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
10

夜游寻书

By xrspook @ 22:32:47 归类于: 烂日记

挣扎了好久始终还是决定要去购书中心一趟,因为14号就到了,我等不及网购图书。本打算中午就去,但看着那杀人不见血的太阳我还是选择瘫软在床上把剩下100多页的《十一分钟》看完。计划推迟6小时才执行。

一个人和很多陌生人一起挤公交车,穿梭于天色半黑的广州。好久都没有像今天这样为了特别的目的去干某事了。公车奔跑于广州大桥,才发觉自己已经好久都没有路过这里了。看,东面的猎德大桥已经初见轮廓,珠江之上,广州大桥之东从此就多了一座连接河北和河南的路,不过,再也不能不受阻挡地在广州大桥上看日出了。再看,高楼耸立的珠江新城,和我3年前做《西方建筑风格在广州》时的珠江新城完全不同了。如果要我选的话,我更喜欢3年前的那里,现在那些高大密集的水泥立方块简直让我窒息。这就是未来广州的中轴线?哎~~~

公车转入黄埔大道,速度明显降了下来,你看到的只是前面数不尽的车尾红灯。广州,这就是广州,天河区最繁荣的地方之一。

来到熟悉的购书中心3楼,我心爱的外国文学书籍就在那里,当然,3楼还有个我一直觉得很特别的“三联书店”。如果书没有换位置的话我要找的书应该就在那一片。几年没来了,发觉购书中心的书架多了不少。仔细地在外国文学的书架里找啊找。人民文学出版社,你在哪里…那些工作人员一定觉得我很奇怪,怎么这个人一边找书一边喃喃自语。我就是这样,一到书海中我就情不自禁会这样。哈!终于找到,《深谷幽城》躲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群书中,有几本,不过包装都有破损,将就地挑了本最好的。好,完成了50%,继续搜索,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的书看到不少,却一直不见我要的,转了一圈,还是没找到,只好继续兜。“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不就在那里么!《十一分钟》,找到了!不过怎么只有一本,再看看它旁边的书,也是译文的,也是一千零一本,无语……我开始汗了,难道老天爷真的要跟我开这个一点都不好笑的玩笑。我拿起那本顶多算8成新的书问服务员,得到的回答是:“只有一本了。”晴天霹雳啊!平时我买书可不买2本的,这次我要买2本的时候却只有1本,真太捉弄人了。这不是逼我一定要网上购书么。无奈!不过这就是事实。很心痛地去结帐。

接着进三联书店转了个圈,一切如旧,书店的总体布局没变。然后又去了二楼,找我的西班牙语书。嘿,原来的书架都摆满了法语、日语,我的西班牙语呢?连德语、俄语都看到了,我的西班牙语呢?!终于发现了西班牙语的书都静静地躺在了一排书架上。一眼过去还是那些老朋友,不过发现了《现代西班牙语第一册》厚了,有配套光盘,第二册也是如此。捶心啊!我4年前不应该一次性地把第一册和第二册都买了,呜呜呜~~~ 看到了一套很厚很大的《堂吉诃德》,要400多元,我小声惊呼了一下,结果就引来了个服务员,她探头看了我一眼,然后走了:P发现了本《街头西班牙语-俚语》好像很好玩的样子,拿起来翻了一下,这书呢对初学者来说实在高深,那些单词都不是一般的容易。发现了个我5年前就听到却一直不十分确定其意思的西语单词——enano(dwarf,矮子)。在哪里听过这单词的?ArmandoBetty去卡塔赫纳后在酒吧里发酒疯寻死的时候对一个十分壮实、手臂有纹身的平头恶人说的。简而言之就是我第一次接触西班牙语原声肥皂剧时遇到的。突然重逢,感到莫名的亲切。尽管如此,还是没买那书,也没看价格,虽然不厚,但一定不便宜,因为配了光盘,还是网购比较划算。

好了,要买的都买了,虽然没买够,但也只能这样。算是有收获吧,因为买的都是准备送人的,必须百发百中才行。最后,在依依不舍的兴奋中回华农。

2008-03
26

佐罗==狐狸

By xrspook @ 20:32:59 归类于: 烂日记

刚刚看完伊莎贝尔·阿连德(Isabel Allende)《佐罗(一个传奇的开始)》终于从头认识了这个已经久仰多年的蒙面英雄。记得小时候的动画片里就有佐罗,一身黑衣服,是个帅哥,但却不知原来佐罗原来是兜风耳,因此要用面具来遮掩。

当JEA在一采访中说他将要演“zorro”我的第一反应是“佐罗”,不过幸好当时有语境——演的舞台剧是《小王子》,那故事中没“佐罗”,从此我就多认识了个西文单词zorro,意思是狐狸。在《小王子》中,狐狸是个很有哲理的角色。

为什么佐罗的发音和zorro一模一样呢?甚至发现二者的拼写都是一个字母不差。于是在几个月前我就对这问题很感兴趣了。误打误撞,在学校图书馆的拉美图书(其实也不算误撞,因为我经常徘徊于那个地方),里发现了《佐罗(一个传奇的开始)》。读到主角Diego和Bernardo要到森林里接受印第安的传统考验,而Diego(未来的Zorro)的守护神又是狐狸时,我总算明白了。的确,佐罗===狐狸,因为大英雄的守护神是狐狸,而他的很多作风正好反应了狐狸的诸多习性,比如说聪明、机智、灵活、夜间活动等等。Diego,或者说Zorro在维护正义时表现的风格恰是狐狸。

《佐罗(一个传奇的开始)》揭示了佐罗的身世之迷。佐罗,不是一个纯种白人,他父亲是西班牙士兵,外公是西班牙殖民者,但外婆是土著印第安人,而他的母亲更是厉害,是狼女(小时候落在森林被狼抚养大),曾是印第安叛乱的首领。佐罗不像动画片里那样是个风流帅哥,相反,他的初恋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最后反而跟一海盗结婚,而他的第一、二个老婆婚后都很快去世了。就像命中注定一般,狐狸只能孤独一辈子,挺悲情。不过呢,在其它方面那小子还是挺走运的,他天姿聪颖,很多事都能逢凶化吉,好命,经典的英雄命。

最后,罗嗦一句,佐罗==狐狸,记住了!

2008-02
25

JS,志在必得

By xrspook @ 21:57:21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星期,看准图书馆开门就马上去还了春节看得我很郁闷的几本拉美男作家的小说,然后借了批女作家的——《佐罗》《天空的皮肤》《大眼睛的女人们》。同时,也借了3本JavaScript的教程。一本留在了实验室的抽屉里,是外国翻译版的,叫做《JavaScript权威指南》,全书1000多页,一本是实例,留在了宿舍,带了一本回家,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叫做《边用边学JavaScript》。就如去年为编写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的计算软件一样攻陷VB一样,今年我也要快速攻下JavaScript的这桥头堡。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外国人和中国人写的书距离差那么远。外国人写得很详细,而且作者对能数得出来的编程软件都了如指掌,在书中经常穿插JS和C/C++/Java等的区别,感觉就是很pro!对C算是比较了解吧,因此在很多理解上都十分顺畅。相对来说JS和C/C++/Java相比宽松很多,从紧到松很容易过度。对于那些不曾接触程序语言的人,可能会觉得中国人写的书来得实际一点,个人觉得稍有基础的人看外国翻译作品启发会更多,人家全书的编写真的很有条理,巨细无遗,从字里行间你就能看出作者对JS的历史和规则是多么的熟悉,边看边由衷的佩服啊!但高人写书也会有高人的特点,你可能根本看不懂高人在写什么,我呢,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东西就处在懂与不懂之间,和中国人写的那些一看就完全明白有天渊之别。

为什么要恨下心学JS呢?BlogBus!BlogBus的新模板系统很多人都说限制很多,没有旧模板系统那么宽松、人性化,很多东西都不能直接控制,要实现个性化似乎就必须用一些JS来控制了。于是,逼上梁山,我得学JS了。很早以前就有学这的意思,但一直都没有实施,这次算是个很好的契机。世界不断向前,就如当初BlogBus的后台从旧的转到新的,然后在多次改版之后旧后台的链接永远消失一样,既然她现在出了新的模板系统,真的怕某一天那个“旧模板系统”的链接也消失了。坐以待毙不是好方法,必须与时俱进。BlogBus实在太伟大了,自己的网页知识、CSS都是从这里学的,或者说都是从这里逼出来的。她非可视化的旧模板编辑系统(只有代码)让我成熟不少。呵呵,要我甘心只使用系统模板?不行!

JS,我已经盯上你了,哼哼,你死定了^-^

2008-02
13

畸形恋爱Ⅰ(小说篇)

By xrspook @ 23:20:21 归类于: 烂日记

男女副本这个春节假期看了几本关于男女的书——米兰·昆德拉[捷克]的《无知》保罗·科埃略[巴西]的《魔鬼与普里姆小姐》阿吉尼斯[阿根廷]的《亵渎爱情》以及托马斯·埃洛伊[阿根廷]的《蜂王飞翔》。全部都是从学校图书馆借回来的,而后3本则都是从同一个书架(拉美文学类)抽出。在图书馆的藏书中,拉美女作家和男作家作品的比例大概是4:6,放假前就先挑了男作家的,之后再集中看女作家的。这些男女作家之前我都不晓得,但几本书下来我似乎领悟到一点道道。

《亵渎爱情》和《蜂王飞翔》我都感觉到强烈的大男子主义,男主角都是五六十岁,都是事业有成的人,有婚姻,有孩子,但对自己的原配老婆都不满意,而喜欢漂亮的年轻女子。为了小妹妹放弃家庭,抛弃事业,简直成了行尸走肉,发疯时智商低于10。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遇到老伯伯喜欢小妹妹的故事了,而老伯伯们又通常都很有钱,于是很有势(钱与势相辅相成,有钱就能买势,有势别人就会送钱),不明白为什么在拉美作品里老是会出现这种怪异现象,大概在这些当代拉美作家眼中,这些就是最刺痛他们的,他们必须得反映、需要讽刺的吧。不单小说如此,其它媒体如电视剧也一样,开始的时候我真不惯这些非正常现象,但人家的社会就是如此,你又能怎样,文化差异嘛,接受事实吧。

老伯伯和小妹妹,前者的年龄起码是后者的2倍,都可以左后者的爸爸了,二者却绞在了一起。就我看来,伯伯们临老入花丛主要责任不在妻子,是他们很强的占有欲和由于权力大而具有的不服输“年轻感”造成的。在他人的眼中老伯伯们可是有理想模范的家庭哦,不过他们并不满足,反而感到无边的厌倦。相比之下,他们的原配妻子都很规矩善良,认认真真相夫教子,一心一意,有女人特有的过分紧张,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和丈夫好。老伯伯们看中的小妹妹呢?妙龄、有才华、有思想,十分有个性,胸怀大志,敢于在当权者都为男性的领域杀出条血路。她们难道真的喜欢老伯伯?非也!通常是被迫无奈,根本谈不上爱,有人开始时觉得的是凑合,还可以,但后来都只剩下厌恶。所以,故事的最终结果都是老少必须分开,就像爸爸和女儿永远不能结合一样,没有好结果(某些电视剧故事除外)。这让我想到了杨振宁和广外的那个女学生,哎~~~ 不过书中的小妹妹并不像很多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愿意嫁给快死的老头的女孩那样是为了谋家产,小妹妹们甚至没想过要主动接近老头,也从来没妄想过和老头在一起能有多少好处,所以最终她们都能果断作出离开老伯伯的决定。

那两本书看得我很愤慨,但又不得不接受如此的事实。敢怒敢言,却无法改变书中情节。

临老入花丛,如果说真能结合到一起,一定只是假想,就像水和油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之下,永远不能混在一起,最终只会空欢喜,甚至悲剧收场。

2008-01
6

读罢“时间”和“巧克力”

By xrspook @ 21:10:58 归类于: 烂日记

之前基本没看过女作家的作品,但这段时间连续读了两本,居然都是出自北美作家之手——《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美国)和《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墨西哥)。前者看了我一个星期后,者只花费了不到两天。十分喜欢前者,它有女作家的细腻也有男作家的大气,那种穿越时间的把戏不是谁都能玩得好的。相比之下后者好像只是个比较神怪的爱情故事而已。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很早之前就想拥有,特别当sunfruitfish试过觉得好看后。看书的时候我没有偷看结局,但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最终男主角要先离开人世了,真的不想接受那个事实,一直让我挣扎着。虽然在亨利离开人世后作者仍旧写了些亨利之前在时间旅行中相遇女儿的快乐时光,但我仍旧觉得夫妻分离、父女分离很痛很痛!亨利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因车祸而离去,她的女儿在5岁的时候爸爸也走了,不幸!全书创造了2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亨利还是小男孩时他的一家三口,妈妈是著名歌唱家,爸爸是著名小提琴手,他们的简直就是超级模范的幸福家庭;亨利成为丈夫后的一家三口,搞艺术的妻子,活泼可爱的女儿,他们一定可以很快乐幸福的!但……

时间旅行是很多动画片、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话题,最经典的要数《多啦A梦》的随意门和时光机,但亨利的时光旅行却让我对这种穿越虫洞超自然的能力望而生畏。能到过去和未来又有什么意义,你无法改变,过去改变了你就不是你了,未来改变了,那个未来就不再属于你。能时间旅行就意味着人掉进了永恒的剧本中,一切都被确定下来,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能起作用,你可以觉得那超能力很眩,但我觉得那很惊恐。中年的亨利通过时间旅行认识了还是儿童的克莱尔,这位中年人陪伴克莱尔度过了奇妙的童年,在那些日子里亨利来了又去,克莱尔简直就像盼电视剧那样数着时间表等待她未来丈夫的裸体出现。直到克莱尔20岁她才在真实生活中找到了28岁的亨利,他们很快结婚却问题重重,克莱尔似乎可以和亨利朝夕相对了,但她依旧不知道这位患错时症的丈夫到底下一秒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们的真实婚姻只维持了15年,因为亨利43岁就去世了,到底怎么死,书中没有明确写出,但原因不言而喻,他死在时间旅行到1977年的事故中。于是,克莱尔陷入了长久的孤独,虽然她知道她能活到82岁,而且在那年仍能和亨利见上一面。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很坚强,她选择用乐观面对一切。和我们一向认识女性柔弱的一面不同,克莱尔表现了当今女性刚强坚韧不屈优秀的一面。

相比之下《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就显得挺稚嫩。之所以有强烈欲望要买这书完全是因为我要证明这并不象宣传所说,它是“美食版的《百年孤独》”。那些评论家都太天真了,怎么能把拉美的某些夸张神怪描写就和魔幻现实主义代表的《百年孤独》扯上关系呢!这书是朱景冬翻译的,本人并不怎么喜欢他的翻译,但偏偏很多西语作品翻译都出自他之手,无奈啊~~~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描述了个很封闭、传统的母系家族。他们有着荒谬的法则——最小的女儿必须侍奉母亲直到她老人家去世后才能结婚。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情侣相爱却不能结合的故事。正如一些评论所说,书中男性的描写还需改进,就我的认识而言,拉美诸国有着很浓重的大男子主义风气,而在这作品中“话事者”却都是女性,比如说:艾莱娜妈妈——一家之主,掌控一切;赫特鲁迪丝——一军之长,军队的将军,挺让我吃惊的。故事从厨房展开,那是女性“话事”的神圣之地,女人在那里创造了一个个美食奇迹。爱情故事和菜谱一同展开,全书12章,每章开头都是一个菜谱,第六章(讲的是火柴制作)除外,结构挺特别。但我没什么厨房细胞,所以呢……

下面,谈谈我对《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两个细处的看法:

1. 第七章:蒂塔喝了琴恰为她做的牛尾汤激动得哭了,眼泪很多,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布朗看到一条小溪顺着楼梯往下流,惊慌不安。当他明白那是蒂塔流的眼泪时……”这让我马上联想到《百年孤独》同样是第七章的这个情节“她(乌苏娜)朝着血液留来的方向往回走,想弄清楚血是从哪儿来的,她穿过库房,经过秋海棠长廊,过了饭厅和客厅,沿着街道一直前进,然后往右拐,再向左拐,到了土耳其人街;她一直没有发觉,她是系着围裙、穿着拖鞋走过市镇的;然后她到了市镇广场,走进她从来没有来过的房子,推开卧室的门,一般火药味呛得她喘不过气来;接着,她瞧见了趴在地板上的儿子,身体压着他已脱掉的长筒皮靴;而且她还看见,已经停止流动的一股血,是从他的右耳开始的。”一个是流泪一个是流血,都用了夸张的描写,不过后者更神奇罢了。

2. 第十章:当佩德罗成大火烧身以后,蒂塔以超快速度到达他身边,出现这情节“佩德罗一边呻吟一边第一次当着众人用‘你’对蒂塔叫……”。相信对西班牙语不熟悉的人都不会知道“你”(tú)和“您”(usted)的区别。在拉美国家,通常只用“您”称呼对方,只有对很亲的长辈或者情人才会用“你”。对于懂西语的人,这理所当然、毋庸置疑,但所有读者都懂这个法则吗?既然译者用“”把“你”字引起来了,为何不做解释呢?很多人大概会莫名其妙,随便一扫而过而错过了姐夫佩德罗用“你”称呼蒂塔的玄妙。一个好的外语作品要得到他国的认可必须要有好的翻译协助,而让朱景冬这位著名的西语学者对该书翻译我不喜欢。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只是在读男作家的作品,这段读女作家的经历让我视野又开拓了不少,毕竟这个世界需要阴阳调和嘛,呵呵:)我已能从某些动作的描写分辨出作者是男是女了,哈!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