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
6

为什么当年没有这个课程?

By xrspook @ 8:15:11 归类于: 烂日记

如果说大学课程里面我觉得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学到位,应该回炉努力学习一下的,我觉得应该是数据分析。那个东西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不仅仅是科学研究,可以说那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什么类型的东西应该套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得出结论,那些套用的模式又是怎么个操作法。这东西如果光讲应用不讲原理挺简单,也就是把数据丢给某个软件,然后设定某些参数,接着就是等待结果。自动生成的结果一大串,但你需要注意的大概就只有那么几个点,然后就可以判定了,在写论文的时候把一整片结果粘贴上去,那就是正儿八经的结论。但是如果你要深入研究原理,比如这么个操作是根据什么定理的,那个定理到底是怎么个推导,公式很复杂,里面系数看得你眼花缭乱。即便我好不容易懂得如何默写出来,但最终以我烂渣渣的算力,还是不可能算出结果,于是就有了一些专业的软件去完成这些专业的事情,我们需要准备的只是给软件提供素材。

还记得大三大四上某次专业课上,老师说如果你们要读研,那么你们的课程里面就一定会有数据分析这个东西,详细告诉你这些应该如何操作,什么类型的东西怎么个处理、用什么去处理。但因为我没有读研,我的毕业论文也不需要做正交实验之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基本上是不要求用任何专业的统计工具得出结果,于是这就导致了本科生的专业课程里面没有数据分析这个东西。

我个人觉得这个挺可惜的。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文献检索,我觉得都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技能。为什么在大二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了文献检索的课程,但是数据分析却始终没有被纳入基础课或者专业课里呢?

周一的晚上,我粗略地翻了一下《深入浅出统计学》那本书,相对于几年前我已经看过的那本《深入浅出数据分析》我觉得《统计学》那本书偏原理多一点,《数据分析》那本书在R语言的应用方面多一点。虽然实际上从根本上说两本书是有交集的。《深入浅出数据统计》那本书虽然很厚,但是当年我很快就看完了,但是几乎是同时买回来的《深入浅出统计学》,我却一直都没有看。这一次之所以我又把这两本书拿出来,是因为今年单位我要写的那篇统计分析我想用一些专业的科学方法得出某些结论。我一向是个现买现用的,但是当我粗略的翻过《深入浅出统计学》那本书之后,我发现里面的例子好像跟我的实际工作没有直接联系,我不能简单的套用。如果说《数据分析》那本书是偏向于应用,那么《统计学》则偏向于原理。现在我要临时抱佛脚,当然我关注的主要是应用,于是这就得出了为什么我要把《深入浅出数据分析》那本书也一并拿出来,结果发现几年前看的书现在再翻,里面的东西我几乎忘记了50%。

现在我的打算是,继续按照我往常的习惯去写我的统计分析,写完那个以后,我不会急于的完结,会继续把这两本书都看完,然后试一下能不能用一些科学的手段为那篇统计分析添砖加瓦。

2023-03
30

咖啡和我

By xrspook @ 8:15:28 归类于: 烂日记

术后最让我痛苦的是不能喝两种一直我都喜欢喝的东西,一个是牛奶,另一个是咖啡。如果在家,这两个东西可能是混在一起喝的,因为我妈会把这两个加起来变成拿铁。如果在单位,这两个东西我是分开喝的。喝咖啡几乎可以这么说,是我工作日每个下午上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有可能是速溶,也有可能是挂耳。想快的话肯定是用速溶,但是习惯了喝挂耳之后什么速溶咖啡味道都感觉怪怪的,所以咖啡到底应该是什么味道的呢?为什么在没遇到过挂耳咖啡之前我从来没有觉得速溶咖啡不对劲呢?很早很早以前,速溶咖啡根本没有冻干的,只有喷雾干燥的,也就是现在最便宜的那种雀巢咖啡。很早很早以前,当我们说起咖啡,默认指的就是雀巢咖啡,而且通常默认指的是雀巢的1+2咖啡,也就是那种加了植脂末的咖啡饮料。

我已经不记得我第一次喝咖啡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但非常有可能让我认识咖啡并不是咖啡液体本尊。我可能是从春节的那些咖啡味糖果开始的。以前,徐福记的贺年糖果中有一种叫做炭烧咖啡。在以前的香港片里,咖啡就意味着淡咖啡色的东西,在黑咖啡里面加奶加糖还得拿个勺子搅拌一下,英式下午茶的风格。虽然我知道咖啡是什么,但是一直以来我家都没有咖啡,直到大一,我的室友开始喝咖啡,为的是早上上课的时候不会打瞌睡,于是我也开始喝了。感觉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喝多浓,但问题是之前我一直没有长期喝过,所以喝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妈说我脸都黄了,直接不让我喝。

其实我妈是喜欢喝咖啡的,但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家从来不会买咖啡,也不会有人给我家送咖啡。工作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又开始喝咖啡了,而且好像一发不可收拾。咖啡上瘾这种事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而我妈在不知不觉中也咖啡上瘾了,每天早上都要喝咖啡,但是她不会像我那样沉迷于黑咖啡。我也不知道她说要喝咖啡是不是为了喝牛奶的时候不会那么单调。

我只喜欢黑咖啡本身,不加奶不加糖,更加不会加奶盖和糖浆。我不喜欢加了很多水的美式咖啡。最让我着迷的是意式浓缩,所以如果是我自己处理,我不会把咖啡搞成一大杯,50-100毫升就挺好。因为我的抠门属性,虽然我喜欢咖啡,但通常我都不会在外面买几十块钱的咖啡。如果是在外面买的,通常都是10块钱或以下的,比如说薅到了麦咖啡的羊毛,15块钱三杯,又或者是路过农夫山泉的自助现磨咖啡机。普通的奶茶店我不知道有没有意式浓缩这个选项,如果我在一家咖啡店跟他们说要意式浓缩,他们总会一再跟我强调,那个东西的量很少。为什么要非得一大杯?为什么非得要很多花式呢?我只是喜欢咖啡本身,只有什么都不加才能最好地感受咖啡。

之所以术后不能喝咖啡,因为咖啡是利尿的,但问题是咖啡也会降低肠道的水分含量。如果我的肠道蠕动本来就慢了,外加水分含量降低,便秘会让我痛不欲生。

2023-03
12

综述是个好东西

By xrspook @ 10:23:57 归类于: 烂日记

科技论文这个东西如果要搜索中文的,我会毫不犹豫去知网。上大学的时候有门课程叫文献检索。在开文件检索那一年课程的时候,我们也同时开了一门专业课。那门专业课的的其中一个作业是分给我们每个人一个话题,让我们自己去找文献做一个综述。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写的是综述,还是做一个PPT,反正理论上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每个人就要上台答辩。情况就好像最后的毕业论文,不过区别在于你是拿着别人的结论去答辩,而毕业论文的时候,是你拿着自己的实验数据去答辩,你是站在论文数据的基础上干那种事的。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经历,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门专业课叫食品化学,是有两个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的。我是三班,而且学号靠后,所以最终没有轮到我答辩。当时我拿到的主题是薯干化学。幸好,那个学期开了文献检索那门课,所以在做食品化学的作业的时候我才不那么的迷茫。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大二就上台答辩是这非常的不可思议的,我们甚至从来没见过真正答辩是怎样的。紧张免不了,答辩不是一个介绍,不是一个演讲,当然这也有介绍的成分,答辩的时候老师会向你提问题,对我们来说肯定会很慌。老师那一句既然你是站在台上,你对你的话题做了深入的研究,那么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要有自信,不会被问倒。但实际上不被搞得难堪的同学只有少出几个,更多的人是被某一个老师问得死去活来。我没有站上讲台,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最终结果会怎样。毕业答辩的时候,我依然记得老师的那句话,我是我这篇论文的专家。我不会被你们问到。

我们完全不知道综述是什么,我们就被叫去做综述。这样的安排让我可以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去了解那个主题的相关内容。知道的面广了,知道别人研究了什么也看到了他们的结论以及他们的思考,你自然就有了你的研究方向。为什么毕业论文开篇都是综述,这就是原因所在。一篇优秀的综述可以让你掌握某个知识面的很多信息,从名词解释到机理分析再到研究进展,最后是引申开去可以在哪方面继续探讨研究,也可能是延伸展开可以与哪些具体技术融合发展、最终开花结果。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综述的,可能他们会觉得这篇纯粹收集资料、整理文字得出来的东西就好像在凑字数完成任务一样。我觉得如果你认真做过这件事,你就会明白形成一篇综述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你的读者也能通过你的文章快速的了解那话题的各方面的知识,而不再需要逐一探索引用文献里面的那些具体案例以及研究结果。

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写一篇综述和写一篇用自己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调用的是不太一样的技巧。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探讨,而综述需要你有更广阔的思路、更豁达的胸怀去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把他们以一定的结构和类型组装起来的时候你不能带感情。

大学到底教会了我些什么,其实那些最专业的内容,我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但那些学习的方法、那些最基本的套路已经扎根在我的血液之中。

2022-11
29

湿得一逼

By xrspook @ 8:52:10 归类于: 烂日记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天气非常的潮湿。早上起床的时候湿度94%。上班之后我发现出太阳了,所以回去把宿舍阳台的窗打开,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下大雨,所以我赶紧回去关窗。关窗之后,我发现宿舍的湿度已经达到了99%。湿度计最多只有两位数,即便已经达到100%了,还是没法显示出来的。这到底是什么天呢?为什么会这样?虽然可能温度不算太高,只有25℃左右,但因为湿度很大,所以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虽然你不会大汗淋漓,但是总感觉到处都黏黏的。走在路上也得小心翼翼,因为地上湿滑。宿舍的这种湿度让我觉得躺在床上盖着被子。但浑身的感觉都很奇怪,所以我只能开抽湿机,把室内的湿度降下去。或者你会说,也可以开空调,但是空调的滤网已经洗过,插头已经拔掉,洗过的滤网再开空调没什么问题,但是要重新把那个插头插上,就要费一番周折。11月下旬接近12月居然有100%的湿度,想想都觉得这相当不可思议。

除了这么神奇的事,还有天气变得完全不讲道理。前一刻阳光明媚,下一刻倾盆大雨,那种感觉就像是盛夏,但是盛夏还有一些预兆,比如你看到一片乌云过来,然后再开始发狂,现在没有乌云。你甚至还能看到蓝天,但是却已经在倾盆大雨。一边看到太阳,一边看到蓝天,一边在下大雨,这到底是什么情况?狐狸就是在出着太阳下雨的时候娶媳妇的。还记得多年以前,在大学思德课上老师给我们放黑泽明的《七个梦》的时候,我们全部人都被第一个故事吓得不轻。准确来说黑泽明的《七个梦》所有故事都把我们吓得不轻。虽然现在要我重新想起来,那到底是7个什么故事,除了第一个以外我已经想不出来了,但是那种恐惧还依然记忆犹新。那种出着太阳下雨的天我就永远会跟黑泽明的那个梦联系在一起。

周一潮湿得很厉害,但实际上周六日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那个苗头,因为办公室有一股发霉的味道,是那种木制品发霉的味道。这种味道在2022年尤为明显。虽然我个人感觉好像开抽湿机的几率不算太高,但的确办公室在2022年那个味道出现得比较频繁。大概因为旁边机房的空调太好,又或者换新了,所以力度非常大,他们的温度开很低,我们的温度从来都不低,于是湿气全部都聚到我们这里。湿度还未曾达到100%,我们这里的湿度已经很变态。

我是个相信科学的人,绝大多数情况之下我不会迷信风水那种东西。现在我们办公室的这种状况,根本不是风水的问题。这是非常实在的科学,比如以前的冰箱隔热性能不好,所以一到潮湿天冰箱的面板上总是会滴汗。现在冰箱的隔热性能相对来说好一点了,所以这种情况不怎么出现了。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机房就是一个冰箱,我们是面板,几乎可以这么说,是没有做隔热的面板。只不过机房的温度没有冰箱那么低,而我们这块面板相对来说表面积又比较大。一天两天还行,长年累月都处在这种环境,是不可能不生病的,问题只是生什么病而已。

做机房不做很好的隔热,这到底是什么鬼设计。

2022-11
18

每天都通话

By xrspook @ 8:21:29 归类于: 烂日记

现在我习惯了每天都给我妈来个微信语音。以前从来不会这样。大学的时候,我的某个潮州的室友每天晚上都要和她妈视频。有时电脑视频还没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每当我们要关灯,全部都拉电,漆黑一片的时候,她妈就会打电话到宿舍的固话,她就搬个小板凳继续和她妈聊。虽然每天晚上她妈妈都会打电话过来,但实际上当我们拿起电话的时候,她妈都要顿一下。我们接线多了,基本上听到那种声音就不需要她继续说下去,直接就把那个同学给叫过来。所以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话要说呢?她们说的是潮州话,我完全听不懂,对我来说无论音量是大还是小,都只是催眠曲而已,但对我那些能听懂的同学来说,估计她就不得不偷听了。每天晚上都要说,每天都要说很长时间,为什么可以这样呢?有时是她妈妈打电话过来,有时是她主动打电话过去,反正可以这么说,除了考试期间,每天这种习惯都不会中断。如果当年就有微信,就有流量,估计就不需要那样了。我大学的时候大家用得最多的是动感地带,我当时用的是神州行。当时我的那个套餐是0月租的,但无论是打电话接电话还是发短信都要收费。动感地带跟神州行比起来,在大学校园里充值的优惠更会更多,而且动感地带通常有一些短信套餐。对我们来说,当时的短信套餐是续命的工具。现在短信对我们来说就只是一些接受验证码的玩意,又或者是被广告轰炸的一个途径。

现在每天晚上我都给我妈发微信语音,通常那个时候我只是把手机放在那里让她说,我会关掉手机屏幕。绝大多数时候我会同时打消消乐,有时候我会浏览网页,还有一些时候我会干活,但因为一边听她说一边干活我会三心两意,干活的效率以及质量都很低,所以总的来说,我感觉要跟我妈打电话,最好还是同时消消乐。现在我有两台手机,一台手机用来消消乐,另外一台手机用来微信语音,感觉刚好。习惯了微信语音之后重新拿起固话打电话会觉得拿着个话筒很不方便,如果按免提,我妈又听不清我在说什么,还有一点就是即便拿着个话筒说总感觉也不太清晰。

跟我妈打电话实际上绝大多数都只是她在说我在听,但她也会说着说着觉得自己没什么话说,要主动挂断,对我来说无所谓,我就只是开着个语音在那里继续干我的事,有时我还不想那么早就挂断,因为我的消消乐还没结束。所以其实打电话这种事情是不需要大脑的,尤其是这个电话打过去没什么主要意图的时候。如果我妈真有什么急事,她肯定会主动打电话过来,而且不管是什么时候,上班时间也好,休息时间也好。晚上的闲聊语音都是由我发起的,因为相对于她的时间来说,我晚上的时间有时候还真不由得我去安排,所以只能见缝插针。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