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
9

鲁迅在这里

By xrspook @ 11:05:02 归类于: 烂日记

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鲁迅,初中的时候《孔乙己》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我还记得那篇课文我们做了很多的笔记,我用五颜六色的笔把语文书空白的部分都几乎填满了。那些东西是《孔乙己》的关键,老师说、我们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就流行把那些东西写在语文书的空白地方,而不直接拿一个笔记本之类的记录下来,大概到复习的时候,不需要拿两个东西吧。五颜六色,处在不同角落的笔记也能让记忆有点差异性。多年以后,我依然对《孔乙己》的笔记记忆犹新,虽然现在要我把初中的那本语文课本掏出来已经很有难度了。鲁迅是什么呢?鲁迅是学生时代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他的文章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但是却没有人给我们详细普及过除了革命者这个身份,鲁迅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下午,我约到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门票。那是三个展厅的联合展馆,一个是广东美术馆,一个是广东文学馆,最后一个是广东非遗馆。我只知道那里的预约非常难,所以我是18点精准点进去,蹲点抢票的。最快被抢完的票是广东美术馆,虽然广东美术馆放出的票是最多的。广东文学馆的票是最后被抢完的,但实际上就我的观影感受来说,我觉得反而是广东文学馆让我印象最深刻。广东文学馆某一层大半部分讲的都是鲁迅的故事。不仅仅是我们教科书上说的那个鲁迅,也不是要表达他很重要的革命精神,那里给我们反映鲁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会成为这样的人。里面还有说到他的妻子,说到他的儿子。去广东文学馆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鲁迅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当然我也不知道原来他的妻子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出生在我从小就已经知道的地方。广州高地街就要现在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附近。在我的印象之中。高第街是一条比较长的街,最大的特点是那里做服装批发,不仅仅是服装,鞋子也有,所以高峰期的时候,那里热闹非凡,虽然只是很窄的一条街。我之前不知道为什么广州有那么多与鲁迅有关系的建筑,但当我知道原来他妻子是广州人,他们在广州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一切都说得通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在我们教科书里那么多的重要人物,鲁迅是离我们这些广州人最接近的一个。如果还得选第二个的话,那个人肯定是孙中山。

广东文学馆鲁迅那个展厅,某个地方放了一张书桌,书桌上面有一个相册,当你翻动相册,墙上那些数码相框也会随之改变,因为相册的右上角有个二维码,天花板上有一个摄像头,估计那个摄像头会根据二维码的变化,改变墙上数码相框的内容。桌面上的那个相册,实际上也是一张张白纸,上面的相片是通过投影出现在上面的。照片里的鲁迅,让我觉得那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之中的革命者。那张书桌旁边放着一张躺椅,鲁迅上海的家里也放着一张类似的躺椅,我躺坐在那里,感觉很舒服,躺坐在那里的时候有点让我觉得时间回转到鲁迅生活在上海自己家里的时代。某张照片里,鲁迅刚刚去世了,他正在哮喘病发作的儿子危坐在那张躺椅上,表情很惆怅,因为他没有了父亲。

如果参加考试的学生们,知道了那鲁迅的这些故事,他们脑子里的鲁迅形象一定会丰满不少。

2024-03
18

居然夹到了

By xrspook @ 10:37:58 归类于: 烂日记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夹娃娃的习惯,但是我却很喜欢看别人夹娃娃。虽然我不自己夹娃娃,但是我却知道那些娃娃机是有某些套路的,某些潜规则会让你根本加不到。至于那些潜规则是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我不夹,当然我就没有经验。以前我觉得那些娃娃机你能不能夹到跟那个机子在调试的时候那个夹子的松紧程度有关,所以一旦用那个夹子前面的人一次又一次尝试都无法做到的时候,我感觉那个机子属于那种没有机会的类型。后来,这一次当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别人夹到以后,他们却告诉我这么一个经验——某个娃娃机一旦夹到了娃娃,那么你必须抓紧时间继续,因为短时间之内可能那个机子没有反应过来,它被夹到了娃娃,所以依然可以夹到娃娃,能不能夹到就跟你往后几次出手到底准不准有关了。只要被夹起来了,基本上不会在上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夹子松开,又或者已经夹起来到最高点了,但是运送到松爪的那个地方的时候出现大幅度的摇摆导致娃娃被甩到别的地方。所以现在那些娃娃机已经这么高端了吗?会计算概率?会知道自己夹到了多少次又或者是有多少次没被夹到了,所以能控制被夹到的几率?当机子得知自己夹到了娃娃以后,会控制某些部件,导致你即便夹中了娃娃,最后你也得不到。改变上升的速度,最后夹子碰到顶端,惯性很猛,夹子就松开,所以即便你夹到了,回到最高点夹子会把娃娃松开,也有可能是改变回到松爪子放娃娃出口的那个横向加速度。速度更快了,摆动幅度更大,一旦娃娃跟机子的侧壁发生碰撞,夹子同样松开,娃娃无规则地被甩到别处。当然这种无规则实际上也是有规则的,就是不让你的娃娃掉到出口的位置。

能不能夹准,考验的是抓娃娃那个人的经验手感,但是会不会遇到这种机器作弊,显然对我来说是肯定琢磨不出来的,那么多机器在那里,玩的人不多,所以我怎么知道那台机在我投币的那一刻它不是处在一个作弊的状态呢?所以那些抱了一大堆娃娃的人到底是用什么火眼金睛判断出那个机子不处在作弊的状态呢?

这一次在长鹿,我一次就抓到了一个娃娃,对我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在我记忆之中,我上一次抓到一个娃娃已经是初中的时候。当时有个小的超市叫做记德来。不知道为什么,不记得是我还是我的同学,有记得来娃娃机的票,我们把票花光了以后,那个娃娃还是没出来,所以我又花了一些钱,才终于把那夹了出来,至于到底花了多少钱,我已经不记得了。好像是十几块钱。我这一次在长路夹娃娃这个项目是不用钱的,因为我们的门票里面有90块钱的游戏金,我玩了三个机动游戏之后还剩下15块钱,娃娃机4块钱一局,我一局就达成了,所以余下的那些钱直接给了同事。我觉得长鹿很狗的地方在于,它的机动项目通常都是以10或者5为单位,但是娃娃机却以4为单位,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觉得不爽,你就得充值继续玩。充值这种东西,最少30块钱,但是会买1送1。对我们这些抠门到极点的三八阿姨来说,是不会充值的。最后我的门票上就剩下三块钱游戏金没有消费。能不花钱带走一个娃娃,对我来说已经非常幸运了,所以我根本不会在乎那三块钱的游戏金。

我知道自己的运气一直不好,所以我不会有冲动自费去娃娃机那里碰手气的。

2024-03
17

遇到很多很多学生

By xrspook @ 9:47:58 归类于: 烂日记

不喜欢参加旅游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知道团餐肯定很一般,尤其是在景区里面的团餐。在长鹿休博园的大巴上,导游说我们中午要在一个叫做军营餐厅里面吃团餐。那个军营餐厅的位置挺麻烦。最主要的原因是导游把我们带进景区的时候,并没有把相关的地图宣传册给我们人手一份。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是导游,他经常去那个地方,他当然不需要地图,但是对我们这些完全不知情的人来说,没有地图完全靠瞎蒙,也就没办法做规划,没办法规划就得在里面耗很长时间。

到达军营餐厅需要过一条桥,然后上个2楼再下去,过一条桥是必须的,因为那里就有个水道,非过不可,那个先上2楼再下来的操作是因为实际上那要跨过了一条马路。为了不影响车辆的进出,所以非得让我们上2楼再下来。过桥的时候还是有军营餐厅的标志的,但是要左拐要上楼的时候,你却只看到冰雪世界的标志。上了2楼以后你会发现冰雪世界在左边,军营餐厅在右边,两边都是下楼。在过桥的时候你能看到军营餐厅的标志,但是要上楼跨过马路的时候,你可能看到的也就只有团餐的标志。

当我们到达那个叫做军营餐厅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很多中学生在那里。在我们到等待人齐的时候,有更多的中学生到达那里。大家都是吃团餐,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吃的是盒饭,我们吃的是围餐。最后当我们路过他们的时候,我们觉得还不如给我们一个盒饭。他们盒饭里面有一个鸡腿,几个鱼丸,一点大白菜,好像还有一个鸡蛋。在我印象之中,初中时候去旅游,好像就从来没有发过午餐,午餐都是靠自行解决的。小学时候的旅游,尤其是去旅游景区的旅游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一次去一个军事基地旅游。那一回中午吃的是盒饭。那个时候的我们对盒饭没有什么挑剔,又或者说我对那个完全没有挑剔,因为平时吃得很少,所以感觉新鲜。

这一次我们去长鹿,入门的时候已经遇到了很多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班牌都能看到,所以我们有种直接晕过去的感觉,到达了里面以后我们又看到了不一样的校服,看到了不一样的班牌,结果发现还有中学生去那里旅游,但至于有多少不知道。从那些举着班牌的人的背心看来,那个中学可能是中山的。为什么中山的中学生要参加一个旅游团到顺德旅游呢?

小学生都没有在团餐厅餐厅里面出现,小学生都是自带吃的,他们一路都在吃,看表演的时候在吃,走路的时候在吃,玩游戏的时候也在吃,反正就是好像无论如何都吃不饱总有无数的东西可以在他们的口里面咀嚼。在我的记忆之中,我小学的时候,外出旅游,同学们的包里也都是零食,但我们不会一路都在吃,玩的时候就玩,老师说解散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包里面拿出自己带的报纸铺在地上,然后开始分享自己的零食。那个时候我的包里基本没有零食,通常都是一个主食加一个水果。同学们带得最多的是各种膨化食品,我的包里通常不会有。绝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带很多条绿箭口香糖。是条,不是一片,然后把一条一条绿箭分给小伙伴。我妈很不理解我的这个做法,但是除了可以分绿箭以外,我根本没有零食可以跟他们一起分享,我也没有那个脸面告诉爸妈其他人去旅游都是带膨化零食的,我也要。

看到如潮水一般汹涌澎湃的学生们,我们这帮38的老大妈全部的感觉十分头痛。

2024-02
6

由讲古说起

By xrspook @ 8:03:21 归类于: 烂日记

终于放下了工作,又或者说只是离开了单位,回家了,开始我的春节假期。

出发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小时,我直接不敢期待回到家得多少点,但实际上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无论是哪一趟车,上面相比于平时周五人都很少。疯狂的时候,618在新沙工业区会上来很多很多人,本地人也有,但本地人通常都是中老年的,更多的是在大步村租房子住的外地人,说着一口我都不知道说什么方言,声音很大。开车的那个司机肯定是东莞本地人,因为有时他会播放着不知道是电台还是他下载回来的讲古。讲古佬的那个声音很熟悉,但我听不出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之所以我觉得那可能是下载回来,理论上电台的讲古节目只会持续半个小时,准点的时候肯定会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在车上听到那句话。

小时候每到吃饭的时候,尤其是午饭的时候。我跟表哥就会抢,表哥抢的是开录音收录机听讲古,我抢到是打开电视,看不到什么节目。我去关他的收录机,他去关我的电视,搞得不可开交。外公最后会谁也不帮,电视机和收录机全部都不让开,大家认认真真吃午饭。

工作以后,有段时间要去西华路某个点进行统计的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在那个地方,一开始考从业资格证的培训也在那个地方。吃午饭的时候要去外面找一个店吃,走在西华路上。你总能听到讲古的声音,可能是同一个电台,从这里走到那里,这一家和那一家播放的是同一个电台的同一个讲古节目。那种感觉,让人觉得仿佛时光倒流。让我再次有种类似感觉的,是我住院等待手术的时候,可能从这个病房走到下一个病房,如果电视机是开着的,可能都在播放的《狂飙》。之所以能认出那是《狂飙》,通常不是因为正在播放片头曲或者片尾曲,而是因为里些的背景音乐又或者人物对话我觉得很熟悉,瞄上一眼看到电视机的屏幕下方有《狂飙》两个字。不仅仅是我觉得怎么又是《狂飙》,某个护士过来要检查某样东西的时候,顺便也会瞄一眼电视,她就会说怎么又是《狂飙》?在西华路,全民一起听讲古;去年的春节前后,全国都在看《狂飙》.

我上初中的时候《还珠格格》火得不行,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但是我非常不喜欢,看一个镜头就觉得烦,但是现实就是无论我去到哪里都会看到《还珠格格》,都会看到小燕子,都会看到紫薇。后来好不容易过了很多年,这个算是淡忘了,但是某人又变成了表情包,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

每一代人每一个时代都有他们狂热的东西,但我觉得粤语讲古这个东西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有味道的,所以有段时间我甚至有考虑过要不要下载回来,放在手机上慢慢听,但是我却一直没有实施。从前,虽然别人听讲古的时候,我也会认认真的听、也喜欢听,但是你让我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开电台做这种事情。我会觉得难以坚持,因为还听不够,意犹未尽的时候就结束了。

2023-12
19

学生时代的冬天

By xrspook @ 8:37:30 归类于: 烂日记

小时候我已经不记得到底是穿什么衣服抵御寒冷的。说来也奇怪,小学那么多年,从来就没有外套,也很少人会在校服外面再套一件衣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夹棉外套的校服,所以当天气很冷的时候,学生在外面再套一件衣服老师也不会阻止,而且这个也是阻止不了的。在我记忆之中,我没干过这种事。小学的时候我也不习惯把长袖校服的外套拉到最高。虽然校服的领子实际上是可以拉到顶竖起来的,但实际上我不干这种事情,初中的时候偶尔会这么干。小学的时候到底我是穿的什么东西让我觉得不那么冷的呢?还有就是那件从一年级穿到六年级的长袖校服到底是怎么包得住那么多衣服的呢?一套衣服穿6年,想想都觉得这很神奇,虽然实际上某个时间之前并不是天天都要求穿校服。我最反感穿的只是礼仪服。我觉得小学的那套礼仪服不好看,我也不喜欢穿,因为下面是一条裙子,冬天的话还要还得穿袜裤,还得穿很厚的袜裤,还有就是我不喜欢穿对应的皮鞋。皮鞋会掉颜色,浅色的袜裤脚的部位会被染黑。小学的那套校服现在到底在哪里呢?在我记忆之中我好像没有丢掉过。

我觉得最好看的礼仪服是我初中的那一套。无论是裙子衬衫还是那个小马甲,但实际上初中在我印象之中,从未要求过我们穿礼仪服。我好像从来没穿过初中的那条裙子和那件小马甲,但是我却曾经把那整套衣服借给同学。初中那套礼仪服的那件长袖衬衫偶尔我们会拿来穿,在那种有点凉又不算很冷的时候穿。

高中的礼仪服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都得穿,但是每一次我们都是准备下去的时候才把裙子套上,然后把运动裤的裤腿拉起来。回到教室以后,就赶紧把裤腿重新拉下来,然后在课室里一大帮女生就在那里脱裙子。起码在我读过的那些班里面,基本上不会有女生穿礼仪服的裙子,但是却有一些女生喜欢穿礼服的衬衫。我是那种无论裙子还是衬衫都完全只为升旗仪式准备而已,所以裙子和衬衫都是临时套上去,然后赶紧脱下来。

大学的时候没有礼仪服,只有一套运动服,但实际上运动会的时候也不要求你穿,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那套运动服就是一套睡衣,我就是这么干的。工作了以后,那套运动服的裤子继续是我的睡裤。

以前没有冲锋衣,没有羽绒服,甚至连棉服都没有。只有毛衣,可能有一些有羊毛成分的毛衣。保暖内衣是不存在的,通常冬天穿那些内衣都是反复的穿穿很多年,可能衣服上有很多洞洞,也可能已经被洗得很薄,就像蚊帐那样。所以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从前的我不觉得有多冷,扛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冬天呢?学校是一定不会有暖气的,宿舍也一定不会有。别说抓绒的衣服,哪怕一件毛线圈的卫衣在我记忆之中,也就只有一件别人送我的旧衣服。以前我穿的那些毛衣现在在哪里呢?我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穿它们的呢?

我妈总说她不喜欢冬天,但我觉得就温度和湿度而言,现在的冬天好像比从前友善那么一点。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天气预报的数字让我们有太多心理压力呢?毕竟从前要接收天气信息,只能靠每天傍晚的新闻,在只要我们想看,随时都能查询得到。

是真的冷,还是我们觉得冷所以冷?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