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
20

我们的世界不一样

By xrspook @ 10:01:40 归类于: 烂日记

一个人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有时我觉得这或者早有定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估计这东西就已经固定了下来,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

还记得小的时候,每当我跟我爸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让他给我讲中国古代的故事,虽然我已经对那个没什么特殊的印象,甚至在我的脑海中没有留下一个确切的故事,但是我对录音带里面播放的故事,那些语调、那些感情、那些抑扬顿挫却记忆犹新。我还记得录音带里的中国古代故事,我也记得没到饭点电台里播放的那些古仔。一些古仔通常是武侠小说改编,之所以说改编,是因为讲古仔完全是靠电台的讲古佬把武侠小说改编成可以通过口述表达的东西,不同的角色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调声线。古仔的听众很广,男女老少,无论你是很有学识的人,还是完全只是个文盲,都能听懂,都会着迷。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太多的东西。但是即便那样,朦胧的我已经觉得我爸讲的故事跟那些专业讲故事人讲的故事彻底不是一个层次的。我不知道我爸肚子里的故事到底有多少,虽然我那些讲故事的录音带也没几盒,但是我却会一再重复听里面的故事,好像永不厌倦一样。小孩就有这这种神奇的能力,或许他很快就觉得一个东西他们不喜欢了,丢一边了不玩了,但是这只是此刻的事。可能过了半天、过了一天,过了几天以后,他又会再次把那个东西当做完全没见过,从零开始再次兴趣勃勃起来,虽然那种兴趣可能持续时间只有15分钟。我不知道有没有大人要刻意把这个时间延长,但实际上我觉得故意延长可能没有必要。要知道大人的时钟跟小孩的时钟彻底不是一个计量单位的。当我们觉得时间飞快的时候,孩子觉得时间过得慢得要死。

我懂事以后,我妈老是跟我说,我刚去幼儿园的时候,回到家后我总是给她抱怨幼儿园一天到晚都要我坐在那里,坐到我屁股都痛了。所以当我回家以后,我就是个彻底坐不住的存在,有可能在沙发上狂跳,有可能全屋奔走,也可能从这个家具跳到那个家具。除了吃饭,就不会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大人的认知世界里,他们觉得小孩不能在15分钟里掌握些什么,但实际上他们还真的可以。每次15分钟,每天进行好几个15分钟,然后每个星期再把这些15分钟重复一遍,只要能hold得住那个记忆,能让那个暂时记忆变成永久记忆,就能对小孩产生作用。让小孩掌握某种东西,不如让小孩掌握某种掌握某种东西的能力。

某个东西如果你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那就只是一个东西。比如一朵花,如果你要小孩画出来,或许他会画得很难看,大人可能画的好看一些,大人默认觉得小孩应该把画画成他们画的那样。但实际上或许小孩感知的东西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你看到的可能是花朵鲜艳的颜色以及漂亮的形状,他看到的可能是里面他也说不准为什么那么漂亮的脉络结构,以及不仅仅是看上去漂亮,闻上去也很让他们喜欢。所以同样是接触某种东西,你从传统的一般的美术角度去评价,而小孩可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些非一般美学的东西上了,比如说生物学,也比如说化学。有多少个家长可以给孩子解释花瓣上的绒毛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花朵会有香气?为什么有些花很香但有些却没有?所以要表现一朵花,还真不是一个圆形,再加几个被咬了一口的圆形,涂上各种颜色组成某个形状那么简单。我们有试过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观察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吗?孩子当然不可能精准的表达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我觉得他们的确已经感受到了。

一样米养百样人,我们不需要把一样东西弄得千变万化,我们只需要换个角度就能发现这个世界的大不同。

2022-04
28

神人们

By xrspook @ 8:41:26 归类于: 烂日记

我终于看完了《天生就会跑》这本书。虽然已经买了很多年,但是却一直没有看,总的来说这本书其实挺有意思,我喜欢这本书的节奏。一定程度上我觉得理工科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在说明某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在应用某些数据、文献又或者是某些记录。一方面他们在展开一些跑者的故事,另一方面则是围绕超长耐力跑怎么可以才能跑得快,怎么才可以坚持下去,以及怎么可以减少伤病展开话题。

因为里面很多数据显然都是真实的,但是我却搞不懂里面所涉及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如果是真实的,这就类似于一个纪录片,而如果这只是虚构的,那么这就真只是一部小说而已。为什么我会觉得里面的故事是虚构的呢?因为那些人都太神了,不仅仅是跑步很神,生活的其它方面也很神,比如说那个贯穿整个故事的主角。他既是超长耐力跑的好手,也是一个极为优秀的业余拳击选手,同时也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野人。如果把印度的那些神话故事套用进去的话,估计这个野人主角会是湿婆的追随者。因为就普通人看来,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苦修。

超强耐力跑这个东西,起步好像就已经要50英里,牛逼一点的是上百英里,更牛逼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下里程超过100英里。哪怕是50英里,那也几乎相当于两个标准全程马拉松的长度,而且那些绝大多数都是越野跑,是在大山中进行的,海拔经常性地大幅升降。而且行进的路线也非常恶劣。所以就一个普通人看来,干这种事的绝对是疯子、神经病,其实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是对于着迷的人来说,这是他们过日子的一种方式,这让他们感觉到自由。但是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挺矛盾。要优雅地自由,必须通过经常性习惯性的大量练习保持状态。所以对一个非全职者来说,这怎么可能轻易做到呢?如果你一根筋全部都投入到做这件事上,你哪里还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养活自己呢?如果不能靠工作养活自己,那非常有可能就得靠赞助商维持生活,但如果这样的话你不可能不为他们做宣传,于是你的自由跟你的优雅就变得功利化了。有些专业选手以卖自己的故事以及训练方法为生,而另外一些。则是靠着自己的形象打各种广告,出席各种采访节目。如果不得不做这些事情的话,这些还算是跑者的初心吗?当初心不再的话,虽然他依然在那座山那条小径上奔跑,他还会是从前的那个感觉吗?别的不说,如果他收了人家的钱,就得为别人干活,在他练习的时候,他脑子里能没有那些东西吗?如果他脑子不是清空的,他脑子不是随时留着应对现场的任何变化,在某次练习中,他可能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

不过这本书里面有一个观点,我觉得是挺对的。当你跑起来,当你要超越的时候,通常来说那个目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小的来说可能是为了自己的亲人朋友,大的来说可能是为了某个家族,为了某个国家的荣誉,又或者是某些传统,虽然跑步这东西我觉得对手永远都是自己。

鸡血打完以后得意识到,大神是不可模仿了,找到自己的节奏和理由,跑下去就好。

2019-05
13

不一样的兴趣点

By xrspook @ 15:29:47 归类于: 烂日记

通常来说我会对自然景观不怎么感冒,却社会对人文景观非常有兴趣,但那东西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为了造一个景点而造一个景点。最吸引我的是那些真实普通的东西。虽然某些新景观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非常吸引眼球,但是只有那些老物才能让我停留、驻足、想象。

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比如说我爸妈就对那些东西不太感冒。之所以会这样,很多时候是因为让我着迷的不是那个东西本身,而是那个东西带出的故事。那些东西代表了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时代。看着那些老东西的时候,我会开始想象那里蕴含着些什么样的故事。看见一个上了岁数的人,我无法想象他过去的日子是怎样的,但是看到那些老物,我却可以幻想出一个老人的生活。

为什么对植物没有兴趣?为什么对人造的东西有兴趣?这显然不是一时半刻形成的习惯,而是一直以来的习惯积累。所以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我写景尤其是自然景观的作文的时候,我会很痛苦。我的一些同学就很擅长使用各种排比句、比喻之类的东西。但我个人觉得那瞎掰得太远了。因为我总是以植物的用途为主要关注点,但是这个东西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我很了解的实际用途,所以我很纠结。在写那些作文的时候。只用普通的陈述语表达是不行的,同样疑问反问之类的也不太靠谱,总不能每一句话都感叹吧。到了初中,有说明文这种东西了。这种作文不再只是要求你把外观描述出来,也要把确实的用途也描述出来。写那个作文的时候,我感觉就简单顺畅多了,首先有可能因为我阅历增加了,其次是因为那更符合我一贯的观察逻辑。因为我不会就一个物体的外貌发出感叹,或者顺便思考一下人生。所以我不会写小学的写景作文。同理,让我想象理解那些作者写的那些类似东西的时候,我也很痛苦,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个调调的。正是因为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散文都非常无感,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诗词之类的东西或许还会看情况,因为有些诗词写的是故事,而不是纯粹的观察及感叹。

一直以来的普通学校教学之中貌似就没有过散文这个类别的单项讲解,也幸好没有这种东西。因为我不看散文,所以我对散文无感,因为无感,所以当然就不会有兴趣找来看。初中的时候我的某些同学对散文如痴如狂,就像有些时候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言情小说欲罢不能我却半点感冒一样。几乎可以这么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就跟我的同龄人不一样。所以当大家都那么干的时候,我并不着急必须和他们一致。从前我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仍然没有兴趣去探寻,或许以后某一天我会突然要知道为什么,但那是以后的事了。

当别人正在烦恼大家都在烦恼的事情的时候,非常有可能我折腾的是别的东西。

2018-10
26

感同身受

By xrspook @ 9:43:51 归类于: 烂日记

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我才明白到,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至于自己的语言到底是怎么样的,显然这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所以当我们还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真的很难说出到底我们的风格是怎样的。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当写作文我就很头痛,我妈就会丢出一堆作文书,让我去参考,其中还有一些是手册之类的,但我却觉得“参考”那些东西等于是抄袭,我很讨厌抄袭。我不怎么看书,虽然小时候我很喜欢听我爸讲中国古代的故事,每当一有空我就会让他跟我讲,但实际上我记住的不多。故事描写场景是怎么样的,我通常都不会记得,我只记得情节,但只记得剧情只能让我把个大概,不能帮助我顺利完成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些作文不过是让我们把所见描述出来而已。理论上,真的很简单,实际上,当你的词库里面根本没有东西的时候,什么都无从谈起。那个时候,经常被老师表扬的那些作文里面总是有很多我想都没想过要用上去的形容词,各种定语和状语听得我瞠目结舌。即便给我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我也无论如何堆砌不出那些东西。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做到的,反正如果你不是让我照抄,我实在写不出来。

随着后来词汇量的丰富,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倒不是因为我课外的阅读量增加了,而是因为语文课上多了,其他文科类的课程也有不少,所以我见识多了那么一点点。直到小学高年级,议论文读后感等那些东西出现后,才终于让我有个可以宣泄感觉的出路。因为那些东西是谈感受的,我还真的有感受。感受这种玩意,并不需要太多的定语状语。当我很自然的把内心想到的写出来的时候,让人出乎意料地那篇作文居然被老师点名表扬,但当我很刻意地想再次重复那种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之所以有这种改善,大概是因为小学中高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跟我小时候听我爸讲故事一样,那些描写的场景几乎被我直接忽略,但是我却非常喜欢故事情节,哪怕是些天马行空的武术招数,也会在我脑海里各种动起来,就更不用说每当说到各种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感同身受。也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学会了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不会这么干,但是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我是可以做到的。

最让我不得不学会感同身受大概是在我开始翻译各种采访的时候。我翻译的东西不多,因为我不是专业的,我也不想成为专业的,而且我翻译的都是针对少数几个人,那几个人相对于其他路人甲不认识的人来说,我算是比较了解,于是在翻译他们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会用上感同身受这一招。有些时候,我会觉得我在用他们的语言讲他们的故事,但实际上,我只是在用我的语言讲他们的故事,但是一定程度上,我已经把他们当作是我自己。这个状态有点难以形容,但的确存在。虽然我们根本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个体,处在不一样地方,讲着不一样的语言,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有些时候,他们说说,他们所做的,我会想象或者感受得出他们那个时候的那个状况。我觉得,只有翻译的人做到这一点,才会让读者更进一步地感受到某些东西,而不只是觉得那不过是一堆文字而已,只是文字,看不到动态影像本身。我需要用文字描述出的状态,如果连我自己都不能体会,别人怎么可能看得到?!把故事写出来,如果自己都不曾被感动,那东西绝对不能拿来糊弄别人。可能这种设身处地的代入角色有点神经质,但我愿意做这种不寻常的人。

在恰当的年龄,我积累了恰当的经验,在做着恰当的事。这一切加起来就等于我过得很幸福。

2017-02
19

不喜欢摩天大楼

By xrspook @ 19:28:41 归类于: 烂日记

每次睡觉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又再次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那个世界几乎不可能出现第二遍,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说我小时候发烧,如果做梦就会做同一个梦,每一次发烧都一样。所以即便睡觉之前没有发烧,但如果我梦见那个了,起来我就会告诉爸妈我发烧了。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不做那个梦了。如果现在发烧,通常我会辗转睡不着,或者睡得很浅,不会做梦。

从前我的梦故事性比较强,但具体细节都不是很明朗,比如说人物的样貌或者各种环境,都是模糊的、不实在的。近期我发现近期的梦情节性变弱了,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当然情节也是贯通整个梦的主线,但里面出现的很多东西会比从前丰满了很多。如果说以前的梦就只是寥寥几笔的儿童画,现在的梦就像是仔细勾勒出轮廓,并且填上了颜色的大制作。最让我着迷的是几乎每个梦里出现的建筑都不一样,虽然风格大概可以说出是怎么回事。但是从来没有一次完全一致。我觉得梦里看到的东西很好玩,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会格外的留意各种建筑,尤其是那种老建筑。有历史、有故事的东西总会让我产生各种的遐想。对我来说,靠着自己的11路车,穿梭在城市之中,尤其是老城区的老建筑之中,会让我感到莫名的满足。那种兴奋感跟在超市里闲逛,全神贯注关注特价的牌子一样让人着迷。

我对那些高楼大厦没有什么好感。而且甚至有点厌恶,因为你远远的就看到那个东西,但却走上好长一段路都没有到达。俗话说:望山跑死马。而且,在高楼大厦CBD中穿行,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那些东西外面全部都是玻璃幕墙,据说,玻璃幕墙自爆的概率是3‰。一栋几十层楼高的建筑我才不信玻璃幕墙没有超过1000块。其中的三块会在一定时间内自曝。那一片区域,高楼大厦有超过五十栋,经常走在那些大街上,得有多大的概率才不中招呢!我不知道那些发达国家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显然这个问题在广州和深圳这些华南地区已经成为了不新的新闻。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某一条说哪个地方的玻璃幕墙爆裂了,从多高的地方坠落下来。好彩的话没有砸到人也没有砸坏什么,不好彩的话,就会砸到路人以及砸到很多停在附近的汽车。汽车你可以说不让它停在路上,它应该停在地下停车场,那么行人呢?也不走在路上吗?我总觉得,现在的豆腐渣工程要比以前多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以前的楼房都不高,砸下来的伤害没那么大,但如果是CBD那种地区玻璃幕墙随便一块砸下来,非常有可能就出人命了。难道说现在就真的那么寸金尺土吗?楼房都全部要建得要深入云层?我对那些东西,没有一点好感。那些摩天大楼,其实有很高的安全隐患,因为消防车根本到达不了某些楼层以上。而且按照现在的豆腐渣工程推论,那些从设计上来说应该可以抵御的风险实际上都不堪一击。

全球化的我们在哪里?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到处都是玻璃幕墙,到处都是连锁经营的各种店。这样的确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后,不需要用太多时间适应。我们可以继续入住我们习惯的酒店,吃着我们习惯的食物。但如果所有都一样,到另一个地方去探险,还有意义吗?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