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
18

不是在动就是在读

By xrspook @ 9:01:21 归类于: 烂日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我都去亚马逊中国看一下有什么kindle特价书,那成了我的习惯。因为每天他们都有好几款特价书,相对于原价来说那个价格非常划算。每天特价书的品种都不一样,所以你实在说不准什么时候会遇到你喜欢的。但话说回来,如果真的遇到某些你想看的书,你根本不会在乎它的价格是多少。如果那本书是有很多个版本的话,或许你还可以挑一下版社、译者或者语言,但绝大多数时候你要看的那个书可能就只有一个版本。以前要我看完一本电子书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不需要考虑什么时候买下一本书,但现在我发现只要我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如果那本书不是很厚的话,一周到两周时间我就可以看完。为了一本以后还有下一本,有规律地物色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实际上我存下来的电子书还有很多,但那些书可能只是当初我觉得便宜得太过分,所以就囤下来,有免费的,也有只需9毛9的。

对上一次看《摩诃婆罗多》我已经彻底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我也不记得到底当初是被什么东西打断没继续看下去。如果要重新拾起那个故事,我又得从头开始。《摩诃婆罗多》一共有6大本,那时我已经看到第3本了,要决定从头开始真的不容易,但也只能这样了。为什么当年我看金庸的长篇武侠小说的时候就从来没有遇到过中断这种事呢?可以肯定的是,当我再次开始看《摩诃婆罗多》之后,我不会再让中断这种事情发生。

前段时间我看书的习惯有点特别,宿舍的kindle一代我看的是《天生就会跑》,办公室的kindle二代我看的是《王小波全集》,宿舍那本纸质书我看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三本书同时开始看,这有点变态,进度最慢的是王小波的书,但是虽然进度慢到不至于看不下去,但因为是杂文,每篇文章都是独立的,所以中断也无所谓。让我看得最欲罢不能的是《天生就会跑》。所以《天生就会跑》是我到现在为止唯一看完的书,王小波的杂文已经被我放一边。接下来我的计划是把《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看完。完了以后我将重新开始看《摩诃婆罗多》。重新开始《摩诃婆罗多》之后,我大概会同时开始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那是一部自传式的作品。封闭在单位的4月,我的脑子里就只想希望下次回家能把一些还没看过的书带过来。的确我家还有很多塑封都没拆开的书。因为不知道下一次还得关多长时间,所以我挑了一本厚的。别人写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传记我已经看过好几本,对他的生平算是有点了解,但这一次是他自己谈自己,估计会有些挺有趣的东西。

当生活被运动和阅读填满了以后,空虚这种东西根本存在,但是这也有个不好的地方,因为好像已经没有时间奇思妙想学习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了。

2022-03
23

被人名搞懵逼

By xrspook @ 9:05:21 归类于: 烂日记

一边等头发干,我一边翻开纸质书,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这本书我已经买了很久,也已经放在宿舍很久,但是一直就只是放在那里,所以书的边边已经有些发黄了。之前我打算在宿舍无聊的时候就拿来看,但是却看不下去。原因是这本书可能我甚至无法称之为小说,那应该算是一部像纪录片一样的东西,因为感觉那就像是很多资料整理而来的一个集合。让我看不下去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里面的人物非常多,而且名字全部都老长老长,因为名字太长,而那种长还不仅仅是发音很长,而是因为名字用的是全称,一大串用点号隔开的东西全部都排列出来,于是你就会很迷糊这个人到底是哪位。名字很长,而很多人名字可能只是出现了一下,因为那是一个小配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可能可以记住他们的身份,但是却跟他们的名字挂不上号。从书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因为这是一起连环绑架案,所以涉及的人很多,被绑架的人很多,虽然设计、实施绑架的人可能就那几个。所以这样的一部作品,真的让人觉得挺辛苦。我不知道其他人到底是如何读完这部作品的。如果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被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的东西可能在认人方面就不用那么痛苦。因为如果有图像的话,可能你就不需要记住那个人很长的名字,你只需要记住那是其中一个主角,记住样貌以及服饰装扮就可以了。但要命的是可能如果把那些设局绑架以及被绑架,还有与被绑架人有重要关系的人都列为主角的话,可能主角会超过20个,于是这又是一个一脸懵逼的状态。

对一部长篇小说来说,里面的人物超过50个,甚至达到100个很正常,但问题是在某一个情节发展的时候,也就那几个人在那里来回折腾。而要开展那个故事的时候,他们来回折腾也是有一定分量的,比如说用一个章节或者是十几二十页纸,但问题是马尔克斯的这本书当他要说一个绑架故事的时候,可能5页纸之内就讲完了。被绑架人的身份挺复杂,比如说是什么导演什么编辑什么人的老婆什么人的妹妹,之所以会被绑架,是因为她有某些政治方面的利用价值。其中一个让我觉得挺难看下去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和哥伦比亚的国家治理方式不一样。他们的政策他们政权的交替以及他们的管理方式对我来说都是一片空白的,我没办法用我的常识去套用。当然,空白对吸收这些东西是有好处的,但非常有可能作者默认的是读者对哥伦比亚政权这东西心领神会,所以他不会像一般的纪录片那样全部铺开给你解释那是什么,为什么会那样。几乎所以这么说,这是我看过的马尔克斯作品里面最让我不知道该如何看下去的作品。之前我从没有过这种感觉。

什么时候我会有这种感觉呢?在看某些人的感受的时候。那些人的感受,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反正里面就引用了很多东西,有可能是某些作品,也有可能是某些人的见解,又或者是某些社会事件,而我又对那些引用的东西一窍不通,就会有那种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没办法产生共鸣,一脸懵逼。但显然马尔克斯的作品不是这种类型的东西,他完全是在陈述事件,而不是发表自己的感受。

以前我会选择不好看就放一边,但现在,我觉得即便看不下去我也要强迫自己看完。

2020-01
28

又见面了,老马

By xrspook @ 17:32:03 归类于: 烂日记

这个春节假期我已经连续好多天都待在家里,重新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然后莫名地让我再次觉得,我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一些相似点,又或者其实这些不能算是相似点,而是我能明白的某些东西,那是我在其他作家那里无法得到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其他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某些情况下,我会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很难看下去。越是欧美那边越是有名的,我越会有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我内心深处一直在抗拒他们吧。于是,我有时会想,翻译的那个到底是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的呢?如果遇到某个翻译的人根本不喜欢的作品,他要如何才能开展工作呢?对我这种普通人来说,没有兴趣我就不会主动接受那个任务,但是对那些专业的人来说,那是他们的工作。进行不带情绪的翻译有可能吗?起码对我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哪怕我翻译的是一本科技书籍。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我跟过一个教微生物学的老师做实验。他曾经给我们每人都发了一章英文原版的微生物学,让我们翻译。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为什么他要这样,是考验我们的专业水平,还是考验我们的英语水平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仅把正文翻译了,而且也把里面的图片都全部截图下来,然后把里面的单词PS成中文。很多科技类的书籍会把正文翻译成中文,但图片仍然是原文的。我这种连图片也PS掉,也要翻译为中文的,属于神操作。当时我没想过不这么做,因为我觉得一套东西全部翻译才叫做完了,只有把图片都翻译了,读者才不会在看图片和看正文的时候一脸懵逼。翻译那本专业书籍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喜欢上的。翻译得好不好是我能力的问题,但我这种的做法让微生物老师大吃一惊,因为这样的态度显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认真。

在看完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以后,我开始看另外一本我还没拆掉塑封的,名叫《蓝狗的眼睛》。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我只是看着一堆还没被拆封的书,随便挑了一本,挑了一本不算厚的,而且从书名也看不出到底是什么的,同时,我也没有看封面的那些介绍。看了两个短篇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本书可能说的都是一些比较神奇的东西。科学一点,那里形容的是人的一些感觉,有可能是实体的,也有可能纯粹是幻想。那里讲的是与死亡相关的故事。说得玄乎一点,这本书整本都在说鬼怪。当我看完第一个故事以后,我就觉得这本书有点像《变形记》。前几个故事都是马尔克斯在四十年代的作品。据说他老人家开始写小说也是因为看到了《变形记》后灵感爆发。之所以喜欢马尔克斯,可能是因为他能把人的那种感觉写的特别真实。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内心活动,有些作家很喜欢把非常大的篇幅用在描写景物上,但是那些完全是描写死物自己。马尔克斯的各种描写最终都是为了表达人物。我觉得马尔克斯作品的镜头感非常强,看他的书的时候,我眼前根本就是一幕幕的电影画面,大概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欲罢不能,但是,也会有例外,比如《族长的秋天》就看得我很憋闷。那是一本一整本书只有一个句号的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里面很多俚语之类的东西我没读懂,翻译的人也未必都搞清楚了。

我喜欢跟物打交道,但我喜欢知道人的故事。

2020-01
4

《番石榴飘香》回忆录

By xrspook @ 21:45:35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晚上,我掏出已经立在我书柜里好久的《番石榴飘香》。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系列作品里面的其中一部。自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书,中国人得到了版权,可以发行以后,每出一部作品我都会购买。当然他们出的第一部是/《百年孤独》。之后连续好几本,我都是第一时间买回来,然后第一时间阅读了。虽然有些可能我已经看过了它他的版本。那些版本有些是80年代翻译的,有些是90年代翻译的,但简而言之,因为当时中国还没得到他书籍的版权,所以实际上那些都是盗版。《番石榴飘香》是第几部发行的马尔克斯作品我已经不记得了,因为不知道从哪一部开始,我就只是把书本买回来,然后就放一边。仔细查看图书的购买记录,我或许能排出个时间顺序,但其实做这些事没什么必要。如果真要这么做,我觉得应该是出版社出一个列表。从前马尔克斯的书的包装上面会有一列书名,那些都是马尔克斯的作品,到底什么时候才发行不知道,现在是不是都已经发行了,我没有研究过。因为每次开始读海南出版公司发行的马尔克斯作品的时候,我都会把外皮拿掉,因为书本本来就已经是硬皮精装的,外面那个纯粹只是一个包装,阅读的时候不方便,我也不舍得把它们搞残。

或许我买《番石榴飘香》之后不久,我已经读过这本书。因为我没读过的书肯定还塑封着,但这本书的塑封已经被我拆掉了。以前是否读过这不要紧,因为我已经不记得内容是什么了。之所以要选择书柜里众多马尔克斯书籍里面的它,我也说不准什么原因。反正这是一本光看书名已经让我有嗅觉的书。

我大概是看马尔克斯传记的时候知道有《番石榴飘香》这本书,但我第一次看到实体书本是在怡乐路的博尔赫斯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兴奋了好长时间,但是我没有把它买下来。等我下次再去的时候,我再也找不到那本书了。又过了好多年,我再去那个地方,博尔赫斯书店已经不存在。那些美好的东西,就像马克思笔下的那个马孔多小镇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之所以第一次看到那本书的时候没有买,纯粹是因为我太抠门了,而不是因为我手里真的没钱。博尔赫斯书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一个蕴含某种味道的地方。店长是一个有性格的人。因此当他遇到我这个陌生面孔的读者的时候,他热情地给我推荐书籍。现在我们买书,根本不需要去书店,直接轻点鼠标,或者拿着手机滑动屏幕就可以了。又或者我们根本不需要纸质的图书,电子版已经足够让我们获取无穷尽的知识。但是,纸质图书的感觉跟电子版是不一样的。从快递员手上拿到的图书,又或者是放在某个快递箱里你亲自去拿的图书,跟你在书店里买回来的是不一样的!倒不是因为在书店里你可以翻看浏览再买。我说不准这到底是为什么,但起码,不在书店里买书,你感觉不到那个地方书的味道,你体会不到那个书店的特色,那个店长的性格,你更加不会回忆起,为了来买那本书你跑过多少个书店、寻觅了多少个书架、或者是热成狗、或者是淋成落汤鸡……

现在的年轻人或者会说,这些经历为什么非得有?我只能说一句,大概这就是我所经历的时代的特点吧。

2018-10
31

大侠,走好

By xrspook @ 19:12:55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我在微博上看到个消息,据香港媒体称,金庸先生去世了,享年94岁。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心里非常不好受。虽然,人总是要死,当其他名人死讯出来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我可能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没看过他们的作品,连他们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当然就谈不上伤心。如果你让我给他们默哀,我只是走个形式,肯定不是真心的,但是,对金庸先生,我是确确实实地感到了悲伤难过。我一直觉得,金庸先生应该是我妈那辈的人,大概只有80多岁,但原来,他是我外婆那一辈的人了。

我活了33年,只买过三个人的传记来看,其他人的没看过电子版,更加没买过书。之所以要买他们的传记,是因为我喜欢他们的作品,我想知道创作那些作品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了解了他们的背景、他们的生活方式,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从购买传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初中时候的金庸先生,高中时候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然后是工作以后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马尔克斯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了,现在金庸也走了,还活得好好的就只剩下米叔。不知道连米叔也走的时候,我会有什么心情。相比马尔克斯的去世,金庸先生的离开让我更难受些。阿米尔·汗走的时候,我会是什么反应呢?他们都不是我的亲人,但因为我曾经花过很多时间去观看或阅读他们的作品,也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涯。一定程度上,我对他们的了解甚至比我对我的家人还要多。虽然我跟我的家人共同生活了30多年,但我们相处的就只有30多年,他们之前的那些故事我并不知道。这三个人我认真仔细阅读过他们传记一遍又一遍,虽然不确定传记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还是有作者杜撰的成分,我已经尽我的努力知道了不少。

金庸先生对我来说是一个让我学会表达自己的老师。小学的时候,我是个非常讨厌阅读的人,但是四年级的夏天,我遇到了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当时香港电视台正在播《笑傲江湖》的连续剧。我开始读小说的时候要比电视剧晚开始,但后来我追赶上电视的进度,甚至超过了。读两三页纸的小故事都会让我感到烦厌,但是《笑傲江湖》每本书都有几百页纸,一整套下来得几本书。是金庸的故事让我战胜了自己对无数多文字的恐惧。读他的作品的过程中,让我领会到了一些很微妙的东西,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述,那个大概是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表达出来。不知道读了他的作品,能让我的语文成绩提高多少,但起码,作文那个东西不再是我的痛点,而成为了我自然而然就能写出来的东西。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每次路过新华书店,我都会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放的地方。那时我曾梦想以后有钱了,一定把他全套长篇武侠小说都买下来,但至今,我都没有这么做。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得到广州市优秀学生奖励的时候,我拿到了200块钱。我拿着那200块钱去了北京路的广州日报书店买下了当时刚刚出版不久的迷你版《鹿鼎记》和《天龙八部》。那时其实我只要再加一点钱,我就可以把一套14部的作品全部买下,但是我却选择了只买这两样。并不是因为我舍不得那些钱,而是因为这两个才是我最深爱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样,那次以后,我再也没有入手金庸先生的作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没看过。一开始的时候,金庸先生的书我们都是从我表哥那里借回来,带回家以后,我看我妈看我爸看,一家人都在看,但跟我比起来,他们两个还远远算不上是金庸迷。后来,我们不再麻烦地向表哥借书,我爸从地摊那里买了几本翻版的金庸全集。我非常讨厌翻版书,那些书字非常小,排版非常挤,而且有错漏。但即便这样,我还是通过那几本翻版书又看了金庸先生的几部武侠长篇作品。初中的时候,我甚至把那几本翻版书借给了我的物理老师。

我不知道别人从害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是怎么转变过来的,但对我来说,金庸先生是把我救出火海的人。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