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
25

无奈的死循环

By xrspook @ 22:28:33 归类于: 烂日记

第一次听Craig David的Johnny的时候注意到一句歌词“Caught a catch at 22”,误打误撞知道了一个词叫做“catch-22”(wiki信息1wiki信息2),然后,知道了创造出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词语的人,Joseph Heller,一个把黑色幽默传递给大家的又一巨人。

很傻地买了一次《得过且过》和一次《第二十三条军规》(其实两本书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一个是平装,一个是精装)以后,终于在北京路步行街新开不久的联合书店买到了传说中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而且这个译林版本沿用了英文原版的封面图片,搞笑中却无奈,有种逃不出命运束缚的味道(见上图)。算是一个即便内容翻译得不咋地,但封面都能赢得不少分的版本。现在已经很难在网点里买到译林版本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了,这书肯定卖得很好,但可能因为种种压力,出版社不敢光明正大地再次印刷了。

啥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东西主角约塞连压根就知道它不存在,是糊弄人的,但所有人都只能不得不在它的淫威下战战兢兢无可奈何。catch-22是一个死循环,你要结束循环就不得不接受开始循环的条件,让人不是一般的抓。

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以一个人名开头,最后一章的人是主角——约塞连。以人名开头并不意味着整章就必须围绕某人展开,或许有侧重,但也有可能题目那人完全只是从第三者的口中传出,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个秘密。42个人名啊!而且都被翻译成中文,看得我云里雾里,至今都没记住几个,看到10个以后前面的就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因为叙述他们的不是连贯的故事,但故事与故事又或许有所牵连,有可能是当事人自叙,也有可能是他人旁述,如果没有一般的耐心和决心,你不可能因为这本书前半部分带给你的吸引力而坚持到最后的精彩点。

主角,约塞连,一个貌似玩世不恭的人,他由始至终唯一的目标就是在这场对他个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的战争中保住性命安全回国。这种心态再正常不过了,但由于上司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飞行任务的次数,他的目标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被摧毁。当他最要好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踪或牺牲的后,他算是崩溃了,他彻底疯了。战友知道他没疯,他们在观望,他们希望他能打破常规跳出循环,那么他们也能得到解脱,但他们从不敢和他站在同一阵线上,因为他是个疯子。约塞连的疯狂行让他一直成为领导的眼中钉,领导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心惊肉跳,恨不得把他干掉,但要无缘无故消灭他又不是那么简单。

约塞连无奈,战友无奈,领导也无奈。

米洛,一个管后勤的,但由他一手操控的M&M辛迪加联合体让人感到毛骨悚然。通过把东西从这里购进那里卖出,以军队的资源为基础,不断地变卖,从而赚取巨额利润。他赚自己人的钱,也赚敌人的钱,在生意经里根本无所谓朋友敌人。他唯利是图,绝对让你O嘴不已,但那不就是现实血淋淋的反映么?想想那些跨行业跨国界的垄断企业。米勒创造的死循环把他自己吞噬了,也把全世界所有人都吞噬了。

个人觉得全书最精彩的是结尾部分的三段描述:

一、约塞连去罗马把内特利的死讯告诉内特利的女人后被她追杀,那女人像鬼魂一样老是跟着他,能手握利刀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这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这是恐惧的象征,是死循环、战争悲剧、社会悲剧、伦理悲剧等造成的恐惧, 那种害怕无时不缠绕着约塞连,缠绕着所有人。

二、约塞连偷偷逃出军队,晚上独自走在战乱的罗马街头。那段描述简直是地狱写照!因为它不单是一般的写景写人,而是把主角的心理也写进去了,写出了他是怎么看待眼前的种种。那一刻,那个疯子显得特别有情有义,但又无可奈何,面对如此现状他无能为力。在疯狂的世道里,他除了继续装B就别无它法了。

三、约塞连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飞机被击中,他抢救中弹重伤的战友斯诺登。其中血淋淋的描述绝对是极度恐怖级的。约塞连发现斯诺登大腿上有个很大的伤口,他开始很害怕,但也硬着头皮克服恐惧装作专业地包扎战友。当他以为自己已经完美地完成任务的时候,最后时刻,他才发现原来战友的致命伤在防弹衣里,三英寸多长的弹片穿透了战友的身体,在防弹衣被打开的那一刹那,内脏都涌了出来。战友死了,约塞连被吓傻了……临死前斯诺登一直在说;“我冷,我冷。”而约塞连只能一直机械式地回答:“好啦,好啦。”面对这个,任何人都不能怎样。

作者巧妙地在最后给读者连放N个重磅炸弹,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社会的死循环里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即便你觉得你自己已经超我了。

2010-05
2

城里城外

By xrspook @ 22:56:06 归类于: 烂日记

《围城》看完了,给了我淡淡的忧伤慨叹。如果中学或大学的时候就看的话,或许我会成为那种dark and twisty的人,根本无所谓梦想或奋斗了,幸好,当时没有接触如此现实的作品。

说到方鸿渐,马上就想到了陈道明,还记得从前看过电视版《围城》的几个镜头,看不下去,觉得那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整本书看下来,原来是这么对味的。看着方鸿渐从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儿金光闪闪地留学归来,然后每天主业是泡妞,副业是到银行客串,感觉还真是有那么一回事,从前如此,现在也应该有不少。由于时局动荡,从上海到三闾大学的路上历尽艰辛,钱的问题,人的问题,感觉很真实,那些挤车住店的情节简直让人笑翻了,但的确,就如此。到校以后本来以为很值得敬重的校长高松年,简直有点让人觉得发指,学校里,到处是明争暗斗、挑拨离间。在外如此,以为回到家会好一点,结果更糟,家里人的冷嘲热讽比外人更厉害,互相嫌弃、互相看不起……

就拿方鸿渐和孙柔嘉来说吧,结婚前两人都好像互相隐瞒着什么,起码从读者的角度看来孙小姐还是个不错的对象,但结婚后呢?只能用瞠目结舌来形容了,女王本质表露无遗。难道女人都会变成这样?还有就是若未来丈夫正如方鸿渐那样,那该怎么办?每天都吵架不得安宁,最后还发展到打架。到处都在宣扬结婚是多么快乐幸福,看过《围城》后,大概会有点害怕了吧。两人吵架中有段说到,方鸿渐骂孙柔嘉靠家庭,孙柔嘉骂方鸿渐靠朋友。很现实,很残酷。社会,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没有关系都似乎寸步难行。很黑很黑的幽默啊~~~

我们总认为别人的比自己的好,但当自己身历其境,才发现,其实从前也不算太糟。正是那句经典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工作如此,结婚如此,过日子更是如此。

2010-04
26

围了一半

By xrspook @ 21:37:32 归类于: 烂日记

钱老的《围城》看了一半,发觉越来越喜欢他老人家的写作风格了。今天才知道韩寒是他的粉,但怎么说呢,觉得后者非常有舞文弄墨之嫌,但钱老则让我有很折服的感觉。他的《围城》里有白话、古文、英文、法文、德文,在嬉笑怒骂中讲述我本不怎么喜欢的那个年代的故事,却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我只看到他们刚到那个传说中的大学,但之前的回国、还乡、追女仔、跋涉上任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中国近代的作家,我没见过可以写得那么深刻且直白的,不得不说,钱老很“大胆”而且见识非常的广博。为啥我通常不看国内的文学?因为大都让我感到异常的郁闷,不是在喊口号就是在哼哼,要不就在说一些让人异常郁闷的东西。生活或许很悲情,但总该有让你激越的地方吧。自己纠结就算了,还要把纠结扩大化,把身边人向纠结引导,这有异于逼别人吸毒么?

不知能不能用黑色幽默来描述《围城》呢?多少有点吧。

摇晃中,很少作品能让我忍俊不禁了,但《围城》却可以,强!

2010-04
10

开看围城

By xrspook @ 22:59:24 归类于: 烂日记

多年以前高中老师力赞钱钟书,于是就买了本《围城》,但放在书柜上,从二楼升到了四楼,仍旧原封不动,大概有4年以上了吧。因为听说《围城》很隐晦难懂,于是一直没看。近来,神经了,昨晚拿来研究了一下,嘿,感觉还好,有点喜欢钱大人的笔风。原来没有想象中的难咽嘛。

好长一段时间都在看翻译的作品,仿佛我的中文就是靠看人家的译文学回来的。于是当我也去翻译的外文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说能驾驭的中文有限,真是郁闷透顶。不过呢,也没多大关系,因为专业上的英语总是让人看着舒服,虽然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合成词,但总能猜出个大概,接下来就是乱套的交流用语了,交流嘛,其实非语言也行,所以,现在是一个很慵懒的状态。

今天又对Color3进行了修改,发现无论我多么费劲都无法摆脱用相对定位让.me在IE<7下正常,于是放弃了,非常狠地用了绝对定位,真是可恶,非逼我用绝招不可。不过,如果什么都可以用相对定位解决的话,绝对定位就不复存在了,显然,有时绝对定位还是有它的用处的,虽然那样做很笨。新发现一个IE8的怪异现象,IE6、8都不曾见识,IE5.5、8倒是看到了,真不是一般的诡异。觉得网站测试就是要戴N种有色眼睛从四面八方看网页,金睛火眼,而且还得锲而不舍地做到吹毛求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力活。

今晚呢,不折腾了,落了好多集的UB,补补课先。

2010-02
20

哭笑不得

By xrspook @ 23:00:21 归类于: 烂日记

大概6年前,我怎么都搞不懂“黑色幽默”到底是什么东西,但JEA的文章里好像老喜欢提到这个词,很纠结,非常无可奈何。带着疑问,我看了黑色幽默大师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一九八四》,愤慨有了,但还是有点模糊。

之前,囫囵吞枣地看过约瑟夫·海勒的《得过且过》(浙江文艺出版社)看到一半看不下去。现在,我又看他的《第二十三条军规》,呆了,原来我买了相同的书,一本是平装,一本是精装!他们的英文原书都叫做“Catch as Catch Can”,无语了。第二次看,却让我咀嚼出些味道来,或许当时我太激进太不成熟了,所以没读透,没读懂。

引用两段很经典的话,你马上会懂黑色幽默是什么。

选自:《第二十三条军规——约塞连的生活》(Catch as Catch can)P131-132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

棒球被称为伟大的美国式消遣,在一个被称作内野的正方形球场内进行。棒球是一种极具爱国心和尊奉道德准则的运动。打棒球需要一个球拍,一根球棒,四个垒,十七个人,外加约塞连。他们被分成两组人,一组九人,另一组八人,外加约塞连。其目标是用球棒将球击中,并且比另外一队人绕着四个垒组成的正方形场地多跑几圈。在约塞连看来,这有点儿可笑,因为他们争取的只是赢球的兴奋感。而当他们确实赢球时所赢得的也只不过是赢球的兴奋感罢了。

他们赢来的只是比另外一队人绕着四个垒构成的方形场地多跑了几圈而已。要说费这么大力气的运动还有什么更多意义的话,约塞连想不出来。当他向他的队友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们回答说,获胜就是证明你比其他人更棒。当他问“更棒在哪里”时,答案居然是“棒就棒在你们绕着一簇垒奔跑时,表现得更出色”。约塞连就是搞不懂这一点,而约塞连的队友也搞不懂约塞连。

……

大笑吧,很逗,但再想一想,我们原来那么纠结!这就是黑色幽默,让你哭笑不得!!!!经典之作《一九八四》,看到里面那个社会,那些人的行为,你简直要抱着肚子笑得直不起来,但再想一想,21世纪我们的当代国情,你会感到异常的寒,这就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如果累积不到一定的社会阅历,你未必能感知。

幽默是好的,感知力强是好的,但若你能清楚地意识到黑色幽默的存在,那么就如那个经典的词catch-22一样,哭笑不得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