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
6

寻觅合适的容器

By xrspook @ 20:39:54 归类于: 烂日记

这个国庆假期感觉过的好快,貌似没做些什么就已经过去了。大概原因是第一天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看电视,然后接下来的两天去看了两场电影,然后又有两天我们又去爬了两次山。今天我哪都没去,一整天都在家里。今天我本打算要出去走走的,但具体去哪个地方没想好。今天我耗在淘宝上面的时间超过了4个小时,最终下单了三样东西。如果我先打算买后两个的话,第一个其实没有必要买了,但因为我花了一整个上午的时间都仍然没找到我心仪的东西,所以在被迫无奈之下,我买了第一样东西。

这三种东西我都是打算用在火车上的。这个月的15号,我们早上8:00搭高铁从广州南到杭州东,要搭6个小时。从单位出发,显然我们6:00多就得走了,所以这就意味着那天的早餐和午餐我都要在高铁上解决。正常人的思路是之前买一些面包蛋糕牛奶之类的东西,或者还能带个雪梨苹果之类。中午我可以用一桶泡面解决。但现在我想到的是带一个容器,早餐我继续吃我的麦片牛奶;午餐吃泡面,但不是一桶的,而是袋装。为什么我会想到这样干?是因为早上我不想吃面包或者蛋糕。因为如果要吃那些东西,最迟星期天我只要买了,然后带回单位,星期二早上再吃。

记忆之中,我在火车上用自己的容器吃泡面要追溯到我小学时跟我妈从北京出发搭绿皮车回广州。当时我们用的是一个不锈钢杯,今天我翻了半天,的确从厨房找出了那个杯子,但显然,如果要在那个杯子里吃泡面,我就得把袋装的泡面捏碎。今天纠结了我半天在研究到底多大直径的容器才能放得下泡面。适合的直径是个问题,容器太高是第二个问题,容器的密封性是第三个问题。一开始我用的关键词是泡面碗,这没什么问题,但是搜出来的结果大多是那些内部是不锈钢,外部是塑料的,这就会有不锈钢与塑料之间分离,然后夹层进水的问题。搜索结果也有完全是不锈钢带把的碗,但那个东西相对来说我觉得太高了。所以最后,我买的是一个陶瓷浅碗,那个东西是包含塑料盖子的。那个东西没有把手,所以加热水的时候肯定会很烫。其中一个让我不满意的地方是那个看上去密封的盖子其实不靠谱,而且洗的时候比较麻烦。所以接下来,我买的第二样东西是硅胶碗盖。硅胶碗盖清洗方便,而且密封性能绝对好。买完硅胶碗盖以后,我又纠结了一番,以不锈钢碗作为关键词去搜索。和早上类似,搜出了一大堆的双层不锈钢碗,但我不要双层,我只要单层。所以最终我的关键词变成了304不锈钢盆。以碗为关键词,搜出来的东西通常是双层的,但以盆为关键词搜索,结果几乎都是单层的。碗和盆的区别在于,单层的不锈钢除了可以泡面以外,还可以直接当作一个加热的容器,放在明火或者电磁炉上折腾。我家的好几个不锈钢碗就是这种用途的。

以前我从未考虑过路途上的吃饭问题,但今年我真的是有点闲得蛋痛了。

2019-10
2

从一部不看到全部看完

By xrspook @ 21:50:07 归类于: 烂日记

到大学毕业之前,我都从未试过自己掏腰包去看电影。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各有一次和同学去看电影,但是那都因为同学有票。工作之后,我终于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当时看的是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接着我又去看了台湾电影《一万公里的约定》。这两部电影都只是个开始。2017年接下来的日子,我疯狂的看了很多次《摔跤吧!爸爸》。有可能是我一个人去看,也有可能是跟我的家人朋友去看。第一次是购票看电影是在2016年8月6日。之所以还记得这个日子,因为我留存的票根居然还能隐约地看清。还记得我第一次买票看的电影用的的是票面上的价格。但是因为看了10次上的《摔跤吧!爸爸》,所以让我学到了许多购票技巧。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摸索,我总算找到了一些买便宜电影票的套路。至今我没有算过自己到底自费去过多少个广州的电影院看电影,可以肯定的是,让我重复去的电影院不多。之所以重复去那些地方,有些是因为那里的画面、音效很好,另外一些则是因为票价特别便宜。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我觉得花40块钱买张电影票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我看的电影只是个2D的版本。后来我知道了,如果时机把握得当,甚至可以用9块9买到电影票,但通常来说,19块9的价已经算很低了。当看到只需要19块9,而我又有意思去看那部电影,我会毫不犹豫出手。

我去过两次或者以上的电影院有海珠万达,万胜围万达,北京路的星汇,高德的飞扬,广百新一城的UME,花城广场的UA。去海珠万达,因为那里的票价便宜;去万胜围的万达是因为那里的环境非常好;去北京路的星汇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好,而且观众的气氛也不错;去高德的飞扬,是因为那个地方如果我从单位自己坐车回来,那是一个我能比较及时到达的市中心电影院;去广百新一城的UME,是因为那里离外婆家很近;去花城广场的UA,是因为其它地方不播的电影那里居然有排片。

有一些电影院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室内装修非常神奇的广州电影院;无论隔音效果还是音响效果都差得惊人的市二宫电影院;我被乱糟糟的小孩搞得没办法用心看电影的金逸和业店;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播电影过程中会闻到一股中药味的哈艺时尚影城赤岗店。

之前我听说北京路青宫的隔音效果很不好,所以可以选择的话,我不会去青宫。但今天看到青宫的《中国机长》票价非常便宜,于是我和我妈就临时决定要去那里看一场。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那里的画质及音响都还可以,隔音效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糕,起码我没有听到旁边影厅的声音。整个片子下来,观众的素质非常高,几乎没有看到有观众在反映期间明显走动,更加没有看到小孩子坐不住在捣乱。于是今天出来以后,我们又订了明天早上一大早白菜价的《攀登者》。

算上明天的《攀登者》,我和我妈就算是把这个国庆上映的三部主旋律大片都看一遍了。2017年《摔跤吧!爸爸》来到中国之前,我和我妈从来没有一起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她总觉得去电影院看电影是很浪费钱的事。但如果要她坐在电脑前看,她又宁愿看电视剧也不看电影,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思路。但其实她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她内心还是挺激动兴奋的。从不看电影到国庆前后主动掏腰包买票,看完三部主旋律电影,这种变化简直让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这大概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也升高了。

2019-09
28

人各有志

By xrspook @ 13:29:18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看了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关于新中国成立70年广州的变化。里面用几个人的事迹反映历史进程。其中说到两个人,一男一女都是旅游博主。在他们之后,讲的是一个16岁的未来科学家。在说那两个旅游博主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一脸嫌弃;在说那个16岁的小男孩的时候,我则是非常认同。大概这就是人各有志,如果你要16岁的科学家去做旅游博主,他肯定觉得日子都没法过了,很难熬,反过来也一样。在16岁科学家的采访里,他没有谈到他的生活追求,但是他谈到了他的志向、他研究的方向,以及他把那些研究当成是他的乐趣,并愿意为之孜孜不倦。他没有拿自己跟别人比,比如他要把课外时间都耗在实验室、耗在书本、耗在融会贯通各种知识上面,而别的同学可能把那些时间用在打游戏、吃喝玩乐方面了。

科学家也好,旅游博主也好,无论他们做什么,始终离不开钱。没有钱,他们就不能到处去,不能买材料,不能做无数次实验,最终得出计划的结果到底靠不靠谱。他们的钱从哪里来呢?辞去工作全职,做自由职业的旅游博主,我不知道这些人是靠什么赚钱的,难道是靠粉丝的打赏?又或者是跟某些旅游公司合作推广项目?如果是前者的话,我为什么要打赏你而不打赏别人?如果是后者的话,与其说这是一个自由职业,不如说这是一个一个人的广告公司。旅游博主还提到的某个观点让我挺反感,他们大概说到人生应该耗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上,应该到处去看看。世界很大,我们应该到处去走走。他们把去过的景点和地方,或者国家或者地区的数量作为一个炫耀资本。世界很大,蕴含的知识也很多。他们看过多少书?听过多少音乐?知道多少个科学原理?亲手制作过多少东西?亲自炮制过多少顿美味菜肴?显然如果他们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旅游和宣传旅游,给别人介绍享受生活的时候,他们不会有时间做这些东西。他们觉得自己做旅游博主很有意义,这个我没有意见,因为这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把别人如果也不把旅游当做生活必然的组成部分就有点古板无聊,我觉得无法接受。

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些,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家庭都很富裕。穷人家的孩子,连一杯奶茶都买不起,怎么会有路费到处去呢?如果放学以后,还不得不帮家里的忙干各种活,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各种科学类的东西?如果人人都去当旅游博主,那估计我们的饭也没得吃了,因为没人干一些很实际的活儿。如果人人都去当科学家,显然也不行。当科学家需要一定天赋以及性格特征。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的自带特性,即便让他走科研那条路,他不过只是个滥竽充数的罢了。

社会的发展造就了各色职业,但社会的核心仍然得靠无数平凡人日复一日的朝九晚五以及无边的加班。

2019-09
7

老街的味道

By xrspook @ 21:28:55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我跟我妈说先去了海幢寺,看放在那里的外公外婆。过去半年里我去海幢寺的次数比我过去30多年加起来的还要多。每次去我都会有种默默的兴奋,但实际上,我知道那里实际上没有什么。或许比喻得很不恰当,但是貌似我已经把那里当作是家了,虽然我不住在那里。因为外公外婆的灵位放在那个地方,所以到那里的时候我会感觉莫名的亲切。这种感觉是我去其它寺庙的时候从来没有过。过去的33年,如果不是有什么特殊情况,没有一个星期我是不去外婆家的,现在这个家只是变了个地方而已。去海幢寺对我来说或者是一个目的性的事件,比如说今天,因为是中秋节前,有些时候路过的那个地方,我会进去走一走。有时甚至根本算不上是路过,而是故意创造机会去那里走一走。我知道外公外婆在那里,去看他们一眼的时间其实可能不超过3分钟,但之前之后的张罗要花很多时间,光是车程就已经要100分钟以上。

今天和我妈去之前,我们只拿了一个新鲜的无花果,6块小饼干,一个装无花果的塑料盒子。因为是中秋节前,所以肯定要拿月饼,我妈的计划是出去以后看哪里有得卖就在哪里买。我们先在一个饼店买了两个象棋子那么小的月饼,然后路过市场的时候买了两个柿子。这些搭配起来,品种挺多。带去的那个盒子可以打开,上面刚好把这些祭品铺满了。其他人的祭品有些很复杂有些很简单,跟别人的比起来,我的搭配比较独特,而且属于独一无二。别人的堆砌方式是经典模式,我的堆砌方式是排列组合。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跟我妈去那里的时候她总要跟灵位说话。清明节去拜山的时候,妈也会跟骨灰盒说话,但我从来不做这种事。我跟灵位上的人的交流方式是默默的,看到他们的时候,我反倒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其它时候,我会用我的方式和他们建立联系。当然,这里所说的联系只是我的怀念,而不是恐怖片里那种通灵之类的东西。

从海幢寺出来以后,我们去找我妈曾经在那里住过半年的祥云里,理论上那个地方应该就在南武中学后面,但到底要怎么到达,我妈说不出个所以然。理论上对成年人来说,记忆应该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她就是想不出来她住了半年的地方是从哪条路走过去的。她只记得那个地方叫做祥云里,她只记得她住过的那个房子的那条巷子是一个死胡同,所以只能从单侧进入。她记得附近有个公厕(因为屋子里没有厕所),因为从前某天晚上她上厕所之后居然不记得怎么回家了。今天我们在那片区域兜了好几个圈,最后问了三个当地的阿婆才终于找到了那个地方。之前我根本就没想过要问人,但最后我妈忍不住了。南武中学附近的那些街道比较神奇。通常来说,一条街就是一个地名,但那里的街道无论横的竖,反正只要在那一片区域,用的都是一个地名。虽然每一个地名用的区域大概不会超过400平方米。那里街道纵横交错,同一条路这一边是这个地名,那边又换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实在让人很迷糊。如果要确切标记那个区域的地名就不能用某条街写某个地名,而应该把某个区域,用圈圈起来,然后标记那个地方的地名。但显然,不是有心人不会做这种事,所以高德地图上根本没有标记出那片区域的街名。之所以要问三个阿婆才终于找到那个地方,是因为前面两个虽然她们住的地方离目标地点走路不超过5分钟,但是那里的地名实在太复杂了。第1个阿婆她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地方,第2个阿婆她知道那个地方大概在哪里,第3个阿婆之所以知道祥云里在哪里,是因为她住的镇云里就在祥云里的旁边。那片区域很古老,因为街道的命名都很有意思,又或者说很吉祥,但我相信,在一次又一次的旧城改造之后,这些东西都将不复存在。走在那些小巷里,我闻到了历史的味道。这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些潮湿的味道,木材的味道,某些下水道堵塞的味道,还有一些老人的味道。我没有听到蟑螂药老鼠药小贩的叫卖声,我没有听到家里的电视声,我没有听到屋子里小孩的吵闹声,我也没有闻到家里飘出的饭菜香。可以得出那个这么一个结论,那是一片老人的聚集区。那里曾经很繁荣,但现在已经挺没落。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房子很陈旧、街道很狭窄,而是因为那里住的人的平均年龄已经非常大。如果某个地图可以反映出城市各个区域居住人口的平均年龄,估计那个地方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回忆旧日的时光,感受城市的沉重,做这些事让我着迷。

2019-09
2

凉爽的开学日

By xrspook @ 15:19:44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是一个开学日,可以说是天公作美,因为一早上起来非常凉爽。感觉就像是到了秋天。之所以这样,其实纯粹是因为受台风外围气流的影响,昨天下了好几场大雨。而接下来的几天,雨也会非常神经病。今天明明是广州九月的第二天,在我记忆之中,好像从来没有过如此凉爽的开学第1天。

我周一早上开始在科韵路等车的这段时间刚好都是暑假,所以今天我突然觉得虽然出门时间跟往常一样,但是路上多了好多人。平时公交车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现在某些车居然会变成了满座,而且人还塞到了车门口。这让我有点惊讶,但是却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车上塞的大都是学生,到了某个站,一台车下剩几乎没几个人。平时我坐的那辆304,大概2分钟就有一台车,但今天在过马路的时候我眼睁睁地看着一台路过,而接下来,我足足等了7分钟才等到了下一辆车。不只是304,其它车的间隔也貌似长了一些。从2分钟顶多4分钟的间隔变成了8分钟,这是我没料想到的。如果15分钟过后车还没来的话,大概我就要改变我的出行路线。过去接近一个月,304早上的车都在我可控的范围之内,今天突然出状况,大概是因为路上人多车多。我觉得他们总站的发车时间还是跟往常一样,但因为那辆车是从长隆开过来,番禺区的楼盘非常多,对生活在那里的他们来说,私家车是最主流的出行方式,车多了,自然公交车也得在路上塞一塞。路上出了搭公交车上学的中小学生,还有一些可能是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在我今天上车的那个江海大道中车站,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几乎没有,从那个站下车的学生几乎也没有家长陪同的,但是如果我在卷烟一厂的公交站等车,一大早无论是公交站还是公交车上都会遇到陪孩子上学的家长,因为我等车的时候比较早(早上6点10分左右),通常我遇到的家长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类的,如果要遇上爸爸妈妈估计得到早上7点左右。在江海大道中候车的大多是学生,但在卷烟一厂和我一样等130的大都是去天河写字楼做保洁工作的阿姨,因为我在江海大道中等304的站的车都不去珠江新城,而是走琶洲大桥到对岸去,所以遇到那些阿姨几率不大,但如果我在江海大道中另外一个公交站等车,那个站的公交车很多走的都是猎德大桥,也就是从我上车到下车最少一个站,最多几个站就到珠江新城,那些车早晚高峰都挤满人,即便是首班车也有可能需要后门挤上去然后再往前面传递羊城通到车头滴卡付费。那些公交车在走出珠江新城以后车上的乘客会剩下寥寥无几。

现在,琶洲对岸的科韵路以东的金融城正在快速崛起,不久的将来那里将是广州第二个珠江新城,所以可以预知,现在早晚高峰从珠江新城涌进涌出的人流将继续再生成一拨至新金融城的方向。或者从赤岗大塘方向出入金融城的人流没有现在的大,因为黄埔沿线理论上还有很多房价比较低的城中村可出租房屋,但15分钟即可到达的便利显然必须称得上相当方便,既然我能想到这般,为啥他们就不觉得这样很好呢。

日出日落间,城市人的脚步从未停止。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