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
6

由讲古说起

By xrspook @ 8:03:21 归类于: 烂日记

终于放下了工作,又或者说只是离开了单位,回家了,开始我的春节假期。

出发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小时,我直接不敢期待回到家得多少点,但实际上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无论是哪一趟车,上面相比于平时周五人都很少。疯狂的时候,618在新沙工业区会上来很多很多人,本地人也有,但本地人通常都是中老年的,更多的是在大步村租房子住的外地人,说着一口我都不知道说什么方言,声音很大。开车的那个司机肯定是东莞本地人,因为有时他会播放着不知道是电台还是他下载回来的讲古。讲古佬的那个声音很熟悉,但我听不出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之所以我觉得那可能是下载回来,理论上电台的讲古节目只会持续半个小时,准点的时候肯定会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在车上听到那句话。

小时候每到吃饭的时候,尤其是午饭的时候。我跟表哥就会抢,表哥抢的是开录音收录机听讲古,我抢到是打开电视,看不到什么节目。我去关他的收录机,他去关我的电视,搞得不可开交。外公最后会谁也不帮,电视机和收录机全部都不让开,大家认认真真吃午饭。

工作以后,有段时间要去西华路某个点进行统计的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在那个地方,一开始考从业资格证的培训也在那个地方。吃午饭的时候要去外面找一个店吃,走在西华路上。你总能听到讲古的声音,可能是同一个电台,从这里走到那里,这一家和那一家播放的是同一个电台的同一个讲古节目。那种感觉,让人觉得仿佛时光倒流。让我再次有种类似感觉的,是我住院等待手术的时候,可能从这个病房走到下一个病房,如果电视机是开着的,可能都在播放的《狂飙》。之所以能认出那是《狂飙》,通常不是因为正在播放片头曲或者片尾曲,而是因为里些的背景音乐又或者人物对话我觉得很熟悉,瞄上一眼看到电视机的屏幕下方有《狂飙》两个字。不仅仅是我觉得怎么又是《狂飙》,某个护士过来要检查某样东西的时候,顺便也会瞄一眼电视,她就会说怎么又是《狂飙》?在西华路,全民一起听讲古;去年的春节前后,全国都在看《狂飙》.

我上初中的时候《还珠格格》火得不行,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但是我非常不喜欢,看一个镜头就觉得烦,但是现实就是无论我去到哪里都会看到《还珠格格》,都会看到小燕子,都会看到紫薇。后来好不容易过了很多年,这个算是淡忘了,但是某人又变成了表情包,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

每一代人每一个时代都有他们狂热的东西,但我觉得粤语讲古这个东西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有味道的,所以有段时间我甚至有考虑过要不要下载回来,放在手机上慢慢听,但是我却一直没有实施。从前,虽然别人听讲古的时候,我也会认认真的听、也喜欢听,但是你让我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开电台做这种事情。我会觉得难以坚持,因为还听不够,意犹未尽的时候就结束了。

2023-04
24

记忆中的那些

By xrspook @ 8:21:32 归类于: 烂日记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会对那些欧美式的快餐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虽然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之下都只是路过。仔细想想,当年遇到某些比较大的事件的时候才有可能去,比如初中的时候,每次我们考试结束就会去吃麦当劳,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是我妈带我去,去得最多估计是下九路的大快活,然后是海珠购物中心的添美食。相对来说,麦当劳和肯德基去得比较少。肯德基去的次数最少,去得最多的那家门店估计是南丰商场下面的肯德基,而去得最多的麦当劳门店应该是海珠广场那家。上面我说到的那4个点,前三个已经没有了。肯德基和麦当劳还在,添美食已经消失了,大快活还有那个名字,但是不是以前的那一家延续下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当时的麦当劳有奶昔这个东西,现在没有了。

初中的时候某个晚上不知道为什么,我妈要带我去吃赤岗路惠万家超市1楼的那个快餐。我已经不记得点了一个什么汉堡,反正我妈没吃,只是我在吃。吃完以后我们还逛了一下赤岗路上的音像店。在一家新开的音像店那里我买了一套SCREAM3的VCD.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第二天是周六,但我要上学。

生活中绝大多数经历过的事过上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得一干二净。有时甚至不需要多长时间,哪怕是过了个一两天,也都会忘得干干净净,尤其是当别人问起你之前吃过些什么的时候,但是有些事情好像永远都不会忘记,比如去赤岗路吃那家我甚至叫不出名字的的快餐店吃汉堡的那个晚上。那天家里只有我跟我妈两个,估计我爸去上中班了。为什么那天晚上不在家里吃饭,为什么我去赤岗路上吃其它东西、去吃中式的云吞面之类?为什么那天晚上我们吃完汉堡还逛了一下赤岗路的音像店?那时候过上一段时间我就会去买些CD,听的时候偷偷摸摸的。买的CD不多,都是放在我自己的电脑光驱里听,所以一张CD我真的要听很多很多回,反复听可能会连续听上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后来上了高中,买的CD多了,有些可能只听了一两次就放在那里就没再动过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我的零花钱不一样,而且CD的质量和价格也不一样了。

当年的那些快餐店只剩下麦当劳和肯德基,而当年的音像店现在更加是无影无踪,起码在我经常生活的那个范围之内已经找不到了。以前的音像店总会播着各种各样的歌曲。虽然店铺的密度不大,但是一条路上还是有好几家的。音像店肯定会在播某些歌曲,一般的其他小店无论是卖衣服的还是饮食店都会播放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可能是播CD,也有可能是收音机在大音量播放。中午时分厉害的时候你甚至可以一边在大街上走,一边可以不间断听到电台里某个频道的讲古。我从未成为过收音机的狂热分子,我几乎不听电台节目,跟我的同学有很大区别。倒不是因为我家没有收音机,是我完全没有这个习惯,我爸妈也没有那个习惯,我更喜欢看电视。

汉堡真的比云吞面好吃吗?我觉得小时候之所以会主动选择汉堡,大概是因为那个东西比较稀少吧。

2022-06
20

我们的世界不一样

By xrspook @ 10:01:40 归类于: 烂日记

一个人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有时我觉得这或者早有定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估计这东西就已经固定了下来,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

还记得小的时候,每当我跟我爸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让他给我讲中国古代的故事,虽然我已经对那个没什么特殊的印象,甚至在我的脑海中没有留下一个确切的故事,但是我对录音带里面播放的故事,那些语调、那些感情、那些抑扬顿挫却记忆犹新。我还记得录音带里的中国古代故事,我也记得没到饭点电台里播放的那些古仔。一些古仔通常是武侠小说改编,之所以说改编,是因为讲古仔完全是靠电台的讲古佬把武侠小说改编成可以通过口述表达的东西,不同的角色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调声线。古仔的听众很广,男女老少,无论你是很有学识的人,还是完全只是个文盲,都能听懂,都会着迷。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太多的东西。但是即便那样,朦胧的我已经觉得我爸讲的故事跟那些专业讲故事人讲的故事彻底不是一个层次的。我不知道我爸肚子里的故事到底有多少,虽然我那些讲故事的录音带也没几盒,但是我却会一再重复听里面的故事,好像永不厌倦一样。小孩就有这这种神奇的能力,或许他很快就觉得一个东西他们不喜欢了,丢一边了不玩了,但是这只是此刻的事。可能过了半天、过了一天,过了几天以后,他又会再次把那个东西当做完全没见过,从零开始再次兴趣勃勃起来,虽然那种兴趣可能持续时间只有15分钟。我不知道有没有大人要刻意把这个时间延长,但实际上我觉得故意延长可能没有必要。要知道大人的时钟跟小孩的时钟彻底不是一个计量单位的。当我们觉得时间飞快的时候,孩子觉得时间过得慢得要死。

我懂事以后,我妈老是跟我说,我刚去幼儿园的时候,回到家后我总是给她抱怨幼儿园一天到晚都要我坐在那里,坐到我屁股都痛了。所以当我回家以后,我就是个彻底坐不住的存在,有可能在沙发上狂跳,有可能全屋奔走,也可能从这个家具跳到那个家具。除了吃饭,就不会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大人的认知世界里,他们觉得小孩不能在15分钟里掌握些什么,但实际上他们还真的可以。每次15分钟,每天进行好几个15分钟,然后每个星期再把这些15分钟重复一遍,只要能hold得住那个记忆,能让那个暂时记忆变成永久记忆,就能对小孩产生作用。让小孩掌握某种东西,不如让小孩掌握某种掌握某种东西的能力。

某个东西如果你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那就只是一个东西。比如一朵花,如果你要小孩画出来,或许他会画得很难看,大人可能画的好看一些,大人默认觉得小孩应该把画画成他们画的那样。但实际上或许小孩感知的东西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你看到的可能是花朵鲜艳的颜色以及漂亮的形状,他看到的可能是里面他也说不准为什么那么漂亮的脉络结构,以及不仅仅是看上去漂亮,闻上去也很让他们喜欢。所以同样是接触某种东西,你从传统的一般的美术角度去评价,而小孩可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些非一般美学的东西上了,比如说生物学,也比如说化学。有多少个家长可以给孩子解释花瓣上的绒毛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花朵会有香气?为什么有些花很香但有些却没有?所以要表现一朵花,还真不是一个圆形,再加几个被咬了一口的圆形,涂上各种颜色组成某个形状那么简单。我们有试过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观察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吗?孩子当然不可能精准的表达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我觉得他们的确已经感受到了。

一样米养百样人,我们不需要把一样东西弄得千变万化,我们只需要换个角度就能发现这个世界的大不同。

2018-10
13

凭什么牛逼呢

By xrspook @ 10:00:48 归类于: 烂日记

小的时候我不喜欢跟比我小的人玩,到现在还是一样。虽然是30多岁的人,但我还是不喜欢小朋友,任何年龄都没兴趣。所以如果要让我照顾小朋友,我会很抓狂。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挺奇怪,每次路过单位拴狗的地方,我都会逗他们。我会主动跟汪星人打招呼,又或者回家的时候,路过邻居家的喵星人,我也会跟他打招呼。即便是素不相识,在路上偶遇汪星人或者喵星人,我依然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但问题是,遇到人我不这样,无论那个人比我大还是比我小。比我大的人,理论上我应该打招呼,但那个时候,我却想逃避,比我小的人,我觉得应该他们给我打招呼,所以如果他们没有表示,我也不会给出反应。这样说来,我这个人貌似对待人连猫狗都不如了。通常这种情况,别人就会说,这个人没有礼貌,她的家教没做好,但往往那个时候,我想挺身而出喷一句,那是我个人的问题,跟我的家人无关。

昨天从单位回广州的路上,坐同事的车,他在播放李沛聪讲的《大明王朝》。我很久都没有听过讲古了,而且是粤语的,感觉挺过瘾。李沛聪讲《大明王朝》,跟其他讲古人讲武侠小说不一样。虽然,其他讲古人也是把书里的内容讲出来,在讲之前要做一些变动,比如说话方式要调整,但与其说李沛聪是把《大明王朝》读出来,不如说他是直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明朝的故事讲出来。我没看过《大明王朝》,我对明朝的历史也了解不深,我不知道原作者是怎么写的,但我觉得讲的跟写的差别肯定很大。差别大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表述内容的方式。说起《大明王朝》就肯定得从朱元璋,得从元朝开始说。听了几乎两个回合,我还没听出来朱元璋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让他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元君。除了一开始出生的时候有一些神仙色彩,其他表现都无法让我明白他有过人之处。作为开国元君,理论上他应该是智谋或身手方面天赋非常突出,但是这两个回合给我的感受只是朱元璋最终要闹革命完全是元朝的腐败逼出来的。其中有个部分让我很困惑,一开始说朱元璋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爸是给地主种田的,他是给地主放牛的。他家那么穷,应该没读过书,但是,他在寺院当和尚的时候,他的朋友却给了他一封信,叫他加入义军造反。既然他没读过书,为什么他会识字呢。这个东西没有交代,所以当时我也问了我的同事,他也不知道。难道是朱元璋在出家的时候在寺庙里学了读书识字?就故事严谨性来说,这显然不合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读那封信的时候,是他自己亲自过目的,因为他之后还有一个把信烧掉的过程。因为他不想被人知道有这么一件事,但偏偏即便烧掉了,还是有师兄跟他说,他的信已经暴露了。一直听李沛聪讲故事,我一直在琢磨,到底这个朱元璋有什么厉害之处呢?但直到我下车,我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大明王朝》作者写书的不完美。既然他的故事是从朱元璋出生开始说,他不可能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但那些技能他是怎么掌握回来的呢?显然,写书都没说。我不喜欢这一点,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也不喜欢金庸一开始写的武侠小说,比如《书剑恩仇录》,因为主角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个非常厉害的人,可以无敌开挂。这种人我觉得不真实。所以,我最喜欢的金庸人物是韦小宝。因为他一开始是小白初级,除了听说书听回来的那些知识以外,他什么都不懂,但路上的历练以及学习让他掌握了很多,尤其是处理人情世故方面的。我觉得这样的角色更具有借鉴意义。我们不可能成为第二个韦小宝,但韦小宝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学习借用。

以前听故事,我就只是听,但现在我居然会一边听一边提出疑问。

2017-12
23

老去的南园新村

By xrspook @ 20:03:06 归类于: 烂日记

人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兴衰。

上星期我的一个亲戚说,现在的南园新村冷清了很多,因为路上人不多,正在售卖的商铺也不是很热闹。当然他看到那番景象的是因为那不是上下班的时候,也不是市场热闹非凡的时候。如果他是傍晚过来,情况会好那么一点点。不过无论他什么时候过来,即便人再多,那也不是他想要的那种气氛。人再多,也是来了就走的卖家和买家。从前南园新村之所以热闹是因为这里住了很多人,各种年龄段的都有。这片区域除了宿舍就是公租房。南园新村热闹的时候,大概我也经历过,但是那时我还小。现在的南园新村,之所以热闹,是因为有个江南东市场,最热闹的不是市场里面,而是市场附近的那些区域。到某些高峰期,简直就是水泄不通的节奏,那才是真的市场!超市里的感觉,跟那完全不一样。因为超市里不会有很多来自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人带来各种你从未见过的新玩意。虽然很多时候那些东西没有他们吹的那么厉害,甚至是假货。在超市里所有东西都是明码标价,即便有买多少件打多少折,也是可以算清楚的,但市场不一样,可以讨价还价大概是经典市场的经典画面。也大概只有到了买菜的时候,南园新村才会非常的旺场。很多人很多货车,还有各种叫卖声。组成了我印象之中的市场。天知道买菜的时候,人是从哪里汹涌出来的。热闹是有的,但那热闹,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怀念的那种热闹来源于家庭,南园新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常住人口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因为这里的房子已经有一定历史了,在这里长大的人,如果赚到钱,肯定会买房子,然后搬到别处去住,于是现在南园新村剩下的很多是七八十岁甚至以上的老人。女儿儿子或者孙子孙女之类的不和自己住在一起。运气好的话,可能不时会过来看望一下,运气不好的话,有可能只是一对老夫妇,甚至只是一个人。人造就了这片地区的兴旺,也是人让这片地区变了模样,甚至有时会让你觉得有点凄凉。走过广州的各大老城区,尤其是那些老街老巷,你会听到那里熟悉的声音,可能来自电视,也有可能来自收录机。那可能只是普通电视剧的声音,也有可能是中午或者傍晚时分电台在播着讲古,即便是那些最普通的东西,也会让你觉得亲切。还记得小时候我有个癖好,就是每过一户人家都会看一下别人在看什么电视台。每到中午或傍晚,都听一下讲古,觉得那甚至比午饭或晚饭,更让我感知得到时间的存在,因为一天到头就只是等那个时刻。到做饭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厨房里爆响出各种做饭的声音以及香味,让人有很多遐想。第一会去想,他们在做什么菜。有时能猜得出来,有时猜不全。如果人人都只是出去吃或者叫外卖,这种风景肯定不会存在。没有小两口的吵架,没有孩子的嬉闹。只剩下电视机的声音,甚至连电视剧也不响了。这样的搭配,我会觉得有点凄凉。万家灯火还在亮,但那已经不是从前我熟悉的那个状态。用什么才能拯救这一片城市里已经老去的居住区呢?这种事情会一再上演,只不过这个地方先进入状态而已,50年以后,现在的那些新楼盘估计也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形。人之所以衰老、失忆各种不正常,很多时候是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不得不长期活在当年的记忆之中,因为从前身边的人都已经长大离去了。我们孤独地来到这个世上,热闹了一回,到走的时候,也必须只能孤独一人。离开前的孤独,真的不可改变吗?我觉得老人们,也想过要改变这个状态,但是到那个时候,已经不由得他们说了算。

老去是一个趋势,不可改变,但我们不能找一些好过一点的方法吗?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