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
24

赶场

By xrspook @ 8:10:25 归类于: 烂日记

上周五就被告知这周四的早上要去总公司开会,但到底是一天还是半天不知道。这个星期再确认才发现对方好像说的是半天。还没到星期四就被告知自己单位周四下午要去看电影,至于哪一部不知道。好像大概到了星期三下午才被告知是《毒舌律师》。之前我就觉得单位组织看的电影通常都是主旋律或者是热播片,但是这一次居然是《毒舌律师》,让人有点惊讶。

因为之前被告知上午开会的内容只需要半天,所以去开会的4个人都默认应该中午吃过饭就可以走了,但实际上午开的会,一开起来就没完没了,要说的那些表格其实我全部都填了一遍,不仅仅是看了一遍,而是用完整的真实数据填了一遍,所以我非常明白里面有什么坑,有什么需要明确,有什么需要合并或者拆分。显然那些填不下去的东西是我必须得发问的内容。我不知道之前其他人有没有研究过表格,但显然我已经研究透了,我是带着问题去的,我也是带着数据去的。经过那么一回,我可以明确我要在上一个版本的数字上进行什么修改。到中午12点多的时候,组织者就说要去先吃饭了,然后他才说,其实他是计划了一整天的,但实际上午要说的表格已经差不多,而且甚至是有点超过了那天该讨论的内容了,所以下午说不说也无所谓,我觉得其他人根本没有填过这些表格,所以他们最好是按照周四讨论的那些内容回去填一下自己的数据,消化一下该怎么填。

中午在总公司吃过午饭就赶紧回东莞,走的是广深高速,所以路过麻涌镇中心的时候就叫同事直接把我放在看电影那个地方。

虽然知道我们要看的是《毒舌律师?,但直到开场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看的是粤语版,理论上应该有国语版跟粤语版,不同的电影院得到的版本是不一样的,我并没有研究过我们看的那家电影院播的是粤语还是国语,但我默认是国语的,因为单位绝大多数人说的是国语。让我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我们看的粤语原版,所以整个电影下来感觉实在太爽了。之所以觉得爽,是因为如果电影被配音成国语了,虽然核心思想和主要逻辑都仍然存在,但问题是粤语的那些梗全部都没有了。在看其它香港片的时候,偶尔也会有粤语梗,但是远远没有这部《毒舌律师》多,因为两个男主角黄子华跟谢君豪在嚼舌头方面的造诣很高。黄子华就不用说了,他的栋笃笑非常有名,虽然我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我妈的引导,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怎么喜欢黄子华。我一直把谢君豪和《南海十三郎》画上等号。说起谢君豪,我会毫不犹豫就会回答“南海十三郎”,但至于他还有什么其他角色,我半个都说不上。南海十三郎其实也不是一个角色,就像《狂飙》里面的高启强,也不仅仅是一个角色。因为无论是南海十三郎还是高启强,实际上都经历了人生的多个阶段。文仔说拍一个高启强等于是拍了三部电影,而演绎一部南海十三郎,对谢君豪来说就等于是经历了N个角色。有时我觉得自己找香港片看的原因是我想听听粤语的脏话,因为我身边脱口而出就说这个的人太少了。如果身边的人真这么说的话,肯定又会被我妈碎碎念。但是就像偶尔很想喝汽水一样,如果把母语的脏话丢掉,那还叫母语吗?

《毒舌律师》的构思、主题和剧本都很好,但我觉得黄子华的表现有点过了,毕竟这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他个人在红馆开的栋笃笑。相比之下,谢君豪演得恰到好处。演被冤枉的那个母亲的女演员,我觉得很脸熟,想了半天最后终于想到她是之前演电影《梅艳芳》的那个。我叫不出演员的名字,但是我深刻地记得她演过梅艳芳,而且演得很好。

好事跟坏事一样,有时你还真猜不到什么时候会遇上。

2021-11
16

石米之城?

By xrspook @ 7:47:49 归类于: 烂日记

星期六的晚上夜逛了一次韶关,星期天白天我继续去逛前一天晚上没有逛完或匆匆路过的地方。第一次去的时候没什么章法,我只是冲着小米之家,冲着我的type-c数据线,但第二次去的时候我已经考虑好要去什么地方,跟第一次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我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如果说应有什么需要实现的,就是我不能太晚回到酒店,因为据说晚上大家还得一起出去吃饭。我只能把时间都安排在前面,因为如果最终只留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而我在很远的地方,无论我用任何方式,除了打车,否则都一定会赶不回来。

韶关的老城到底在哪里?韶关其实是一个很大地方,具体来说,他们更喜欢称呼自己为韶城。这个地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好像都挺新的,这是因为我第一次到韶关,是晚上,什么都看不太清楚,而我又是从高速下来的,所以只路过了他们的新城区。如果不是有一个找USB线的经历,估计我不会很刻意地去寻觅他们的老城区。据说他们的老城区是浈江区。我觉得武江区也算是比较老的地方,但是跟浈江区相比年轻一些。

韶关的老城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石米之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老城区里,无论你向哪一个方位照相,背景之中你总会找到石米的建筑,那大概是七八十年代建的房子,除了石米的房子,从构造以及花纹能明显地感觉到还有五六十年代建的房子。这些房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是私房,是公房,有可能是公租房,但更多的情况是宿舍。为什么韶城会有那么多的宿舍大院?相对而言,各种各样的私房却那么的少呢?在韶关转悠了一个晚上加一个白天,我依然没有搞明白这个问题。在这片地方还没建这么多宿舍之前,这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地呢?难道就没有农民和村庄吗?我完全没有在这里见到过类似西关大屋的建筑,同样也没有在这里见过类似于东山洋房的建筑,我也没在这里见到过大片经典的农民屋,又或者城中村那些经典的构造。在韶城我看到了无数宿舍,横跨了好几十年时间的各类宿舍。那些宿舍又说不上真的很老,因为好像我没怎么见到苏式屋顶的宿舍。所以在我见到现在的韶关之前,在那些宿舍还很辉煌的时候,韶关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说起石米的房子,说起宿舍我自然会想到广州的工业大道,因为那里都是工厂,当然会有很多宿舍,也会有跨越了很多个年代的各类宿舍。但起码我在那里见到了工厂,又或者知道那里就是有很多工厂,但是我在韶关却没见到这些。这是因为那些曾经的工厂现在都已经变了其它东西吗?

周六晚上去小米之家的时候,店员用粤语询问我的需求,周日在包道核销订单的时候,店员用的也是粤语。我觉得他们的说话的发音语调和我一直在用的没什么区别。韶关本地人的圈子里,粤语是他们的官方用语吗?在广州以外的地方听到纯正的粤语让我觉得莫名亲切,因为即便在广州,现在也已经得不到这样的待遇了。

因为我是个生在长在工业大道的孩子,所以我对宿舍,我对那些横跨了好几十个年代的建筑有莫名的亲切感。夜逛韶关的晚上,在那些我只能完全靠导航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的街道上转悠的时候,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其实我身在广州,只不过我从未去过那个街区。这就像做梦一样,我知道这不是家, 但就是有家的感觉。

2021-01
16

广州人讲广州的故事

By xrspook @ 22:16:54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我跟我妈去看了电影《点点星光》。其实去看之前,我是有点忐忑的,虽然我不知道是星期几就买了电影票,但我实在不知道单位什么时候会出一条规定,除了家里跟单位哪里都不许去,但新命令一直没有,所以我也就不理会那东西了。

让我觉得有点惊讶的是,虽然今天那个电影院的那个放映厅里有很多小孩,而且还是低龄的,比如小学低年级甚至是幼儿园的,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担心过这片子没法看了,因为孩子们会像一锅粥一样一直乱哄哄,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整部片子下来最制造噪音的是大人,尤其是那些中老年人。之所以是中老年人,通常是因为那些小孩不是父母带过来看的,而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类的带过来。为什么要带小孩过来看?我不知道,我觉得是不是因为学校有什么要求呢?但是后来我好像又感觉到不是这么回事,尤其当我查询过猫眼专业版关于这部电影的数据以后。最关注这部电影的是30-34岁的年轻人,这些人通常已经成为了年轻的父母,而他们的孩子大概就是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那种状态。就男女比例来说,女性要高于男性,大概是6:4,所以这大概一定程度上,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有那么一种情怀,他们觉得应该把这部电影当作某教育片让孩子来打卡。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比如说是小学高年级的,有可能就会是学校推荐你看这部电影,然后实际上老师要求你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交个观后感上去,但实际上来看电影的是低年级,所以这个情况应该是没有的。即便是有,也只能是孩子看完电影回去家长笔录下来。

今天去看电影的时候,观影的人基本都是粤语,这大概是因为我选择的是蓓蕾剧院,那个在广州市少年宫你的电影院。如果我选的是我家附近某的电影院,必定不会有那么多说粤语的观众。今天这种情况在其它电影院观影的时候是极少发生的。现在即便是本土广州人带大的孩子,很多情况下,他们都不再愿意说粤语,开口就是普通话。现在年轻的父母通常都很守规矩,看电影的时候不说话。他们也不会允许孩子在电影那里打闹。今天干扰大家看片段是老一辈的人,比如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辈人。他们深知自己的子女叫自己陪下一代孙子辈过来看电影,是为了教育,所以就一边看电影一边上课,但他们的教育很单一,说来说去就那么几点,第一是强调这部电影在广州本地取景地,在广州的从化郊区,第二个是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第三就是他们那么穷,也这么认真训练、练习跳绳,也认真学习,你们比他们好那么多,你们怎么可以不努力学习。这三个观点可能在同一个老人口里不断地循环播放。循环播放的人通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循环播放。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如果拍成纪录片的话,会更好一些。因为有一些方言类的东西如果用旁白或纯粹的字幕会表达会更好。一些内心的东西,用旁白能表达得比较清楚。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是专业的体育,专业的跳绳,一般的演员根本演不了,所以只能当事人真人演出,要所有跳绳世界冠军都能出色地表演剧本,这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大人尚且要找专业的演员去完成某些角色,核心演员的孩子却不能换人,所以有些时候你会感觉他们表演不自如,台词背得怪怪的。虽然我看的是国语版本,但是里面却出现了不少粤语,而且是带了口音的粤语。不只是粤语,还带入了一些比较羞涩的方言,比如嗷呜。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旁白里完全可以解释嗷呜,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在电影里,要在瞬间表达出来,就非用注释不可,但在电影里用注释又不太寻常,所以这挺矛盾的。但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很真是纯粹。虽然有些细节的表达好像还没到位,一些本应说清楚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就断了。儿童电影不好拍,儿童运动电影就更不好拍,所以能把握层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完全明白编剧兼导演为什么要表达这些东西,因为这正是他一直都关注、一直都想让大家知道的事情,在当导演之前他当过好多年的G4记者。把故事搬上大银幕是一个最好的宣传方式,但如果要跟真正的商业大片比起来,的确有很大差距。

如果以后还有这类电影,我依然会去支持。

2020-07
20

普通人的小生活

By xrspook @ 11:24:43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晚上我根据电影的时长,看了一部叫做《肆式青春》的电影。那是一部动画电影,中日合作的。至于合作的是什么部分,我就不知道了,反正画风是日本的。上个星期,我看了《大鱼海棠》,同样是一部动画电影。我个人感觉《肆式青春》比《大鱼海棠》好看,因为没有那些过于纠结的爱情。《肆式青春》反映的更多是现实生活。里面说的远远不止是北上广。那里说的是生活中一些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当我看完电影,要去豆瓣做记录的时候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非常低。为什么那些人可以给出这么低的分数呢?从我的角度考虑,第一个故事已经把我看哭了。我承认我的泪点比较低,每到那种话题我就会哭。如果是几年前,大概不会这样,但当我经历过这种事以后。我完全不能自已。之所以有人能打出那么低的分数,肯定是因为他们不曾经历过这种东西。所以他们完全体会不到应有的泪点。看到电影的分数被拉下去以后,我觉得自己被代言了。

《肆式青春》的三个故事我都喜欢。因为那就是我身边普通人的味道。没有非常精密的设计,那更多上是普通人的日记。在广州的那个故事里,基本上广州最著名的建筑物都融到里面去了,尤其是珠江新城的那一片,让我莫名地感到亲切。虽然那一部分说的是粤语,但我觉得那个大概不是广州方式的粤语,那有点香港感觉的,但起码那是纯正的粤语,而不像现在公交车上粤语播报的那种带有口音。会说粤语的这么多,为什么要搞个带口音的来进行语音播报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挑选人的和审核这条语音信息的人,根本不懂粤语。又或者说,他们不知道纯正的粤语应该是怎样的。在外地人的心目中,粤语大概就那样,发出差不多那个音就可以了,但是对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实在太别扭了。开始我以为,只是某条公交车线路,又或者是某个汽车公司的播报是这样。但后来我发现,全部线路用的都是那个带口音的新语音播报。我实在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到底有多少人像我这样已经听出不对劲呢?我明明知道那不对劲,但是我没有进一步采取手段。比如主动反馈到某些部门,虽然它通常没有用,但不管有用没用,这个连尝试都没做过,怎么知道结果呢?大概有很多人也听出了不对劲,但是也跟我一样,心里觉得很别扭,但是却没有主动改变这个事实。当别人的普通话说得很不普通的时候,我们会笑话他们,尤其当某些香港明星普通话很水的时候,经常会被大家当作笑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说普通话的人在香港街头跟本地人说很普通的粤语的时候。明星说话不标准那只是他们自己的事,但一个城市的公交车语音播报带了口音那可是整个城市的是事!当一个城市的曾经的母语逐渐消失到大家都不知道母语应该是怎样的,这个城市的魂算是丢了。

记忆还在那里,但里面的东西再也摸不到了。

2020-06
22

家的密码

By xrspook @ 10:15:43 归类于: 烂日记

记忆之中,家是什么?是厨房飘出的味道,是家人说的方言。现在那些方言,在广州已经极少能听到,但从前,那是大家再普通不过的交流语言,张口就能说。自从我学习了汉语拼音,自从我接触的人不仅仅是广州的之后,粤语方言这种东西用得越来越少。有些词句,还是可以不加思索地用普通话表达出来,因为二者用的字一样。小时候,家人,尤其是长辈们说出来的那些,我根本不知道文字是什么,该如何写。当时不知道,现在我依然不知道。随着长辈们逐渐离去,这些东西也逐渐在我的生活中消失。那是不是官方的粤语我也搞不懂,反正从前身边的人个个都懂。在粤语电视台里,已经几乎不会有人说起那些词。因为那些东西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小事的,电视台的新闻或者其它些节目里,不会有这些。现在我重新回忆起那些发音,原来是那么的遥远。于是,无意之中想起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想起那些已经去世的长辈们。

是他们让我记住了家里厨房的味道,生活的味道。他们说着那些粤语方言把我养大。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我曾经迷惑过,因为平时说话的那些东西真的不知道如何用普通话的词表达出来。可能那些东西,也是有对应汉字的,但是跟普通话不一样。粤语的方言,不仅仅是字这么简单。同一个写法方法,不同的声调意味着不同的意思,不同声调的同一个东西拼凑起来又是另外一些意思。还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英语口语,五年级的时候开始有英语读写。学会音标以后我觉得世界豁然开朗,四年级时那些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学习了国际音标以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我发现虽然我已经尽量模仿录音带上的发音,但是四年级时的读法还是有点歪了。儿时长辈说的那些粤语至今我没能用拼音拼出来过。外婆是个文盲,没读过书,外公只读过几年的小学。当你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们或许不能很清晰的给你解释,但他完全清楚那应该怎么用。如果你让他们写出来,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这种神秘感一直保持到现在,但是我却从没有想过要把这些东西写下来,表达清楚,让后人都知道。为什么就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些简单但是却非常有意义的事呢?现在哪怕再找老人,把那些发音和用法都录下来,也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现在的孩子,哪怕爸妈或者爷爷也奶奶辈说的都是粤语,孩子仍然不愿意说,不愿意学,甚至是拒绝学!因为在学校,因为在他们的小圈子里,因为在社会上那用不着,没有小伙伴会跟他们说那些。如果不是从小学习,粤语要比普通话难学,要说准就更难了。孩子没有把懂粤语当作是骄傲,但是如果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之类的,大家都会觉得那很了不起很厉害。粤语是我们的根啊!再过几十年,估计我们这些会说粤语,且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人甲也会被称像熊猫一样,被粤语爱好者们当作是研究对象。那时,真的有粤语爱好者吗?

老祖宗优秀的东西不能丢!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