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
2

终于淘到票了

By xrspook @ 21:20:30 归类于: 烂日记

连续关关注了一个多星期,终于逮到了《穿过严冬拥抱你》的合适票价电影票。这次选择了一个新的电影院,那家电影院好像是在疫情期间开张的,估计一直都没有火过。直到1月1日凌晨我去刷电影票的时候票价依然没有松动,到早上10点多再刷的时候,终于看到了转机。最终我的入手价是19块9,我觉得这已经很可以了,我没办法再等16块9的时候再出手,因为可能根本没有16块9。前几天我甚至觉得29的时候我就得出手了,但我还是忍住,因为29的场次很少。在看到19块9之前,我也看到25的票价,但是那个时间太逆天了,是青工电影院早上8点40开场的电影,那得几点出门去看呢?车程得一个小时,还加上出门之前得有大半个小时整理吃早餐。虽然这个时间跟平时上班时间比起来已经很宽松,但节假日有必要搞得那么凄惨吗?某些电影院的确几天之前就挂出了29块9的电影票,但问题是那都是幌子,进去一看你会发现那是凌晨档。所以当你以票价排序的时候,那家电影院纯粹只是在刷存在感。实际上你按进去以后发现绝大多数的票价都在40块钱以上,也就是没有折扣。

电影票价到底要多少钱才算是合理呢?从《摔跤吧!爸爸》开始,我有了过一段时间就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除了印度片以外,我只看国产片,而且我还没看过3D电影,因为我看的那些电影几乎都是主旋律,通常都是2D。也正是因为我看的是国产电影,通常电影的片长是接近两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多一点。正常情况下入手的票价就是20块钱左右,接近30块钱已经算很高了,比如说去年春节看《你好,李焕英》的时候,就是以接近30块钱入手的,那是春节,一点办法都没有。跟春节比起来,我觉得国庆的票价会比较低一点,但通常国庆会有扎堆的电影上映,所以要看的就不是一部。能是两部甚至三部,这样算下来的话,即便票价要比春节的便宜,但是总花销还是比较多。春节上映的电影不少,但是通常我想去看的好像不会太多。因为春节通常是一种全家桶的模式,各种类别的电影都有,通常来说主旋律电影不会选择在春节上映。比如说2022年的春节,我已经听说某些片子要在那个时候上映,但我对那些一点感觉都没有。

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呢?我也不知道。20块钱左右的票价,不过大概是一顿饭钱而已,甚至连一顿饭都吃不了。不得不说,近几年的主旋律电影真的很多,在我记忆之中大概是从《我和我的祖国》开始拉开帷幕的,必须承认,这些电影中的很多质量都非常高。如果是从前,谁都不会觉得有那么多年轻人去看这些东西,但实际上,中国这一代的年轻人真的比大家想到的更爱国。有谁会想到现在中国电影票房的冠军居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是一部战争片。主旋律电影居然比传统经典商业片更卖座,无论是前人还是后人,看到这个现象的时候都必须为之惊叹。

《穿过严冬拥抱你》是一部泪点相当多的电影,幸好我在去电影院之前拒绝了所有剧透。

2019-10
23

居然是《中国机长》

By xrspook @ 11:18:55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星期单位组织了第一批同事去电影院看《中国机长》,昨天我是第二批去。看到第一批同事要去看电影,但电影不是《我和我的祖国》而是中国机长的时候我觉得很困惑。国庆的三部主旋律电影我都去电影院看了,我最想二刷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之前我也默认如果单位组织去看电影,必然是《我和我的祖国》,但为什么现在会这样呢?在电影上映之前,我默认几乎所有单位都得组织去看《我和我的祖国》。无论是在职的还是已经退休的,都非常有可能被叫去看这部电影,但现在我们去看的居然是《中国机长》,为什么会这样呢?

到达电影院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电影院的排片简直只能用惨淡去形容。滚动播放的屏幕,最后一部电影的开场时间是16:10。貌似从滚动的屏幕看来,这个电影院就只有四个放映厅。屏幕上的票价,2D的是80块钱,3D的要130块钱以上,当然这只是写出来吓唬人的,如果使用手机APP下单,肯定不用这么多钱。这个电影院里我只看到了《中国机长》的海报,完全没看到《我和我的祖国》以及《攀登者》的。这三部电影同时在9月30号上映,至今还不到一个月。我个人觉得,即便排片再少,也不应该一天一场都没有。所以我真的很怀疑这个电影院到底曾经上映过多少场《我和我的祖国》。通常来说,主旋律电影这种东西即便日常没有排片,只要单位提出要求的话,电影院还是可以为你播放的。比如之前我们集体去看的《厉害了,我的国》和《照相师》一样。从前的电影院要播电影,就必须有拷贝。我估计现在的电影院可能已经不需要一盘盘的那些东西了。主旋律电影即便电影院不排片理论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么《我和我的祖国》在他们眼里到底是什么呢?只是一部主题比较主旋律的商业片吗?如果完全由我们自己点菜的话,这个电影院如果没有排片《我和我的祖国》,我们就不能以点菜的方式看这部电影吗?

昨天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院看《中国机长》。依然感觉很震撼,虽然跟《我和我的祖国》比起来,这部电影的确有些地方可以让你开小差的。9月30号之前,我就知道单位一定会组织大家去看主旋律电影,但我没想到最终我们看的是当时我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的《中国机长》。

有时我能明白市场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有时,我会半天都摸不着边。为什么市场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为什么人们选择这个而不选择那个。在我心目中,大家的选择几乎意味着票房成绩。稍微留意一下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那几部电影,的确挺有意思,但他们真的值那个票房吗?如果可以时光倒流,再让大家去挑选,会是那个结果吗?时代造就英雄,恰当的电影出现在恰当的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只有那些真正优秀的电影才会让人久久回味,长盛不衰。哪怕那些片子,在公演的时候其实票房很一般。

当《我和我的祖国》下画,登录爱奇艺的时候,我会去再看一遍。

2019-10
2

从一部不看到全部看完

By xrspook @ 21:50:07 归类于: 烂日记

到大学毕业之前,我都从未试过自己掏腰包去看电影。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各有一次和同学去看电影,但是那都因为同学有票。工作之后,我终于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当时看的是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接着我又去看了台湾电影《一万公里的约定》。这两部电影都只是个开始。2017年接下来的日子,我疯狂的看了很多次《摔跤吧!爸爸》。有可能是我一个人去看,也有可能是跟我的家人朋友去看。第一次是购票看电影是在2016年8月6日。之所以还记得这个日子,因为我留存的票根居然还能隐约地看清。还记得我第一次买票看的电影用的的是票面上的价格。但是因为看了10次上的《摔跤吧!爸爸》,所以让我学到了许多购票技巧。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摸索,我总算找到了一些买便宜电影票的套路。至今我没有算过自己到底自费去过多少个广州的电影院看电影,可以肯定的是,让我重复去的电影院不多。之所以重复去那些地方,有些是因为那里的画面、音效很好,另外一些则是因为票价特别便宜。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我觉得花40块钱买张电影票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我看的电影只是个2D的版本。后来我知道了,如果时机把握得当,甚至可以用9块9买到电影票,但通常来说,19块9的价已经算很低了。当看到只需要19块9,而我又有意思去看那部电影,我会毫不犹豫出手。

我去过两次或者以上的电影院有海珠万达,万胜围万达,北京路的星汇,高德的飞扬,广百新一城的UME,花城广场的UA。去海珠万达,因为那里的票价便宜;去万胜围的万达是因为那里的环境非常好;去北京路的星汇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好,而且观众的气氛也不错;去高德的飞扬,是因为那个地方如果我从单位自己坐车回来,那是一个我能比较及时到达的市中心电影院;去广百新一城的UME,是因为那里离外婆家很近;去花城广场的UA,是因为其它地方不播的电影那里居然有排片。

有一些电影院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室内装修非常神奇的广州电影院;无论隔音效果还是音响效果都差得惊人的市二宫电影院;我被乱糟糟的小孩搞得没办法用心看电影的金逸和业店;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播电影过程中会闻到一股中药味的哈艺时尚影城赤岗店。

之前我听说北京路青宫的隔音效果很不好,所以可以选择的话,我不会去青宫。但今天看到青宫的《中国机长》票价非常便宜,于是我和我妈就临时决定要去那里看一场。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那里的画质及音响都还可以,隔音效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糕,起码我没有听到旁边影厅的声音。整个片子下来,观众的素质非常高,几乎没有看到有观众在反映期间明显走动,更加没有看到小孩子坐不住在捣乱。于是今天出来以后,我们又订了明天早上一大早白菜价的《攀登者》。

算上明天的《攀登者》,我和我妈就算是把这个国庆上映的三部主旋律大片都看一遍了。2017年《摔跤吧!爸爸》来到中国之前,我和我妈从来没有一起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她总觉得去电影院看电影是很浪费钱的事。但如果要她坐在电脑前看,她又宁愿看电视剧也不看电影,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思路。但其实她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她内心还是挺激动兴奋的。从不看电影到国庆前后主动掏腰包买票,看完三部主旋律电影,这种变化简直让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这大概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也升高了。

2019-01
11

马虎的主旋律电影

By xrspook @ 9:23:45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莫名其妙的困,在地铁上,还差几个站就下车,但我几乎睡着,地铁换线以后,也只有两个站,我也几乎睡过去了。早上一直都很困,我怀疑是因为我没有吃早餐,饿困了,到十点多的时候,我吃了一包饼干,和把杏仁。中午不知道为什么,过了一点钟才去睡觉,准确来说是过了1点20分,我都不知道自己整了些什么。我睡得很死,但因为是趴在桌子上睡了,口一直开着,所以醒来的时候感觉口很干。因为下午单位要组织去看电影,2点5分就出发,所以2点之前我就必须起来。如果是平时,没有很多东西要做的时候,我会摸鱼到2点半。下午看电影的时候我不困,但看完以后我又开始困了,不过家里的事一波接一波汹涌而来,我没办法发困,但是到了吃过晚饭要跑步之前我又困了,跑完步以后,理论上可以早点回去洗澡睡觉,但实际上又是家里的事耽误了半个小时,然后我又窝在办公室坐了半个小时的数据统计,于是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超过10点半,显然昨晚我11点之前睡觉是不可能的,能做到12点之前睡觉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可以说昨天一整天,我都莫名地感到困倦。茶叶里的咖啡因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如果我真的泡杯咖啡,可能会好一点。过去几天我都没有这个感觉,但不知道为什么第一天上班,却有类似假期综合症的症状,但实际上,过去那几天理论上的年假我完全没有停下来。

下午看的电影是《照相师》,是一部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片子,说的是深圳的故事,一个摄影家族的故事,里面串联了很多深圳重大事件。电影的立意很高大上,但表达方式有点问题,细节上能看出各种不妥当,演员表达上能挑出各种毛病,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男演员。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几个主角的普通话都准得不得了,而且几乎听不出任何的口音。于是我就纳闷,虽然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家人已经在深圳,但他们到底是哪里人呢?如果是深圳本土的,绝对说不出这么好的普通话,尤其是家里最年长的那位。整个片子都没有说这家人来自哪里,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要跑到深圳的那个地方开照相馆。我之所以说细节不好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取景的地方居然几乎每个镜头都会被我看到各式各样的防盗网,无论是铁的还是不锈钢的。虽然有些墙上贴了一些那个时代的宣传画之类,但那种墙显然不是那个时代的风格,那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产物了。我还记得从前的宣传画并不是一张纸或者直接画在墙上,而是每个街区都会有一面墙,上面有些瓷片,文字或者画是写在上面或画在上面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过了十几二十年年,那些字居然还在那里,虽然颜色变淡了一些,但是还能清晰看到。直接在墙上贴纸或者涂鸦,那完全是城郊的风格,还记得从前清明节扫墓,从市中心走到城郊的时候,就会看到一堵一堵围墙上红红蓝蓝地画满了各种大字广告,至于那些到底是什么,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显然看到那些东西你就会知道,你到到了偏僻的乡村了。布置一个实景可能花费很大,所以他们只是选择去某些地点拍摄,某些地点虽然有一些经典的东西,但问题是一个不小心就露馅了,因为旁边有很多不经典的东西。我觉得最假的莫过于他们做的那段奔跑深圳的镜头,因为那个所谓的跑步比赛或者马拉松比赛完全业余到了极点,无论是导演编排,服装设计,场景设计等等。显然他们对马拉松这种东西一窍不通,服饰挑选好奇怪,群众演员选得也好奇怪,他们哪怕看过15分钟的真实马拉松比赛,都不会拍出那样的效果。那些群众的跑姿一看就完全不对劲。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其他人看出了什么感觉,如果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或许还可以糊弄一下,但是真的经历过其中某些事的人会觉得他们拍得太马虎了。主旋律电影不好拍,所以相比之下,《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真的很好看。

虽然我不经常干,但我确实也挺会电影吐槽的。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