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
16

她的梦想成真了

By xrspook @ 11:21:17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无意之中去看了高中同学和她老公合伙开的民宿的介绍。我感觉很复古很个性,这就是我同学的作风,但我感觉很奇怪,与其说那个人是她老公,不如说那个人是她爸爸。大学的时候,他们两个走在一起,我们已经有这种感觉。这么多年过去,据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对儿女,但是他们给我的仍然是那种父亲和女儿的感觉。我同学的梦想是自己开一家有自己特色的小旅馆。关于这个梦想,大概很早以前就有那个苗头了。我还记得高中时候有一次的美术作业是老师让我们设计一个小房间。材料不限,风格不限,大小不限。大家一起脑洞大开完成作业。有的同学家里比较富有,所以她买了很多套的那种微型积木然后拼凑起来。颜值相当高,但我那现在开小旅馆的同学用的是很普通的卡纸。她选的颜色是粉蓝色,经过她的手出来的东西真的很神奇,让你感觉出了美感。卡纸本来是硬邦邦的东西,但是她的确就让你感觉出了柔软感。而我呢,那次作业我用的主要材料是好又多和家乐福的宣传册,以及一些没用的纸皮,样子不好看,但环保。

大学的时候,她选择了一个建筑专业。在往后的日子里,她做了更多模型和设计。现在,她直接把模型和设计变成了现实。看了她的故事以后,自然我就会回问自己一句,我想做什么样的人呢?我的梦想是什么?跟她那么现实的梦想比起来,我想做的事真的比较杂乱,比较没有规律、多点开花,但这不代表我就真的没有什么认真的追求。我花在那些东西上的时间不比我那同学少。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我那同学是那种认真得有点过于较真的人。是那种可爱之余你不敢去招惹她的人。大概对美的追求,一直都藏在她心中,只不过因为高中的学业比较繁重,所以她不容易表现出来。她走的是设计路线。相比之下,我比较喜欢大大咧咧的逻辑。她所追求的美,在别人眼中那叫做艺术,而我最擅长的感性在别人眼中只是泪点特低。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甚至曾经生活在一起,但不得不说,人与人真的很不一样。从那个民宿的介绍可以感受出他们正过着挺快乐的生活,但是如果要我过这样的日子,我会快乐吗?显然,我不是那种人。

昨天我心血来潮做了一个即将上映的印度先生电影的预告片翻译。平时做这些的时候,我不会把片名也顺带想出来,但这次我自然而然就想好了,其中一个原因让我无需纠结的是片名的那个印地语我根本不知道意思是什么。我的确有去查过,但是出来的东西可能不准确,所以很无厘头。因此我就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按照预告片里给我的那种思路,把中文名字整出来了。几分钟的预告片翻译说起来很简单,但有些时候会比正片还要难把握。因为如果是完整的片子,你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猜一猜,但预告片是高度浓缩的剪辑。如果你get不到那个意思,没办法再从那些经过高度压缩的东西里抽取出更多的意思。不是所有预告片都会让我有翻译的冲动,但是昨天看过那个以后,我真的觉得很好玩,然后就动手了。那估计只是一个小成本的小众片子,目测可能不会在中国上映,但是如果片子的剧情、对白以及动作表现都让我笑个不停,让我乐在其中,为什么我不再多走一步为他们做宣传翻译呢?遇到一拍即合的东西就应该好好把握。

同学的那些生活让我觉得她真的很厉害,但是这些无厘头蹦出来的额外小任务却让我觉得很开心,很有满足感。

人各有志。

【中文字幕】《冤家姐妹花》Pataakha 2018 官方预告片,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的导演很有名,拍过很优秀的经典作品(《海德尔》,《奥姆卡拉》,《麦克白》,《恶棍无赖》),看来我的直觉还是不错的嘛。

2017-03
5

脑洞大开的建筑梦

By xrspook @ 17:15:28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近期我建筑梦大发跟我看印度电影有一定的关系。印度电影这东西,如果内容不是太奢华或英雄主义,而是在说生活的故事,而且是普通人的故事的时候。经常会让我有种说到心坎里去的感觉。虽然,他们的建筑风格跟我们的建筑风格相差很远,但因为他们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而广州的老城区的某些建筑也有很强烈的殖民风格,我会感到莫名亲切。那种欧洲的风格并不是整个城市里都那样,而只城市里的一部分。所以在看欧洲人或者美国人电影的时候,我没有那么深的印象,但在看印度电影的时候,却让我经常遐想。但印度的建筑风格又不只是英国殖民地的那种,至于他们具体是什么风格,我完全说不上。我说不出那种东西我在哪里见过。那种结构为什么我总觉得有种熟悉的感觉?其实我知道广州的老建筑里面并没有类似的。

在我梦里面的建筑印度电影里看到的还要复杂,因为我往往会把很多种风格都融合在一起。建筑要怎么搞才有味道呢?新旧结合是必须的,还有一点就是最好依山而建。不一定是山,但起码有个坡。那条路必须不能通小车,只能人行或者单车之类的小巷。

前天的梦更神奇,我居住的那个地方附近是小山坡,旁边有一堵非常巨大的城墙,从下面看上去,基本上看不到上面什么情况。而且那堵墙还几乎是用土建成的。那种感觉就像是陕西黄土高坡的质地,因为不是用砖块建成,因为岁月的磨砺,那个城墙变得更加沧桑。我跟朋友说,不如找一天我们登上城墙,看一下那到底是怎样的,但实际上在我的梦里,我还没有想象出该怎么登上那堵城墙,因为所见之处没有楼梯。

我的梦让我觉得很神奇的地方是除了建筑的外表,连建筑的内部我也想象得很仔细。

前天的梦主题很奇怪,我跟我妈说,要通过米叔的这门考试,很不容易。因为根本没有提纲,所有东西都很发散,考的内容可能是多个能力的综合。有可能让你听一段音乐,让你辨别出里面使用的乐器。然后,音乐真的响起来了,里面的乐器非常复杂,我实在不知道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梦里想象出对话,是很正常的,但这一次我居然瞎掰出音乐了。我为什么会参加米叔那门课的考试呢?估计是因为近期他老人家发布了准备招2017年的两个实习生。实习生这种东西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关,但是我却觉得这一定很好玩。在我的潜意识里,我把这当作是大学的一门选修课了。一定程度上我把米叔和我大学时候的某个非常牛叉的老师混搭了在一起。那个老师,虽然颜值一般,但是他的能力绝对非常棒。我很享受上他的课,因为他的风格跟其他的老师不一样,他很发散,发散得有点让我们有时跟不上节奏。因为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所以他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他觉得我们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所以那门课的最后结局挺悲惨。我觉得他更适合给我们做一些讲座,而不是开一门需要考核的课。如果他开讲座的话,我觉得应该会爆满,因为当年我们上他课的时候,我的朋友也经常插班过来听。不走寻常路,自然会有不同寻常的期待。

如果做梦的这些细节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变得越发丰满,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老人到一定程度,那种感觉就像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到那个时候,可能他们已经分不清真实世界和梦里的回忆。

昨晚坐190公交车回家的时候,我旁边坐了一个老婆婆,她一直在自言自语,一直在说,某某某死了,某某某是怎么死的。这样会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她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了……

2017-02
19

不喜欢摩天大楼

By xrspook @ 19:28:41 归类于: 烂日记

每次睡觉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又再次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那个世界几乎不可能出现第二遍,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说我小时候发烧,如果做梦就会做同一个梦,每一次发烧都一样。所以即便睡觉之前没有发烧,但如果我梦见那个了,起来我就会告诉爸妈我发烧了。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不做那个梦了。如果现在发烧,通常我会辗转睡不着,或者睡得很浅,不会做梦。

从前我的梦故事性比较强,但具体细节都不是很明朗,比如说人物的样貌或者各种环境,都是模糊的、不实在的。近期我发现近期的梦情节性变弱了,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当然情节也是贯通整个梦的主线,但里面出现的很多东西会比从前丰满了很多。如果说以前的梦就只是寥寥几笔的儿童画,现在的梦就像是仔细勾勒出轮廓,并且填上了颜色的大制作。最让我着迷的是几乎每个梦里出现的建筑都不一样,虽然风格大概可以说出是怎么回事。但是从来没有一次完全一致。我觉得梦里看到的东西很好玩,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会格外的留意各种建筑,尤其是那种老建筑。有历史、有故事的东西总会让我产生各种的遐想。对我来说,靠着自己的11路车,穿梭在城市之中,尤其是老城区的老建筑之中,会让我感到莫名的满足。那种兴奋感跟在超市里闲逛,全神贯注关注特价的牌子一样让人着迷。

我对那些高楼大厦没有什么好感。而且甚至有点厌恶,因为你远远的就看到那个东西,但却走上好长一段路都没有到达。俗话说:望山跑死马。而且,在高楼大厦CBD中穿行,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那些东西外面全部都是玻璃幕墙,据说,玻璃幕墙自爆的概率是3‰。一栋几十层楼高的建筑我才不信玻璃幕墙没有超过1000块。其中的三块会在一定时间内自曝。那一片区域,高楼大厦有超过五十栋,经常走在那些大街上,得有多大的概率才不中招呢!我不知道那些发达国家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显然这个问题在广州和深圳这些华南地区已经成为了不新的新闻。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某一条说哪个地方的玻璃幕墙爆裂了,从多高的地方坠落下来。好彩的话没有砸到人也没有砸坏什么,不好彩的话,就会砸到路人以及砸到很多停在附近的汽车。汽车你可以说不让它停在路上,它应该停在地下停车场,那么行人呢?也不走在路上吗?我总觉得,现在的豆腐渣工程要比以前多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以前的楼房都不高,砸下来的伤害没那么大,但如果是CBD那种地区玻璃幕墙随便一块砸下来,非常有可能就出人命了。难道说现在就真的那么寸金尺土吗?楼房都全部要建得要深入云层?我对那些东西,没有一点好感。那些摩天大楼,其实有很高的安全隐患,因为消防车根本到达不了某些楼层以上。而且按照现在的豆腐渣工程推论,那些从设计上来说应该可以抵御的风险实际上都不堪一击。

全球化的我们在哪里?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到处都是玻璃幕墙,到处都是连锁经营的各种店。这样的确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后,不需要用太多时间适应。我们可以继续入住我们习惯的酒店,吃着我们习惯的食物。但如果所有都一样,到另一个地方去探险,还有意义吗?

2017-02
11

红包寻根

By xrspook @ 20:58:53 归类于: 烂日记

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快速的手机网络,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变得非常简单。比如说今天下午,路过摩登百货的时候,看到那里有猜灯谜的活动,只要你记住灯谜的号码以及答案,回答正确四个就可以获得礼品。我一直都是猜谜方面的傻瓜。如果你叫我猜一个成语或者一个字,我可能两三天都得不出答案。但在手机网络发达的现在,只要掏出手机,上网一搜索,答案马上就有。于是现在猜那些答案就变成是拼智能手机使用够不够灵活。我这种用浏览器输入文字搜索已经算是低端的了,如果我玩得够好,我可能会用小米语音助手,如果是苹果手机应该求助siri。我最笨蛋的事情是没看清那个活动规则,我回答了九个答案,但领奖品的时候她只给了我一份。

结束了那个以后,我就打开了微信的中国移动元宵小区领红包活动。这也是一个实体红包,但跟支付宝的扫图像不一样。这里不是到一个红包的五百米范围之内扫图像,而是要直接走到某个红包地址的二十米范围之类。如果你到了那个区域按红包就可以领取。五百米跟二十米的区别是相当大的。如果你已经收集到了图像,你就可以远远在那个目标点范围之内扫图就能得红包,而不需要真的到达那个藏红包的地点。但二十米的红包你就必须要到达藏红包的地点。如果你手机的GPS定位很有问题,可能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找不到那个红包,因为即便你就在那个地点,但是你的手机定位却不是在那个地方,想死的心都有了。因为有这种难度,所以中国移动的实体红包给出了确切的地址。但要知道,在现在的广州,即便给你个确切的地址,你还是会找不到,因为门牌那个东西不是每一栋楼都会有,每一个商铺都挂在外面。今天我找的第一个红包是在天汇大厦里,我围着那个东西绕了一圈还是没找到确切的点。最近显示的是22米,最多显示的是四十多米,但实际上,两个地点之间,我走了十步都不到。在纠结第一个点很久以后,我放弃了。外婆家的地址是海珠南园大街8号,另外一个红包的地址是海珠南园大街4号。按照那一片公租房的门牌命名规则,从外婆家沿着南园大街向北走几栋楼,估计就是南园大街4号。但从中国移动藏红包的地图看来,那个传说中的地址实际上不在南园到街上,于是我又一直走到了前进路。走到南园大街和前进路的交叉口,我发现那里最近的红包又变成了是基立南街5号,我大概知道基立南街在哪里,那就是在万松路的对面。那一片小区不大,所以我就把我领的第一个红包定在那里。从8号到20号我都看到过了,但就是没找到,1号到7号。最终在我几乎举手投降的时候,在一个交叉路口居然领到了红包。那个位置和中国移动红包地图上的一致,但那里却没有明显的标志说那里是前进路基立南街5号。那一片传说中的小区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外婆还住在前进路十平方公租房的时候,那片小区其实离我们家很近。中国移动的红包里有充值九五折优惠,如果安装宽带可以领取100块钱的和包券,最后一个是100M省内的二十天流量包。对我来说只有那个流量包是有用的。兑换那个流量包以后,我继续向下一个红包地点进发,也就是南园大街4号。我觉得那个地点就在外婆家隔着一堵墙的山坡上。但怎么才能走到那里去呢?我一直都很想去近距离看一下山坡上面那个据说是军区的小洋房。前进路有一个小区入口,但不能进到那里。虽然那个地方跟南园大街就只隔了一堵墙,但你没有办法从南园大街直接到那里。我觉得那个入口应该在万松路。在万松路某住宅楼附近纠结一番以后,我终于知道该怎么走进去。我终于到了那个从小开始我就梦想着要去看看的地方。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就像是小说《城堡》里面的那个城堡。那也是个文物保护单位,远看那是那么漂亮,但走近的时候,则发现各种的悲凉沧桑。那个我梦想中的小洋房现在附近成了一个停车场,它孤零零地立在中间,破败不堪。从前,我一直都只能从外婆家向上张望小洋房,今天我终于可以在小洋房那里的停车场围墙边,看外婆家门口。我顺利拿到了海珠南园大街4号的红包,但那却是空的。所以我得出结论,可能中国移动的元宵红包,每个用户,只能抢到一次。

我不知道中移动的这些红包藏的地点有什么玄妙之处,碰巧我拿到的这两个,都在文物保护单位老建筑附近。那些就在你身边的地址和建筑的人文历史,你又真的知道多少呢!所以找这种实体红包,我觉得是一个寻根的过程。

2017-01
31

生活中的建筑

By xrspook @ 19:30:40 归类于: 烂日记

建筑如果只是停留在物质的层面,那就只是一个东西,跟艺术作品没什么区别。但如果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那就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境界。

昨天下午,在等待的时候,我慢慢地游荡在老街道里,看着那些老房子,与其说我在看建筑本身,不如说我在想象建筑里人们生活。据说我游荡的那些建筑,大概是在六十年代建造的,年龄比我还要大。有些部分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你已经完全感受不到那原来到底是怎么模样。但有些看上去,就好像时光完全没有流动过一样,那些木质的窗框以及那些可能是原装的玻璃都让你觉得仿佛时光倒流一般。能让我有这种感觉的人家,大概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无论他们的阳台还是屋子里,东西好像都不太多。在广州的街头,曾经有段时间,防盗网什么的大行其道,每家每户都在家装那个东西。因为如果别人家安装了,但你却没有,盗贼就可能沿着那些东西爬进你家。那些保持了原始风貌的屋子显然没有装那些东西。不是装了以后拆了,而是根本就没有装。在外婆家,门口对面的某栋房子的某一个单位,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他们的阳台上挂着一个木锯。那个木锯是木工用的那种大型的,而不是我家也有的那种小锯。那家人的前后左右上下,全部人家的阳台都被杂物塞得满满的,唯独那里没有,所以你很容易就会把目光停在那里,而之所以会这样,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可能是那里已经很久都没有住人了。

很小开始,我就一直在琢磨外婆家外面那块空地的那堵墙后面的那些小洋房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才能进到那个区域。据说那些房子是军区的,所以普通人不能进去。从前,我曾经绕着那栋建筑外面我可以走动的区域绕了一圈又一圈,结果发现没有门,只有高墙。越是进不去你越想知道里面到底是怎样的。从前当南园新村四周都还没建起什么高大住宅的时候,那个小洋房就是整个地区的最高点。而之所以在那么一个山岗之上,建那个东西,估计也有军事的考虑吧。

直到去年我家才把两台用了十年有余的窗式空调给换了。至今,还有人在用窗式空调,又或者他们没有用,只是把空调放在那里,因为人已经不在那里居住了。曾几何时,窗式空调是一种比较昂贵的东西,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一方面是因为空调价格不低,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当时很多人家里的窗都是木框或者铁框的。那种窗非常不严密,无论用多大功率的空调,冷气很快就跑掉了。用空调,就意味着你得把那些窗都改掉,于是在老城区老房子的老建筑里,经常会硬生生地塞进很多现代的东西。虽然,我觉得这样的搭配不伦不类,但是这正是人的生活给予建筑生命。我一直都生活在那片区域,但我好久都没有仔细端详过那里的所有。当我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因为要满大街玩,所以走过的路比现在还要多。而那些路,不是真正的距离,而是走过的范围,因为从江南大道到外婆家,其实是用N条路可选,还是小屁孩的时候,想走哪一条就走哪一条,但往后,基本上就固定只走那一条了。其它路上的风景到底怎么样,我当然不知道。恍恍惚惚过去了二十年,二十年之后,我才发现,一切都变了。已经不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那副模样,比如说围着这军事小洋房的那高墙。从前我觉得那墙真的很高,而且都是灰色的,很单调,但昨天再去看的时候,我觉得,那墙不是真的那么高了,如果我闲得蛋痛的话,找个梯子我就能爬过去看个究竟。而且,那些单调的墙上,居然贴起了瓷片。

明明那些东西就在我生活之中,曾经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却视而不见。我知道家乐福万国店的货架商品是怎么摆放的,只要他们换了模式,我就会知道,但是,生活区里的那些老房子以及那些变化,我却一概不知。

正是因为不知道,所以,当我突然抽起某条筋要看看的时候,嚼出了不少的味道。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