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
16

RUN NOTE

By xrspook @ 20:37:10 归类于: RUN NOTE

星期一 2018-04-16 19:08
平均心率152,最高心率179,平均配速602。一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昨晚不会下雨,还在打算把计划中的5K变成10K,但没过多久就开始下雨了,一直下,虽然一直都只是毛毛雨,但即便是毛毛雨也让你很难睁开眼睛,感觉被彻底淋湿了,虽然没到可以滴出水的程度。尽管已经跑得很小心,但还是躲不过地上的水坑,尤其是最后1K的时候。把昨天的10K移到今天是正确的。#xrspook未行够#

2018-04
16

做与不做

By xrspook @ 16:35:43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做了个动作类的噩梦,虽然准确来说也算不上是个噩梦,尽管最终结果还没有等到,但起码趋势对了。我花了好大的力气才终于让别人接受了问题存在,需要解决。期间我经历的东西甚至差点危及到我的生命。我居然把我的命赌在一件原本完全不用我的操心的事上,我为何要那么用力呢?我也不知道。

别人要我去做的事,我可能会很有性格地拒绝掉,但我自己却会主动去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一个是拒绝帮助别人,一个是主动帮助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别人如果纯粹为了自己懒,明明自己能做,自己却不做,直接推给我去做的,我一般不会鸟他们。那些事不难,也不烦,只要他们肯花那么15分钟,顶多30分钟就搞定了,但他们却选择把包袱直接丢给我,等于领导接到任务直接丢给他们一样。他们不懂得拒绝,也没办法拒绝,但我不会,遇到这种事我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你或许会觉得我这样做很傻,那不过是很简单举手之劳的事,我为什么不顺便做个顺水人情呢?大概我在某些人际关系上一直不怎么长进就是这个原因。我宁愿被别人觉得我不够意思我也不干这种事。我觉得这是他们的陋习,必须改掉。他们习惯于一层一层包袱往下丢,所以直接导致的是执行力极差,因为人人都不想负那个责任。他们当最底层的时候不得不去做,一旦让他们当了倒数第二层他们就会有模有样地学他们的上级那样对待下面的人,甚至不是下面的人,是和他们同级的人。这让我想起初中语文教材里《孔乙己》说到的那些“爬上去”的人。有些东西是需要分配下去一起做的,但有些东西之所以还有那个“分配”的过程,纯粹是因为那个人懒。我也很懒,所以我不会让别人依赖我,使得我没那么可懒的空间。

今天我主动去做了一件我觉得必须去做的事,因为如果我不迈出第一步,我的同事不会觉得他们自己有问题,需要改进。今天的那套Excel表格设计完毕以后可以把他们的工作时间从几天缩减为几十分钟。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我改变了他们原来表格的格局,把明细数据和汇总数据彻底分离。明细数据的输入从痛苦的找横坐标纵坐标表变成纯粹的连续回车输入。复杂的双轴定位不应该是人肉去做的,而是应该由机器去完成。从前,他们工作除了痛苦的对应输入以外还有痛苦的挑选日期求和计算。输入方面我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极大的简化,简化后依然有可能会有数据输入错误的情况发生,但要核对出来会简单很多。修改后的求和汇总计算简直可以说是秒杀就能把困扰他们的东西解决掉。汇总后的数据变成他们需要的上交格式只需再做几个简单的复制粘贴。只要不是心粗得一塌糊涂贴歪了,他们整套流程下来没有多少可出错的空间。加班计算那种事本该是办公室统一搞定的,但我们这个奇葩单位却把这项任务分到了各自的业务科室,而各自业务科室负责这项任务的同事可能只是完成平时日常工作之余额外去做的,所以这就有了他们不得不连续几天时间加班去干这种从前对他们来说相当痛苦事情。我这般改革下来,他们最后要做的只是日积月累把平时每天或者每几天科室其他人员交过去的加班申请表录入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不是堆积一个月再录入,如果每次只录入几张,十几分钟绝对够了。外加最后的汇总操作秒杀完成,他们的整套工作将从相当痛苦变成非常轻松。

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绝对不出手。

2018-04
15

心累

By xrspook @ 22:17:17 归类于: 烂日记

离开了墓园以后我一路都在琢磨到底我有没有把外公的骨灰放错位置。我应该再仔细看一下门上写的字,但我却没用。我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大概是因为我太过于记住外公骨灰的位置是732号12位,所以我只是一直在寻找那个坐标,没有认真仔细看门上的东西。我确定我开的那一列就是732,但到底是12号还是11号,我不太确定。因为偏偏那两个位置上的骨灰都刚好被拿出来了。如果我可能放错的那个位置里面就有一盒骨灰的话,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犯错误。离开之后我就只能希望如果往后有个人拿了自己亲人的骨灰回去,发现他们的位置被占了,他们会把被占位置的那个拿出来,然后把自己的放回去。希望那个好心人把东西拿出来以后也会在旁边看一看,把拿出来的放回恰当的位置。虽然我也明白要做这种事,那个人的心肠得足够好。我们不能奢望身边的人都这样,所以最后我能怨的就只是为什么我没有再三确认。这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个人把外公的骨灰请出来然后再放回去。我去过那个地方很多遍,但从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为什么非得有这个操作呢?为什么每一年我们都要从很多地方把亲人的骨灰拿出来又放回去。当我们的父母离开了,当我们也离开了,而我们又没有下一代,这种事谁去干?从前的人暂时还无需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时候,所有灵牌骨灰之类的东西都已经全部灭掉,但从我们上一代开始,又多了起来。从前的清明节对我来说就只是去一个地方,但自从外公去世以后,又多了一个地方。几年前,我的某个舅父去世了,再多一个地方。就在舅父去世的同一年,我的一个叔婆也去世了,所以一个清明节下来,如果要把这些都走完,需要去四个地方。清明节从开始到结束,理论上可以去祭拜的时间也就只有一个月,一个月有四个周末。如果每次都只去一个,一个月也就完了,但如果以后有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人呢?最恐怖的那种状态是,如果死的人比活着的人还多呢?

小时候我真的觉得清明节很好玩,那就像是一个很多人热闹春游一样。路上会看到很多人,也会看到很多好玩的。因为路上的小摊贩除了会卖鲜花甘蔗以外,还会卖一些别人放在骨灰寄存处小阁间里的小摆设。除了各种假花假树以外,还会有一些小玩具,那些东西一直让我好着迷,虽然我知道我妈一定不会去买。但后来当清明节需要完成的例行公事越来越多以后,我觉得这个节日好累。跟春节不同,春节拜访的是些活人,甚至你不需要逐家逐户去他们那里,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约出来一个地方吃顿饭。但显然,清明节的这种拜访以及对应的排场是无论如何都减不了的。每次清明节去拜祭时,点蜡烛跟点香我都痛苦不堪,每次都是泪流满面的节奏。大概往后去之前我要先查一下怎么样点香才不那么容易被熏得泪流满面。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从来都不觉得有什么真正的保佑。完成所有程序只是因为那是一个既定下来的家族步骤。我觉得先人留给我们的是他们曾经做过一些事,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某些精神。要怀念他们,我觉得真的不应该只是在清明节做一些例行公事。

2018-04
14

不成功

By xrspook @ 21:12:28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我拼了积木,玩的尤克丽丽,看了电视,也睡了觉,唯独没有做的就是跑步。但实际上做的这些事我并没有觉得很爽,反而觉得有点压抑不尽兴,就像今天阴沉沉湿度很大的天气一样,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积木方面,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突破,上个周末没有成功搭建出我想象中的电动版矿山车。回去单位以后,我的确想出了一些办法。昨天晚上测试一番以后,觉得还是不太行。第一个办法是加固车头。但如果我那么做的话就会影响前面的装饰。不只是影响装饰,而且其实对防止跳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我把那个拆了以后,又把电机反过来装,打算直接把十字轴插在电机的十字插口上。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稳固很完美,但问题是十字轴插进去以后,电机空转的时候是正常的。把车子翻过来,轮子会相对正常地运转,但是你会感觉到一些不对劲的卡壳的地方,但只是很微小。不过当你把车子反过来,正常放置的时候,车子简直就开不起来了。的确,如果偏离的方向只有垂直一个的话,我觉得不会有这种问题,但现在方向改变有两个,不只是垂直不在一个平面上方面,水平方面也有一点点偏移了。之前我已经看过某个关于万向节介绍的视频,那个神奇的装置的确可以让两根十字轴联动起来,在完全对正当时候,它们的传递是1:1的,但是如果成一角度就不是一个匀速传递的过程。虽然其中一根转一圈,另外一根也会转一圈,但是另外一根转的角速度会有快有慢。矿山车后轮传动用到了两个万向节。以我这么渣渣的物理知识,我根本没办法推断出到底那东西变了多少。我确切知道的是我这般垂直和水平方向都发生偏移,会让整个结构变得很奇怪。所以最后我放弃了这个结构,变回了一开始的那种模式。这周跟上一周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如何把米兔智能积木的动力组固定在矿山车的底盘架上我有了明确的思路。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想出来可以那么加固的,但是我就是知道,大概这就是我拼了那么多个官方造型的科技积木造型以后攒到的经验吧。那是一个无招胜有招的过程。在昨天之前,我又学习了一番齿轮的使用,什么减速加速还有等速。如果我在动力输出的时候用大齿轮,底盘的主轴用小齿轮接受,矿上车肯定能开得最快,但这样的结构也最容易跳齿。如果反过来,效果会好很多,但显然,那就变成了一个减速装置,车会开得很慢,但因为扭力大了,所以会慢且稳。最终我并没有用36+12齿齿轮,而是选择了用两个24齿齿轮。用两个24齿也会有一些很奇怪的现象,如果我把转速去到最大的时候,车子会一卡一卡,但是如果我的速度恰好,车子会很顺畅行。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搞清楚。

今天上午我试着放弃车子原先的5×7方框而自己搭建一个适合宽度的底盘安置差速器,但我以失败告终。显然那个方框是为复杂的底盘存在的,所以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那东西都有很多洞洞,可以跟其它东西很容易地稳固结合在一起。今天我试图用带孔的方砖或者梁去实现那个结构,最终以失败告终。或许高手是可以搭建出那个结构的,但是我水平太低,而且我手头上的余料积木有限,所以暂时我还做不出那个效果。差速器、转向器、蜗杆千斤顶,这些结构我都已经见识过,也有点明白那是什么原理和结构,但如果你让我不看说明书做一个出来,我会觉得很有难度,甚至根本折腾不出。

大概我还需要用时间去消化所有,因为有今天的不顺畅才有成功时的酣畅淋漓,要厚积薄发。

2018-04
13

奇妙的人体

By xrspook @ 11:50:19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早上打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大姨妈不来,我每个月会增重两公斤。从基础体温看来,其实这完全说得过去,对我来说,没有大姨妈就意味着体温不会进入高温期。也就是说体温不会比平时的时候增加0.5℃。虽然对我来说那个数字可能没有0.5,大概只有0.3。如果一天24小时都有这个0.3的差距,而且是半个月都这个状况,相对而言的增重也就很正常了。基础体温一定程度说明的是基础消耗,如果那个东西会比有大姨妈的时候少了一截,那么一个月下来少消耗两公斤也就很正常了。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要有大姨妈,首先确保必须进入高温期,但是如何让自己进入高温期,我还没有把握。医生也没有确切的把握。当然黄体酮是最野蛮的办法,但是那个方式据说会对人有伤害。中医博大精深,他们的确是有些办法可以让人进入高温期,而且效果还很明显,但是一旦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的低温状态要用吃中药的方法进入高温期就会非常困难。

缺少运动基础消耗下降,这个我可以理解,但为什么熬夜也会引发这种事呢。如果其他东西都和平时一样,只是晚睡一点,尚且会降低基础体温。如果熬夜的时候还乱增加其它摄入,那情况岂不是更糟糕。

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但现在我觉得这个科目应该和人体工程学一起,甚至和中医一起。所以其实这个听上去肯定是工科的科目应该跟医学院联合。因为食品最终服务的是人,如果要研究人,我们不可能脱离最基本的那些东西。食品科学与工程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那不过是研究一个加些什么添加剂上让食品更好看,更好吃,又或者要怎么设计那个产品的包装,让人更有购买欲。这些都只是花哨的东西,那为什么就没有人研究食品与人的关系呢?显然如果要研究人,这个科目放在一个非医学院就显然有点远了。我对医学院的学科设置不清楚,大概他们也有营养科,但是估计他们营养科学习的深度不如一般工科里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从前这样的学科设置是完全没有问题,但现在人所探求、希望知道的越来越多,所以学科交叉互融是必然的趋势。比如说到那个时候,我们大概就会知道为什么中药搭配起来会有这个效果。是不是非得用中药,其它食物搭配到底能不能做出那个效果?要解答这个问题,肯定不能只从食物的构成上面去推论,而应该研究人吸收食物的这个过程。对西方学者来说,任何食物最终都会看作以那几个营养成分的模式被人体吸收,但同样的营养成分,在不同食物里会不会吸收的时候又不一样呢?那可不只是快慢的问题。如果熬夜会使我们的基础体温下降,我们可不可以有其它辅助方法降低这个影响呢?又或者可以换个说法,如果人制造出来是必须早睡早起的,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骗过这个生物钟呢?

我很庆幸我是个女人,而且还是个大姨妈不正常的女人,所以我会有以上的感悟。也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感悟,才让我有了去寻找为什么会这样,能不能不这样的冲动。这个冲动大概就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动力。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