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
8

这些年,这些兴趣

By xrspook @ 8:30:37 归类于: 烂日记

“心有所属,唔怕孤独”这句话最早的时候大概是高中语文老师经常说的,至于她为什么会说这句话,我已经不记得了。后来好长一段时间里,这基本上也算是我的一个信条,因为一直都有东西干,所以我完全没有孤独的感觉,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之下都是我一个人。一开始的时候是拉美电视剧,虽然都是猜的,虽然都是瞎搜索各种资料,但是人依然很快乐,无论那些跟我一起狂热的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人,国外的还是那种完全外国人,不懂中文甚至不懂英语。

拉美电视剧这个关注点一整个大学甚至可以说从高中开始我就入坑了。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以后,变成了GA,因此认识了一些人,一些伊甸园的人。机缘巧合之下,我又重新开始看摔角,看WWE,结果又遇到了一帮喜欢摔角的人。因为兴趣,认识的人一波接一波,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人可能一直都有联系,但是有些人当兴趣渐渐淡去以后基本上也就再也没有联系了。WWE的兴趣差不多了以后,接手的是跑步以及各种运动健身之类。跑步认识的网友基本上都是在微博上的,至于为什么他们会发现我,我也不知道。跑步进行的时候,又是一次巧合,喜欢上了米叔,因此入坑了印度电影,接着又认识了一帮与印度电影相关的人。他们有些是论坛的金主,但同时也会坚持翻译压制、校对之类的事情。

无论是一开始的拉美电视剧,还是之后的摔角,又或者是在之后的印度电影,我都是从论坛新手干起的,然后渐渐就跟那些版主、坛主之类的混熟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每一个兴趣我都尽心尽力、毫无保留。他们也肯定能感觉得到我的用心,所以每次虽然都是从零开始,但是只要我持续在那里,总有一天都会发光发热,不知道为什么慢慢就会混到一些很高的职位。有可能是发布人,有可能是版主,也有可能是管理员。

跑步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被打断了几乎三年。印度电影也因为米叔很久都没有来一部,所以我也渐渐的从那个坑里退了下来。在那之后,基本上我就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入坑新的兴趣。以前总是觉得我有很多事做,根本做不完,因为要支撑那些兴趣,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个无底洞,有些你可以预知,但有些是突如其来的。现在当我慢慢地放下那些兴趣以后,我觉得好闲,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觉得,如果有一天,当我的兴趣成为了我的工作的一部分,我将非常牛逼。现在有些时候也的确发生了这种事,因为我觉得编程、写各种各样的代码,好像已经成为了我主要的兴趣。之所以要这么干,是因为我想把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兴趣这个东西是你无论如何都挡不住的,所以根本无所谓上班下班,当你一心想干某事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熬到了很晚。以前的兴趣我的朋友都知道,现在这个兴趣估计知道的人没多少,因为一直以来都只是我一个人在那里死磕。编程这个东西,当你实现了一些目标以后,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是接下来可能好些时间你都是在等待发现下一个目标。

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没有变的是对兴趣心无旁骛的认真和全力以赴。这辈子我都得这样!

2023-10
15

温柔的劲

By xrspook @ 10:21:27 归类于: 烂日记

国庆过后的超长工作日,第二天晚上我就去了篮球场,直接把那天当作是星期二。星期二晚上对我来说是去投篮的,在去之前我已经稍微研究了一下到底该怎么上篮,但是看视频是一回事,自己干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那天晚上我没感觉到什么门道。站在颜色区域的弧线附近,任何角度,任何方式我都没感觉到怎么才能把篮球擦板投进篮筐?各个角度我都尝试了,无论是投在篮筐的方框以和篮板边缘中间,还是投到小方框的两个角落。之所以没有感到那种感觉,后来我发现最重要的原因是实际上上篮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态定点的过程,那天晚上我练习的时候,我是站稳了在一个地方,然后拨球擦篮板尝试让那进入篮筐,这实际上是一个完全静态的过程。所以我除了要制造一个向上的力以外,我还得制造一些横向的力,但实际上如果我在运动中上篮,我的行进方向默认会给我带入一些横向的加速度。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加速度,所以实际上在行进中上篮的时候,我反而只需要制造一个向上的力。

那个晚上我已经感觉到了一点苗头,在把球向上拨过程不是从腰部就开始拨,因为那样的话手指和手腕带入的力就得很大,带入的力大了就意味着球偏出我目标的几率越大。我应该先用手臂带着球到达手臂再也去不了的高度的时候,再用手指轻轻拨球擦板,但是这一招时灵时不灵,尤其当我紧张的时候,经常到最后那一刻我忘记拨球了,又或者手臂还没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已经在手指上使劲了。那天晚上最后的尝试,我从45度的三分线开始带球上篮。虽然已经在篮底练了好些时间,但实际上当我切入的时候,右边我会完全控制不住,依然用我以前的方式,也就是在最后那一步起跳了以后举起双手,以类似投篮的方式把球送进篮筐。这样也不是不行,但非常容易会造成力度太大,球直接弹出。从外人的角度考虑,这就像是一个两步半的投篮而不是上篮。在我这个外人的眼里,我觉得上篮应该由单手完成。双手投篮那个动作一点都不优雅,而且要控制力度,我感觉是非常难。又或者是准确地说要收住力量非常难。

体育这种事情当我尝试多了以后,我就发现了这么一个事实,使蛮力是一开始所有新手都在干的事,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你看上去他已经很努力,但实际上从效果看来,他根本没有使出蛮力,比投实心球的时候,有些同学就很努力,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把球投到远于及格线的地方。大学的网球课上,老师跟我们说要像打太极那样,要柔一点、轻一点控制落点控制力度。如果做不到,站在你对面的那个同学很危险。要和搭档完成对打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的网球课一次课有好几十人,而网球场就只有那么两个,所以每个网球场里都站了很多人。如果力度控制不住,完全任由蛮力来,恐怖程度可想而知。有可能你不是被你搭档的球砸到了,而是被别人不知道怎么飞过来的球砸到了。再到后来,当我练习篮球在学习投罚球和投三分球的时候,我感受到了那种温柔的力量,那种看上去好像很柔软,但实际上却隐含力量。上篮这事,有些人你会觉得他很硬,他硬是爆进去了,但是到了篮底却永远都没办法把那个球给搞进去,因为最后那一刻,他根本控制不住,他不懂得软。所以那种最高的境界我觉得是看上去软,但实际上硬。为了能积蓄力量,我没少在瑜伽球或者在地面上做俯卧撑之类的练习,也正是因为那些练习,不知不觉之中增强了我的力量,在我投篮的时候,那些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融进去,成为我的一部分。不仅仅我自己觉得发力没有那么刻意了,外人估计也能感受到我没有非常努力才完成了投篮。

要让自己温柔下来,我觉得对我来说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一是掌握技巧,二个是进行大量的练习。我就是那么笨的人,要实现目标,我没有任何可以偷懒的捷径。

2023-09
6

为什么当年没有这个课程?

By xrspook @ 8:15:11 归类于: 烂日记

如果说大学课程里面我觉得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学到位,应该回炉努力学习一下的,我觉得应该是数据分析。那个东西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不仅仅是科学研究,可以说那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什么类型的东西应该套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得出结论,那些套用的模式又是怎么个操作法。这东西如果光讲应用不讲原理挺简单,也就是把数据丢给某个软件,然后设定某些参数,接着就是等待结果。自动生成的结果一大串,但你需要注意的大概就只有那么几个点,然后就可以判定了,在写论文的时候把一整片结果粘贴上去,那就是正儿八经的结论。但是如果你要深入研究原理,比如这么个操作是根据什么定理的,那个定理到底是怎么个推导,公式很复杂,里面系数看得你眼花缭乱。即便我好不容易懂得如何默写出来,但最终以我烂渣渣的算力,还是不可能算出结果,于是就有了一些专业的软件去完成这些专业的事情,我们需要准备的只是给软件提供素材。

还记得大三大四上某次专业课上,老师说如果你们要读研,那么你们的课程里面就一定会有数据分析这个东西,详细告诉你这些应该如何操作,什么类型的东西怎么个处理、用什么去处理。但因为我没有读研,我的毕业论文也不需要做正交实验之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基本上是不要求用任何专业的统计工具得出结果,于是这就导致了本科生的专业课程里面没有数据分析这个东西。

我个人觉得这个挺可惜的。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文献检索,我觉得都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技能。为什么在大二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了文献检索的课程,但是数据分析却始终没有被纳入基础课或者专业课里呢?

周一的晚上,我粗略地翻了一下《深入浅出统计学》那本书,相对于几年前我已经看过的那本《深入浅出数据分析》我觉得《统计学》那本书偏原理多一点,《数据分析》那本书在R语言的应用方面多一点。虽然实际上从根本上说两本书是有交集的。《深入浅出数据统计》那本书虽然很厚,但是当年我很快就看完了,但是几乎是同时买回来的《深入浅出统计学》,我却一直都没有看。这一次之所以我又把这两本书拿出来,是因为今年单位我要写的那篇统计分析我想用一些专业的科学方法得出某些结论。我一向是个现买现用的,但是当我粗略的翻过《深入浅出统计学》那本书之后,我发现里面的例子好像跟我的实际工作没有直接联系,我不能简单的套用。如果说《数据分析》那本书是偏向于应用,那么《统计学》则偏向于原理。现在我要临时抱佛脚,当然我关注的主要是应用,于是这就得出了为什么我要把《深入浅出数据分析》那本书也一并拿出来,结果发现几年前看的书现在再翻,里面的东西我几乎忘记了50%。

现在我的打算是,继续按照我往常的习惯去写我的统计分析,写完那个以后,我不会急于的完结,会继续把这两本书都看完,然后试一下能不能用一些科学的手段为那篇统计分析添砖加瓦。

2023-03
30

咖啡和我

By xrspook @ 8:15:28 归类于: 烂日记

术后最让我痛苦的是不能喝两种一直我都喜欢喝的东西,一个是牛奶,另一个是咖啡。如果在家,这两个东西可能是混在一起喝的,因为我妈会把这两个加起来变成拿铁。如果在单位,这两个东西我是分开喝的。喝咖啡几乎可以这么说,是我工作日每个下午上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有可能是速溶,也有可能是挂耳。想快的话肯定是用速溶,但是习惯了喝挂耳之后什么速溶咖啡味道都感觉怪怪的,所以咖啡到底应该是什么味道的呢?为什么在没遇到过挂耳咖啡之前我从来没有觉得速溶咖啡不对劲呢?很早很早以前,速溶咖啡根本没有冻干的,只有喷雾干燥的,也就是现在最便宜的那种雀巢咖啡。很早很早以前,当我们说起咖啡,默认指的就是雀巢咖啡,而且通常默认指的是雀巢的1+2咖啡,也就是那种加了植脂末的咖啡饮料。

我已经不记得我第一次喝咖啡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但非常有可能让我认识咖啡并不是咖啡液体本尊。我可能是从春节的那些咖啡味糖果开始的。以前,徐福记的贺年糖果中有一种叫做炭烧咖啡。在以前的香港片里,咖啡就意味着淡咖啡色的东西,在黑咖啡里面加奶加糖还得拿个勺子搅拌一下,英式下午茶的风格。虽然我知道咖啡是什么,但是一直以来我家都没有咖啡,直到大一,我的室友开始喝咖啡,为的是早上上课的时候不会打瞌睡,于是我也开始喝了。感觉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喝多浓,但问题是之前我一直没有长期喝过,所以喝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妈说我脸都黄了,直接不让我喝。

其实我妈是喜欢喝咖啡的,但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家从来不会买咖啡,也不会有人给我家送咖啡。工作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又开始喝咖啡了,而且好像一发不可收拾。咖啡上瘾这种事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而我妈在不知不觉中也咖啡上瘾了,每天早上都要喝咖啡,但是她不会像我那样沉迷于黑咖啡。我也不知道她说要喝咖啡是不是为了喝牛奶的时候不会那么单调。

我只喜欢黑咖啡本身,不加奶不加糖,更加不会加奶盖和糖浆。我不喜欢加了很多水的美式咖啡。最让我着迷的是意式浓缩,所以如果是我自己处理,我不会把咖啡搞成一大杯,50-100毫升就挺好。因为我的抠门属性,虽然我喜欢咖啡,但通常我都不会在外面买几十块钱的咖啡。如果是在外面买的,通常都是10块钱或以下的,比如说薅到了麦咖啡的羊毛,15块钱三杯,又或者是路过农夫山泉的自助现磨咖啡机。普通的奶茶店我不知道有没有意式浓缩这个选项,如果我在一家咖啡店跟他们说要意式浓缩,他们总会一再跟我强调,那个东西的量很少。为什么要非得一大杯?为什么非得要很多花式呢?我只是喜欢咖啡本身,只有什么都不加才能最好地感受咖啡。

之所以术后不能喝咖啡,因为咖啡是利尿的,但问题是咖啡也会降低肠道的水分含量。如果我的肠道蠕动本来就慢了,外加水分含量降低,便秘会让我痛不欲生。

2023-03
12

综述是个好东西

By xrspook @ 10:23:57 归类于: 烂日记

科技论文这个东西如果要搜索中文的,我会毫不犹豫去知网。上大学的时候有门课程叫文献检索。在开文件检索那一年课程的时候,我们也同时开了一门专业课。那门专业课的的其中一个作业是分给我们每个人一个话题,让我们自己去找文献做一个综述。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写的是综述,还是做一个PPT,反正理论上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每个人就要上台答辩。情况就好像最后的毕业论文,不过区别在于你是拿着别人的结论去答辩,而毕业论文的时候,是你拿着自己的实验数据去答辩,你是站在论文数据的基础上干那种事的。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经历,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门专业课叫食品化学,是有两个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的。我是三班,而且学号靠后,所以最终没有轮到我答辩。当时我拿到的主题是薯干化学。幸好,那个学期开了文献检索那门课,所以在做食品化学的作业的时候我才不那么的迷茫。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大二就上台答辩是这非常的不可思议的,我们甚至从来没见过真正答辩是怎样的。紧张免不了,答辩不是一个介绍,不是一个演讲,当然这也有介绍的成分,答辩的时候老师会向你提问题,对我们来说肯定会很慌。老师那一句既然你是站在台上,你对你的话题做了深入的研究,那么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要有自信,不会被问倒。但实际上不被搞得难堪的同学只有少出几个,更多的人是被某一个老师问得死去活来。我没有站上讲台,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最终结果会怎样。毕业答辩的时候,我依然记得老师的那句话,我是我这篇论文的专家。我不会被你们问到。

我们完全不知道综述是什么,我们就被叫去做综述。这样的安排让我可以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去了解那个主题的相关内容。知道的面广了,知道别人研究了什么也看到了他们的结论以及他们的思考,你自然就有了你的研究方向。为什么毕业论文开篇都是综述,这就是原因所在。一篇优秀的综述可以让你掌握某个知识面的很多信息,从名词解释到机理分析再到研究进展,最后是引申开去可以在哪方面继续探讨研究,也可能是延伸展开可以与哪些具体技术融合发展、最终开花结果。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综述的,可能他们会觉得这篇纯粹收集资料、整理文字得出来的东西就好像在凑字数完成任务一样。我觉得如果你认真做过这件事,你就会明白形成一篇综述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你的读者也能通过你的文章快速的了解那话题的各方面的知识,而不再需要逐一探索引用文献里面的那些具体案例以及研究结果。

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写一篇综述和写一篇用自己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调用的是不太一样的技巧。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探讨,而综述需要你有更广阔的思路、更豁达的胸怀去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把他们以一定的结构和类型组装起来的时候你不能带感情。

大学到底教会了我些什么,其实那些最专业的内容,我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但那些学习的方法、那些最基本的套路已经扎根在我的血液之中。

© 2004 - 2023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