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
15

不知道怕

By xrspook @ 13:52:20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怕,因为除了每天上学的时候都要提交一份家长签名了的体温报告以外,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没有多洗手,没有戴口罩,没有停课。回家的时候,公交车稍微松动了一些,至于为什么,我不知道。唯一的区别大概是那个时候即便是冬天,大家仍然把窗打得很大。大概我们唯一跟平时不一样的就公交车上的窗开大了。学校的每个课室每天的某段时间都会煮白醋,而且都会要求我们喝凉茶,仅此而已。凉茶有什么用我不知道,反正他们就是强制要你带碗回去,然后到一定的时间就会提一大桶回来,接着老师开始分餐。我对那个凉茶没有什么印象,反正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也不苦。到底是在课室里煮白醋,以及喝凉茶有没有起到了作用,我不知道,反正我身边的人都没听说过谁或者谁的家人中招。电视上说这个东西很恐怖。香港那边甚至到了人心惶惶的地步,但是我觉得好像我们没经历过些什么就过去了。不害怕其中一个原因或者是当时的信息没现在发达。智能设备的应用让各种信息简直以光速传播。当时我们只是觉得我没去那些很危险的地方,没接触那些人,我们就不会有事。在我印象之中,非典的时候,医务人员很多都中招了。也正是因为专业的医护人员也中招了。打仗的战士倒下,连救人的人都感到害怕,根本没法跟病毒去较量,非典的恐怖之处其中之一或许是就在这里。跟现在的新冠比起来,非典当年的传播力很一般。虽然当年的非典来势汹汹,很容易就会把人命夺走,但是当年大家该干嘛还是继续干嘛,对一般人来说没啥事。当年作为一个高中生的我,想都没想过学校会因此而停课。学校停课只有在刮台风的时候。因为刮台风而停课,我小学初中和高中各试过一次。

当年我只知道广州是非典的重灾区,香港也很惨烈,但是我中国其它地方情况如何,我根本没有一点印象。所以我根本不知道北京有个小汤山医院,也不知道全国各地有很多医生都去过那里支援。非典来了,我知道,非典正在进行的时候,我也知道,但是非典是什么时候结束的,貌似我却没有什么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大概当时我的心思完全只在学习上面吧。即便要操心,我也实在做不了些什么。不知道当年有没有红外测温种东西,反正每个学生的体温都是在家里自己用水银体温计测好填上然后让家长签名的。到底有没有错,只有问心了。不过,我还清楚记得,如果发热,是不让上学的,因为非典的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会高热。据说是越年轻的人症状越强烈。之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因为免疫细胞引起了炎症风暴吧。当年的非典,要不就没事,有事就是大事,不像现在的新冠这么鸡贼。

因为新冠,各地都要各种等级。因为下雨降温外加潮湿,我只好拼好两年多都没用过的烘干机,窝在宿舍里。

2019-09
25

神胶

By xrspook @ 11:36:57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记得第一次见识热熔胶枪是在我高三的时候。当时校运会之前,班里的女同学自发组织为所有人做班徽。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姓柴,所以我们就在各种颜色的卡纸上写一个柴字,然后外面剪一个火团的形状,接着拿去过塑,完了以后剪出来,最后在后面用热熔胶枪粘上扣针。如果当时要我去考虑如何固定扣针的话,我会选择透明胶,虽然我知道那个东西非常不牢固。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要佩戴那个中队长的标志,那个东西带在单侧的胳膊上。背书包和脱书包的时候经常会卡住。随便一拉扯,扣针就下来了。有时甚至连那个标志都扯坏了。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还有没有那个东西。从前,那个是地位的象征,但是对我来说,那就只是一个负累而已,从二年级戴到六年级,只要穿校服就要佩戴。一开始的时候,还不是每天都要求穿校服,但是到后来,每天都必须穿校服,所以这就意味着每天都得戴那个东西。有时脱衣服的时候忘记拆下来,那个东西就和衣服一样到洗衣机里游泳去了。所以有时那个东西会被我搞得有折痕,而更多时候是后面的扣针罢工。透明胶经常粘不稳,所以爸妈会帮我贴上牛皮胶布,但那个东西只能用来固定扣针,如果贴在前面显然太丑了。我已经不记得那个中队长的标志发下来以后还能不能再去老师那里领新的。在我记忆之中,小学时候的队徽和中队长标志我都貌似没有保存下来。但是初中时候的团徽和校徽我却保留下来了。虽然我已经不记得初中的校徽是什么时候发的。团徽跟队徽比起来,我的丢失频率低了很多,而且那个东西毁坏的几率也低了很多。丢了队徽以后,会随便去学校外面的小卖部买一个凑数,所以一眼看上去那是队徽,但其实仔细观察之后会发现比例和颜色各种有问题。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的队徽有多少个是假货了。

高中时候的那个班徽制作,我至今觉得我的同学当年懂得用热熔胶枪固定回形针这个点子实在太棒了!因为如果现在叫我做这个固定,我也会这么干,但是那个时候我甚至可以说是从未见过热熔胶枪,又怎么会想到用那个东西呢?!

在那之后,我见识热熔胶枪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外国人的手工视频里面热熔胶枪简直是必备的工具。不久之前我也买了一根,买回来以后试了一下,感觉挺过瘾。之所以要买热熔胶枪,是因为家里有两个装米兔积木的塑料盒子,里面的隔板是可拆卸的。这样的好处是你可以随意变换,但坏处是那些隔板根本插不紧,所以即便不进行剧烈摇晃,只是普普通通正常使用,一不小心错手也会导致隔板移位,零件混杂,这个我显然不能接受。要避免这个,我想到的第一个工具就是热熔胶枪。从前热熔胶枪的价格很贵,又或者说其实枪体本身不贵,但是胶条用得很快,所以耗材费用很高,但那只是我没用过之前的想象。用过了以后我觉得其实一根胶挺耐用。一根胶如果便宜的话就只需要几毛钱。热熔胶和其它粘合剂比起来真的方便很多。首先是适用的材料广,其次是凝固速度快。第三是无论精细的还是粗矿的东西,一律都能兼容,最后就是热熔胶枪凝固了以后非常结实。那种东西凝固了以后人是半软胶状态,所以你还可以用刀子进行进一步的塑形,而不像某些胶体凝固了以后就会变得坚硬易碎,于是你就只能用打磨的方式处理了。

用过热熔胶以后我觉得自己已经不想用其它粘合剂了,我成为了这个东西的忠实粉丝。

2019-08
24

小学回忆录

By xrspook @ 18:03:30 归类于: 烂日记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的教室是一排平房,只有一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那里,其它年级的学生在楼高4层的教学楼上课。当时我们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又或者这只是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换作现在,我一定会觉得那个学校实在太破了。一年级的那一排平房教室一边是操场另外一边准确来说只有一条小道,里面种了一些竹子。还记得当时的男生还吓唬我说,那条小道被他们称作竹林的地方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下课的时候,我们试过拿着多功能笔盒里自带的小折纸刀和剪刀去竹林里探险。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之所以要在那一排课室上课,大概是因为我出生的那一年前后是生育的高峰,所以到处都扩招,教学楼的课室也不够了,所以只能临时再建一排。在我读二年级的时候,新的教学楼建好了,但直到五年级我们才从旧的教学楼搬到了新的那栋里面。小学的时候我转移过两次教学楼,初中的时候转移过一次,高中的时候准确来说课室都在那一栋很长的教学楼里面,但是实验室在我高三的时候又换了个地方。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的学校甚至连一个篮球场都拿不出来,真的很小。以现在的眼光去看,我们一定会看不起那些学校,但实际上当年我并不觉得这有任何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其它学校是怎样的,我从来没有拿我的学校跟别人的比较,虽然实际上,我去过其他小学。

一个星期只有两次体育课,其它课程都是在课室里进行的,所以有没有很大的户外活动场所又有什么关系呢?小学的时候,我们每周都有个叫做文艺班的东西,可以让你自行选择科目,每周上一次课。学校会请外面的老师回来教,但不收我们的钱。暑假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学校请了个旱冰老师回来教我们溜冰,同样没有收我们的钱,因为没收钱,所以旱冰鞋我们得自备。后来到了高年级的时候,之前的一周五天半上课变成了五天,所以学校周六上午也有了一些课程,我们自愿选择参加,但那个就需要给一点钱了,因为等于是让老师加班工作。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与否。当时即便是班里成绩最差的也非常乐意参加那个课程,倒不是因为想提高学习成绩,或者家长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能少半天在家里折腾,而纯粹因为我们喜欢上那个课。当时学校组织的课程不需要抢名额,价格也很便宜,所有人都读得起。那个时候我们真的觉得那种学习是种快乐。毕竟星期六的早上如果不去上课,我们就会在家里睡懒觉,又或者看一个早上的动画片。

我不知道其他人读的小学到底是怎样的,但我觉得自己过得挺好。除了有时老师逼迫我去当少先队干部、争当什么优秀学生之类的,让我很反感。学习就是学习,我不喜欢那些乱七八糟的管理类工作。你可以让我去读奥林匹克数学,又或者去英语中心提高英语能力,但千万不要强迫我组织策划班会活动之类。从前我很讨厌做那种事,现在也一样。

我可以在某些方面很主动很优秀,但那不一定就是别人期待我做好的点。

2019-08
21

电动乐趣

By xrspook @ 9:28:35 归类于: 烂日记

从小开始我就非常喜欢折腾电器。小的时候能折腾的电器也就只能是我的玩具,还记得某个下午我和表哥在外公的眼皮底下把我那会动会发光的玩具车拆了。可以拧螺丝我们全部拧出来,但有些是用胶水粘的,我们就用暴力手段,把那搞下来。电线是焊上去的,显然我们没有电烙铁,所以我们就用剪刀对付它。我妈回来看到一个烂摊子,简直傻眼了,那次以后,她再都没有给我买过电动车。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她有没有说过气话,说以后都不给我买电动玩具。记忆之中,之后的确没有买过了。后来姑婆送了我一辆会翻筋斗的车,当遇到正面有障碍,车就会翻筋斗。那辆车我们没有拆,因为那辆车的好玩之处在于运动时会翻跟斗,而我们之前拆掉的那辆是个上面有两个军人的吉普车,只会一路向前一路闪灯,至于会不会播音乐我已经不记得了。那两个军人我觉得他们面目狰狞。那辆车没散架之前时的模样我已经彻底没印象了。为什么当时我跟表哥把那辆车拆散的时候外公不阻止我们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妈看到那辆散架的车的时候肯定生气到了极点。在我小的时候,所有会亮会叫的玩具都不会有好下场,比如我那根按下按钮就会唱歌和闪灯的电动手枪,第一天就给我带去洗澡,结果就是完蛋了。电子玩具在我手里永远存活时间永远超短。理论上说那些玩具最贵,我妈当时估计很心痛,但是被我搞砸了以后,她不会再买一个给我,而是直接不买。

搞一些会动的东西向来都是我的兴趣,大概是因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的玩具都不能动,所以我有急切的愿望让他们动起来。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拿到几根小电线,一个牙膏盒,再加一个灯泡,几个图钉,一个四驱车的小马达,一块小木板,就可以让我乐很久。那些DIY的电动玩意通常都只有男孩玩,但是我就是很喜欢。初中高中的时候,我的物理力学不咋滴,初中的时候还行,高中的时候简直得用糟糕去形容,但我的电学和电磁学向来都很好。不是因为我有那方面的天赋,而是因为我后天付出了很多努力。物理的电学学得再好,在动手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几年前,设计焊接LED灯牌,现在在破电脑上把CPU风扇和机箱风扇拆下来,然后连接USB线,当普通的风扇用。这些东西貌似简单,但是如果纠结起来,全部都是学问。小时候没钱,手头的资源也不多,也就只能折腾那么一点东西,但现在不一样了,钱可以买到我想要的所有材料,但是我内心省储会有个挣扎,能不能不花钱做到?能不能花少一点钱?即便不把钱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如果要实现我的目的,什么配置才是最优?在追求最优的情况下,我应该购买什么组合?又或者要收集我手头上已有的什么资源拼凑出我想要的效果?昨天我学会了一些线材的标准,知道在数据线上写的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写是一回事,实际上里面的线能不能达到那个要求又是另一回事。为什么同样的线材这家店的价格只是其它的1/2。两天之内我拆了4条USB线,里面的线材没有一条是相同的。同样是打印机线,线上的参数也完全一样,但实际上拆开以后,我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要买到合适的线材,光靠网站上那几张照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鬼知道是不是虚标。最终,可能那还不如我随便拆几个破鼠标和破键盘,那些还实在一些。毕竟那是很多年以前的品牌货。

如果有人指点,我当然能少走很多弯路,但也正是因为一直都只有我一个人瞎折腾,所以乐趣特别多。

2019-07
24

真正的学习

By xrspook @ 15:58:00 归类于: 烂日记

还记得读书的时候,我对概率的题目还算挺喜欢,相比于那些需要漫长计算的代数来说,概率算是比较人性化了。还记得大二的时候,我们是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一起上,同一个老师,一个星期有两次课,一次上线性代数,另外一次上概率论。我觉得概率论比线性代数简单太多了,因为线性代数总有很多很多的计算,相比之下概率论没那么郁闷。之所以记得概率论是在大二学的,首先是因为我记得因为羽毛球的训练,我把头磕破,是大二的事,因为我居然还来得及赶去上线性代数的课。因为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是一起的,所以那时我只能在读大二。

高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概率,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无论是大学还是高中,之所以要学概率,纯粹是因为课程上有那么个要求,而我们又必须要掌握,虽然从原理到实际应用,当时我都算是记住了,也会用了,考试的时候能拿到分数,但实际上我并没有把那个东西往心里去。因为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慢慢琢磨透技巧背后的各种原因。当时我从来没想过如果是让我去解答那个问题,该怎么去做。从一开始,我就不是从自己的感官出发的,而是只是套用他们丢过来的那些工具。我觉得缺少了这种最根本的感知,让我整个学生生涯很多时候都很痛苦。我觉得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感知体会未知的世界。这才是学会学习,这才是终生有益的。但有些老师却只会把工具丢给你,然后我叫你死记硬背所有。无论那些公式是最原始的那个,还是推导出来的东西,一律都要记住。我一直觉得,最根本的那个东西记住了,其它东西就可以自动演算出来。所以其实接下来那一大堆符号的组合未必要一定都默写出来倒背如流。他们自己有神一般的记忆力,觉得这样做快捷省事,但他们却没考虑过不是人人都有神一般的记忆力。作为某一门功课的老师,他关注的只是他教的那门的东西,但对学生来说,我们需要死记硬背、需要灵活运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根本还没来得及把它们进行分类组合记忆,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测验考试。的确在测试里我能拿到分数,但实际上那只是一个暂时性的东西,实际上因为没有真正进入我的心,所以在往后的日子里,当然不会被留存下来。

直到高中,我们的政治课才开始教哲学。那是一门很高端的学问。用那个东西几乎可以解释全世界的所有。但解释是一回事,当到达某个处境的时候,要解决问题需要调用知识又是另外一回事。生活中的很多我们并不需要提升到哲学的境界,也不需要提炼出什么公式原理,但其中的经验窍门却能方便我们很多,而且不仅仅在某件事上,而是可以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哲学家、科学家等高端人士。

有空的时候,去思考一下生活,而不是纯粹套用书本上老师教给你,或者填鸭式灌输给你的那些工具,其实也是挺有趣的。尤其当你推断出高端人士的那些经验结果,更加会感到莫名的惊喜。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