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
15

随谈

By xrspook @ 21:15:17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晚上开始就非常无聊,于是就开始看UB。可能是习惯了GA的SEX+SCIENCE吧,觉得MODE内部的勾心斗角挺烦人的,还有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男女关系。虽然Betty很喜欢Henry,第三季里Matt很喜欢她她也很喜欢Matt,但我觉得最好玩的还是那个卖热狗的Gio。Henry看上去很忠诚,但这里一个女朋友那里一个女朋友,该怎么说他呢。Matt,一个富家子,真的非常非常有钱,但三分钟热度,谁知道他是否会对Betty三分钟热度呢?虽然,他说过他不会。永远的主角就是那么凄惨,要drama继续下去,主角你就别想那么快找到真爱,即便找到了编剧也要长期折腾,怎一个惨字了得。

中午,只有我和爸两个人吃饭,突然他问我有没有看过巴尔扎克(好像是巴尔扎克吧,对不起,我实在记不住那些经典人的名字),他说他有全套傅雷翻译的版本。爸说他写人写得很不错。知道我当时是怎么个反应吗?我心里想——全部都是翻版,老天啊~~~ 然后爸问我喜欢看什么国籍作家的?英美的?显然,他不懂我。xrspook最开始买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虽然,中国出版的都是翻版,但我还是尽我所能买了一些从前出版的旧书(不能说是翻版,应该称为盗版吧,毕竟也是译者辛辛苦苦的成果);收集得较全的数南非J.M.库切的,大概有10本左右吧,他在中国出版的书我几乎都买了,大多都出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看过一些海明威的、米兰·昆德拉的、博尔赫斯的、卡夫卡的、约瑟夫·海勒的、乔治·奥威尔的、卡尔维诺的、略萨的……简单来说,我喜欢看现实主义。我从不试图去读解爸,爸也仍未读懂我,虽然我绝大多数书都是网购,送到家里货到付款,而收货的通常是他,但他却仍没读懂我。

下午,走路到外婆家,路过晓港公园,看着儿童乐园里机器都轰鸣个不停有种莫名的兴奋。连平时绝对不会有人玩的游戏项目都热闹了起来,过节真好。孩子是高兴的,父母也是高兴的,我这个路过的也很高兴。还记得我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每个周末我都盼望着家长带我来玩,那时的晓港公园游乐场好不热闹,哪有不用排队的项目,但现在呢?普通周末路过这里的时候,机器都只是冷冷清清地停在那里……

晚上,有明天去买双小一码鞋的冲动。

2009-12
20

传染的幸福

By xrspook @ 19:35:40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我是哭着睡的;今早,我是哭着起床的。为何?

Marley & Me!!!!花了不到24小时把《马利与我》看完,看到后来马利老了,要死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特别是那句“马利用了十三个年头,才终于赢得了人类的食物——不是残羹剩饭,而是特意为他烘烤的饭食……”那句“Bad Dog”不知用了多少年,但最后,当马利离去,再也不用为他的口水、狗毛、毁坏的家具发愁的时候,生活变得多么的寂寞、淡而无味。马利的坏是必须的,他不坏的话他就不是马利,虽然他很坏,但他始终是格罗根家的一份子,是他家的一个大儿子,会撒娇也会保护家人。如果马利不是一条拉布拉多而是一个人的话,他或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人类不会容忍如此捣蛋的同类一次又一次犯同样的错误;幸好,他是一条拉布拉多,所以他一生都遵循着他狗的哲学,不曾有任何的偏颇,天性使之然也。

和纯洁、忠诚、神经质的马利相比,我们真想太多了。简单的一个抚摸就能让他满足,看到主人回来就会非常兴奋,但人类呢?有了钱,说自己没有房子,有了房子,又说自己没有车,有了车,又说自己没有……

为什么和动物在一起的时候人能特别感到幸福呢?我相信幸福感是可以传染的,当小鬼侧着脑袋看着你,你还能生气么?!

马利他去了,真的去的,但马利的气息还回荡在世上,转托在千千万万犬科动物身上……

2009-06
7

还原真实最恐怖

By xrspook @ 19:59:23 归类于: 烂日记

看过J.M.库切[南非]经典作品的人大概都会有个同感——太真实了!他怎么可以随意地从一个男性角度或女性角度去反映社会?!谈起库切,不得不谈浙江文艺出版社,因为我看的库切作品都处于那里,谈到他们,我们又不得不说到那个叫做“文敏”的译者,《等待野蛮人》是他/她翻译的,《男孩》是他/她翻译的,我刚刚看完的《内陆深处》也是他/她翻译的。不得不承认,这位译者在我心目中就如库切般神圣伟大,因为就是他/她让我切身感受到那种非一般的真实,于是,在看到他/她的名字的时候我有底了。

看书的时候我通常会飞过译者的前言,因为看了那些就会让我有先入为主的信息了。

《内陆深处》译后记的一些话(P216,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让我产生了共鸣,引用入下:

库切的主人公不光是怀有“如许乡愁”,她的倾诉甚至还有描述大便的情节,父女两人“六天一碰头”的排便周期使她总在那儿比较厕坑里老爹和她自己的排泄物,那逼真的描述绝对让人受不了。还有她往墓穴里拖拽父亲尸体的情形,每一句话都让人毛骨悚然。我曾翻译过斯蒂芬·金的作品,都说老金的作品血腥恐怖,可是比起库切骨子里那种阴深深骇人的劲儿,斯蒂芬·金倒像是给大人讲鬼故事的小孩子了。

我是看着The X Files长大的,异型对我来说并不太恐怖,对于心理悬疑的杀人片我选择的是Scream,可以说,没什么可以重重地触动到我害怕的神经,即便是300Sin City里血肉横飞的场面还是不能把我撼动。因为那些经典的暴力恐怖片总会让我觉得是编出来的,不真实,但库切的不一样。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但你的确能清晰听到那些呼喊,你能听到来自于盘旋污物左右的苍蝇嗡嗡声,你甚至能闻到不知道来自哪个次元的血腥味或腐臭味,更为高超的是你居然能感觉到里面人物的痛。他们都如此真实,于是你分不出真假,于是你被动摇了,感到莫名的心寒了。

根本不需要捏造什么,还原真正的生活已经可以把你弄得够呛了,库切把真实生活通过浓缩地手法呈现了出来,所以,我一次又一次被雷到了。

2009-05
10

真亦假,假亦真

By xrspook @ 20:04:17 归类于: 烂日记

自从看过《等待野蛮人》以后就对南非作家J.M.库切产生了的强烈的兴趣,更把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所有作品都抢购到家里。看过了他的《等待野蛮人》、《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青春》《彼得堡大师》《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男孩》《慢人》,但从头几部组品以后我就似乎对他的书麻痹了。这两天我又看了本他的作品,名字很简单《福》(Foe),但却让我经历了个很不简单的精神旅程。

《福》讲述的故事和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后者的简要回顾和延长发展。主角不再是那个叫做鲁宾逊·克鲁索的人,而是变成了一位女性,苏珊·巴顿,一个经历比较特殊的海难者。很少作者会用女性作为故事的主角和线索,但库切敢这么做,虽然我仍有点困惑他是怎么做到的。以一个非主流人物一个相对于男性来说比较弱势的母亲作为故事的主角,并以该女性的一系列遭遇、行动、心理活动来发展故事让我觉得挺新鲜。

从来都不喜欢探究作者的故事到底在影射挖苦揭露什么,那些深沉的东西我觉得除非是作者自己说出来,否则我们作为读者就没办法斩钉截铁地做个了断,得出正确答案。

库切在《福》里用了多视角的写作方法,于是我甚至在阅读途中蒙了,到底谁在说谎呢?到底哪个才是真相呢?有几个时刻我甚至怀疑女主角是不是患精神病了,到底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制造陷阱让她掉入其中。但当我看完全书,我终于有了种解脱的感觉,这并不来源于我已经把结都解开了,而在于我终于意识到这个故事必须用3D视角多面观察和理解。有些事从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根本无法探究,比如说黑人星期五的舌头是被谁怎么割断的,那个叫苏珊·巴顿来寻母的女孩到底是何方神圣,写手福的意图何在……但我们很自然地去发散,于是就渐渐误入了作者制造的一个又一个的思绪死胡同。简而言之,《福》和卡夫卡的《城堡》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我们完全脱身出来以后就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读者尚且迷成这样,更不用说置身其中的主角了。

文学作品有时就是在故意制造这种“真亦假,假亦真”的效果,或许这就是味道之源吧。

2009-05
3

平静接受不平常

By xrspook @ 19:14:16 归类于: 烂日记

终于看完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全译本,译者:主万),非常经典的一本,但却没有我预期中那么精彩震撼。到底什么作品才能把我雷倒呢?我也不知道。自从看过米兰·昆德拉的书以后,已经很少作品能把我震慑住了。

值得一赞的是这本书的注释,非常详细,不单体现了作者的渊博,也体现了译者的高超,正所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没有一定的斤两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必须向作者致敬,也向译者作深深的一揖。

一个恋童癖的精神病患者到底会做出什么呢?我本以为应该有点变态吧,但原来也不过如此,除了“恋”的对象有点问题以外一切都很正常。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抱什么心态看这书的,反正,感觉一般。大概是我有点拒绝接受那个遥远的二十世纪四、五年代的美国吧,又或许说,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刚好是我想象力所不能到达的盲区。

书柜上没看的书又少了厚厚的一本,下一个对象该是谁呢?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