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
13

学首歌都好难

By xrspook @ 8:59:19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我一直都不是MIC霸,相反,我是选择一直不去拿MIC唱歌的那个。我会不会唱?我会唱多少?哪些是我最擅长的歌?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我同龄人非常擅长、非常喜欢的歌,我一窍不通。从前我觉得,分辨女歌手的时候我是个脸盲,但现在,我觉得自己分辨年轻的男歌手的时候也同样是脸盲。搞不清谁是谁,搞不清这到底是什么歌。到达某些高潮的时候,我或许能辨认出来。我平时都在听什么歌呢?歌我或许可以哼出来,又或许连哼我都搞不准。因为有些歌里面总喜欢用升调或者降调。印度音乐里有时按黑键的频率比按白键还多,所以我连哼他们的歌有时候都哼不准,就更不用说咬字能靠谱了。一些我听得很多听烂的歌,歌词其实我一直都不大清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我还经常听流行曲的时候,歌词来源于翻版CD的小册子,而那些小册子错字几率太高了。当时,在我印象之中,我就没买过多少正版CD。我甚至不知道该去哪里买正版CD,我觉得那应该是正版的但实际上估计也不是。

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就是我小学的时候,有些歌书一整本都是歌词,但我只对其中的几首感兴趣,所以我就从我表哥那个乱七八糟的桌面上找到那本书,然后偷偷剪下其中的几首。那些被我偷偷剪下的歌词,现在到底哪里去了呢?我已经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跟现在的人比起来,当年我们要学会唱一首歌还真不容易,除了反复听就是反复听。我已经不记得以前那些音乐节目到底有没有歌词字幕了。印象中好像是没有的,因为流行歌手又唱又跳,即便没有跳舞,各种效果也很炫,没有必要在上面加一行字幕上去影响美观。但因为时间太久远,我实在不记得了。对我来说,歌词的另外一个来源是电视剧的主题曲。如果是片头曲,肯定有歌词,但如果是古装片,那些歌词可能是手写版的。因为我看的是香港电视台,所以那还是手写版的繁体字,外加可能用上了一些特殊的字体。从前,我试过严阵以待的,拿着个小录音机在电视机旁边,把主题曲录下来,但即便我录下来,反复听,某些歌词还是不确定,倒不是因为我听力不好,而是因为有些是口语的词,而另外一些是小学的我还不能理解的词语。所以为了搞清那些很复杂的字,我只能每天晚上盯着电视机,看那到底写的是什么。因为字体对我来说太复杂,一个晚上只能盯几个画面。一整首主题曲下来不是一般的折腾。这种事情如果换做是现在,电视剧上映的时候,主题曲的MV就已经出来了。可以一个个画面慢慢研究,MV出来也代表原声的音频也出来,音乐APP自带歌词。让我做得最纠结最痛苦不堪的是1997年版的《天龙八部》主题曲。歌名叫《难念的经》,是周华健唱的。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那个电视剧的主题曲的歌词写了下来。所以当某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叫我们每个人都上去唱一首歌的时候,我的某个男同学居然上去唱《难念的经》,我惊讶得完全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他是怎么搞得清那些对我们来说如此复杂的歌词呢?!当时在班里我算不算学霸,但是长期排在10%以内还是有的,但我的那个同学只处在班的中等水平。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到底是从哪里记下那些歌词的呢?现在才让我回唱当年的《难念的经》,我依旧觉得有难度,虽然那些绕口的歌词早已成为我的条件反射。

为什么这么艰难都要学会唱一首歌?其实我也不知道,如果不把精力放在那里,我要把精力放到哪里呢?当年我想那么做,所以就竭尽所能去做了。大概,完成综合题、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很早以前已经是我的一个擅长项目。

2019-02
3

一看再看

By xrspook @ 10:49:04 归类于: 烂日记

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把一本书不断地看好几遍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而且,那还不是一本技术类的书,而是一本故事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本故事书里面的专有名词实在太多了,而那些名词所代表的意思又有很多很多故事,在没有清楚那些故事之前,我没办法记住那些名字。但显然,要把那些故事都理解透,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把那本书看了1.5次以上。估计要把里面的名字以及详细说出来的故事都记住,我得把这本书看三遍,甚至以上。

之所以要把这本书一看再看,其中一个原因是里面说到的不只是叙述的故事,还包括一些哲学的含义。简单的故事看一遍就会记住,如果记不住,那么那个故事肯定是不怎么吸引我的,也没什么所谓,但是,如果故事与故事之间夹杂着一些哲学的东西,显然要理解吃透就不那么容易。

在看过两本知乎一小时的印度神话以后,我觉得印度神话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神秘、很神经、也很神奇。

神秘是因为里面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我去了解,在知道那些东西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印度故事不只是与印度相关,可能说的是印度教,也有可能夹杂着穆斯林和佛教。所以,当我在印度神话故事里看过因陀罗以后,然后又在一个金庸《天龙八部》评论文章里看到因陀罗,我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虽然二者都谈到了因陀罗,但显然,印度教里的因陀罗跟佛教里面的因陀罗有很大区别。虽然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因陀罗可以说都是一个悲情的存在。一开始的时候他非常厉害,简直就是战神的模式,但是在谈恋爱的时候,二者的结局都不怎么好。让我真的有点理解到因陀罗是什么存在,是在我看到那个评论文章把萧峰比作因陀罗以后。幸好我少年时代读《天龙八部》的时候这些东西我都不知道。不过,现在当我有点明白以后,我觉得金庸实在太厉害了,他的各种造诣真的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显然,在我读那些评论文章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其实这些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我觉得要了解一个作家,不应该看别人怎么看待他,而应该从他的作品出发,用自己的心去理解。

回到印度神话的话题上,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印度的神非常迷糊,搞不清他们谁是谁。虽然现在我已经看过两本一小时的知乎,但对他们的了解,我觉得自己还没算入门了。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湿婆以及毗湿奴,如果把这三个神放在一起,给个图我去辨认,我可能也猜不对。因为他们的化身太多,本尊只有一个但是化身无数多。印度神话的很多东西都是哲学层面的,而那些又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有点区别。虽然哲学是对现实的高度提炼,可以用在任何领域,但我觉得印度神话里的哲学更多是人性层次的探寻。至于为什么他们的学者会想出这么些东西,真的让我感到非常神奇。

之前我说过,我觉得印度神话也很神经,是因为他们的神话作品里有很多荒诞的成分。作为一个局外人,我觉得那完全是无理的,但是他们却觉得那些东西再正常不过了。所以他们的神话故事一方面会让你觉得有满满的道理,但另一方面会让你觉得简直乱来。明白了这个以后,我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印度的电影可以把神奇和神经结合得那么自如。因为他们的确就生活在那种让外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环境之中,他们一直都浸润在那里。

我觉得了解印度神话是个无穷尽的活儿。

2018-10
31

大侠,走好

By xrspook @ 19:12:55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我在微博上看到个消息,据香港媒体称,金庸先生去世了,享年94岁。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心里非常不好受。虽然,人总是要死,当其他名人死讯出来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我可能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没看过他们的作品,连他们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当然就谈不上伤心。如果你让我给他们默哀,我只是走个形式,肯定不是真心的,但是,对金庸先生,我是确确实实地感到了悲伤难过。我一直觉得,金庸先生应该是我妈那辈的人,大概只有80多岁,但原来,他是我外婆那一辈的人了。

我活了33年,只买过三个人的传记来看,其他人的没看过电子版,更加没买过书。之所以要买他们的传记,是因为我喜欢他们的作品,我想知道创作那些作品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了解了他们的背景、他们的生活方式,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从购买传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初中时候的金庸先生,高中时候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然后是工作以后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马尔克斯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了,现在金庸也走了,还活得好好的就只剩下米叔。不知道连米叔也走的时候,我会有什么心情。相比马尔克斯的去世,金庸先生的离开让我更难受些。阿米尔·汗走的时候,我会是什么反应呢?他们都不是我的亲人,但因为我曾经花过很多时间去观看或阅读他们的作品,也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涯。一定程度上,我对他们的了解甚至比我对我的家人还要多。虽然我跟我的家人共同生活了30多年,但我们相处的就只有30多年,他们之前的那些故事我并不知道。这三个人我认真仔细阅读过他们传记一遍又一遍,虽然不确定传记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还是有作者杜撰的成分,我已经尽我的努力知道了不少。

金庸先生对我来说是一个让我学会表达自己的老师。小学的时候,我是个非常讨厌阅读的人,但是四年级的夏天,我遇到了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当时香港电视台正在播《笑傲江湖》的连续剧。我开始读小说的时候要比电视剧晚开始,但后来我追赶上电视的进度,甚至超过了。读两三页纸的小故事都会让我感到烦厌,但是《笑傲江湖》每本书都有几百页纸,一整套下来得几本书。是金庸的故事让我战胜了自己对无数多文字的恐惧。读他的作品的过程中,让我领会到了一些很微妙的东西,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述,那个大概是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表达出来。不知道读了他的作品,能让我的语文成绩提高多少,但起码,作文那个东西不再是我的痛点,而成为了我自然而然就能写出来的东西。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每次路过新华书店,我都会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放的地方。那时我曾梦想以后有钱了,一定把他全套长篇武侠小说都买下来,但至今,我都没有这么做。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得到广州市优秀学生奖励的时候,我拿到了200块钱。我拿着那200块钱去了北京路的广州日报书店买下了当时刚刚出版不久的迷你版《鹿鼎记》和《天龙八部》。那时其实我只要再加一点钱,我就可以把一套14部的作品全部买下,但是我却选择了只买这两样。并不是因为我舍不得那些钱,而是因为这两个才是我最深爱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样,那次以后,我再也没有入手金庸先生的作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没看过。一开始的时候,金庸先生的书我们都是从我表哥那里借回来,带回家以后,我看我妈看我爸看,一家人都在看,但跟我比起来,他们两个还远远算不上是金庸迷。后来,我们不再麻烦地向表哥借书,我爸从地摊那里买了几本翻版的金庸全集。我非常讨厌翻版书,那些书字非常小,排版非常挤,而且有错漏。但即便这样,我还是通过那几本翻版书又看了金庸先生的几部武侠长篇作品。初中的时候,我甚至把那几本翻版书借给了我的物理老师。

我不知道别人从害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是怎么转变过来的,但对我来说,金庸先生是把我救出火海的人。

2018-07
23

欲罢不能

By xrspook @ 11:32:25 归类于: 烂日记

现在我觉得之所以基础体温正常并不是因为我做了多少剧烈的运动,而是因为我早睡了。没有晨跑之前,早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因为早上要很早起来,所以晚上也就必须很早就睡觉。比如我打算早上5点多就去跑步,所以晚上8点多我就睡觉了。即便不是早上5点多去跑步而是早上6、7点才去,我也通常会在10点之前睡觉。工作日的时候,时间会往后推一点,但是无论如何不会超过10点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早睡跟晚睡基础体温能相差0.3到0.5℃。如果我的基础体温过低,无论如何都难以进入黄体期,也就是大姨妈无论如何都不会来。对我来说,10点半之前睡觉是保险的,11点已经是底线。但是,这种规律我却用了接近15年才确定。所以真不知道如果要让我上夜班或中班,会是什么状况。为什么有些人天生不会受这些影响?而我却会对这个非常敏感呢?其实,回想当年,我还是个小学生、初中生的时候,也没有这个烦恼。虽然我没有熬夜看《鹿鼎记》,但是我有熬夜看《天龙八部》,而且是在很冷的寒假,因为实在欲罢不能。在没搬家之前,我都是坐在书桌旁看武侠小说的。搬家以后,我就转为躺在床上看。无论以什么姿势,肯定是干到半夜一两点的。当时觉得真没什么,虽然家长一直唠叨不让我这么干,我却偏偏要这么干。我总觉得大半夜看出氛围会好一点。难道一个人的熬夜本钱一辈子有一个固定值,当你过早的消耗完了,往后就再也没有了。

周末的两天晚上我都很早就睡觉了,因为没到10点我已经觉得很困,其中一个原因是看的那部电影,我不怎么喜欢,所以越看越困。有些好看的电影,一开始我就完全停不下来,但有些不喜欢的,是怎么看都看不完的节奏。同样会发生的是越看越困,所以一部电影要分好几次才终于看完。这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根本不想给它分配时间。有时候看完一部不怎么好的电影,回过头来会发现可能跟演员没有关系,是那个剧本本来就不靠谱。当然,如果演员的表达好一点,可能效果会没那么糟糕。但一部本来就不咋滴的剧本遇上一些很一般的演员,效果可想而知。回想过去,电影的演员到底是谁我不在乎,都无所谓,不认识的反而更好。因为我看中的是故事本身。当我还是个孩子,我看武侠小说的时候我只注重故事本身。这么多年来,我只看过两个作家的武侠小说,除了金庸以外,我只看过一本温瑞安的《逆水寒》,但是那本书几乎没有让我留下任何印象,现在还唯一记得的是那部小说真的很血腥暴力,要拍出来估计得花非常多的血浆。故事结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那本小说看得我挺郁闷。不是随便一个写武侠小说的都会名留青史,但金庸他真的是个大师。我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我少年的时候没读过他的小说,往后我的人生、我的写作、我的思维方式会变成怎样。

我的少年、青年期里没有言情小说,也没有青春偶像,只有武侠小说。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