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
2

无意识的分神

By xrspook @ 9:50:36 归类于: 烂日记

可能是因为老了,所以精神很难以及集中,尤其是被打断了以后就完全不记得自己正在做什么了。这种打断有可能是突然有人过来找你,也有可能只是转了个身,放了个东西。之前听说过开窗效应,就是说当你正在做某事的时候去打开一扇窗或者打开一个门突然间就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那现在的我是那种非常容易就被打断的人,可能是自己把自己打断了,也有可能是别人故意把你打断了,又或者是旁边的嘈杂不断干扰我,不断地把我打断,我不想偷听或者我不想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但是我却控制不住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以前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呢?尤其是学生时代,乱七八糟很嘈杂的环境对我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现在在办公室,旁边的人在交流的时候,我就不自觉会被打断,除非我正在做一些非常需要脑力的事,如果我正在做一些机械重复的活非常容易我就被干扰了。比如我正是在一个本子上面写日期,画杠杠,写日期这个操作我需要写连续的日期,在每一页上面写一个日期,但因为别人的干扰,我经常忘记之前写的是什么,又或者我明明知道自己写的是2023年,但很不自觉会写成了2024年。这种事情很让人烦恼,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也想专注写日期,但是我的心显然不在那个上面,因为。我的脑子默认写日期就是一个很无聊很简单的事情,没办法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个地方。也正是因为人的这种奇怪,所以在某些游园会之类的美食会场会有一些摊档,如果你能连续写多少个连续数字,你就能拿到什么样的产品。比如写满一页400字的原稿纸。我从来没有试过玩那些东西,因为写数字对我来说从来都是不简单的。虽然那些游戏项目不限定时间,限不限定时间人都会乱掉,曾经有段时间我用A4纸打印了一些稿纸,试着一下写数字,结果发现200开外我就开始分神了。写数字会分神,写日期也会分神,但是我猜估计有些人在这方面有免疫力,所以写数字的时候他们可以做到真的集中精神,但显然那个人不是我。如果一直都只是写一个数字或者一个日期,我猜通常不会错,但是要连续的写下去,虽然我们知道那是很规律的,但是却依然的会出现规律中不规律的错误。跟外面的那些游戏不一样,我的日期还有后悔药,写错了重新写就可以。我写的也没那么多,顶多一次写60个左右,所以还没到那种出错程度很高的临界点,但是出错的时候总会埋怨自己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但我又很清楚,实际上这一点都不简单。

小学的时候我的计算老是出错,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图快,我的数字写得连我自己都认不清了,硬是大概差不多算下去,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也跟我写着写着就写歪了有关,我心里知道是要写那个,但我笔尖出来的却是另外一个。有些同学的计算很神,他们脑子的回路肯定是跟普通人不太一样,而至于那些计算很神的人,会不会也遇到我们这种短路,我还真不知道。大概对他们来说,他们的不是短路,是突然之间就找到捷径,而且是能抵达终点的那种,而不是死胡同。

这种无意识的分神能纠正过来吗?

2023-01
17

银座还在

By xrspook @ 10:37:43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周末去剪头发的时候路过昌岗路,发现那里有一家很经典的餐厅,居然还在那里,名字叫银座,就在昌岗中路公交车总站的对面。我有记忆来银座就在那里,而且它的经营面积一直以来都没减少,起码我是这么觉得的。我没有在那里吃过饭或者喝过茶,因为小时候我看不起那个地方,人太多,卫生条件太差。那种感觉是我进去以后就想马上出来,根本不想在那里停留。小的时候,即便爸妈曾经带我去过那个地方,但我们也没在那里消费,然后就走了。这些年来很多比它大又或者比它小的餐饮都倒闭了,但为什么那一家居然仍然能生存呢?依然活在那个位置,从前那里不过是个相对偏僻的地方,但现在已经变得非常繁华。

我妈感慨地说以前要带我去喝一次茶,真的很肉痛,工资才三四十块钱,但是吃一顿就得二十多,半个月工资都没了,但为什么在那种环境之下,她依然会带我去呢?现在对我来说,如果要用半个月工资的话,吃任何一顿饭估计都做不到。大概得得去某些五星级酒店住一个晚上,但显然我绝对不会干那种事,首先因为我不喜欢住酒店,其次是我觉得为什么要为了住一个晚上花那么多的钱呢?还不如用那些钱用来买其他东西。几千块钱住一个晚上,为什么我不买一部好的手机,不买一部好的电脑。如果能用来买视频会员的话,如果抓到一个便宜的时候,估计能看个几十年呢。之所以有这种看法,大概因为我不是那种喜欢旅游的人吧。我对吃没什么要求,对旅游也没什么渴望,别人觉得那是度假休闲的事情,我都没什么感觉。

还记得某一年的六一儿童节。我的要求是带我去新广州喝一次茶,然后我跟我爸两个人就去逛沿江路。就在六一节的前两天,因为某个同学的推撞,我磕破了某个膝盖科。磕破膝盖的第二天,小学组织去春游,去越秀公园,那一天还下着雨。至今我都隐隐约约记得那天我穿的那件T恤的图案,虽然那件衣服早就不复存在了。之所以记忆那么深刻,是因为磕破的那个膝盖,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没用上靠谱的消炎药,所以感染了。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妈在膝盖上涂了平安膏,但实际上组织液冲破了那些膏直接往小腿上流。最后是双氧水和紫药水拯救了我。把那个结痂撕掉的时候那个玩意比蛋壳还要厚,准确来说起码是蛋壳厚度的三倍。在那种情况之下。结痂下面居然没有感染,我觉得已经是个奇迹了。

我已经不记得为什么小时候的我喜欢去喝茶,而且还不喜欢那些很低档的茶楼。如果在外婆家住的话,我只喜欢南园酒家,现在看来,现在的南园酒家真的很贵,但当时的南苑酒家对普通人来说也很贵吗?

可能我根本不知道享受是什么吧,能吃饱能穿暖,日子也过得很开心,这不是已经很幸福了吗?感谢我的家人,一路以来都没有故意给我灌输钱这个概念。有些快乐不是用钱能买回来的。

2022-10
23

单车

By xrspook @ 9:45:11 归类于: 烂日记

周五以前我就从来没有自己修过单车,也从来没有看过别人修单车。准确来说我其实是看过别人修单车的,但我就只是知道他在修单车,我不知道他在修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干。所以实际上对单车的构成,我是一窍不通的。我没有研究过其中的原理,当然也不知道什么是好或者什么是不好。对我来说刹车是正常的,脚踏感觉还行,那就都可以,只要不要用着用着就掉链子就行。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的单车会用着用着突然间车把就飞出来了。同时也没有听说过谁的脚踏会踩着踩着突然就掉下来了,顶多有可能有些人的脚踏塑料的部分坏掉了,就只剩下一条钢管,虽然不好骑,但是还是能骑的。还有一些可能别人坏了也不修的东西,比如刹车,有可能是两个刹车都不太好使,只能缓缓地把车停住而不能刹死,有些是一个刹车可以,另外一个刹车不可以,又或者是刹车完全是坏的,但是那个人就那么的有底气不去修,又或者是懒得修。

共享单车之前,实际上我真没骑过多长时间的单车。因为中学的时候家离学校太远,所以当其他中学生通常都是骑车上学的时候,我采用的方式是搭公交车。初中的时候看到千军万马都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学校单车棚非常热闹,但那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还会不会这样,因为现在很多学生再也不是自己骑车上学,而是家长接送,某些学生即便要自己解决上学的交通问题,可能他们再也不用单车,而会使用电动车。以前满大街都是修单车的店,比如说当我还住在南边路的时候。我家楼下就是一个修单车的铺子。那种铺子被大家用得最多的是打气,多少钱一次,自己投钱进去,然后自助打气。气是压缩机整出来的,摁在气孔就有了。我试过在那里充气橡胶足球。如果是靠人手打的话,半天都打不完,老是会觉得不够气,但是用那种自动的几秒钟感觉就打好了。但是那个很便宜的足球在打好气后,几分钟之内就化为了乌有。因为学校就在我家对面,打好气以后几个女生在小学门口踢足球。一个不小心把球踢到了马路上。汽车飞驰而过,那足球就那么归西了。之所以会有那个玩意,是因为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要我们男生女生都去踢。但要踢首先得有球,谁去买呢,那个钱谁出呢?我是班长,所以理论上我应该准备好这个球,但我根本没有零花钱,所以在上完奥数课以后我就去海幢公园旁边的小卖部买了一个小足球。当时的海幢公园就是现在的海幢寺。海幢寺当时只是海幢公园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破破烂烂的。周一回去以后,有个女同学买了一个皮的足球,是那种标准的足球,于是我也就没有把我那个便宜的玩具拿出来。如果换作是现在,足球应该不再是学生自己购买,可能是班费出,也可能是直接由学校提供。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关乎到要花钱的时候,即便可能有不需要花自己钱的方式,但我依然觉得自己出钱会比较快一些。当然如果那个费用非常大的话,我肯定不会自己出。有些人会把自己的花销你往单位上靠,不能报销的也硬是报,而我是那种明明我在干着单位的事,花销却由我自己承担,为了就图方便,免得左右申请。

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明明知道自己装单车很难,但我却无法压抑住自己内心的那种好奇的冲动。

2022-09
12

耐力人生

By xrspook @ 17:58:25 归类于: 烂日记

如果说是跑步开启了我的肉体方面的耐力人生的话,我觉得小学的时候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启了我精神方面的耐力人生。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之前,我看过最长篇的东西就是安徒生童话节选里的某些故事,一个故事持续10页纸已经很了不起了。通常一个故事就两三页纸而已,但是从表哥家借回来的金庸武侠小说随便一部就是好几本书,其中一本的厚度就是我当年语文书的三倍以上厚度,一本书的页码超过300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表哥买的那些书的页数会那么多。现在看着我家自己房间书架上广州朗声版的金庸全集,感觉一套书的分量没那么夸张,大概是因为当年我还小,见识过的东西还比较少,所以冲击力比较大吧。

比如说跑个800米,在学生时代,如果得跑4分钟以上,那就意味着不合格,但现在对我来说,如果要跑步,4分钟我甚至还没把身体活动开呢,持续30分钟以上是很正常的,持续一个小时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当年800米就已经定义为长跑。800米就像我小学时代看的那些10页纸的安徒生童话故事,而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长跑对我来说就像是金庸的长篇武侠小说。长跑这个习惯是在我成年以后,准确来说是在我接近28岁的时候才开启的,但是我精神上的耐力人生在我10岁左右就已经开启了。克服那个以后以后长篇再也不是一个问题,但你觉得你能啃下比牛津高阶字典还要厚的小说以后,你会觉得那堆教材的厚度也没什么,但实际上小说跟教材有很大区别。比如教材里的一个公式一句话实际上暗含了非常多东西,你得把那记住背下来,然后又会引申出更多东西,所以可能教材只有薄薄的一本,但是要理解透彻其中的东西,得要教材几倍那么厚的知识支持。所以实际上学生时代的教材总的来说都不太厚,尤其是大学之前的,但与教材配套的那些教辅产品往往块头都很大。要把一本书从薄读到后,估计大概就是那样了。最高的境界是把那本厚的书重新提炼出简洁的思维导图。我的学生时代还没有思维导图这个东西,但如果当年就已经有这个的话,估计很多玩意我就不需要记忆得那么痛苦了。

正如说长跑开启了我运动人生的无限可能,武侠小说就意味着开启了我读书人生的无限可能。在那之前我很讨厌读书,我家没有杂志,读者意林之类的都没有,也没有故事会。所以我该读些什么呢?显然我非常讨厌看作文集,但是我妈却觉得我必须得看那些,还给我买了不少。但是我对那些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厌恶。后来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不讨厌阅读,我只是不喜欢读作文集,读那些貌似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我更喜欢看成人的东西。比如说在那个年代,成人们又或者是青年们都非常喜欢看的武侠小说。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认识了马尔克斯,所以我把他几乎能看到能买到的书都买了回来。通常我会把一个作者的书都买全,但实际上当你把一个人的书看多了以后,就想换个口味。这个换口味的想法,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袭来,所以我经常会买好了一堆书,但是就只是放在那里,因为我又有了新的爱好。

我是喜欢阅读的,问题只是我能不能遇到我喜欢的作者和我喜欢的那本书。

2022-09
11

慢过程

By xrspook @ 20:25:45 归类于: 烂日记

我感觉多年以来的跑步习惯,让我对距离这个东西有了跟普通人不太一样的看法。当然这个跑步还不仅仅是普通的跑步,不是学生时代的那个要死要活的800米,也不是50米的冲刺,而是持续时间以小时计算的长距离跑步。因为我知道自己曾经有连续跑两个半小时的能力,所以当我无论做什么运动,只要这个持续时间低于这个程度,我就觉得那是可以接受的。对之前的我来说,连续运动一个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如果运动持续时间超过一个小时,我就得准备一些东西,比如说水分,也比如说之前先吃点东西,不能空腹,同时也不能吃太饱,如果吃完饭以后,至少得歇一个小时甚至以上。之前的那些经历让我有了这些习惯,也让我清楚明白到自己身体的各种状况,到底什么时候我可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之后会有什么后果。虽然运动的时候我可以忍,可能我全部都能忍下来,但其实往后的很多的麻烦我已经能预计到,虽然可能不太准确。

如果人具有长时间持续高强度运动的能力以后,他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哪怕不正在做那些运动,他也可以把自己生活的可能性扩大。对其他人来说,2公里的距离,有人会选择打车,有人会选择坐公交车,有人会选择踩共享单车,但对我来说,如果我不是很赶时间,我一定只会选择走路。因为正常情况下2公里的距离大概也就不到半个小时的事情而已。也正是因为我有这种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行为习惯,所以我觉得他们那些打车的行为完全是不可接受的,而他们觉得我直接用走路的方式去实现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其实即便之前我没有变态的运动习惯,我一直以来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上学的时候就得这样。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一直都这样。2公里的距离仅仅只是我用其他交通方式进行了一段以后余下的那些距离,只能用11路车完成。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对他们来说,如果是学生时代,父母直接把他的人从家里送到学校,然后再从学校接回家里,哪怕是要去上什么兴趣班,又或者进行什么娱乐活动,全部都是目的地点对点。现在如果家长不在身边,只能靠自己,那么这个点对点很自然就是打车。以前可能只有的士,现在有了网约车这个选择。从小学开始,要去上奥数,要去上英语中心,从来都是我跟同学坐公交,然后外加步行实现。的确有些同学去这些地方都是家长接送,但我们没有那种命,如果我们要去,就得靠我们自己。家长除了给我们车费以外,没有更多的助力了。从那时开始,一定程度上,家长就是以这种方式让我们独立。要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我们会规划公交车的路线,也会规划步行路线。虽然实际上小学的时候,可能那条路线是家长设定好的,我们去执行,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是线路的定制还是执行都完全由我自己做决定。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是一个兴趣点,可以让我兴奋。有些人重复跑同一条路线会觉得很沉闷,但是我却可以一直都跑同一条路线,在那条路线上感觉出不一样东西。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两次,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观点,当我体会到这个的时候,实际上我没有学过哲学,是生活让我体会到了这个。

我喜欢享受不一样的上路,所以当你用某个直接的交通工具取代了这些以后,我感觉无法接受,于是这就奠定了我是个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的人。

© 2004 - 2023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