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
18

不同时代的垃圾食品

By xrspook @ 11:50:32 归类于: 烂日记

当年轻人用奶茶续命的时候,检测报告证明,那些所谓的奶茶,其实里面根本没有奶。奶肯定是不存在的,至于茶,也肯定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估计又是一些食品添加剂的混合体。无数年轻人用来续命的那些所谓奶茶里面应该有的东西都没有,但是不应该摄入太多的东西却有非常多,比如说糖分。周杰伦据说是那种没有奶茶就活不下去的人,很多人因为喜欢崇拜他,所以也非常钟情于奶茶。我不知道奶茶这种东西是如何流行起来的,貌似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奶茶这种东西是新潮,但其普及程度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厉害。当时我们只是觉得,珍珠奶茶里面的珍珠好像不是太好,初中的时候我喝的珍珠奶茶最多,加起来也肯定不到10杯,而且我们还是在初三的时候才开始喝那个东西,因为之前学校旁边的小店根本没有那个选择。在奶茶之前,我们喝的是玻璃瓶的汽水。便宜的时候一块钱两瓶,即便是晚一些时候,1块5也能买到两瓶。

奶茶也好,汽水也好,都不是好东西,但是那却几乎是城里小孩的青春回忆。为什么当年我们会喜欢喝汽水呢?大概是因为大家都喝,而且觉得那个很便宜,相比于其它盒装或者罐装饮料,一块钱两瓶的汽水非常便宜了。现在的人喝的奶茶,显然都不便宜,但是相对于动辄30块或以上的咖啡来说,那个东西的确很划算。我们经常看到大街上的1点点门前排满了人,有送餐员,也有年轻男女。好不好喝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来不会买,从来不去喝。中国人喝茶的时候习惯不往里面加任何东西,无论是糖还是奶。印度人说他们要喝茶,指代的永远都是奶茶,但是。对大众来说,奶茶就是奶跟茶的结合体,只有身份达到一定程度,他们才会给你一个可以加糖的选项。对印度人来说,奶茶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无论贫富,对他们来说,那都是生活必需品。但是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是,他们的东西可能没那么干净,质量没那么好,但那都是真材实料。他们用的都是鲜牛奶。越是穷人用的越是鲜奶,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冰箱,奶粉对他们来说还是遥远的东西。而我们这些所谓有钱人,所谓现代人,相比起来,是不是反而吃得更低端呢?对我们来说,奶粉是安全的选项。因为在我们周围根本找不到农场,找不到奶牛,好不容易被你找到了,你也要多个心眼,担心它的卫生状况。为什么印度人喝奶茶没事,而中国人确有问题呢?从他们的膳食结构就可以看出,他们更多的是营养不良,而我们绝大多数是营养过剩。我几乎没有听说他们会在奶茶里放珍珠那种东西。大概在他们那里,人造珍珠是稀罕之物,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哪有那么多空闲去研究那些可有可无,甚至没有反而更好的东西呢。奶茶不是好东西,现在的所谓鲜榨果汁又是用各种食品添加剂调配出来的货色。

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拿什么作为流行饮品呢?我们能把纯粹的中国茶重新推上主流的大众市场吗?

2019-09
27

入坑便宜的钢笔

By xrspook @ 9:59:53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年不知道为什么,我迷上了钢笔这种东西。从过年之后就开始有念头。之所以是过年之后,是因为过年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不会送达,也就只能等过年之后再蠢蠢欲动了。之所以用钢笔,是因为我想一边看《摩诃婆罗多》,一边用《印度暴徒》周边的笔记本做笔记。用中性笔写的话貌似没有感觉,所以,我一开始打算的是用钢笔搭配蓝黑色墨水写。至于要做什么笔记,其实当时我还没想好,因为我还没有看完前言,但里面出现的人物名字足以让我非常迷糊,所以我估计正文里还有更多让我神魂颠倒的名字及人物关系。但到现在为止,《摩诃婆罗多》这套书我已经看完了1/3,但我还没做过一页纸的笔记。

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想买墨水,完全没想过要买钢笔,因为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有一只,但后来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我在网上又买了一只同款的时候,我妈说在我爸的那堆钢笔里找到了我那根英雄841。在网上买同款钢笔的时候,我又顺带买了一支比较现代的钢笔,型号是英雄359。现在的钢笔和老钢笔的区别在于,从前的钢笔通过挤压上墨,靠的是那个软胶墨囊。有些钢笔的软胶中间有一根东西,有些则没有,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东西叫做导气管。现在的钢笔有两种供墨方式,一个是上墨器,一个是一次性的墨囊。这两个东西都比以前的爽快多了,因为无论上墨器还是墨囊,都可以直接上好墨以后再插到笔上使用,而不需要把笔尖进入到墨水中往上吸墨。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因为实际上用上墨器也是应该插到笔上然后再把笔尖浸到墨水里面上墨的。

英雄359和我刚入手的老英雄841以及从我爸的那一堆钢笔里面找回来的那根比起来,用同样的墨水,359的颜色会深很多,而且写起来也更流畅,最重要的是359不会漏得我一手指都是墨。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英雄359我用的是上墨器。上墨器随着我的使用,活塞会不断的下降,所以笔内空间是个负压。大概因为这个,所以墨水可以顺畅出墨。即便几天没用,也可以一笔出墨。唯一的问题只是当时我买的是0.5的F尖,跟网友评价的一样,那真心太粗了。所以后来我又入手了一根0.38 EF尖的英雄359。我觉得那是一支我用得最爽歪歪的钢笔。那支钢笔一开始我用的是蓝黑色的墨囊,在用完两个以后,我开始转用上墨器配合英雄的232蓝黑色墨水。直到那之前我还不知道墨囊和墨水到底有什么区别。后来我发现用同一根钢笔,使用不同的墨水写出来的深浅不一样,而最重要的是,有些墨水是不防水的。所以纸冲水后字体几乎消失了,显然这种墨水没办法用于永久保存的资料,蓝黑和纯蓝墨水通常都没有这个烦恼。即便很便宜的那些,也不会发生那种事。最后我选定了英雄440黑色墨水以及英雄232蓝黑墨水。

接着我挖出初二时候广州市优秀学生奖励的那支钢笔,拿出来上墨。那支钢笔配套的是一个旋转活塞上墨器,当时来说,这简直就是高端。拿到那支钢笔以及很多很多年以后我都觉得自己不会使用它。还记得初中那次,我跟职中的姐姐一起参加了颁奖会。那一天,我们在法政路的礼堂一起观看了电影《紧急迫降》。职中的姐姐告诉我,她很喜欢用奖励的那支钢笔的那个牌子。当时的我完全不用钢笔。跟英雄359比起来,我觉得奖的那根钢笔反而没那么好写,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习惯了英雄359,我觉得奖的那支钢笔太细了,不把笔套盖在后面,笔太轻,但如果盖上,重心我又觉得太靠后不对劲,所以写的时候我总觉得很别扭,多写几个字都会觉得不舒服。

后来,我在买誊写纸的时候又送了一支没有牌子的钢笔。那个钢笔的造型跟英雄359很类似,所以我觉得那应该可以用英雄359的墨囊以及上墨器,后来测试后发现的确如此。那支送的钢笔没有墨囊,也没有上墨器,只有钢笔本身。虽然样子很像英雄359,但那只钢笔做得工比较粗糙,但是写字还是挺舒服的,所以我又为那支笔买了个上墨器。之所以不用墨囊,那是因为我试过送的墨囊墨水,无论是黑色还是蓝黑色,一律都不防水。所以虽然有一堆墨囊,我还是一个都没用。之所以有这种觉悟,是因为某次我发现小学时我日记本里面的字都化开了,因为当时用的是圆珠笔。所以到了大学,我又用笔记本手写日记的时候我选择用中性笔。

几天前我又买了一根烂笔头3059钢笔,而之所以买它是因为它的上墨比较特别。跟其他的钢笔不太一样,那支笔的上墨器和笔身融为一体,所以它能上比其它上墨器多很多的墨水。虽然评论里很多人说那支笔真的就像它的名字那样,挺烂的。使用过以后我觉得,就书写流畅性而言,的确有点问题,大概是因为我买的是EF尖,太细了。买英雄的钢笔,EF尖用来书写刚刚好,但其它牌子的,我还没得出心得。那支钢笔的确可以上很多墨,但是貌似你不能真的上满,上到大半就差不多了。因为如果上满的话,即便我什么都不做,那支笔还会往下滴墨。大概是那个活塞无法hold住那么多的墨水吧。那支笔的笔身是透明的,所以你能看到墨水还剩多少。这支笔收获的时候闹了个笑话。我发现笔套拿不下来,很用力试了几次都没用。接着,我偶然发现原来笔套是螺旋打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不知道,大概是因为他们想提高笔的密封性,但我觉得这样效果很不好。因为下次写字的时候,钢笔又不能一次出没墨,要折腾一番然后才能写出字来。连续写字的时候不错,写出来的字可以有棱角的。这支笔我还得再研究一番才能得出结论,但是,习惯了英雄359以后,写一支字体比较细的钢笔,而且还有可能会飞墨的。写的时候我总觉得有点不顺手,但是就笔的握感来说,这支笔真心不错。

我是个粗人,还是比较习惯用粗的笔。

2019-09
15

我身边的老房子

By xrspook @ 19:39:06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我才突然发现在离我家步行不到15分钟地方,有一片让我很感兴趣的区域,那是从前毛纺厂的宿舍,据说毛纺厂从前就在那片宿舍北面,大马路的对面。我搬来这里住的时候,毛纺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型楼盘。我大约知道赤岗东路车站那一片房屋就是毛纺厂宿舍。刚搬来现在这个家的时候没有公交车可以让我可以一程车连通学校和新家。上学的时候我会转一次车,放学的时候我通常会选择步行一段回家。因为途径橡胶新村的公交车当时只有去赤岗方向,而不会转入赤岗路。过了大概不到半年,终于有公交车,直接连通了橡胶新村和卷烟一厂。所以除非我故意要和同学搭同一辆车,否则一辆69号公交车就可以直接把我送回家。我还记得当时的69号公交车的某些车型很旧,发动机是在前面的。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在没有69号公交车之前,我搭的是206。在赤岗东路下车以后,我要穿过毛纺厂宿舍回家。毛纺厂宿舍从新港路进入需要登一个缓缓的坡,但是要通向赤岗一街的话,就要下一个山岗,那里有一层楼多的落差。当时那里放置的是一个铁梯,我对那个东西很是喜欢。如果我在赤岗东路公交站下车以后,走赤岗路回家的话,我还得兜一个多余的圈。如果穿过毛纺厂宿舍,走那个铁梯的话。回家的路能短不少。在我印象之中,从前的赤岗东路北边的尽头连接赤岗一街,但现在,赤岗东路已经直接打通到新港路。自从赤岗东路直接打通到大马路新港路以后,我们几乎不再走毛纺厂宿舍的那个山岗和铁梯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铁梯变成了水泥台阶。我在这个家住了超过20年。几乎可以这么说,我有超过15年都没穿过毛纺厂宿舍的那个社区了。

今天一时无聊,我和我妈走了一下旧路。让我觉得非常惊讶的是,里面居然有一些非常旧的宿舍,最老的那些居然是一层平房,金字顶的。一些同样很旧的是黄色外墙,只有3-4层。那些很旧的房屋部分已经被围蔽起来,上面贴了一些很大的公示。公示的发布时间是今年9月,也就是说那张纸贴出来没几天。公示写的是赤岗东路三街的危房改造。我住在这里附近已经20年,我知道赤岗有一二三街,但我却不知道这个山岗之上有赤岗东路三街,而且三街不是一条街而是一片区域,有一些非常有历史的危房。我一直以为山岗上毛纺厂宿舍基本都是石米外墙的宿舍楼。那些房子虽然旧,但也不算太旧。让我惊讶的是原来那片山岗之上还有得被称作危房的居民区。为什么从前路过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留意到呢?公示上说,他们努力争取了8年,才终于申请到了这片地区的危房改造,公示贴出来是为了得到大家的签名确认,然后讨论补偿方案。这片危房给我的感觉有点像火车石围塘火车站附近的那片铁路宿舍。前段时间去的时候,那里也贴出了危房改造的公示。

人会渐渐老去,房子会慢慢变旧,接下来必然发生的是离开人世以及旧房改造……

2019-09
14

吃,无爱

By xrspook @ 21:50:19 归类于: 烂日记

想吃什么,想吃什么,我还真的说不上,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自己最想吃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好像我对食物已经失去了兴趣。无论是晚上睡觉之前看美食文章,还是去到超市或者市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我最想吃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之所以对那些没有兴趣,是因为我看到那个价格以后怕了吗?我真心不知道。电视的那些美食节目,同样无法勾起我的兴趣。有时我甚至会嫌弃那些东西,因为我知道里面的东西高糖高热量高脂肪。虽然他们表现得貌似味道很好,但是我总觉得要打个问号。小时后有段时间,我挺着迷于西方的食物,大概因为那个时候那些东西才刚入中国不久。90年代初期的广州,麦当劳和肯德基还没有大行其道。先热门起来的是添美食,大快活和多美丽。我添美食和大快活去得比较多,在多美丽完全倒闭之前,印象中我还没去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后有时星期天的早上,在去外婆家之前,我妈会带我去海珠购物中心的添美食吃汉堡和喝奶茶。现在回想起来,汉堡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好吃呢?奶茶为什么我们不在家里自己做?还记得读初三的某个星期五晚上,家里只有我和我妈两个人。那天我俩没有做饭,而是去了家里附近惠万家超市楼下的某个快餐店。我吃的是汉堡,妈妈没吃那些东西。第二天我还得上学。那天吃完饭回家之前,我们逛了一下新开的CD店,我在里面找到了《惊声尖叫3》的VCD,那让我兴奋了好长时间,虽然那天晚上我是绝对没机会看的了。《惊声尖叫》的1和2我已经在明珠台看过,印象非常深刻。那只《惊声尖叫3》的VCD视频质量很一般。大概只有枪碟的质量,但即便那样,我还是兴奋地重复看了好多遍。那天之后,我和我妈就再也没有去快餐店吃过汉堡了,顶多吃过麦当劳早餐的麦满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家就不在外面解决早餐问题,而变成基本上都在家里解决。通常是事先就买好的面包,绝大多数情况下,买的是家乐福的吐司切片。如果没有面包就会煮面条,某些特殊的节日之前会买一些节日食品,比如端午节之前会买一些粽子,新年期间会买一些年糕。

总的来说,我家的伙食很单调,因为做饭的是我爸,虽然菜是我妈买的。这种单调跟外婆还主持家务的时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觉得当爸妈都离开了以后,我一个人过日子,会变得更加单调。因为他们或许还会用蒸或者焖煮的方式,而我如果只有一个人,绝对是烧开一锅水,然后把食材都往里面扔。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所有食物都变成白开水烫菜。别说一年5升油,一年500毫升的油估计都吃不完。盐这种东西更加是肯定会吃到过期。白糖没必要买,生粉等调味料完全用不到,或许我会主动买一些番茄酱。我一个人用的冰箱会一直处在空荡荡的状态,所以我甚至可以把电源拔掉。

我人生的主要乐趣,真心不在吃这方面。

2019-08
25

回忆小升初的暑假

By xrspook @ 16:52:55 归类于: 烂日记

小升初的那年暑假,我似乎都一个人在家里度过。小学同学有过来找过我去玩或者去游泳,但我都去不了,因为那一年夏天我的大姨妈来了一整个暑假,而且量还很大。后来我妈才发现原因是我一边来大姨妈,一边不断地吃雪条,一天可能吃4根以上。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的大姨妈根本没有要结束的意思,当然我就不可以跟小伙伴一起去游泳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当年我妈居然没发现这个问题。如果她一早就知道这样,她绝对不会让我吃那么多雪条,也不会一直让家里的冰箱存着大量的雪条。当年我吃的是红豆雪条,从第一橡胶厂买回来的。我妈下班的时候路过橡胶厂,觉得家里的雪条快吃没了,她就去再买一袋回来。当时工厂饭堂自制的雪条没有外包装。雪条从模子里拿出来后用塑料袋装着的。买了以后,我妈得赶紧回家,但即便这样,雪条还是会有一点点融化,所以要把它们分开的时候,会有点难度。当时家里没有空调,打开冰箱,把脑袋探到冷藏室里绝对是爽歪歪的事。我除了经常去开冰箱门拿雪条以外,还经常趁着冰箱门打开把脑袋靠过去探叹空调。

那一年的暑假,我最后一次在那个家里度过,因为接下来的寒假我就搬到了现在住的这个家里了。现在住的地方和从前住的地方隔了好远,所以从前那些小学的小伙伴几乎可以这么说,跟我隔绝了。我再也不可能去他们家里玩,反之亦然。初中的确有一两个同学和我住得比较近,但我所说的那个近,起码也有好几个公交站。从以前的那种同一栋楼的不同楼层,又或者步行5分钟不到的路程变成了现在相隔好几公里,甚至十几二十公里。从前再正常不过的串门变成了不可能的事。对我来说,初中和高中上下学的路上通常都只有我自己一个,即便有时会有同学陪伴,但那不过是部分路程而已。回到家以后,再也不会有同学串门到我家里来。

小学的就近入学让同学之间的串门再正常不过,但现在的人为了让孩子能读上好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出钱出力,那些孩子上学还得坐起码半个小时以上的私家车,而且这还是在不塞车的情况下。家离学校那么远,同学之间随意的串门变成不可能,而且现在的学生还得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之类。在学习场所跟同学见面是一回事,但是互相到家里玩耍又是另一回事。我觉得在培训场所的相遇即便时间再长,那始终不过是同学而已。那些经常你来我往到家里来的,才会变成真正的朋友。那些从小就把孩子送到很远上学的人。他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话孩子可能无法交到同声同气、青梅竹马的朋友了?

有时我觉得在成长过程中经常经历搬家的人好可怜。对成年人来说过一段时间就改善一下生活环境很正常,而且有些时候也是迫不得已,但对孩子来说,刚刚交到朋友,但却很快失去,非常可惜。

当一个社区失去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声,那些地方和死城没什么区别。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