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
30

咖啡和我

By xrspook @ 8:15:28 归类于: 烂日记

术后最让我痛苦的是不能喝两种一直我都喜欢喝的东西,一个是牛奶,另一个是咖啡。如果在家,这两个东西可能是混在一起喝的,因为我妈会把这两个加起来变成拿铁。如果在单位,这两个东西我是分开喝的。喝咖啡几乎可以这么说,是我工作日每个下午上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有可能是速溶,也有可能是挂耳。想快的话肯定是用速溶,但是习惯了喝挂耳之后什么速溶咖啡味道都感觉怪怪的,所以咖啡到底应该是什么味道的呢?为什么在没遇到过挂耳咖啡之前我从来没有觉得速溶咖啡不对劲呢?很早很早以前,速溶咖啡根本没有冻干的,只有喷雾干燥的,也就是现在最便宜的那种雀巢咖啡。很早很早以前,当我们说起咖啡,默认指的就是雀巢咖啡,而且通常默认指的是雀巢的1+2咖啡,也就是那种加了植脂末的咖啡饮料。

我已经不记得我第一次喝咖啡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但非常有可能让我认识咖啡并不是咖啡液体本尊。我可能是从春节的那些咖啡味糖果开始的。以前,徐福记的贺年糖果中有一种叫做炭烧咖啡。在以前的香港片里,咖啡就意味着淡咖啡色的东西,在黑咖啡里面加奶加糖还得拿个勺子搅拌一下,英式下午茶的风格。虽然我知道咖啡是什么,但是一直以来我家都没有咖啡,直到大一,我的室友开始喝咖啡,为的是早上上课的时候不会打瞌睡,于是我也开始喝了。感觉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喝多浓,但问题是之前我一直没有长期喝过,所以喝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妈说我脸都黄了,直接不让我喝。

其实我妈是喜欢喝咖啡的,但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家从来不会买咖啡,也不会有人给我家送咖啡。工作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又开始喝咖啡了,而且好像一发不可收拾。咖啡上瘾这种事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而我妈在不知不觉中也咖啡上瘾了,每天早上都要喝咖啡,但是她不会像我那样沉迷于黑咖啡。我也不知道她说要喝咖啡是不是为了喝牛奶的时候不会那么单调。

我只喜欢黑咖啡本身,不加奶不加糖,更加不会加奶盖和糖浆。我不喜欢加了很多水的美式咖啡。最让我着迷的是意式浓缩,所以如果是我自己处理,我不会把咖啡搞成一大杯,50-100毫升就挺好。因为我的抠门属性,虽然我喜欢咖啡,但通常我都不会在外面买几十块钱的咖啡。如果是在外面买的,通常都是10块钱或以下的,比如说薅到了麦咖啡的羊毛,15块钱三杯,又或者是路过农夫山泉的自助现磨咖啡机。普通的奶茶店我不知道有没有意式浓缩这个选项,如果我在一家咖啡店跟他们说要意式浓缩,他们总会一再跟我强调,那个东西的量很少。为什么要非得一大杯?为什么非得要很多花式呢?我只是喜欢咖啡本身,只有什么都不加才能最好地感受咖啡。

之所以术后不能喝咖啡,因为咖啡是利尿的,但问题是咖啡也会降低肠道的水分含量。如果我的肠道蠕动本来就慢了,外加水分含量降低,便秘会让我痛不欲生。

2023-03
27

觉得那是无用功

By xrspook @ 9:12:51 归类于: 烂日记

突然发现,如果脱离了事实本身,我现在很难把感想不断继续下去。这种没有了感想的能力,挺让我震惊。一直以来我的感想就不需要基于任何理由,只要有一个话题,我就可以不断延伸。

这种能力大概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读后感,然后我的那种能力就终于被发掘出来了。在那之前我们写的都是记叙文,有状人的,有状物的,我最讨厌就是装写状物的。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一棵大榕树,说起大榕树,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想到那一棵。因为除了那一棵树以外,其它的树我们甚至认不清谁是谁,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那个大榕树从我们入学那天起,我们就知道称呼它为大榕树,因为它在两栋教学楼之间。两栋教学楼之间的那个小操场,完全被大榕树覆盖,遮风挡雨全是大榕树的功劳,甚至可以这么说,在那个区域里,我们从来不会看到天,往上看就只会看到大榕树的树冠,所以当老师要布置状物的作文的时候,毫不犹豫主题就是它。40多个学生写同样一棵树,理论上应该有40多个结果。我觉得,大榕树就是大榕树。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角度去观察它,要观察它什么样的细节。如果当时我的阅读面再广一些的话,可能我会很狡猾地把描写大榕树变成了描写我在大榕树下遇到的人和事。写大榕树的那些作文,被老师点名表扬的那些同学用了无数多的比喻句、排比句,我实在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当别人轻而易举地写出比喻句的时候,我太难了。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很难,可能是因为我的见识没那么广阔,我也不习惯、不擅长联想。对我来说,大榕树就是大榕树,为什么非要把它比作其它东西呢?可能对那些天生艺术细胞就比较发达的人来说,比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再正常不过,但是对我这种严重的现实主义者来说,你要我比喻,我还得特意绕个圈找一些我根本没有觉我有感觉的东西凑数,实在很难。为什么非得用比喻呢?就好像某些人为了表达某些观点,总是要引用某个作家的某个作品里面的某个细节。你正在谈着这件作品的这个部分,然后你又要引申到其他地方,但如果我根本不清楚另外那个地方到底是怎么回事的话,对我来说你不就等于根本没说清这个到底是什么吗?对当时的我来说,我知道那个同学描写的那个大榕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但是当我要沿着他们的比喻,沿着他们的排比去想象,我又得费神的想象出那个他们所表达的境界,这就让我觉得很累。当同学们很喜欢某些诗和散文的时候,我见到那些东西就头痛。不只是当年头痛,现在你给我一些散文之类的东西,让我去感受它的美的时候,我依旧会觉得很头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觉得硬是把这个事实比喻发散为其它东西,对我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拉。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觉得那些脱口而出就这么干的人,实际上骨子里就是在卖弄他们的见识,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当然,最后这个观点我不会说出来。因为觉得烦,所以通常遇到那种事的时候,我会直接视而不见,左耳进右耳出,左眼进右眼出,直接当作没听到没看到。

我不能控制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但我可以选择要不要接收那些信息。

2023-03
25

为什么喜欢

By xrspook @ 9:29:22 归类于: 烂日记

感觉好久都没有看过香港电视剧,香港电影也是我偶尔才会看一下,所以现在的香港电视剧到底是怎样的呢,我实在说不上。香港电影如果能在内地上映,绝大多数都是动作警匪片,但实际上近年来警匪片的主角翻来覆去都是那么些人,我甚至都分不清到底这是哪一部了。如果完全换上新人,估计在内地又根本没有票房,所以挺挣扎。香港电影的导演可以很好地讲故事,但问题是靠打动人的故事的香港片,能不能在内地上映,或者在内地上映之后票房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除了警匪片以外,我觉得讲打动人的故事的香港片都挺好看,因为感觉很真实。说白了就是那好像根本不是演的。我喜欢的片子通常都不是说那些高富帅的故事,而是在说普通人的故事。可能因为我根本无法想象高富帅的日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的人没办法把普通人的故事写得有血有肉。无论是场景的布置、故事的设定,还是演员的表达。正常情况下所有东西都应该混在一起,但有些时候你就会觉得太假,根本不是那样的。最糟糕的情况是你一边在看电影,一边在第三方评价那个为什么会这样?那种布置那种风格根本不是那个时代、那个场景应该有的。

我小时候基本不看国产电视剧,尤其讨厌看国内拍的古装剧,因为会让我觉得很脏。我没有看过央视的《三国演义》仅仅看过一些《水浒传》,但是我不喜欢那个风格的《水浒传》。以至于当国内也开始拍金庸的武侠小说,我直接不去看。对我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基本已经定型为我小时候看TVB的那些版本。虽然实际上叫我现在回忆,我到底看了些什么,我说不上,但是就像他们拍时装剧一样,即便是武侠小说的故事也会让我有很真实的感觉,虽然现在看来那些化妆那些布景都太假了,但小时候的我根本不在乎真假,我在乎的是故事以及演员的表达,我对道具没有要求。当然,如果现在我再去看,估计有很多地方都得吐槽。之前我一直不明白我为什么会那么着迷于TVB拍的金庸武侠小说电视剧,后来发现不仅仅是他们的处理手法让你觉得很自然,他们的编剧在他们把小说改写为剧本的过程之中,甚至对小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补充了一些细节,让整个逻辑更顺畅。小说不会太口语化,起码不太适合直接用粤语表达出来,但是TVB的电视剧就是可以把它变得很接地气。因为他们用的是我的母语,所以我会觉得特别亲切。之前我从来都不觉得他们说台词像在背书,后来我才知道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即便是演小角色的演员,也功力深厚,经验丰富。小时候看TVB的电视剧,我就从来没有那种一边看一边出戏的感觉。

我是一个生在广州、看着香港电视剧长大的孩子,所以我有这种感觉。如果我是一个北方人,从小看着国产电视剧长大,现在看从前那些香港电视剧,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2023-03
19

他是他,我是我

By xrspook @ 10:14:13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还真搞不懂粉丝这种东西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之前也有个有过长期的发疯经历。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这个行为的呢?大概得算是我第一次终于收到签名照片的时候。这个感觉很神奇,原来这就收到了。收到以后可以怎样呢?收到以后我拿去照相馆过塑了,但问题是那张照片太长太窄,出状况了,效果不怎么样,因为里面有气泡。从我收到照片再到拿去过塑,最后完成。那张照片我肯定晒过,但晒完以后,我就只是把它偷偷夹在了某本很厚的字典里。因为里面有泡泡,因为不平整,所以我要把它压平。把那东西压到字典里以后,我甚至都没碰过那个字典,所以之后怎样我不知道,我也不愿意接受这个失败的事实,还能怎么着呢?在没有拥有之前我非常想拥有,但是当我拥有了以后感觉就很奇怪,仿佛就彻底让我没有那个念想。如果某个东西是可复制的,可能我会把它作为书签、作为挂件、作为钥匙扣之类,但是因为那个东西不可复制,所以我也就只能把那当宝贝一样藏起来,但是当那个东西藏起来了以后,仿佛就没有了价值。

我不知道现在的粉丝到底是怎么想的,签名照也好、合照也好、握手也好,代表了什么呢?这其实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大家都是一伙,看到别的别人得到,而自己没有,肯定有很多人会心生醋意,但是这又是有什么好处的呢?合个影,握个手那又代表了什么?这只代表你你在那个地方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仅此而已,在路人的眼中,这完全只是浪费时间。所以我感觉,如果我时间耗耗费在收集这些东西,还不如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多看一些作品,多读一些实际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更实在、更有味道。之所以有味道,倒不是因为花痴,而是因为当你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你也在丰富自己。有些联想是不能自已的,比如看到别人的故事就会直接往自己的故事上靠。可能是自己的故事,也可能是身边人的故事,所以我经常会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办?也会想,为什么我不是他,之所以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到底是因为在做判断的时候我们有哪些差距?到底他选的比较合理,还是我们选的比较靠谱?更多时候。不需要想那么多为什么,只要坦荡地接受这个社会的多样性,每次都像一个小孩子那样看待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面有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当某一天我们要为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我们会明白到我们还可以有什么不一样的选项。

沉醉在别人的世界里是很快乐的一件事,但渐渐地,我们就不得不抽身出来,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以为自己代入了那个环境,我们就可以成为他。花痴过后我们依然要面对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麻醉剂这种东西很好用,但不可能一直都用。

2023-03
12

综述是个好东西

By xrspook @ 10:23:57 归类于: 烂日记

科技论文这个东西如果要搜索中文的,我会毫不犹豫去知网。上大学的时候有门课程叫文献检索。在开文件检索那一年课程的时候,我们也同时开了一门专业课。那门专业课的的其中一个作业是分给我们每个人一个话题,让我们自己去找文献做一个综述。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写的是综述,还是做一个PPT,反正理论上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每个人就要上台答辩。情况就好像最后的毕业论文,不过区别在于你是拿着别人的结论去答辩,而毕业论文的时候,是你拿着自己的实验数据去答辩,你是站在论文数据的基础上干那种事的。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经历,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门专业课叫食品化学,是有两个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的。我是三班,而且学号靠后,所以最终没有轮到我答辩。当时我拿到的主题是薯干化学。幸好,那个学期开了文献检索那门课,所以在做食品化学的作业的时候我才不那么的迷茫。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大二就上台答辩是这非常的不可思议的,我们甚至从来没见过真正答辩是怎样的。紧张免不了,答辩不是一个介绍,不是一个演讲,当然这也有介绍的成分,答辩的时候老师会向你提问题,对我们来说肯定会很慌。老师那一句既然你是站在台上,你对你的话题做了深入的研究,那么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要有自信,不会被问倒。但实际上不被搞得难堪的同学只有少出几个,更多的人是被某一个老师问得死去活来。我没有站上讲台,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最终结果会怎样。毕业答辩的时候,我依然记得老师的那句话,我是我这篇论文的专家。我不会被你们问到。

我们完全不知道综述是什么,我们就被叫去做综述。这样的安排让我可以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去了解那个主题的相关内容。知道的面广了,知道别人研究了什么也看到了他们的结论以及他们的思考,你自然就有了你的研究方向。为什么毕业论文开篇都是综述,这就是原因所在。一篇优秀的综述可以让你掌握某个知识面的很多信息,从名词解释到机理分析再到研究进展,最后是引申开去可以在哪方面继续探讨研究,也可能是延伸展开可以与哪些具体技术融合发展、最终开花结果。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综述的,可能他们会觉得这篇纯粹收集资料、整理文字得出来的东西就好像在凑字数完成任务一样。我觉得如果你认真做过这件事,你就会明白形成一篇综述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你的读者也能通过你的文章快速的了解那话题的各方面的知识,而不再需要逐一探索引用文献里面的那些具体案例以及研究结果。

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写一篇综述和写一篇用自己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调用的是不太一样的技巧。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探讨,而综述需要你有更广阔的思路、更豁达的胸怀去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把他们以一定的结构和类型组装起来的时候你不能带感情。

大学到底教会了我些什么,其实那些最专业的内容,我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但那些学习的方法、那些最基本的套路已经扎根在我的血液之中。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