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
22

回忆当年的奥数

By xrspook @ 11:05:35 归类于: 烂日记

这段时间在看电视剧《天才基本法》。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些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当看到小学纪光时候的时候,我想起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那个小男主角。

显然,我一直以来都不是数学天才,但因为小学某个数学老师的引导,我感觉那个时候我对数学是感兴趣的。相比于一般数学课上的内容,好像奥数会有更多巧妙的东西,会更吸引人。如果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跟学习成绩挂钩,我感觉那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起码小学的时候,我觉得那个东西是愉快的。但是上了初中,尤其是快要到中考的时候,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应意识到那些所谓的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实际上就是奥数。

小学的时候我读过区里面的奥数班,读了好几年,我记得是四年级开始的,读到了六年级。在我印象之中,一直以来我都是大概差不多应付那些考试。反正父母不会怎么过问,同时也不会跟学校成绩挂钩,但实际不挂钩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你读着读着又不读了,学校的老师是知道的。六年级最后那次考试之前我是用功过的,因为之前那个期中考考出来的成绩实在太糟糕。最后那一次考试之前,在那个班里,我一直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路人甲,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成绩是怎样的,我猜有些时候我甚至是倒数的那个。为什么是倒数,我还要继续去那里呢?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觉得可能半途而废会被别人觉得不好吧。我的一个小学同班同学在奥数也是一个班,所以我俩是同桌。最后那次考试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复习,反正我是很认真的复习了。她跟我说的策略是我完成前面所有基础题,她负责最后那个加分题。最后那次考试,她前面完全是抄我的答案,至于最后的加分题是我抄她的答案还是说我也有思考过我已经不记得了。反正最后出来,我们成绩相同,也就是最后那一次,我拿了个第三名或者是三等奖之类的东西。坐在我们前面的那个人,觉得我们作弊,甚至在考试的时候他就知道我们在作弊,但这个作弊完全不是我想要的。之所以努力复习,是因为我不想最后一次考试也拿个六十几分。我根本没有考虑过最后会拿到什么名次之类。当时我的情况是,我没想过要作弊,但我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别人要我作弊。

那几年的奥数学习让我明白到那个东西跟普通数学书上讲的那些有区别,那东西有非常的强技,的确有些时候会有一些很神奇的效果,但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用上,比如一些快捷计算。某些应用题的技巧,与其说是技巧,还不如说是默认就有一些套路。对没学过的人来说,尤其是对没有学过的小学生来说,那几乎可以说是无解的。对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成年人来说,列出不等式就能得到答案,但一般的小学生不会解那些不等式。所以很多人长大了以后才意识到原来当年小学奥数学的那些东西、学的那些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大人的眼里,居然是那么的复杂。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去读奥数吗?我觉得如果我还遇到那个启发我的数学老师,我还会去读。

2024-07
5

从小学数学题想到

By xrspook @ 8:20:18 归类于: 烂日记

星期三的晚上,初中的同学群突然有人发那两道小学数学题,他说他不会,接着另外一些同学去给他找来了作业帮和猿辅导,结果发现看完答案以后他依然不会。于是周四的早上上班之后,我就花了一些时间,列了个方程给他,但估计他还是不会。为什么作业帮跟猿辅导的那个他不会呢?因为直接看那里列出来的公式我也不大会,但我估计之所以那么简单粗暴地把题干里面出现的数字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起来肯定是因为他们在套公式。在我自己得出答案之前,我没有看他们到底是如何解题的。虽然解题过程中我用了三个未知数,但实际上在整个运算的过程中只是一个未知数在操作而已,另外两个可以通过第1个算出来的结果继续推算出来。

当我做完第1道题,在做第2道题的时候,发现二者很相似,虽然有所不同。在做第2道题的时候,我发现题干那里有个括号写着牛吃草问题,然后我就意识到这肯定是一类题目的总称。关键点通常就在于草量有多少?草的生长速度是多少?牛的消耗速度是多少?你有多少头牛?大概就是这几个变量在翻来覆去。同学的那两道题跟经典的牛吃草问题没啥区别,但是你却不能直接的用牛吃草的那个经典公式去套用,因为两道题都有了一丝的变化。对只会套用公式的人来说,这会直接让题目变得无解,但是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公式,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题型,我只是按照我的理解把相等的变量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方程求解得出结果,有些变量可能你根本得不到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搞得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算是解决问题了。

在我印象之中,小学的时候我好像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数学题,但是在初中,尤其是初二或者初三的时候,的确是有这种题目的。通常问你那个水箱进水多少,漏水多好,出水多少,什么时候会出空之类。初中的时候遇到这种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套公式,因为这些题目通常都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大题。那个时候变量xyz就出来了。因为做题的那个学生是小升初,所以我感觉小学六年级方程里面出现x肯定是可以的,xy同时出现有没有我不确定。我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如果xy同时出现他搞不定,其实也可以通过某些替代的方式,让公式里面只剩下x。我不知道学生是如何死记硬背那些公式的。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噩梦一样,反倒如果你让我设变量的话,一切都好解决,思路也很清晰。无论你的题目怎么变,我总能得出结果。那些套用的公式,感觉看上去就是设定了变量以后,解题过程中的某些步骤。

我做题的时候就想不明白,为什么小学居然要干这种事情,后来才渐渐意识到牛吃草问题可能不是一般小学数学的题目,而是小学奥数的题目。如果这是小学奥数的题目,一定有公式套路,意味着你把题干里面的所有数字,经过各种排列组合跟四则运算进行做各种配对以后,就能很快的得出结果。本来我那个提问的同学小学初中的时候成绩就很一般,也就是说在他读书的时候,他就没有在这些问题上耗费过时间,所以他很难理解这些公司套路也就很正常了。小学生的固有思维就是虽然一道题可能有很多个解法,但如果你用的不是老师说的那种,他就会默认不接受。当然,这只是小学生的想法,当他书读的越来越多以后,他会发现要达到某个目的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哪怕你正在解一道几何图形题,那也可以转化为极坐标用代数的方式通过计算证明出结果,但是要让他们明白到这个道理,估计又得过好几年。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通常不会翻他们的教材,像这种奥数的问题,估计一般教材里也不会写,于是你不会知道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那种不是教奥数的数学老师是怎么给孩子讲这种题目的。如果那是我的小孩,他问我这样的问题,我默认会用设定未知数方程的方式解出答案,可能孩子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他也许也会提出问题。如果老师不让他们用列方程的方式,他该如何解答?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小学时候那些不让列方程不让设未知数光是要学生死记硬背套公式可能他们根本不知道演算过程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这样唯一的好处只是让他们在做题目的时候速度更快。他们只是知道了一种方法,但可能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方法到底是怎么来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在小学奥数的世界里,结果就是一切,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不会要求计算过程。因为那些所谓技巧的东西,很多都是有套路的,而那些套路有时真的简单到无需描述。你只能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把答案得出。

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经典的人生三问。我觉得真的不应该当人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觉得最后那个提问很有必要。

2022-10
20

颠覆自己

By xrspook @ 9:23:11 归类于: 烂日记

近段时间我一直都在磕《DAX权威指南》这本书,但是越往下看感觉越难看下去。这种翻译类的书籍真的太难了。还记得大学的时候我从图书馆借过一本犀牛,好像是《JavaScript 权威指南》,那本书很厚。之所以印象这么深刻,是因为某个晚上我要一个人在实验室通宵过夜。我带上了一包皇子的速食米粉以及那本犀牛。速食米粉是在我晚上睡觉之前吃的,至于为什么要带那个去吃,至今我都搞不明白,因为实际上那个晚上我是有睡觉的。不过睡觉睡得不太踏实,每三个小时要起来一次而已。那本书带过去是在我还没开始睡觉之前看的,但很难看得下去。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些翻译的书看起来都很让人绝望。因为有可能翻译的那个人根本不懂那些东西,所以他只是字面上的把那从英文变成中文,但实际上内行的人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看那本书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现在我看的这本《DAX权威指南》翻译的那个人显然是靠谱的。无论是那个人在DAX方面的造诣,还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这本书的原版。这本书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显然不是给初学者看的。因为给我的感觉是没看那本书之前,我好像有点对那个东西感兴趣,但是越往下看,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一开始的时候,我好像知道某个函数到底是怎么用的,但是当他们把东西铺开,正面的、反面的、效率高的、效率低的、有用的、没用的都抛出来以后,我彻底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还有另外一个很作死的地方——任何一个东西,公式套路决定了,以后问题就只是你怎么套而已。但实际上,DAX这个东西,当我要实现某个功能的时候,高手的解决方案早已不是一开始的那些套路了,为什么他们的招数根本就不是那个函数在书上白纸黑字写清楚的那个定义。所以在学习DAX的时候,很多人都多次强调你千万不要用别人的方案去套你自己,这绝对是自寻死路,哪怕你觉得相近的东西,你把它套进去,但只要你放的方式不对,又或者是你使用的场合不合适,依然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只会让你产生无穷无尽的问号,现在大概我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有些东西我好像是懂的,但这种是真的懂还是似懂非懂呢?很多时候我就觉得离那个我想要的答案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穷尽我所认识的东西都没办法够得着,这让人很抓狂。咫尺天涯大概只是这个状态了。可以这么说,DAX完全颠覆了一直以来我对数据的认知,跟一般的编程语言对比起来,DAX的使用方式真的不一般。对一般的编程语言来说,核心思想就是判断和循环,搞好这两个以后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一定程度上,我觉得DAX也是在做这种事,但是他们的循环却用得不那么显而易见。还记得学习python的时候,有分迭代与循环。这两个东西不一样,但又很相近。至今我仍旧很害怕迭代这个鬼东西,因为迭代经常让我感觉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又或者我很难预知最终我将有什么结果。现在的状况就是我越怕什么我就越遇到什么,完全中了高中数学老师龙哥的预言。

如果再挣扎一些时间,我把自己希望用DAX解决的问题搞定后,我还会继续深入学习《DAX权威指南》这个玩意吗?

2019-11
8

终于50级了!!!

By xrspook @ 21:19:18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早上起床以后,只需要去稍微签到打卡,我的喵币就可以让我升级到全民开喵铺的最高等级50。之前每升一级就会有一个红包。没有大红包,大概只有两三毛钱,最后50级的红包很大,居然有8毛8,但是拿完那个以后,即便有再多的喵币也不能继续升级了,也就是再也没有升级的红包。可能出于习惯,我还是把要打的卡全部打了一遍。唯一没有做的就是到每个品牌的喵铺那里浏览15秒。在主页面我眼皮底下,有签到功能的品牌喵铺,我还是进去打卡了一下,但只打了一轮。突然之间我觉得我的生活简单了好多,我再也不需要为喵币烦恼,我只需要去那些可以拿到实际红包的地方打卡。所以虽然支付宝和天猫淘宝的那些拿喵币的地方可以不打卡了,但是阿里合伙人的APP拿红包的卡还得继续。比如高德地图,UC,飞猪,饿了么,优酷,口碑以及淘宝特价版。这些打卡下来,如果运气好的话,我可以拿到一块钱多一点的红包。UC,飞猪,口碑和优酷的红包可以拿全,但是饿了么和淘宝特价版的红包就必须消费。过去好些天,我都在淘宝特价版上消费了,可惜的只是一开始的那天红包很大,但是我直接把那忽略了。在这些阿里合伙人上拿到的红包会并入全民开喵铺的红包里。从第一天开始,如果我把所有卡都打全的话,这些阿里合伙人就可以让我在20天里比别人多20块钱。我不确定一开始那几天,我有没有把卡都打全。虽然我已经尽力了,但可能还是会有一些缺漏,比如说高德地图的。

某一天当我和同事聊起我们的喵铺等级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我的喵铺红包比她多很多。阿里合伙人就是原因所在。每天一块钱这听上去不是很多,但问题是这20块钱是可以合并使用的,而不像东拼西凑找回来一块钱五毛钱,以及一两毛钱的零碎红包。因为每次下单,红包最多能用10个,而那些跨店满减的的确可以让你满减,但问题是跨店虽然订单多,但那是一次下单的,所以无论你有多少个订单,仍然只能抵扣10个红包。如果那10个红包都是由两毛或者一毛组成,那简直是亏本的节奏,因为现在双11的很多价格实际上都是要比平时的最佳入手价格偏高,如果没有红包或者津贴,这根本划不来。更让人绝望的是,你看到他们所写的预测价格非常有可能不是你真正到手的价格,因为这其中的猫腻实在太多了。什么店铺红包,什么分享红包,什么凑购物津贴,这些全部都是套路。你觉得那些满减应该以你期待的方式给你最大优惠,但人家不是这么算的。

纠结了很多天以后,我终于算出了我心仪那双鞋的价格,之前我所看到的那些所谓预计到手价我根本算不出来,但昨天晚上显示的那个价格,我终于能算出来了。因为价格太低,所以如果把一些东西搞进去凑单的话,无论如何都用不了天猫400减50的津贴。用不了那个,显然就要亏很多,所以我的购物车里放了一堆可以用来凑单的东西。那些东西是必要的时候用来凑单,又或者用来消化一些红包的。那些东西可买可不买,但我觉得,红包还有余量的时候我会出手,但是我觉得10个红包加起来如果只有不到5块钱,我会忽略不计。

粗略计算,这个双11我在网上的消费大概是1000块钱多一点。

2019-11
6

为买而愁

By xrspook @ 14:43:55 归类于: 烂日记

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应在研究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买的东西上面,我觉得自己很无聊。从前的双11,我总有很多东西要买,要折腾怎么凑单。今年的双11,至今我仍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买。虽然双11抢红包的活动我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这已经是第三个星期,所以肯定已经超过了20天。每天我都在研究我应该买些什么,但现在我还没得出个所以然。为了买东西而买东西,从前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如此被动,因为每到双11,总有很多东西要买,大概因为那个时候我是一个运动狂人,光是跑鞋就得好几双,还有配套的东西,比如说袜子,比如说泡腾片,又比如说运动的BRA。鞋子今年我只看中了一双,但是那双鞋子的价格一天一个样。介绍的那个折扣每天都有不同的说法,今天跟你说前15分钟直降多少元,明天告诉你一件9折两件8折三件7.5折,但是第三天,又把前面一件跟两件的折扣去掉了,只剩下三件7.5折。不就是买双鞋嘛,需要那么多的套路吗?只需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策略,你就会发现,他们显示的那个价格其实你是无法做到的。他们默认的方式是你已经达到了某个金额以后,但实际上按照他们双11的价格,只要给你打一个9折,后面那些所谓的折扣券,如果不进行凑单,根本达不到满减的要求。这个套路实在太深了,对比今年双11跟去年双11,同一双鞋,莫名其妙就贵了一大截,价差起码在50块钱以上。今年我看中的那双鞋,去年刚出,今年已经是过时的了,尚且卖一个,让我根本算不出到底是多少钱的价格。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前15分钟,直接把它一件商品丢进购物车,合适就拿下,不合适就放弃。对我来说,那双鞋的入手价格应该在350块钱以下,但是如果没有那个一件9折的话,无论怎么凑单那双鞋的价格不可能降到海报里写的那个数字。为了一双理论上到手价不到400块钱的鞋,得凑一个800块钱的单,简直是有病。从前这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我会买两双,甚至更多去凑单。但今年我完全没有这个欲望。去年和前年买的跑鞋,我还没轮上开始穿。

以每个订单顶多用10个红包计算。现在除了双11盖楼瓜分20亿的红包以外。我已经需要起码4个单独的订单才能用完我的红包,但实际上数量那么多的红包才十几块钱。一开始金额大的红包聚在一起,或许能凑够10块钱甚至更多,但后面的那些一毛钱两毛钱,为了用光他们而制造一些订单,完全是杯水车薪。

在淘宝上满200减20,在天猫上满400减50,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浮云。因为我的订单没那么大,我最大的那个订单500多块钱,但是不参加这些满减。

最后,我会用什么东西去花红包呢?非常有可能是真空压缩袋和悬挂式干燥剂。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