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
27

龙哥

By xrspook @ 8:48:00 归类于: 烂日记

做单签名收单数单做核酸。几件事稍微做完,一个上午就没了,但实际上准确来说事情还没有完全做完,但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我马不停蹄也做不完。我跟我的搭档把一周五个工作日分为前两个工作日我收单,后三个工作日她收单,但实际上这远远不是两天跟三天的区区别,因为周一就意味着收单的量是三倍。所以从数字上说是2跟3,实际上是4跟3。如果后三天没有拿船单,全部都得到周一的时候我再去拿,那更加是把7天叠加到一天里面去。不知道是我运气太差还要怎么着,反正好像连续两周都是周五到周日很多船单,周二到周四船单很少。如果所有东西都斤斤计较,这就实在太难了。要让别人自觉去拿单,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如果我指定要她这么干,她也会干。但有时我觉得如果我不指定,她也自觉这么干的话会是一个惊喜,但即便这是一个惊喜,我也不会表示出什么欣喜或者表扬之类,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不活在别人表扬下的孩子。对我来说,做对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做不对事情,那就一定会被责备。即便不是当场发现,事后发现可能会被责备得更厉害。

侥幸心理这种东西是我在高中的时候是我的数学老师披头盖脸让我们放弃这个念头的。龙哥的观点是,你越是抱有侥幸心理,有些东西你搞不懂,你希望卷子上不会遇到,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你越是害怕你就越会遇到。老师肯定会知道什么东西是大家掌握得不太好的,那些东西正好用着拉开差距。如果人人都懂,如果所有东西都只是拼细心的话,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越是搞不懂的东西越是去攻克,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哪怕这个攻克不是立马就可以开展,哪怕这个攻克得花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攻克这个东西如果有个高人指点一下,可能并不需要太折腾,但是有人指点和完全靠自己的摸索得出结论那种喜悦感不是一个层次的。

有些老师可能你拿某个问题去找他,可能会把他难倒,有些会陷入自己的圈圈,有些会表示自己要回去考虑一下,而有些虽然他不可以马上给你答案,但是他却可以给你很多解题的思路。龙哥就是那种可能他不可以马上给你答案,但是他却可以给你无数条生路的人,问题只是他只给你的那条路到底你能不能走下去。那条路可能漆黑一片,所以你必须有照明工具,那条路看上去可能根本不是路,荆棘满途,你得有砍刀之类的东西,又或者那条路中间有一条河,你可以选择搭桥,你也可以选择其它方式。但无论是哪一种,即便你已经知道了方向,你还是得有工具才能走下去。龙哥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方向,他还会给你工具,但问题是那个工具你会不会用,用得好不好就是你的事了。他会给你一个万能工具,到必要的时刻,那个东西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你知不知道那个工具可以变化出那些用途呢?你的确知道那能变换成某个形态,但是你的变换到不到位呢?我永远记得学三角函数的时候,龙哥的变幻莫测让我们眼花缭乱。一个东西可以被他玩出千种花样。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年有更多的时间,能有自己的思考,打开就不会被千万个状态迷惑,估计会以自己的方式总结出那些变换的方法,当年的数学就不会学得那么被动了。对高手来说,对天才来说,所有变换的模式都是条件反射,但是对低手来说,对变化的效果越多越乱套,我就属于后面这种人。所以对我来说最恰当的方式还是解决思路,至于遵循思路严格执行这种问题应该交给电脑。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其实我挺喜欢编程。但是要开启编程,没有过硬的计算基础又怎么可能。

学习广度太大,我们就会迷失自我,只是在人云亦云。

2020-10
20

我要优化提速

By xrspook @ 8:36:19 归类于: 烂日记

当我终于把功能做出来以后,我却嫌弃出结果太慢了,居然要好几分钟。明明最终我想要的是一个表的合并,为了更快,我不得不拆分为两个查询。第2个查询以第1个查询的结果为基础。其实这么操作,无非我是想利用第1个查询已经得到的缓存结果。那个结果已经被我用表格输出。之前我试过从零开始弄第2个查询,结果发现实在太慢了。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分组,速度还会那么慢吗?如果只是一个求和,根本无需分组,但问题是,每个批次的东西必须分开计算,然后才可以出现分段的结果。说白了,让我纠结的是一个累计求和。

累计求和这种东西的思路在PQ里通常都意味着新增一列,参数设定匹配某行的某些东西,符合条件就把某列的数据求和。所以实际上这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如果数据很多,筛选肯定会很慢,但除了这样,还能有什么方法吗?据说可以用索引的方法。据说索引的方法比筛选的方法快非常多。如果用python的思路去考虑,我觉得筛选是一个列表的操作,而另外一个是字典的操作。如果不用二分法。历遍列表是非常慢的,但如果要立片字典,历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字典的效率比二分法还要高。所以我应该如何建立索引呢?如果筛选的是多条件,索引大法还能继续管用吗?我觉得现在我遇到的问题那些经常接触数据库的人估计已经纠结过了。这不仅仅是Power Query的问题,这是如何运用数据进行弯曲折叠的问题。只要是数据库,无论是SQL还是其他形式,都会有这种烦恼。

昨天我终于经历了一个Excel要跑好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才能出结果的东西,我感觉那没多少数据。我曾经试过把那些东西输出,结果发现输出速度非常慢,每秒钟只处理了不到100个。那些数据粗略计算了一下,可能有超过2万条。为什么加载2万条数据会这么慢呢?这是一个令我纠结的结果,如果把最后的分组都做了,输出的数据只有365条,但如果不做最后的分组,有超过2万条。不做分组的话,那个结果可以在软件里直接展示出来,顶多只需要几秒的运算时间,但是不做分组,把数据输出却有超过2万条,即便我不输出表格只输出数据透视表,依然在输出的时候速度非常慢。为什么对2万条数据进行分组会这么慢呢?除了分组,还有其他快速的方式可以对某条件进行求和吗?整个操作之所以这么慢,除了因为分组,还有排序,还有一些,null转化为0,或者把0转化为null的操作,最后,还有一条我自己都觉得应该会很作死的向下填充。那个结果我花了好几分钟才计算出来,如果让高手去解答,估计运行时间会会是毫秒级的,顶多不会超过三秒钟。

一方面,我很想知道如何提升运行速度,直接拿去问人显然是最显而易见的办法,但在这之前,我想自己先思考一下,毕竟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我不想在最后一步认输。这让我想起了高中数学老师的某句经典语录,学习数学几个境界里的最后一句——全而不好(前几句是“不懂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2016-08
7

平行世界

By xrspook @ 16:25:16 归类于: 烂日记

妈经常会抱怨外婆做傻事的概率越来越高,于是,她不得不越来越频密地为外婆收拾残局。她会把这事抱怨给我听,也会当着外婆的面指责她。有时我忍无可忍,回一句,当你到达她那个年龄的时候,你也一样。妈妈说,她当然会那样,而且情况一定会比外婆更糟,不过我不用担心,因为她活不到外婆那个年龄。我对前一句话没什么感觉,因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每次听到后一句话,我都会耿耿于怀。那句话的意思是妈妈不可能照顾我一辈子。可能再过10年,20年,反正肯定到不了30年,她就要离开我。每次讨论到这个问题,我的鼻子自然而然就会酸了,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说话的语调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我不想接受这个我必须得接受的事实。其他人离开我无所谓,哪怕是我爸离开我,我也没那么难受。有时我会想,如果我妈死得比我爸早,我该怎么办?最好的方法是我爸是把我爸送到老人院。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愿意,但那总比他一个人呆在家里强。然后我怎么办呢?现在,工作日我住在宿舍,周末回家,当家里一个人亲人都没有,只有我一个的时候,那还叫家吗?!因为不想让我孤零零,所以我妈不时会跟我说,早点找个伴成个家,生个孩子。那么如果她某一天不在了,我还会有些照应。她是那么想的,但我并不那么想,要找个合适的人,非常不容易,我自己喜不喜欢,我妈喜不喜欢,还有我们之后能持续多久?如果找个比我弱的,我不屑去照顾她,如果找个比我强啊,他为什么要去照顾我?这是我一直想不通的事。

我跟我的同龄人,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因为当我在暗自神伤如果某一天我妈死了以后,我该怎么办的时候,我的高中同学,正在激动地讨论着孩子,一孩甚至是二孩上学搞学位房读什么学校等问题。他们不是在讨论买个车子,在什么边远地区买个什么房子,而是要在中心地段最好的学校附近,买几百万但只有很小面积的学位房!对我来说,别说节衣缩食,即便是不吃不喝,我也给不出那个钱。其实回算起来也挺神奇的,我才31岁,如果他们的孩子,即将读书的话,也就是说他们,有些刚大学毕业就结婚了,而且步骤还得来得很紧凑,才有现在这个情况。当他们在为了下一代烦恼的时候,我在为了上一代的离开弱弱伤感。这简直就是地球上最大的反差啊!我的思路没有错,他们的思路也没有错。但我们仿佛生活在平行世界里,也不知道当初我们是怎么出现交集的,或者,正如某个网友所说,两条直线最恐怖的不是平行,而是已经相遇,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永远,都不会再见了,而且会离得越来越远。

我对学位房、名校什么的都不感冒。因为我就不是出自于什么名校,也没怎么特意选择过学校。自己是什么水平,就读什么学校。还记得小升初的时候,我妈问我,要不要给点钱,上一所好一点的中学,被我一口拒绝了。如果我是金子,我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或许潜意识里我是有这个意思的。在一所名声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学校里,我遇到了这辈子最让我有所得的老师之一。当时,她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师,学校刚毕业,因为某些巧合,她成了我们的班主任。现在,她已经成为了某所学校重点班的常驻高三数学老师,而且是数学备课组的头头。现在的学生在看她,肯定觉得那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但要知道当年,我们都未经精细的雕琢还有点傻有点天真。我们的关系一直处在亦师亦友的状态。遇到她,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之一。

见步行步,是一种随遇而安,但这不是妥协。

2011-10
11

谈谈411和bleacher的摔角专栏

By xrspook @ 17:01:33 归类于: 烂日记

天天都会读到大量的column性文章,专栏这东西么,加上名字和风格,我也能做专栏。之前的“X观后感”就是一个专栏作品。

每天都会有很多这样那样关于摔角比赛的信息,我是怎么区分战报和专栏的呢?

通常来说,我会用评分来区分,有评分的是专栏,无评分的是战报。战报是记叙文,专栏是议论文。回想当初,我想写的是议论文,但有时,特别是后期我只能写记叙文来消磨版面了,这也是我最终停掉“X观后感”的原因,我没啥东西要带入,没啥观点要喷的。摔角对我来说就是动作片,仅此而已,我兴奋不起来。

说到专栏,我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专栏作家,他们是靠写东西赚钱的,但显然,大型摔角网站的专栏并不是这么回事。作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好,所以,当他们心里实在不喜欢某人的话你觉得他会作出公正的评论么?我不是那种不喜欢就死命踩的人,我不喜欢,我就不说呗,所以我的X观后感有很强的偏重性,我只会对我喜欢的东西滔滔不绝,实在没必要把精力消耗在争执上。

411maniableacherreport都有丰富的专栏文章,我个人更喜欢411的。411有单人的专栏,也有多人合伙的专栏,多人合伙的是亮点,比如每个PPV前都有的“411 PPV Roundtable Preview”以及每周一期的“The Triple Threat”,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喜好,多人意见综合起来就会有某种趋势浮出水面。有深度,不只是从剧情和个人喜好上YY是411的特点,特别是他们的比赛评分,我通常是很认同的,而当我们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大的时候,我会去琢磨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如果说411的文章是成年人写的,那么bleacher更像是未成年人的YY,很喜好,很剧情,但有时也会挺专业,但实际上,他们都是成年人啦,有老婆有孩子什么的。bleacher的特点是它经常会用幻灯片,配图、简短文字、倒数排序的方式阐明他们的观点,这很好,短小精干,你不需要再提炼什么关键词了,有需要就看,没需要就跳过,那种典型的外国1、2、3、4理性思维在bleacher发挥到极致。411的专栏标题通常会用专栏的名字+期数/日期,但bleacher的标题通常会用“WHY … THE BEST/WORST;X REASONS/WHAT…”等马上能吸引你眼球的方式。在我们的文章里,我们其实也有1、2、3、4个观点,但我们却很少在题目直截了当地摆明车马,在开始常规阅读bleacher之前,我没意识到,但现在,我越发觉得这样表达很好了。

记得初三的时候有一回某学生家长和某学生发生了不和,某家长用玻璃饮料瓶爆某学生的头,神奇的是,某学生一点事都没有。那件事发生在周末,学校的单车棚,于是某个下午,班主任取消掉我们所有的课程,整个下午都在一二三四地训我们。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我那个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思路和口才实在太棒了!足足喷了近3个小时啊!内容没有重复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但我对其中的一个观点印象非常深刻“别以为事情不发生你在你身上你就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是一个班集体,班里的同学犯错我们都有责任!”不是因为成绩,也不是因为感情纠葛,回想起来也只有她真的很在乎给我们,给我们上“道德”课。初一的时候我们曾因为地理课上太胡闹,气跑了身怀六甲的地理老师,那次,班主任恐吓我们,那个晚上全班要一起受罚,一起晒月光。在没有晚自修的学校罚学生晒月光,这是很不普通的,而她是让全部人一起受罚而不只是惩罚捣乱的少数几个人这更是不寻常。但她就是那种人,她的善恶观、她的道德观影响我一生。

好吧,我不自觉地跑题了。

没有十全十美的专栏,无论作者怎么吹,都不能尽信,因为如果你真的在乎你真是摔粉的话,你心中总会有你自己的天平。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