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
5

致敬梅姐

By xrspook @ 18:18:03 归类于: 烂日记

这周六我和我妈去了电影院看《梅艳芳》。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了三个星期,我才去看,买票的时候我震惊了,离我家最近的那个电影院在招商银行APP上特惠价只需要14块钱。因为我领了一张招商银行两人同行立减30的优惠券,而那个电影票原价是19块钱,所以结算的时候按照最优价格给我,即19块钱乘以2,再减去30,结果两张电影票,一部2小时17分钟的粤语2D电影我只花了8块钱。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当我把这个告诉同事的时候,她们简直炸锅了,为什么我总能找到这样的优惠呢?其实这纯粹是运气,我知道以我的会员级别在招商银行APP那里可以领这样的优惠券,但这个东西是限量的,领券以后7天内有效,所以月头的时候我没有急着领券,因为我并没有觉得哪部电影我想看。但是如果领券的时间太晚了,券被领完了当然也就没有了然后。这一次刚好有同事给我推荐《梅艳芳》,而这个星期好像我又有空,机缘巧合之下,我发现离我家最近的那个电影院居然有排片,而且周六一整天那个放映厅都一直在循环播放的这部电影,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部上映第3周的电影,居然电影院还会把一个放映厅一整天都循环播放,而且还是以这么低的票价,实在让人太震惊了。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我估计前两周看这部电影的人更多。所以电影院才愿意在第3周的周末仍然这样排片。我选择看的那一场是上午11点30开始,除了凌晨场以外,上午的第一场。观看我那场的人一共有7个。这个数量在那家电影院大概是一个平均数,除了一些首映的电影,大概其它场次平均下来7这个数字已经算比较多了。让我有点意外的是,除了我跟我妈以外,其余5个人居然都是男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去看这部电影呢?

周五当我跟我妈说周六要去看《梅艳芳》的时候,她是有点不喜欢的,因为她从头到脚都不喜欢梅艳芳,不喜欢她的歌,也不喜欢她的形象。但我觉得看过这部电影后,她会对梅艳芳这个人改观。我一直都对《梅艳芳》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知道她的存在,但一直以来对她我都称不上喜欢。《梅艳芳》这部电影、这部传记电影真的拍得很好。娱乐圈名人的传记电影,香港的《梅兰芳》拍得比印度的Sanju好。

《梅兰芳》女主的选择非常恰当,虽然看完以后我的依然叫不出女主的名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真的把梅艳芳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其他演员的选择也都非常到位,除了张国荣。大概因为我们太了解张国荣,于是觉得这部电影里演张国荣的跟我们印象中的张国荣有差距,无论是这个演员表现出来的东西还是这个演员的外貌身材。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原来梅艳芳与张国荣有这样一段关系。同时也不知道原来郑少秋跟梅艳芳在他们还没成名之前都翻唱过日文歌。

能把一部女艺人的传记电影拍成这样真的非常不可思议,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选角很到位,都是老戏骨。你完全不需要知道他们是谁,但当你看到他们以后,你自然就会回忆起他们演的那个角色,而完全在乎他们本人。

今年去电影院看了两部香港电影,一部是《妈妈的神奇小子》,另外一部是《梅艳芳》,都很好。

PS: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梅艳芳》的女主之前是模特,从未演过戏,她的首演表现堪称惊艳!!!

2021-09
13

一直挣扎

By xrspook @ 14:27:37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我看我妈去看了香港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在去看之前我一直没有跟我妈说那到底是什么电影。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如果她知道这是一部香港电影,没看之前估计已经才跟我碎碎念了,而当我跟她说女主角是吴君如的时候,估计她那碎碎念会更加强烈。所以我宁愿直接不说。上个星期我才知道这部电影上映了,但是当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是星期天,所以我只能这个星期再去看。我非常清楚这样的话,让我选择的机会会少很多,因为首映的第一周排片是最多的,而且优惠肯定有。这不是一部大片,但我确信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因为从月度的口碑排名看来,它排在第三,在两部进口片之后。看之前,我不想了解太多关于这部片的各种细节,但从演员的配置以及故事主要内容我确信这必定是一部好片子。里面除了几个老演员以外,我根本叫不出名字。看到这部片子里的吴君如,让我想起了《女人四十》里的萧芳芳。香港的女人莫名强大。香港电视剧或者电影表现的女人,并不是因为她们能力上有多么的过人,而是因为她们的勤劳、她们的无私付出、她们即便很苦也一直迎难而上。在这之前我已经在《岁月神偷》里见识过当妈妈的吴君如。从前听到吴君如这个名字的时候,脑子里会自带那种无厘头的念头,跟周星驰类似的感觉,但经过《岁月神偷》和《妈妈的神奇小子》以后,我实在太佩服这位女演员了。

同样是一部运动电影,跟《摔跤吧!爸爸》比起来,《妈妈的神奇小子》里面我感觉有更多的无奈。比如说在1985年的香港,一瓶皇冠盖的玻璃瓶汽水也要两块钱。但是2000年以后,居然政府给残障运动员每个月的补贴只有3000块。3000块在香港等于是300块,几乎等于没给钱。所以这跟香港的老人领水果金有什么区别呢?我不知道他们健全的运动员每个月的补贴有多少?但即便残障运动员已经是奥运会、破世界纪录的的级别,政府也仅仅资助3000块钱。别说用来训练,哪怕是用来吃饭都不行。吃饭都没办法保证,怎么进行全职训练?为了能进行全职训练,运动员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找经理人、代理各种商品,拍各种广告,但这样必定让运动员分心。让人无奈的是,如果他们不这么干的话,他们就没法继续下去。残障运动员跟一般的运动员在这部电影里,我觉得最大的差别可能是残障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更长,有十几年,如果早出道的话,甚至会有20年。这20年靠那一丁点的政府津贴以及即便拿了奥运金牌也只有正常运动员1/30的奖励,他们能继续坚持下去真的是个奇迹!十几二十年的运动生涯,只能纯粹靠家人养着,这实在太难了。

我是看着香港的电视剧和电影长大的,所以我明白主角生活的那个社区那个那种房子意味着那一定是一个公屋屋邨。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家庭收入一定很低。在《摔跤吧!爸爸》里,当女儿们打出一些成绩以后,虽然片子没很明显地说到他们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起码当女儿们的竞技水平到达国家甚至者国际层次的时候,有国家的资助、有更好的运动场地、更科学的教练团队。但神奇小子这么多年跟的都是那个教练,都是在那块场地。当运动员很不容易,当残障运动员更加不容易。即便他已经是那种世界纪录保持者的水平,他依旧不得不为他的基本生活挣扎。

《阿甘正传》涉及的深度广度更大,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香港片《妈妈的神奇小子》。

2021-08
14

终于找到靠谱的篮球教程

By xrspook @ 18:15:55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在于我敢于尝试新事物,如果我遇到某种好的方法,我会勇于颠覆之前我所有的认知,兴奋地从头来过。

此刻我的右手在发抖。因为就在较早前,我开始了新一轮的投篮练习,那个手法我之前未曾听过,也未曾练过,没有人给我推荐过那些视频,纯粹是因为运气,我在B站搜索三分球的时候,无意之中找到一个香港教练的视频。那个教练叫做CoachFui,翻译成比较通俗叫法是灰Sir,之所以称为Sir,是因为通常香港人就是这么称呼他们的老师的。我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管他长得什么样,身材如何,反正教的东西很有道理,我就接受。他的教学视频都很长,接近20分钟一个。看过好几个视频以后,我觉得他的视频是最靠谱的,最接地气的,最可以使用的。其它视频通常都是一些篮球爱好者在研究模仿他们的对象,有些视频他会加入某些自己的经验观点,但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没办法说得出来,不过是他们一直都在用觉得有用的东西。刚开始用单手投篮之前我就想找教学视频,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所以我也就只能东拼西西凑大概差不多那样。现在我的罚球的命中率在正常情况下能达到6成以上,如果状态很好的话,甚至能达到8成以上。如果不是在罚球线,而是定点投篮,我的命中率也可以在5成以上。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投篮,并不在对抗的条件下进行,但即便这样,我依然觉得不满足,因为今年我的目标是解锁三分技能,只拥抱着现在的命中率、以我现在的技术、没办法实现愿望。

在我看灰Sir教学视频之前,我没有找到我无法实现三分球非常确切的原因,除了身体协调性,腿部的力量无法传递到上身这个大方向以外,我没有明确地找到确切原因和解决方案。大概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个比较厉害的人指点我一下,打通我的任督二脉,我就可以通过了,但显然没有。在看过一个灰Sir的教学视频以后,我很喜欢,所以忍不住一个接一个往下看。他用很科学的方式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还会结合人体的构造以及实际的情况去讲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这样是错的,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如果要实现某个目标,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练习。这些东西都非常实际。他的风格很香港、很现实主义,不会让你觉得有教条主义的感觉。不像书本上说的那些,又或者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外国教学视频里讲的那样。因为书里面和老版本的教学视频只会告诉你要这么做,不能那那么做,但不会跟你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光说不练假把式,光是看视频不拿起篮球,不到球场上练习,所有东西都是瞎掰。

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用手指的力量投球一个多月了,虽然也会制造旋转,但是旋转的那个效果我也说不准为什么有时可以,有时不可以。但是当我转为用手腕力量,当我知道了下腕和拉球以后,我明显地感觉到出手更顺畅更稳定。当然这些都只是在篮球场以外的感知,至于投篮效果如何,我还得去篮球场去亲身体验。他的教学视频我会一直看下去,除了看投篮部分的,还有其它篮球技巧部分的。这些视频看一遍不行,估计得一个视频重复好几遍。看字幕和直接听完全不一样,因为我的母语就是粤语,字幕反而会让我觉得有点生硬。如果一边听一边看的话我会更加专注,莫名亲切莫名入戏啊!

不是所有人都敢于颠覆自己,而我恰好就是那种人。现在我的运气又这么好,遇到了非常适合我的篮球教学视频,真幸福!

2021-07
11

中国医生,很好

By xrspook @ 12:04:11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我跟我妈去看了《中国医生》,几天前我就看到微博上有做这个电影的宣传,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认真去看这到底什么时候上映,但是我大概浏览了一下演员阵容,好像是《中国机长》的2.0版本。也几乎可以这么说,有这帮演员,这部电影的质量肯定是很可以的,而且主题是武汉抗疫,这是一个非常主旋律的东西,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直到我前天我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星期五在广州做首映。首映在广州塔做。在中山纪念堂开了医务人员的专场,钟南山到场了,医务人员看过以后觉得非常优秀,显然在专业方面,这部电影是没什么刺可挑的。

所以昨天早上我就赶紧在卖票的地方找电影票,猫眼和淘票票特惠价一点都不吸引,但是在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却可以买到19块9的电影票,所以我毫不犹豫挑了一个离我家最近,而且人很少的电影院。我买票的时候。离电影开场不到一个小时,只卖出了两张票,实际上我们去看的时候。观众估计只有10个人左右。我想去看这部电影,看到票价很便宜,我赶紧出手,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同时我的脑子里也响起了领导的那句:现在是非常时期,要两点一线,不要到处乱晃,出了什么问题要严正追责。我当然有把最后的这个东西考虑进去,但是跟我想看这部电影的欲望相比,我宁愿被追责。

《中国医生》这部电影非常好,我感觉跟《中国机长》不相上下,但因为主题更贴近我们,更容易让全国人民动容,所以理论上这部电影更好。看完之后我实在挑不出什么刺,里面的演员都演得非常的到位。有些角色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戏份,但是他们的角色却让我牢牢记住了,入木三分。这部电影的节奏你根本无法出戏,哪怕一秒钟。

里面的某个情节响起了《甘心替代你》的音乐,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到底是不是那首歌呢?我感觉是,但是又好像用在那个场景我很怕歌曲原配的结果会发生。那首歌的粤语版本出现在古惑仔的电影里,结果是男主眼睁睁看着女主被杀,那是一首让人撕心裂肺的歌。在《中国医生》的那个场景里,他们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我们。虽然按照逻辑推理,我们是可以知道结果的。为什么要在那个场景用那一首毛不易翻唱的国语《甘心替代你》呢。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中国医生》的导演是刘伟强。他的作品就包括了古惑仔系列电影,除了古惑仔系列以外,还有无间道系列、桃姐、中国机长、头文字D、旺角卡门等等。知道了原来是个香港电影,知道了他的这些作品以后,我刹那明白了为什么要在那个地方用那首歌曲。对看过古惑仔系列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回忆杀,那个场景不可能不印象深刻,那种恐惧和心痛油然而生,所以我为《中国医生》那个情节捏汗纠结啊!幸好《中国医生》里的结果跟古惑仔里的不一样。我好像剧透了?

有些时候我会故意挑某个演员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去看,我也挑过某些导演的电影看,比如说黑泽明的,也比如说宫崎骏的。但是过去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主动挑过刘伟强的电影,但实际上我却看了很多,而且很多我都很喜欢。

喜欢这种东西大概真的没有理由,如果真得说理由的话,那大概是我们之间的缘分吧,是那种对味的感觉!

2020-05
31

过去的古惑仔

By xrspook @ 23:59:10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要完全意外的情况下,我看了一部香港电影,名叫《旺角卡门》。理论上我应该很熟悉这部电影才对,因为里面张学友的表情包被铺天盖地地用过无数次了。从名字看来,我感觉那应该是王家卫的作品,这个导演到底长什么样,他具体有什么作品,我说不出来,但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总跟别人有些不一样。之前我看过表情包相关的那一段视频,但全片我没看过,也不知道里面居然众星云集。刘德华、张曼玉、张学友、万梓良。昨晚我看片子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实在太怀旧了,而且怀旧得太真实了。看《阿飞正传》的时候,我觉得那应该是一部怀旧的电影,拍摄的年代并不是电影里故事所处的年代。但旺角卡门不是,旺角卡门是1988年的电影,所以里面的那些东西大概就真的是1988年的状况。在我的印象之中。90年代的香港大概就是那个样子。看到《旺角卡门》里面的刘德华,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古拉姆》里的米叔。《古拉姆》里面的米叔最后得救了,但是刘德华跟张学友这对大哥小弟最终挂掉了。一开始我就隐隐觉得,他们只有挂掉这条路。如果最终张学友能走上正路,刘德华不一定非得挂掉,因为他跟张曼玉好在一起是所有人期待的东西。但张学友无药可救,作为他的大哥,刘德华也必须一起死。

香港黑社会题材的电影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那是全世界出产黑社会电影最多的地方。黑社会电影里面的古惑仔根本不拿警察当一回事。他们有他们的法则,有他们的手段,最巅峰香港古惑仔电影必须点名郑伊健、陈小春。其他地方的古惑仔电影也不是没有,但是,对我来说,是香港的古惑仔电影让我知道了黑帮的存在。有时我甚至分不清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在我生活的地方根本没见识过那些东西。大概黑帮这种事,在哪里都会有。还记得,看《再见古惑仔》的时候,我为那部电影流泪了,而昨天晚上,看完《旺角卡门》以后,我也是各种沉重,甚至有点压抑。他们走上那条路。有他们个人的选择,但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古拉姆》里面的那个女律师是一个拯救的角色,当然,最主要的蜕变还是在于男主角本身,但是,在香港的古惑仔电影里,基本上是不存在这种最终的蜕变。有时他们的确想改变,的确想逃离那个圈子,但除了死亡,他们毫无其它可选的解脱。

我不太了解过去几十年的香港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黑帮非常猖獗吗?一向如此?通常情况下,电影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当然,里面肯定会有夸张的成分。现在的黑帮电影算是少了一些,大概是因为现在也不怎么批准拍这种电影吧,即便拍好了,大陆这边估计也不会让你上映。我读初中,还是少年的时候,很喜欢偷偷地看古惑仔电影,觉得那很帅。现在的年轻人必定也有同样渴望。过去他们只能在游戏上对这种东西模仿崇拜,但现在因为某些人甚至是某些国家的故意煽动,他们走上了街头,做那些估计他们根本就没考虑过到底自己在做什么的事。这让我想起了香港电视台从前有一个叫做生命无take two的广告,但这个广告好久都没播过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广告,肯定是因为那个时候香港需要朝这个方向正确引导。

不懂得珍惜不懂得爱,就为了一些根本说不上是什么的理由献上自己的生命,这叫鲁莽。

© 2004 - 2023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