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
15

老了

By xrspook @ 9:13:02 归类于: 烂日记

洗手的时候抬头看镜子,我突然间发现了自己的白头发,而且还不止一根。白头发这种东西在我剪头发的时候剪头发的师傅已经看到过,也已经帮我拔掉了,但实际上我个人觉得拔不拔都无所谓,因为如果偶尔只是一两条的话,拔了它还是会长出来的。如果一堆都是白的,把它拔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是那种不会选择去染发的人。现在我还没到37岁,却发现了自己头上的白头发。可能黑色显瘦,白色而且是数量不多,偶尔一根会让你产生那头发很粗的错觉。我不知道我的同龄人有没有白头发,但我记得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我的某个男同学的头发就是半黑半白的,谁也说不准到底是什么原因。当白头发这个东西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突然会觉得原来我已经不再年轻。我妈是37岁的时候把我生下的,现在我也已经快37岁了。也就只有当我到达了这个年龄以后,我才觉得自己的人生和我见过的人生总算是接上了。自我有记忆开始,爸妈就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我不知道二三十岁的爸妈到底是怎样的,因为在我身边,无论是我的父母还是我的亲戚,都没有那么年轻的存在,尤其是在我小的时候。后来的确有了那些年龄的人,但通常那些都是我的表姐表哥之类的。当他们二三十岁的时候,我也已经十几二十。晚婚晚育的孩子,所见的世界跟那些相对来说大众生育年龄出生的孩子比起来,我们的世界不一样。虽然其实四五十岁的人精力还很旺盛,什么都能干,但是那跟二三十岁青春活力的人相比,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当我经历二三十岁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样的大人应该是怎样的。唯一我接触的最多在那个年龄的,只有我的老师。老师归老师,虽然见面时间很多,但那只是在某个专业的领域,跟家人跟朋友不是一回事,你没办法了解老师课余时间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当时的我也没有那个八卦的心去了解那些东西。

晚婚晚育的孩子相对于同龄人来说会更早的经历生老病死。因为从他们懂事开始,父母已经是半百的人,更长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类的,有些甚至已经去世了,或者离去世没多少年了。我对爷爷奶奶可以说完全没有记忆。我和爷爷从来没有交集,我和奶奶的交集是在我有确切记忆之前的。但我运气好,相对而言我的外公外婆都挺长寿,但就是因为他们长寿,我们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当他们离开的时候那种感觉太不好受了。我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在我法定退休年龄之前,我的父母也会逐渐离世。到那个时候头,发花白,甚至头发全白的中老年人得称呼为孤寡老人。我的人生轨迹不过是从单位的宿舍转变为广州的某个老人院。这个轨迹挺奇怪的,高中之前我都住家里,大学以后住大学宿舍,工作以后是单位的宿舍,退休以后是广州的老人宿舍。

家是什么?家这个东西在外婆离世以后,我觉得好像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现在我们一家三口还齐齐整整,但是这个家跟之前我一直都很骄傲、觉得很让人羡慕的那个有区别。

2022-09
14

有天才的怪

By xrspook @ 8:53:52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自己是那种正在看什么,不自觉之间就会模仿什么的人,比如说近期我脑子里只有麦家的小说,所以当我写自己的blog的时候,也不自觉的会用上那种风格,我也说不准那是不是麦家的风格,反正就是某种思维模式或者表达方式,不自觉之中就会用上了那种套路。所以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当我读的书比较多的时候,无论是写东西还是说话,感觉都会有底气一点,当我长时间不进行阅读,无论是写还是说我都会觉得有难度。这种难度还不仅仅是内容匮乏,还包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用什么方式反映出来,虽然说这个东西理论上在非正式场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条件反射,只是个人风格的表现,但实际上有时候你越不写越不说,你就越不会写和说。估计我爸就是那么一种人,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不说话,所以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那种感觉怪怪的。我一定程度上也有这种毛病,所以有人会觉得我开口就会把他们得罪了。但是有种情况例外,当我完全专注在某个问题上,而那又是一个专业的问题,在那种场合我是不会犯错的,别人也不会觉得我故意刁难他们。越是普通无所谓的场合对我来说越容易出毛病。

连续看麦家的小说,天才是无论如何跑不掉的主题。《解密》、《暗算》和《风声》里都有个天才。或者那些神乎其神的人,必须只能是天才。我比较奇葩,我先看的是《风声》,然后才到《解密》和《暗算》。《解密》的天才,那实在太厉害了。现在《暗算》我只看到瞎子阿炳的故事,阿炳的天才跟《解密》的天才个人感觉差别不是太明显,但是李玲玉的天才跟这两个的天才却有明显的区别。显然女天才更全面,虽然拿天才部分直接相比较,她比不上金珍或者阿炳。因为一直在说天才的故事,一直都在说匪夷所思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之中,你就会拿自己跟他们比。显然我毫无天才的能力,跟天才完全沾不上边。但是天才的怪异性格,我感觉自己倒是有一些。我完全明白,作者一次又一次说,天才是在某一方面钻得很深很细,把自己拉得很长,硬度很大,但问题是几乎没有柔韧性,所以一碰就会碎。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是那种死钻的人,但是钻的程度跟天才不是一个等级的。天才遇到一个问题会非常着迷。然后用一些普通人根本想不到的方式克服困难,对普通人来说就只是在用套路。我是那种既要学习套路,但是又会遵循自己感觉的人,所以可能有时直接套用某些方式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但是我却要自己琢磨一番。在高手面前,在套路大师面前,我这叫做多余,但是我觉得在那些东西上面纠结,一定程度上是我的快乐源泉。我跟天才唯一类似的就是我的EQ,貌似也有点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只想自己解决,而不是找别人去帮我做这件事,因为我知道别人也做不了,所以只能我自己来。对天才来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我这个普通人来说,这种做法有点执拗。如果我身边都是高手,显然我不需要这般,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身边都没有高手,所以我只能成为自己的高手。

至今我依旧觉得,自己应该是躲在实验室里死钻的科学家。

2022-09
13

我想看书

By xrspook @ 11:03:27 归类于: 烂日记

近段时间一直在看麦家的书,而且是那种一旦开始就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所以实际上一天到晚我都蠢蠢欲动想看书,但我也知道我只有零碎时间,尤其是在单位的时候。如果在单位,我会放一个kindle在办公室,另外一个kindle在宿舍的床上。宿舍床上那个极少机会我会用到,因为理论上我上床的时候都太晚了,该睡觉了,办公室那个通常我只会在一天的某个时段使用,通常是上午的11点到12点之间,尤其是11点30之后,因为那意味着快到12点快吃饭了,开展什么工作肯定做不完。所以如果不是很紧急的东西,我不会选择在那个时候开始,当然,如果之前就已经在干某事的话,我也不会停下来看书,所以什么时候才能打开办公室的kindle看上一阵,完全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总的来说,其实办公室的kindle跟宿舍的kindle差不多,几率也不高。一天之中除了上午那个时点,我基本是不会打开kindle看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下午通常我都会安排一些大块头的工作,一旦开始就完全停不下来,根本没有上班下班之分。有些时候在下班之前我就得做准备了,比如说下班之后要去投篮的那个晚上,下午4点过后我就基本已经有点心不在焉,比如说我得先回去换身衣服,然后提前吃些饼干,还有喝水。除此以外还得准备带去的运动电解质饮料,外加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准备。如果我明知去的时候会下雨,我还得纠结什么时候去。要不要换雨鞋,换雨鞋的话还要带双鞋过去,要怎么装?通常东西带得越多我越容易落下我不应该落下的东西。比如我会忘记带钥匙,忘记戴安全帽,忘记带手表。通常忘记带钥匙我很快就会意识到,赶紧回去拿。忘记带安全帽最囧的一次是走到一半被保安叫了回来,幸好他只是把我叫了回去,而不是直接罚我200块钱。忘记在手表是因为现在带着手环,不记得带手表就很正常了。电子手表带过去纯粹只是一个计时的用途,所以没有手表的话,我会用手机。试过用手环,但显然用手环是很不靠谱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如果启用计时的功能,手环会一直亮屏。这样的话显然就很费电,所以幸好我只是在头50个罚球的时候试了一下用手环计时,发现居然全程亮屏,我当然不能在投100个三分的时候干这种事。或许你会觉得用手机计时不是很方便吗?的确是很方便的,但是如果手机外面还套了个密封袋。已经没办法屏幕指纹解锁,这就有点麻烦,而且我总是很害怕篮球会砸到手机,所以通常我会把手机用衣服和毛巾卷着放到安全帽里面,但显然,如果我把手机作为计时器,我就不可能包得这么严实。首先是因为要把手机掏出来浪费时间,其次篮球场的地面是很脏的,于是球拍几下以后也变得很脏了,可以想象,于是我的手也很脏。要用我很脏的手,打开干净的毛巾和衣服,拿出手机操作,整个过程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厌恶,所以拿那个已经用了超过10年的卡西欧电子表去做计时器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那个除了可以用来计时以外,也顺便可以看一下时间。但是如果我丢三落四的话,手表最容易被我忘掉。

去年我是为了投三分球开始练习篮球,现在我的三分球的确已经上路了,虽然还不算很稳定,但是我确信我是可以投进的。现在我唯一的目标就是远方老领导那1万个三分球的订单。实际上现在我想做的是罚球100个,三分球也100个,余下时间做些别的锻炼。

但是要完成那1万个三分球的订单,起码我得保持现在的节奏直到明年年初。

2022-09
12

耐力人生

By xrspook @ 17:58:25 归类于: 烂日记

如果说是跑步开启了我的肉体方面的耐力人生的话,我觉得小学的时候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启了我精神方面的耐力人生。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之前,我看过最长篇的东西就是安徒生童话节选里的某些故事,一个故事持续10页纸已经很了不起了。通常一个故事就两三页纸而已,但是从表哥家借回来的金庸武侠小说随便一部就是好几本书,其中一本的厚度就是我当年语文书的三倍以上厚度,一本书的页码超过300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表哥买的那些书的页数会那么多。现在看着我家自己房间书架上广州朗声版的金庸全集,感觉一套书的分量没那么夸张,大概是因为当年我还小,见识过的东西还比较少,所以冲击力比较大吧。

比如说跑个800米,在学生时代,如果得跑4分钟以上,那就意味着不合格,但现在对我来说,如果要跑步,4分钟我甚至还没把身体活动开呢,持续30分钟以上是很正常的,持续一个小时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当年800米就已经定义为长跑。800米就像我小学时代看的那些10页纸的安徒生童话故事,而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长跑对我来说就像是金庸的长篇武侠小说。长跑这个习惯是在我成年以后,准确来说是在我接近28岁的时候才开启的,但是我精神上的耐力人生在我10岁左右就已经开启了。克服那个以后以后长篇再也不是一个问题,但你觉得你能啃下比牛津高阶字典还要厚的小说以后,你会觉得那堆教材的厚度也没什么,但实际上小说跟教材有很大区别。比如教材里的一个公式一句话实际上暗含了非常多东西,你得把那记住背下来,然后又会引申出更多东西,所以可能教材只有薄薄的一本,但是要理解透彻其中的东西,得要教材几倍那么厚的知识支持。所以实际上学生时代的教材总的来说都不太厚,尤其是大学之前的,但与教材配套的那些教辅产品往往块头都很大。要把一本书从薄读到后,估计大概就是那样了。最高的境界是把那本厚的书重新提炼出简洁的思维导图。我的学生时代还没有思维导图这个东西,但如果当年就已经有这个的话,估计很多玩意我就不需要记忆得那么痛苦了。

正如说长跑开启了我运动人生的无限可能,武侠小说就意味着开启了我读书人生的无限可能。在那之前我很讨厌读书,我家没有杂志,读者意林之类的都没有,也没有故事会。所以我该读些什么呢?显然我非常讨厌看作文集,但是我妈却觉得我必须得看那些,还给我买了不少。但是我对那些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厌恶。后来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不讨厌阅读,我只是不喜欢读作文集,读那些貌似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我更喜欢看成人的东西。比如说在那个年代,成人们又或者是青年们都非常喜欢看的武侠小说。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认识了马尔克斯,所以我把他几乎能看到能买到的书都买了回来。通常我会把一个作者的书都买全,但实际上当你把一个人的书看多了以后,就想换个口味。这个换口味的想法,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袭来,所以我经常会买好了一堆书,但是就只是放在那里,因为我又有了新的爱好。

我是喜欢阅读的,问题只是我能不能遇到我喜欢的作者和我喜欢的那本书。

2022-09
11

慢过程

By xrspook @ 20:25:45 归类于: 烂日记

我感觉多年以来的跑步习惯,让我对距离这个东西有了跟普通人不太一样的看法。当然这个跑步还不仅仅是普通的跑步,不是学生时代的那个要死要活的800米,也不是50米的冲刺,而是持续时间以小时计算的长距离跑步。因为我知道自己曾经有连续跑两个半小时的能力,所以当我无论做什么运动,只要这个持续时间低于这个程度,我就觉得那是可以接受的。对之前的我来说,连续运动一个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如果运动持续时间超过一个小时,我就得准备一些东西,比如说水分,也比如说之前先吃点东西,不能空腹,同时也不能吃太饱,如果吃完饭以后,至少得歇一个小时甚至以上。之前的那些经历让我有了这些习惯,也让我清楚明白到自己身体的各种状况,到底什么时候我可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之后会有什么后果。虽然运动的时候我可以忍,可能我全部都能忍下来,但其实往后的很多的麻烦我已经能预计到,虽然可能不太准确。

如果人具有长时间持续高强度运动的能力以后,他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哪怕不正在做那些运动,他也可以把自己生活的可能性扩大。对其他人来说,2公里的距离,有人会选择打车,有人会选择坐公交车,有人会选择踩共享单车,但对我来说,如果我不是很赶时间,我一定只会选择走路。因为正常情况下2公里的距离大概也就不到半个小时的事情而已。也正是因为我有这种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行为习惯,所以我觉得他们那些打车的行为完全是不可接受的,而他们觉得我直接用走路的方式去实现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其实即便之前我没有变态的运动习惯,我一直以来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上学的时候就得这样。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一直都这样。2公里的距离仅仅只是我用其他交通方式进行了一段以后余下的那些距离,只能用11路车完成。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对他们来说,如果是学生时代,父母直接把他的人从家里送到学校,然后再从学校接回家里,哪怕是要去上什么兴趣班,又或者进行什么娱乐活动,全部都是目的地点对点。现在如果家长不在身边,只能靠自己,那么这个点对点很自然就是打车。以前可能只有的士,现在有了网约车这个选择。从小学开始,要去上奥数,要去上英语中心,从来都是我跟同学坐公交,然后外加步行实现。的确有些同学去这些地方都是家长接送,但我们没有那种命,如果我们要去,就得靠我们自己。家长除了给我们车费以外,没有更多的助力了。从那时开始,一定程度上,家长就是以这种方式让我们独立。要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我们会规划公交车的路线,也会规划步行路线。虽然实际上小学的时候,可能那条路线是家长设定好的,我们去执行,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是线路的定制还是执行都完全由我自己做决定。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是一个兴趣点,可以让我兴奋。有些人重复跑同一条路线会觉得很沉闷,但是我却可以一直都跑同一条路线,在那条路线上感觉出不一样东西。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两次,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观点,当我体会到这个的时候,实际上我没有学过哲学,是生活让我体会到了这个。

我喜欢享受不一样的上路,所以当你用某个直接的交通工具取代了这些以后,我感觉无法接受,于是这就奠定了我是个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的人。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