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
4

薄荷选择苦难症

By xrspook @ 20:51:43 归类于: 烂日记

人是会变的,比如说我想都没想到自己会打算买种子种薄荷。

这是今天早上起来,我突然冒出来的奇怪念头:与其去买薄荷叶做薄荷茶不如自己种出新鲜的。但实际上关注薄荷叶这种东西不是今天早上我才神经病想出来的,昨天我已经在看一些薄荷相关的东西。而这一些,又起源于,某一天晚上我想起要买柠檬片泡茶,然后发现薄荷叶都很贵。但其实那不算非常贵,因为叶子晒干以后很轻。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同学把我带到她家,她在一盆东西里摘了一片让我尝尝,那是我第一次吃新鲜的薄荷叶。有点辛辣,但显然那就是薄荷。

昨天我才知道,薄荷有很多品种。我当然不知道当年同学家的那盆是什么品种的薄荷。因为连具体某个品种的薄荷叶子味道是什么样的,我都完全不知道!理论上那些东西,可能,都可以用来吃,但是,大部分人只会吃少数几个品种的薄荷。比如说食用薄荷,好像就是指柠檬薄荷。但据说,柠檬薄荷的味道,不像薄荷反而像柠檬。那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我要种柠檬薄荷,而不直接种柠檬草呢!可以肯定的是留兰香薄荷就是我们一直所熟知的那种薄荷味道,因为牙膏和口香糖里面的那个味就是从那里提取出来的。除了这两种,还有什么胡椒薄荷,香水薄荷,夏薄荷,猫薄荷等等。因为薄荷的种类很多,于是我又陷入了选择困难症。在淘宝之前,我只想能不能从某个实体店买一包种子回来拿去种。现在看来,我又得烦恼,我得买哪一种薄荷种子?

但其实,买什么薄荷种子只是我烦恼的第一步,怎么把种子种下去,让它存活,又是另外一个烦恼事。在看淘宝买家的评论之前,我就没想过种子种下去发芽率会很低。因为我做过小麦发芽率,那些东西的发芽率是很高。放在湿润的滤纸的培养皿里面,大概两三天就会发芽,而且如果小麦新鲜发芽率会达到80%以上。稻谷的发芽比小麦来得更快,而且发芽率也更高。要让我回想起什么时候播种种过什么就只有幼儿园的某次。那一次我们种的是花生。已经忘记了我们用的是什么工具种花生。还记得种完以后。我们班一个当时比较博学的小男生说用沙洗手,然后再用水洗掉,手会很干净。当时我当然不知道那是什么原因,但是他知道这条规律,我已经觉得很神。种花生的那天我记得。但往后我们的花生,有没有真的发起来,我就没有印象了。当时我们只是在幼儿园的某个花坛里种花生。老师没有要求我们,做什么种植日记,也没有要求我们每天都去观察一下看有没有新进展。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在,估计种发生这种事会变成幼儿园孩子的家庭作业,然后要求每天都要观察,孩子口述家长记录种植日记,甚至还得拍照片之类。当年,我们玩的各种相比于现在的家庭作业显得很开放很随意。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觉得那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被强迫下来的负担。现在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各种家庭作业,实际上烦恼的并不是小孩而是他们的家长。和小孩一同成长是好事,但问题是很多家庭作业布置下来,小孩根本没办法独自完成,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而那些东西即便家长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最终那个作业为难的是谁呢?

回到薄荷的话题上,如果要买薄荷,只能买一个品种,我应该买柠檬薄荷,还是留兰香薄荷呢?如果有买二送一,我买了柠檬薄荷,和留兰香薄荷以后,第三种薄荷我应该选哪个呢?女人的选择困难症,真的让人很头痛。

2017-02
3

记忆与被记忆

By xrspook @ 17:34:03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大概十点我就上床睡觉了,在真正睡觉之前,我看了半个小时的书,是马尔克思的《苦妓回忆录》。在我已经买回来还没有开封的书之中还有很多是马尔克斯的。昨天在登记《族长的秋天》阅读完毕的时候,在豆瓣上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去年内读完的书真的很少。但实际上我买的书不少,我开始读的书也不少,只是很多都没有真的读完。书读得不多,电影看得不算太疯狂,运动时间也在压缩减少,我的时间去哪里了呢?大概很多时间都用在研究剁手方案上了吧!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不得不主动删掉手机上的天猫和淘宝app,只有那样我才能遏制住让自己闲得蛋痛时候疯狂袭来的剁手欲望。

虽然昨晚很早就上床了,但是今早真正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早上十点,也就是说我躺在床上的时间接近十二个小时。是慵懒让人越来越不想干其它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不想动,或者动起来的时候要比平时吃力,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每次放长假,我都有相近的经历。比如说,如果时间超过一周,那么我的跑步欲望和运动能力就会明显的下降。具体表现出来的征兆是不想去跑,或者你会把跑步时间推迟再推迟,从早上变成中午甚至是下午。如果直接推到了晚上,那么跑步肯定不会发生了。因为晚上在这座城市里,独自跑步有危险。我的感官不特别迟钝,但是我没有问题,不代表别人也没有问题。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在人们灯红酒绿的狂野过后,实在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今早其实我可以早点起床的,但是我就是赖在床上不起来,其间脑子里划过了很多很多念头,有一些记忆,也有一些新的想法。不知道为何我脑子里出现了很多初中时的画面。与其说那是真实的记忆,不如说那是我记忆和想象拼凑出来的合成东西。据说人的记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调用以后就会变样。这就跟某句话通过人传人的方式不断往后传播,可能最终变成完全不是开始时的那个意思。现在要我回想起小学初中时的某些细节,我实在已经做不到。甚至连那时很讨厌的值日到底是以一种什么规律进行我也想不起来。更加不用说课室里课桌的一些具体模样。我似乎还能记起同学的样貌,但实际上要我具体描述出来我也是做不到的。只有影像资料、文字资料,以及其它被确切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反映真实的过去。但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比如在看某场节目的时候如果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拍摄上,即便你录到了一些很好的镜头,或者抓拍到一些非常好的瞬间,但是却这意味着你在观影过程会走神。那个时刻你的心思都用在使用技术手段上,而不是欣赏节目本身。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观影感受,而把那一时刻的精彩保留了下来,让往后的人有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当然了,我并不提倡对各种商业表演进行录影,那种行为是禁止的,而我这里所指的那种录影是某个生日会或者某场毕业典礼之类。回想当年,如果智能设备也能像现在这般被广泛使用,我大学本科的那一次毕业答辩被录制下来翻看的时候估计会很有趣。感情和技术在很多时候,你都不可能同时拥有,所以如果你真的要用心去感受某样东西,你就不能放进太多的技术敏锐思考。因为显然那些很理性的东西会让你分心。所以我没办法在某个很重要的场合既当技术员也当纯粹被感动的观众。如果要这两种事都发生,我就只能去两次,第一次去用心感受,第二次用技术手段把它记录下来,但是这种事,通常不会发生,因为越是珍贵的东西越只会发生唯一一次。

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两次。

2017-02
2

我没读懂

By xrspook @ 9:44:20 归类于: 烂日记

我终于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族长的秋天》。为什么说终于?因为我实在已经不记得这本书我看了多长时间才最终完成。在看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看过马尔克斯的很多长篇。基本上,华农图书馆里面的马克思作品,我都看完了。有一些放在某些选集里面的,可能没看过。可以这么说,这是那么多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却让我看得纠结的。每一次,我都不可以一口气,连续不断,有滋有味地往下看,因为那些故事,实在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最让我头痛的地方是这部作品除了几个大章节,完全没有分段。这可能是一部一气呵成的作品,但是,我却没有一气呵成的时间去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从篇幅上来说这属于长篇小说,但是里面的故事却像新闻一般,用几行字,最多几页纸就说完一个。我至今没搞懂用的是什么逻辑,因为显然,那不按照时间排序,也不按照主人公的轻重缓急来排序,而是有种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感觉。至于为什么马克思要把这个故事连接在上一个故事之后,我没有想出其中必然的逻辑性。那种感觉有点让我想到《墙上的斑点》,看着那个东西,就在那里发挥想象力,不断地说啊说。

不知道以前,有没有出过中文版本的《族长的秋天》,估计应该没有。我买的是海南出版社2014年6月印刷的第一版。这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完整翻译的版本。在书本的封面显眼的标题写着:这是马尔克斯倾注最多感情的内心告白,是代表马尔克思最高文学成就的杰作。可能因为我水平太低,所以我难以想象出其中的很多东西。让我直接想象出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那些场景却以一个不寻常的逻辑关系拼凑在一起,那个总体形象,我一直都把握不到。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我一直都很抗拒读诗和读散文,而只是一直都钟情于读小说。文学作品,我有兴趣去读的唯有小说,至于其它书,我读的大概都是应用类的、技术类的。

昨晚,我好辛苦才终于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把这本书剩下的部分读完,实际上那你估计不过只有20几页而已,但是却读得我各种痛苦,好几次我都已经走神了,但是我还是逼迫自己把文字过完,所以有些部分,我是属于那种左眼看进去,右眼就把它流出来的节奏。

有些书,因为文字的表述,你觉得要思考才能想明白,对我来说,读古文的时候经常会那样,我会纠结于某些用词和诗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高考的时候,那道古文阅读题每次都让我很烦。但有些时候,就像这本《族长的秋天》,每个段落,每个句子,你都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拼凑起来,你却想象不出整体是一个什么状态。这种感觉有点像初学者学外语,你明明认识每一个字母,你或许甚至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但把那些都放在一起,你却把握不到句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再过几年,或者十几年几十年,再去读这本《族长的秋天》,我的感觉会很不一样。现在之所以读不懂,可能是因为我火候未够。

简单直截了当的故事,很容易理解,但是,只是一直都读那些东西,不能让人有真的长足长进。

归档:2017-02-02 Dangal – 小子

2017-01
31

生活中的建筑

By xrspook @ 19:30:40 归类于: 烂日记

建筑如果只是停留在物质的层面,那就只是一个东西,跟艺术作品没什么区别。但如果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那就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境界。

昨天下午,在等待的时候,我慢慢地游荡在老街道里,看着那些老房子,与其说我在看建筑本身,不如说我在想象建筑里人们生活。据说我游荡的那些建筑,大概是在六十年代建造的,年龄比我还要大。有些部分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你已经完全感受不到那原来到底是怎么模样。但有些看上去,就好像时光完全没有流动过一样,那些木质的窗框以及那些可能是原装的玻璃都让你觉得仿佛时光倒流一般。能让我有这种感觉的人家,大概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无论他们的阳台还是屋子里,东西好像都不太多。在广州的街头,曾经有段时间,防盗网什么的大行其道,每家每户都在家装那个东西。因为如果别人家安装了,但你却没有,盗贼就可能沿着那些东西爬进你家。那些保持了原始风貌的屋子显然没有装那些东西。不是装了以后拆了,而是根本就没有装。在外婆家,门口对面的某栋房子的某一个单位,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他们的阳台上挂着一个木锯。那个木锯是木工用的那种大型的,而不是我家也有的那种小锯。那家人的前后左右上下,全部人家的阳台都被杂物塞得满满的,唯独那里没有,所以你很容易就会把目光停在那里,而之所以会这样,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可能是那里已经很久都没有住人了。

很小开始,我就一直在琢磨外婆家外面那块空地的那堵墙后面的那些小洋房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才能进到那个区域。据说那些房子是军区的,所以普通人不能进去。从前,我曾经绕着那栋建筑外面我可以走动的区域绕了一圈又一圈,结果发现没有门,只有高墙。越是进不去你越想知道里面到底是怎样的。从前当南园新村四周都还没建起什么高大住宅的时候,那个小洋房就是整个地区的最高点。而之所以在那么一个山岗之上,建那个东西,估计也有军事的考虑吧。

直到去年我家才把两台用了十年有余的窗式空调给换了。至今,还有人在用窗式空调,又或者他们没有用,只是把空调放在那里,因为人已经不在那里居住了。曾几何时,窗式空调是一种比较昂贵的东西,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一方面是因为空调价格不低,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当时很多人家里的窗都是木框或者铁框的。那种窗非常不严密,无论用多大功率的空调,冷气很快就跑掉了。用空调,就意味着你得把那些窗都改掉,于是在老城区老房子的老建筑里,经常会硬生生地塞进很多现代的东西。虽然,我觉得这样的搭配不伦不类,但是这正是人的生活给予建筑生命。我一直都生活在那片区域,但我好久都没有仔细端详过那里的所有。当我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因为要满大街玩,所以走过的路比现在还要多。而那些路,不是真正的距离,而是走过的范围,因为从江南大道到外婆家,其实是用N条路可选,还是小屁孩的时候,想走哪一条就走哪一条,但往后,基本上就固定只走那一条了。其它路上的风景到底怎么样,我当然不知道。恍恍惚惚过去了二十年,二十年之后,我才发现,一切都变了。已经不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那副模样,比如说围着这军事小洋房的那高墙。从前我觉得那墙真的很高,而且都是灰色的,很单调,但昨天再去看的时候,我觉得,那墙不是真的那么高了,如果我闲得蛋痛的话,找个梯子我就能爬过去看个究竟。而且,那些单调的墙上,居然贴起了瓷片。

明明那些东西就在我生活之中,曾经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却视而不见。我知道家乐福万国店的货架商品是怎么摆放的,只要他们换了模式,我就会知道,但是,生活区里的那些老房子以及那些变化,我却一概不知。

正是因为不知道,所以,当我突然抽起某条筋要看看的时候,嚼出了不少的味道。

2017-01
21

试骑共享单车

By xrspook @ 21:51:22 归类于: 烂日记

我是在工厂里学会骑自行车的,学自行车的那条路上有无数的钢板下脚料,如果一个不小心真摔跤了,那可要完蛋,但实际上,我学车的时候没摔过跤。都说没有摔过跤就,不可能学会,但我就是学会了。小学就学会了骑车,但是我骑车的机会一直不多,还记得中学的时候,非常流行骑车上学,但因为我家离学校太远了,所以我一直没有那么干,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校和家里的距离基本坐车+走路得一个小时。当然我说的坐车是坐公交车,而不是自己开私家车。即便是当时学校非常有钱的学生,他们最豪爽的出行方式,还是自己骑辆很贵的自行车,而不是由家长用四个轮的车子接送。因为骑车骑得非常少,所以,我至今没有摔过跤。显然这不是因为我技术很好,而只是因为我的骑车时长太短而已,在我妈心目中我的骑车技术向来都很烂。如果我有超过三百个小时的骑行时间,估计谁也不能说我的骑技很烂,那问题是我骑车的时间到现在为止这辈子累积起来不超过三十个小时。跑步、游泳、骑车,这三项运动,我肯定跑得最多,其次是游泳,游泳加起来,也肯定超过三十个小时,至于骑车,我估计不超过五个小时。所以我确信我可以连续跑步两个半小时,可以连续游泳一个半小时,但我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够连续骑行一个小时且第二天不会痛得要死。

昨天是我猴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搭同事顺风车回家的时候路上发生了一点擦碰,折腾了很久,所以到达地铁站的时候,真非常担心会赶不上最后一班车。因为出地铁站的时候已经接近十一点,虽然回家的公交车肯定有,但我却选择了骑共享单车回家。那是我第一次骑共享单车。记得在广州出现共享单车大概是2016年末的事,当时只有摩拜单车一种,但每过一星期,情况就会发生大改变。比如说,摩拜单车越来越多了,我也看到了小黄单车,小蓝单车,现在又多了另外一种小蓝单车。突然之间,广州街头到处都是共享单车。看到那么多单车,其实我是很心动的,但却一直都很抠门不想给那些押金,但某天晚上,我在微信上添加了小黄单车ofo公众号,然后也交了押金,两周后,我终于有机会体验一下。在晚上11点多的时候骑车回家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我妈说我技术很烂,那个时候的机动车比较少,人也比较少,所以我个人觉得难度应该没那么大。第一次骑行的感觉不错。那个车比单位给员工配备的那些自行车好骑。从珠影骑回家我用了九分多钟,小黄车的费用是一元每小时,我理论上消费了一块钱,但我的余额却是零,难道那一块钱是送的?今天早上我又安装了摩拜单车的app。在我家附近今早我找了辆0.5元每半小时的摩拜单车。从家里骑到中大,用时26分钟。白天骑车和晚上骑车的感觉非常不一样,因为现在基本已经进入了春节模式,所以路上的车比较少,很多时候我都可以高速骑行。基本上,我是逢单车必过,能超过我的两个轮大概只有电动车。让我不确定的是到公交站的时候我应该绕到大公交车外面,还是慢慢地,等待公交车上下客,然后再继续骑我的自行车道呢?同样让人烦恼的还有那些靠边乱停的私家车,压在单车道上,他们完全就没有考虑过骑车人的感受。他们逼着骑车人,必须骑到机动车道上。平时坐车的时候,我没感觉到那条路原来有那么多的起伏。我觉得骑车是最容易感受到道路坡度的,比跑步还要敏感,但骑车因为人的很多体重都压在了座位上,所以上坡的时候虽然感觉到大腿有点酸,但呼吸却仍然很通畅,而不像跑步那样呼吸比肌肉更猛烈。对其他人来说,他们的骑车是为了方便出行,但对我来说,那是出行和运动结合在一起,以前我只有走路一条,但现在,我又多了骑车这个选项。之前我有想过,如果要在家里买器材,要买动感单车还是椭圆机,现在我觉得,肯定非动感单车不可。

共享单车给我的感觉是好玩,其次是方便,第三是短途比坐公交车便宜。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