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
25

烦他

By xrspook @ 10:09:48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我做了个挺奇怪的梦,其中有一点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爸动了我房间里的书柜,把最上的那层改变了,加进了几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把我之前放在那里的一套米兰·昆德拉,不知道弄哪里去了。去问我爸,我爸肯定会说,他没有动过,他没有丢过任何东西,肯定都在家里。但是我们找遍他放其他书籍的地方,都没找到我的那一套,米兰·昆德拉,然后我就在那里哭闹。我妈就在一旁更我爸说,你为什么要动她的东西。后来,我爸跟我说,如果说真的不见了,重新买一套不就得了,然后我告诉他,已经没办法买到了,因为那套书是十多年以前买的,现在即便能买到那个版本,都不是那一版的了,当时买的可能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但现在再买,肯定不是。纸质图书,对我来说,除了用来看以外,还是用来收藏的,那些版本的信息非常重要。可以肯定,我爸把那些放在我书柜上的几箱又是盗版书。记忆之中自我懂事以来,我爸除了汉语言文字方面的书以及字典以外,其他文学类的,就没有买过正版书,他都是从街边拉的小车上面买的。还记得刚入门的时候,我看的金庸武侠小说是从表哥那里借回来的,那些都是正版书,但后来,我们不再借书了,因为爸爸从地摊那里买回了盗版的金庸全集,那几本书像词典一样厚,里面的字非常小,页边距很窄,拿着看非常费劲。我觉得那几本书根本不是用来看的,而是像字典一样,用来查阅的。但对我爸来说,这样的版式才划算,外面那些正版书有很多留白,他觉得那很浪费。在买书这个问题上,我和我爸价值观很不一样。我觉得非买正版书不可,哪怕那很贵,哪怕有些时候我暂时买不起,那是对版权方的尊重,另一方面,正版书让人看着很舒服啊。

现在我爸几乎不买书了,也不去图书馆借书,因为他有了智能手机这个神器,他的手机实际上不是用来交流打电话之类的,他的手机完全是用来当电子书。每天他都会花很多时间把手机上的某些文章的某些段落摘抄下来,除此以外,他还会拿的那个东西看新闻之类的。我之所以要把他的红米2A换掉,其中一个原因是那台手机非常慢。连开个微信,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卡得死机了,而另外一个原因是那台手机的屏幕的右侧已经出现了一条坏点。所以,那个星期日用过用那台手机以后,接下来的工作日我就给他重新买了一台红米NOTE 4X。之前那部红米手机以我爸的使用频率,每天至少充一次电,但现在这部是,三天才充一次。屏幕更大了,充电的次数反而更少了,因为我选择这台机的时候,就特意选了个4100毫安的大电池。因为我知道,我爸使用频率高,虽然他不是用来打游戏或者上网,而是用来阅读。其他人或许会说,既然这样,我为什么不给我爸买个平板呢?因为用过小米平板以后,我就知道平板上面的应用很多会闪退,但如果使用在手机上,却不出现这种现象。虽然小米平板曾经号称是最好用的安卓平板系统,但至今仍会存在这种问题,所以不如直接买一个大屏手机。手机屏幕要够大,电池容量要够大,同时闪存也要大,因为我爸习惯开很多很多东西不关掉。手机本身的内存不需要很大,虽然他下的app不少,但实际上他在手机上保存的其他东西不多,没有视频没有图片没有音乐,也没有其它大块头的东西。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自己从来都不了解我爸,我也不想去了解,但在为他挑选手机方面我还是有一点心得的。为什么要选这个的原因我不会跟他说。我只需要最终结果,觉得好用就行。

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我都会问,为什么我居然会有个这样的爸爸?但这个问题是没有结果的,因为是他选择了我,而不是我主动选择他。

2017-04
16

有木有重点错

By xrspook @ 9:01:05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是星期天,通常我都会在家里睡到自然醒,但是今天却要上班。昨晚我忘记调闹钟了,今天早上醒来时天已亮,鸟在叫个不停,我看了一下手表,已经603。比我平时在第一个闹钟晚了三分钟,接着我掏出手机,开了一个十分钟的倒计时,然后放下体温计,十分钟后,开下一个十分钟计时,进行一次贪睡。虽然完全没有调闹钟,但实际上我的生物钟跟闹钟相差无几。今天的天色阴沉沉的,让人有慵懒的感觉。从云层看来,今天估计不会有什么风,所以不会有大太阳,但因为云层很厚,地表的积热也散不掉。所以即便是清晨,也不觉得凉爽.估计今天白天会很热。据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去扫地拔草之类。每年都会有那么几回,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开始怀疑人生,到底我做的是检验员还是环卫工。而且他们还把卫生当作是理所当然我们工作之一,如果那是在搞检验室的卫生,我认了,但是现场跟检验室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远,跟我有啥关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包到我的头上。因为从检验室到要搞卫生的地方已经超过五百米了。

前天晚上做了跟数学有关的梦,昨天晚上,做了个跟面瘫有关的梦。我第一次在梦里计算数学是那么的精准清晰。显然,题目是我出的,答案也是我出的,,但我为什么可以这般预判出来呢!昨晚梦里去医院看面瘫,也不是因为我又犯了面瘫,而是我觉得我有这个迹象,就去医院挂个号问一下我的处理方法对不对。一开始我以为接诊的是个男医生,后来我才知道坐在我旁边那个才是,她是个很健谈开朗的女医生。医院的布置也很神奇,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厅里有不同的分隔,就像经典办公室布局那样。要诊断出有没有面瘫我还脑补出一个很简单的肌电图,那个东西被我想象为跟做B超类似,不过在脸上做。但显然,肌电图估计不是那样的。让我觉得最好笑的是我看完离开的时候路过一些候诊的人,其中有一个大爷手里拿着一本纸质的杂志,但是他的手指却在不断地滑动,情况就像他正在看平板一样,他身边的人告诉他,这不是智能设备,这是纸质杂志,滑动是没用的。然后大爷才恍然大悟,进行普通的纸质翻页。

昨天在看米兰·昆德拉的《不朽》里面的一篇我看到了这么个片段,歌德跟海明威说起他的故事。歌德在一个小剧场里,演《浮士德》的木偶剧,他一个人同时负责牵线和背诵剧本。舞台上没有演员,只有他一个,所以他觉得挺爽。接着他瞄了一下台下,居然一个观众都没有,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因为那不至于把观众都闷走了吧?他向四周看了一下,发现到处都是人,原来观众都跑到后台去了,他们要看的不是《浮士德》,而是歌德。歌德觉得很紧张,没说什么,放下手上的木偶,戴上他的帽子,然后就回家了。一路上他都不敢往后看,因为他知道那些人还在跟着他。回到家里,关上门,他觉得应该安全了吧。但是当他点了灯,走到窗边往外一看的时候,发现那些人正在外面看着他。所以,他只能把灯吹灭,然后一整个晚上都缩在房间的角落里。他永远都摆脱不了那些人。《不朽》这一篇让我正视了偶像和粉丝的关系。粉丝因为想不朽,所以用尽各种手段跟偶像拉上关系。当一个伟人去世的时候,别人记住他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一些八卦花边事。他的私人生活、他的为人处事、他的各种小动作等被当作是他的全部,而相比之下,他那些如雷贯耳的作品反而都不重要了,都慢慢地被忘却淡忘了。一个人想死很容易,但一个人一旦被不朽拉上了船,那就是一艘你永远都下不了的贼船。情况就像,你死了,灵魂已经走了,但肉体还在那里,你无法控制,只能任由身边的人各种猜测点评,你对此无能为力。看完这篇以后,我开始审视自己,我是不是那些疯狂重点错的人呢?对我来说,偶像的周边八卦真的比偶像本身的作品还重要吗?思考了半天以后,我觉得虽然有时我也会跑偏,但起码我没有犯严重的重点错。我的主要时间都耗在作品本身上,即便有些时候是用在花边,但那也是官方途径,是偶像自己说的,不是我根据各种渠道明地暗地里搜集回来瞎猜测。而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当我成为粉丝的时候,我已经接近十八岁,心智算是有点成熟了。我不知道如果我不渴望知道那些东西还算不算一个粉丝,如果那不能算,那我就不当粉丝罢了。我不是为了要当粉丝而当粉丝,我只是觉得做某些事,能让我开心,跟大家分享一些好的东西会让我觉得快乐,仅此而已。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觉得经典粉丝要做的那些去机场啊酒店啊蹲点,我都觉得很无聊,没意义。合影了签名了,那又怎样呢?你可以把那发到社交网络上炫耀一番,然后呢?签名拿到的时候很开心,回到家可能就随便丢一边,即便你找个相框把它裱起来挂在墙上,那又代表什么呢?在没有做到的时候我们都渴望做到,但实际上做到了以后,那又有什么意义?从前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当我第一次收到偶像的签名以后,我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就有了以上的疑问。有些人拿签名是为了放在淘宝上高价炒。干这种事的人能称得上是粉丝吗?那不过是个卑鄙的投机者而已。

重点错这种事谁都有过。所以,如果最终能回到正路上,什么时候都不算太晚。

2017-04
5

无谓的怨恨

By xrspook @ 10:25:26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看米兰·昆德拉的《不朽》的时候,看到了如此一段话。

阿涅丝完全可以肯定,她父亲就是厌恶这种亲密。船上的人推推拉拉,挤在一起,使他非常腻味,他宁愿淹死拉倒。和这些相互打斗、践踏,把对方往死里推的人肉体接触,要比独个儿死在纯净的海水里更加糟糕。对父亲的回忆把她从满脑子的仇恨中解脱出来,慢慢地,那个拍打自己的额头的男人恶毒的形象在她的脑子中消失了。她突然想到了这么一句话:我不能恨他们,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把我和他们连在一起,我们毫无共同之处。

现实中的确就是这样,有些无端端的侵犯也说不清,那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可能是一句话,是一个眼神,是一个动作。一晃而过,你甚至没有看清或者听明清。但潜意识里,你就是觉得那是对你不好的,你不喜欢,所以怨恨和愤怒由此而生。但是,做人有必要这样吗?那些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让它们左耳进去右耳出来呢?

举个例子,我在淘宝买了一些种子种薄荷,种到一定程度,我就照了一些照片,然后写了一大段话作为评论。某一天,当我打开淘宝的app,有个消息弹出来,通常我不会去看,但那天真的鬼使神差,我打开了。一个路人甲评论说,这些不是薄荷。如果这些不是薄荷,那么这些是什么呢?你能给我展示一下从种子长成的幼苗薄荷到底是怎样的吗?仅仅一句“这不是薄荷”。看到以后,我的怨恨就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这些东西我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评论的那个人仅仅用了五个字把所有的付出全部都打进了地狱。但其实如果冷静去分析,这是一句中性的话,他不过阐述了事实而已。是薄荷不是薄荷,不是我的错。种子是在这家淘宝店买的,如果种出来的不是薄荷,显然问题就出在种子上面。所以即便评论的那个人在否定,也不是在否定种薄荷的我。但人就是这么奇怪,总是自作多情地觉得自己也被否定了。薄荷这种东西如果真的要从种子种起很难出纯种,因为种子生长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会发生变异。所以,即便是完全不同的种子,放在相同的环境下也很难保证出来的东西,一定就不一样。去网上搜索一下种薄荷的信息,你会发现那些种出某个确定某个品种薄荷的人,基本都不是用种子,而是用扦插。一开始就买分苗或者幼苗。那样种出来的薄荷,肯定会更好,品系也会更纯,但那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想经历薄荷的整个生长过程。从种子萌发到最后长成强壮的植株。既然是从种子开始,所以我需要做的使用最快捷优质的方式让种子发芽。然后把发芽的种子放到适合的土壤里,让其生长。尽可能地给予足够多的水分和太阳,使其在生长过程中不出现徒长营养不良。如果从土壤里冒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我当然要拔掉,因为那根本就不是薄荷。但如果土壤里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样子都差不多,我就默认,那就是种子长大的模样了。至于那是不是我想要的某个品种的薄荷、有没有发生变异,我无法考证。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从种子开始种植物会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在开始用种子种薄荷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我买的那些品种的种子的成年植株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

很多时候如果做不到冷静地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人生就会过得太被动辛苦。

2017-04
2

摩拜的红包车and小程序

By xrspook @ 21:06:18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开始看米兰`昆德拉的另外一本小说《不朽》。感觉很难看一下去。这可能跟翻译者有关,看《笑忘录》时候我从来没有这个感觉,昨晚的故事我觉得本没有问题,但那种叙述方式却让我觉得一卡一卡的。通常来说,同一个作者的小说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看中国人的小说我没试过这样,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我也没试过。不只是小说,如果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东西,无论任何形式的文体,我都觉得不会有这个感觉,而这次米兰·昆德拉的《不朽》,却给我这样的感受,我猜跟那个翻译人的行文作风有很大关系。于是这就让我发愁了,这本《不朽》有412页,厚度跟《笑忘录》差不多,但我看两页已经觉得很难继续下去,这该怎么办?我应该觉得很庆幸,因为我看了那么多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书,无论是从前的翻译还是现在新出的翻译都没有遇到过这种事。

昨晚从单位回家用了三个多小时。因为无论走哪条路都塞车。坐同事的车从单位到车陂已经用了两个小时,从车陂回家,本来一辆B7快就可以了,但我却等不到,于是上了一辆B7。B7也能回家,下车后接驳的那段可以走路回去,也可以踩车回去。因为,我共享单车只交了摩拜的押金,而这个星期,除了摩拜的红包车以外,其它摩拜车不免费,所以如果我抠门,必须得在路上找到红包车。上了B7以后,我就在看下了琶洲大桥B7的沿线哪里有红包车。相对来说会展中心东的那个阅江路的公交站附近红包车的数量比较多,但实际上那里基本等于琶洲大桥脚。按照我平时跑步的经验,那个位置离我家有7公里。虽然从地图上看,红包车的数量超过五个,但是要找到没有坏点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还是在天黑的时候。找红包车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之前我已经在家附近试过一次。昨晚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最终我还是找到了。找到的是一台半小时五毛钱的旧款轻骑版。骑到家的时候,刚好29分钟,所以即便要给车费,不过五毛钱而已。第一次我骑的红包车是经典版的摩拜,骑了十二分钟,红包是1块8毛1,但这一次,我骑了29分钟,红包只有一块钱。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换个角度,我不但免费骑车,而且还收到了钱,真不应该再抱怨些什么。今天跑完18K,回家的时候,我随便找了一台五毛钱半小时的摩拜,用的开启方式是微信的小程序。据说用那个方式结束,就可以得到免费骑行三十天的优惠。但实际上,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优惠在哪里。或者怎么才能查询到免费到什么时候。今天骑行的时间是十分钟,从赤岗北路的四季天地广场到我家,大概1.7公里的距离。显然这一次骑行就没有免费,因为直接扣掉了五毛钱的车费,至于这五毛钱以后有没有免费我不知道,反正到达了某个界面,需要我转发的我已经转出去了。相对于摩拜的完整版app,微信里的摩拜小程序,我实在觉得有些太简陋。但我也明白,小程序就是要精简,但是过于精简,传说中的福利永远就好像只是传说一样,可见而不可达。

昨晚开始,我觉得连接大腿和臀部前侧,也就是阔筋膜张肌有酸痛感。昨晚睡觉之前已经有这个感觉,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依旧有。想了半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我拿出健美训练的图解研究半天以后,发现要锻炼那块肌肉的最佳方法是抬腿,然后我明白到那估计跟我踩车有关。昨晚我从琶洲大桥脚踩车回家的时候可能太猛了。这个星期遇到的情况也真奇怪,先是爬山的时候臀中肌酸痛,然后是踩车之后阔筋膜张肌酸痛。除了这两块很奇葩的肌肉,我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一点感觉都没有。为什么从前骑车就没有这个感觉但昨天却会这样呢?臀中肌的酸痛不影响我的跑步,但阔筋膜张肌的酸痛,会让我的步距减小。所以反过来,如果阔筋膜张肌能够好好练一下,估计会对我的跑步提速有帮助。

人的身体构造是一个谜,永远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PS:在写完这篇东西后我才醒觉,微信小程序的摩拜免费骑行需要你通过某个界面进行转发给好友或群,然后点进好友或群的那个链接,接着就能看到自己抢到的免费天数,感觉跟抢红包一样,自己也抢一份,但到底那免费骑行天数红包有多少就不知道了。每个人从微信小程序摩拜那里转发出去的免费骑行次数是有限度的,自己发完了就只能等朋友也发出来继续抢。抢到的天数随机,但累加起来不超过30天。这个优惠只能在小程序里使用,在小程序的摩拜余额充值界面可看到自己可以免费骑行到神马时候。

2017-03
20

兴奋与快感

By xrspook @ 9:45:45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的电影只看了一半,但总算把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看完了。这是一本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的书,因为我不知道里面的故事到底纯粹杜撰,还是有一些真实的成分。因为貌似里面的某些章节作者把自己写进去了,到底那个以第一人称写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呢?直到我把书看完了,我都还是没有解开这个疑惑。因为只有父亲和儿子那个章节用的是第一人称,其它用的都是第三人称。我觉得这本书里面估计是包含了好几个故事,也就是好几个短篇,但那几个短片并不是完结了再到另外一个,而是互相穿插。这一页说的是第一个故事,两页过后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混搭起来,感觉就好像作者在里面说的变奏曲。虽然我是个音乐白痴,变奏曲到底是什么我至今没搞明白。但我个人感觉,那应该是一个相对来说很短小的东西。曾经我觉得,短篇小说不适合我,但是在读过越来越多的书以后,我觉得,无论长篇还是短篇,只要故事有一定的吸引力、其中说的道理能打动我,什么形式都无所谓。

其中有一段说性爱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你喜欢一个人,你肯定会兴奋,但有可能那只是海报上的东西,你渴望但不可及,所以你无法实现快感。但你可以花上一些钱去发泄你的欲望。如果你遇上一个技术精湛的,于是你就有了快感,但问题是,实际上你一点都不喜欢那个人,也谈不上爱,所以没有兴奋。爱和欲望本来就是两种完全分离的东西。爱被满足了,人就会兴奋,欲望被满足了,人就有快感。为什么爱这个东西如果跟大家分享,那可以永垂不朽、被永远传唱,但如果欲望这种东西,你拿出来给别人分享,人家会觉得你低俗猥琐。爱不能创造世界,爱也不能繁殖后代,但是欲望可以。为什么前者被视为高贵,后者却被视为低贱呢?于是,这也带出书本最后的那个故事。在一个全裸的海滩,你穿着衣服,那反而是一个犯罪,那是一个引诱。躲在衣服后面的身体是罪恶根源。但如果把衣服都脱光了,红果果的在那里,那反而是中性的、无伤害的。之所以这样,我觉得是因为,人类在得不到的时候总是会想太多。但如果所有东西都呈现在眼前,那些也就不能再作为遐想的资本,人自然就会回到一些更应该值得花痴劳神的事上面。如果满大街都是光着身子的人类,大概也就没有什么禁止不禁止的需要了,你可以光明正大看别人,别人也可以光明正大看你,看多了也就没什么意思。

但其实《忘笑录》最让我觉得整个人都不好,是那一个杰克寡妇的故事,她一直都在追寻着已经死去丈夫的记忆,但徒劳。到最后,她貌似进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她去了儿童岛。在那里,她的经历可以算是结局悲催。她是一个游泳健将,最终,她的结果是淹死。在丈夫死去以后,她也曾经试过想到大海里自杀,但未果。在儿童岛上,她终于做到了。看着昆德拉把这个女人写死,我的感觉非常不好。但实际上我又明白死亡对这个女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换作是我,我在那个儿童岛上,我也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这是因为成年人实际上真的在很难融入再那些天真烂漫的世界。寡妇没有融入孩子们,所以她的命运是悲惨的。但这到底是她的错,还是孩子们的错呢?我觉得二者都没错。错就错在寡妇无意之中选择进入了不适合她的世界。

应该怎么看书?我觉得那是一个敞开胸怀接受一切的过程。那是试图放低自己的所有主观判断,试着用作的视角去探索世界。如果看完一本书,你觉得完全没有说得,你只有一大堆的吐槽,你为什么还要折磨自己看下去呢!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