞我去凑热闹神马。她已经退休十多年了,从前她所工作的部门也已经不复存在,同事们要不退休要不内退要不买断工龄,当年我们那些小屁孩也都全部长大甚至成家生出小孩了。这次,我把妈妈带回单位,纯粹是有种让她“渡假/图新鲜”的意思。但原来在这个我已经不倾注任何感情的地方因为有了妈妈的存在,有些东西反倒有趣起来。晚上,我对着电脑写日志,妈妈坐在我身后拿着平板看我的围脖。安静单纯,晚上,我俩躺在宽1.35米的床上,妈妈跟我说了很多她从前对我只字未提的东西。那些东西,如果不是在那种如此私人幽闭的环境根本不能说,在家里也好,在大街上行走也好,在坐车的时候也好。不知道像那样能和妈妈独处的时光还有多少,不知道她还有多少需要说但未曾说过的话要向我倾诉。我才不要等到她去世的时候我才得到她的托梦!

面对死亡,妈妈是乐观的。她会尽可能地让自己不那么早死,因为她知道她离开以后就剩下女儿孤单一人了。身边的家人和从前的同学同事的离去会让她自然而然地担心,感到不舒服。现在,她估计能理解外公当年为什么老是发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出来的人全部都是已经离去的,脑子里只有那条早已随着时间消逝了的2311。日子过得很苦,但其中也有很多乐趣。小时候盼望着自己能快快长大,但长大以后却觉得还是当小屁孩好。同样的思路发生在家长上,从前渴望着经常生病和哭喊的孩子快快长大,但当他们真的脱胎换骨振翅高飞的时候他们却仍想念那种能把孩子搂在怀里教他们唱歌写字背唐诗的日子。

我才30岁不到,没有谈恋爱、结婚,更加没有生孩子。我的脑子里却早已超越考虑那些东西想到更深的层次去了。当身边的人还兴高采烈地讨论找男女朋友买房买车生孩子的时候,我完全就不把这些东西放在眼内。长在一个超级晚婚晚育的家庭,摆在我面前的是家人们的老去,甚至离开,我无法逃避,我也不能逃避。我实在不想为自己增添麻烦。谈婚论嫁是一个非常严肃需要认真和时间精力去投入的东西,但对不起,那些我都没有。

前天晚上终于看完了库切的《夏日》,昨晚开始看龙应台的《目送》(三联纸质版)。看得我一把鼻涕一把泪,我明明就没到龙应台的那种年龄和深度,但那种共鸣怎么就那么多强烈。《目送》是本好书,我曾向我妈推荐过,但我担心的是妈妈看了她的同龄人(龙应台比妈妈小3岁)写的东西以后哭得比我还要厉害。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龙应台《目送》节选

“不用追”,这三个字是那么的真实且无奈。不是你不想追,是你追上了也无能,你永远都追不上时间,你追不上父母老去的脚步,你也追不上孩子要离你而去寻找自己世界振翅高飞的决心。热热闹闹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热热闹闹地建立自己的家庭,最终,还是回到书中的某个标题“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目送》这本书我很想看,但我却又很担心去看,因为这是一个本前所未有让我落泪不止的作品。

乐观向上阳光 vs. 灰暗伤病别离。

2012-11
9

Drew的妈妈,请走好

By xrspook @ 18:02:15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看到消息,Drew McIntyre的妈妈几天前去世了。你或许会说,这没什么,每天都有很多人的妈妈去世,没什么大不了的。但Drew McIntyre是Alberto Del Rio在WWE里最铁的哥们,而且,他是1985-06-06出生的,和我一样大。于是,我不禁要问自己,如果去世的是我的妈妈,我会怎样,我可以怎样?!

两年前,当我妈告诉我她有恶性结肠癌的时候,我彷徨非、了。她亲口告诉我的那天,我一边走在大街上一边泪流满面,一直是抽噎着走的,我没想过要躲在某个角落哭泣,于是我就很怪异地一边走一边哭,当然了,不是嚎啕大哭。那时我想到了很多很多。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妈妈的身后事,不知道回到家里只有爸爸没有妈妈的日子该怎么过。妈妈是我的全部!如果说,妈妈一直想要我找个伴,可能其中一个原因是她希望我在没有了她的时候不会感到孤单。的确,如果她真的走了,回到家里我真的是百年孤独,因为我爸几乎是可以忽略的。

27岁的孩子,该怎么面对妈妈的离去?几天前,Drew写了一篇煽情的东西。通常来说,他们是不会写这么些东西的,这是我第一次看摔角手写感染肺腑的东西赞颂妈妈。在看到那篇东西的时候我终于是有点接受Drew了,这个表面坏孩子的骨子里是个纯粹的好人。

幸好,Drew的妈妈是在WWE欧洲巡演时离开的,于是Drew非常有幸地能在最后时刻陪伴在妈妈的身边。作为一个外人,我觉得Drew妈妈最大的遗憾就是最终都没看到儿子拿到WWE的顶级腰带。但我也相信,在每一个妈妈的眼中,她们的孩子都是最棒的。他们只是那个小联盟冠军也好,拿个顶级联盟的二级腰带也好,那都是孩子的成就,都应该值得大大地庆祝。从Drew的文字里可以看出,Drew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能把孩子抚养长大已经非常的不容易,更何况,孩子到了全世界最大的摔角联盟,被老麦赏识,被很多很多摔角名宿比如说Bret Hart看好,这多么的不容易!正如Drew所说,在他心目中,妈妈是他最崇拜的英雄,一直都与病魔作斗争,一直不屈不挠,把Drew养大培养成才这其实是不可能的任务啊,但妈妈做到了!!!

小学的时候,老师总要我们写《我的母亲》、《我的父亲》,要我们写出神马真情实感。但实际上,我们那时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理所当然应为我们无私奉献。长大后我才明白到,写这些东西完全不需要刻意勾画,细节捕捉已经足以让你热泪盈眶,但是,那种爱只有在你真正feel到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感染自己,感染别人。如果一篇文章连自己都不被打动,凭什么别人看了后会不觉得那是垃圾呢?

最后,请允许我衷心地说一句Drew妈妈,RIP。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