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
14

又要隔离

By xrspook @ 15:53:12 归类于: 烂日记

当疫情又开始紧张,我不得不又开始一天到晚就只是在那里睡觉,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在家里睡觉是因为无论去哪里好像都不大合适,在单位之所以也这样,是因为通常来说这意味着又被困在宿舍里被隔离了。比如说这一周在没回去之前就已经被告知返莞以后要先进行三天两检,然后才可以正常上班,也就是星期一回去,到报告出来最早也得星期四才开始上班。所以说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待遇呢,行程卡上东莞一直是带星的,在广州,对东莞中风险以外地区的人员,回去只需要去街道报备甚至不报备也不会怎么样。如果去报备就给你开一张单,让你去做一次核酸检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是从广州回东莞,即便我们不是从中风险地区回去也依然要进行三天两检的隔离,而且核酸检测是自费的。所以这个就很神奇且很不对等了不是吗?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做这种跨市的操作,根本没有这种烦恼,但是在过去两年里,我们一直在经历这种东西。从麻涌去广州,如果麻涌有了新冠确诊,在广州的时候你会收到中国移动的短信要你进行三天两检,但实际上现在我们已经很少收到那种短信了,取而代之的是如果你真的在某个地方跟确诊的人员有可能有空间上的交集,你的健康码会直接变黄,你会收到通知你健康码变黄的短信。很少有我是绿的,但是我收到短信,我依然要去做核酸的这种事了。

因为我就是那种经常两个城市两边跑的人,所以这种不同城市不同待遇经常会在我身上发生。除了感觉很无奈,除了感觉很麻烦以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就是回家的代价。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不过是回个家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记得去年当我们收到短信要求要三天两检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在广州,进行三天两检再回去,而现在就直接变成了返莞以后再进行三天两检,东莞不承认你在外面的隔离,他们必须确保你到达东莞后是没事的。两次检测都必须在东莞完成,当你到达东莞的那一刻,三天两检才算开始。

如果是在广州我要进行核酸检测的话,步行15分钟之内只有几个检测点,虽然那些不是24小时的,但是,在麻涌,即便他们要进行大规模,即便离我最近的那个村就有检测点,那也是15分钟的车程。而如果整个麻涌都没有临时检测点,只能去水乡医院的话,那更加是大半个小时的车程。所以如果就核酸检验便利性来说,我更喜欢在广州完成,因为如果要在麻涌完成这个的话。不跟别人一起去,根本没办法做到。于是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城市的人反而更需要汽车,但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如果要在城市里活动,汽车是多余的。

这很烦,所以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直接不去想。

2022-02
28

跨城之痛

By xrspook @ 14:37:34 归类于: 烂日记

东莞炸雷与我有关,广州炸雷也与我有关,无论是哪边炸雷,最终结果都是当我到另一边的时候,就要被各种重点关照。其实无论是东莞还是广州,都是千万人级别的城市,超大型的存在。即便只是某一个地区出现状况,而我又从来没有在那个区域出现过,但依然会被关照。的确被关照是好事,但是过分关照就变成了神经紧张。现在这种事一再的发生。几乎可以这么说,每个月都在发生,自从奥密克戎开始占主导地位以来一直这样。

如果我住在广州,也在广州上班,广州的某个区出现了疫情,那个区域要进行紧急处理,但是我并不在那个区范围内,我的一切生活正常。我不需要报备,也不需要做核酸。虽然我在广州活动,虽然我的行程卡上是带星的。但是如果我要从广州去东莞,东莞那边可能会要求我要有48小时之内的核酸阴性证明才能入莞,到达东莞以后48小时之内要再测一次核酸,哪怕实际上广州和东莞就仅仅隔了一条东江河而已。河的这边和河的那边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东江河的那边是东莞,东莞的行程卡上不带星,但是东江河的这边黄埔开发区有星,虽然某个发生疫情的广州地区可能离那里也很远。这是一个很神奇的设定,广州跟东莞真的差了那么远吗?

对那些需要通行于两个城市的人来说这很烦恼。比如说那些住在广州,在东莞工作,又或者反过来的人。无论是哪一边带星另一边就会要求你要持48小时以内的核酸阴性证明才能进入。虽然实际上其实没有人会认真的考虑这个东西。如果真的要做到这样的话,每两天就要做一次核酸,谁受得了这种频率?即便有人真的这么认真,做核酸的人多了,医院可能12个小时都出不了核酸报告。所以这就意味着这些人每天都要做一次核酸,仅仅回家而已,哪怕我仅仅两点一线而已,却仍然要进行每天核酸,除非有固定的点,否则的话估计不会有人执行得了。对有外贸接卸的港口企业来说,他们的从业人员是实行闭环管理的,他们每个人的核酸证明也都是保持48小时以内有效的。广州的公共交通从业人员也都可以去核酸检测点进行免费核酸检测,估计公司对他们的要求也是要保持48小时以内核酸阴性才能持证上岗。但是如果我们不是这些特殊行业的从业者呢?

所以最终就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的确大湾区之间的交通是方便了,的确城市就近在咫尺,公交地铁城轨轻轨等等半小时一小时之内就能到你要去的地方。你的确可以早上在深圳,晚上住广州,但问题是当遇到疫情时,城市之间的防控手段让人心累。的确他们要求你这么干,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对那些跨城的人来说,日子该怎么过呢?这些不得不跨城的人也要像特殊行业的从业者一样,被纳入大规模常规检测每两天检测核酸?

新冠疫情之前我们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工作地点和买房地点的考虑,主要跟那里的交通和房价有关,在疫情的考验之下,跨城的定义不改变,跨城工作生活就只是个梦。

2022-02
16

包饺子

By xrspook @ 8:50:26 归类于: 烂日记

每当要进行集体活动,要包饺子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身边很多人都不会包,无论是我的大学同学,还是工作以后我的同事。我的同学不会包饺子这个还可以理解,因为南方人通常来说吃饺子的几率不高,北方人逢年过节必定吃饺子,但是南方人几乎没有这些习惯。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广东的,所以为什么他们要搞包饺子这种集体活动呢?

昨天是元宵节,单位搞了些活动,比如说包汤圆,比如说包饺子。跟我的大学同学比起来,单位里起码有一半的人以上都是外省的,他们之中的很多都来自河南,但他们居然也不会???最后剩下包饺子的人不多,有些人只是玩一下就走人了。男的不会包,女的也不会包,有些觉得自己会包,实际上那种手法就像是完全不会包饺子的人直接把皮捏起来。直接把皮捏起来这个操作幼儿园的小孩子也体验过,那就是纯粹把肉放在饺子皮里,外面沾一圈的水,然后把皮对折起来。我不记得幼儿园的时候包过汤圆,但我们真的包过饺子,当时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绝大多数同学也是这么做的,当然有些很神奇的例外。我算是运气比较好的,因为在幼儿园包饺子之前,我已经在家见识过。但是用那种最基础的办法把饺子包起来,总会被家里的大人笑话。

虽然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是在我小的时候过一段时间家里就会吃一顿饺子。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我也不知道,反正过一段时间家里就会包一次,在外婆家包,在我自己家也包。但是我们不像北方人,逢年过节都要吃饺子,对我们来说,饺子不是一种仪式感,是一种比较麻烦的东西,当我们想的时候就可以吃,但不会经常做,因为当时的市场还没有配备绞肉机这种东西,要吃饺子就得自己用刀剁肉馅,显然这个操作很麻烦。而且相对于吃一顿普通的饭来说,吃饺子的时候需要用到的猪肉也比较多。肉的比例比较多,大家吃的量也比较多,所以简单来说就是吃一顿饺子费用很高,而且还很麻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会了用我妈的手法包饺子。然后每次当我提出要吃饺子的时候,我妈就负责准备馅料,我负责包。当我做其它事,不在我妈催促我开始的时候开始,她总会把我骂一顿。当我的饺子包得不够好,煮的时候开口漏馅,她更加会把我骂得死去活来。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包得不好看要被笑话,水煮的时候开口更加会被骂得一塌糊涂。吃饺子是为了可以大口痛快地吃肉,但是在那之前要一个雷都不睬,那真的是很难。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把我训练成我包的饺子外观不错,不会开口,同时速度也很快,因为速度太慢的话,我妈在我包了一半的时候开始煮,如果她煮好了我还在还在包,显然又免不了一顿责备。

北方人包饺子是一大家子,一起开动,有的人和面,有的人擀皮,有的人包,有的人煮,但在我家。饺子皮是现成买回来的,所以就只有一个包饺子和煮饺子的流程。无论是什么牌子的饺子,我一直觉得家里自己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韭黄猪肉馅的饺子点酱油和致美斋浙醋的味道至今是我的最爱。

2022-02
5

春节期间去肥韬

By xrspook @ 11:13:04 归类于: 烂日记

大年初三的上午去电影院看完《长津湖之水门桥》以后,我看了一下肥韬茶餐厅的排队,那时大概是中午1点多,居然只需要等17桌。当我跟我妈去到茶餐厅的时候,发现小桌居然只要等7、8桌而已,这就意味着15分钟之内就能等到位。对这家经常性习惯性需要等位很长时间的茶餐厅来说,实在太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就在那里解决午餐。同样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是,虽然是在春节假期,虽然大众点评上面的代金券不能用,但是桌面上的入群就能立减6块钱的美团点餐券还是有效的。餐单上的东西虽然品种少了,当然那些最畅销的仍然会在上面,但是价格却没有升上去,也没有需要额外多给服务费。总的来说,这是让人觉得挺惊讶的,不需要排队,没有加收,分量也没有减少。

等位的时候我观察了一番,发现之所以在春节期间这家餐厅没那么多人,是因为小桌只能坐两人中桌,也只能坐3-4人,这就意味着如果是一大家子,根本没办法在这里开餐,而春节期间聚会4人以上很正常,十几二十人也会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港式茶餐厅,肥涛这种类型的茶餐厅显然就不适合了。通常来说每逢节假日,加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菜单都是电子的,把价格提上去也很简单的事,但他们居然没这么干,让我觉得很惊讶。

跟上一次不同,这一次我们点了两种上一次没吃过的东西,感觉质量还是一如既往的靠谱。这一次吃饭的时候温度比较低,所以我明显感觉到,之所以这家餐厅没有火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菜品的确不适合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吃。因为港式茶餐厅所处的气候通常都热,即便不热顶多是凉还没到冷的级别。所以从他们的饮品就可以看出大多是冰凉雪糕奶茶之类的东西。热气腾腾的东西几乎没有,即便上来的时候是热的,因为分量够大,吃着吃着也都凉了。这些菜品在不是很冷的时候,一点问题都没有,尤其是那些雪糕类的饮品在夏天、在天气比较热的时候简直就是神器。但偏偏今年春节广州很冷,冷到如果在家吃饭,几乎每一顿都是打边炉。如果不持续加热,如果没有一锅热汤持续供暖,菜色很快就凉了。虽然茶餐厅的出品没有失水准,但是因为低温的加持会让人觉得不像从前那么美味了。虽然排队的人不像从前那么多了,但是在春节这个对小店来说也算是可以了。这家小小的茶餐厅也算挺旺场。这次以后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去那里吃了。首先是因为没有了一些非常期待的东西。其次是因为那里通常会很多人,时间把握不当,根本没办法在那里吃。

一个包容四季的餐厅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幸好在广州这个地方,冷和很冷只会在极少数的时间里出现。冷的时候挺痛苦,但是挺一挺也就过去了。

2022-01
15

不舍

By xrspook @ 11:15:33 归类于: 烂日记

感觉好久都没有去家乐福的万国店,昨天再去的时候,卖场里给我的感觉怪怪的,虽然东西还在,人也有那么一些,但是那种感觉就是没落了,即将撤场了。虽然没有贴告示,但实际上内行的人都知道今年2月那里将再也没有家乐福。我见证着大型超市在广州一个又一个崛起,然后又看着他们一个接一个的凋亡。以前的前进路就只有一家好又多,后来家乐福来了。好又多的生意每况愈下,然后没有了。家乐福成了整条前进路上最热闹的超市,虽然路头的好又多没了,路尾还有一个华润万家,但就人气来说,因为处在中心地带,万国奥特莱斯的人流又非常大,有买买买的,也有吃吃吃的,家乐福从来都是毋庸置疑的霸主。大家之所以知道那里有一个万国奥特莱斯,一开始的时候大概是因为知道那里有个家乐福。

当家乐福还没被苏宁易购吃掉之前,风格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尤其是一开始的家乐福。我还记得他们铺天盖地的传单,附近的每一个社区他们都会派到。跟其它超市相比,让我觉得区别最大的地方是万国的家乐福有自己烘焙房,现场生产各种面包糕点。一开始这个超市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是他们会烘烤一些我们觉得那可能是欧式的面包。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的法棍,然后还有一些其它硬面包,俄罗斯风味的,意大利风味的,圆的,有芝麻的,有全麦撒在表面的,有黑麦的。这些面包每到晚上一个时候就会打折,就会两个捆绑为一组销售,等于是打了5折。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回事,知道了以后有时我们会那个时候去扫货,虽然其实两个面包加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吃得完。还记得有段时间家里就只有我一个人,某天我买了好像一共4个回家,结果有些吃到发霉都还没吃完,只好丢掉。那种面包当我们初次在家乐福见到的时候,还未曾在其他地方见过。我们在家乐福买了好多年的那种面包,也买了好多年的大裂巴。当我开始跑步以后,我妈每到周末都会买一条长的吐司。有时会遇到他们做法棍切片的时候清理出来的法官头尾,和一些可能过期了以后做烘干处理的吐司,这些都会低价销售。面包干在成为面包干之前可能已经过期了,但是法棍的头位纯粹因为他们要卖沙拉法片,但是头尾却不能那般销售,而最终生成。“沙拉法片,片片香浓,口口留香”,这句广告词会在他们的大喇叭上循环播放。在那里逛一轮又一轮,光是试吃沙拉法片就可以填饱肚子。

逢年过节大包小包买买买的客人非常的多。虽然已经有很多收银的柜台,但等待埋单的人依然要排长长的队。

我看着这家家乐福的诞生,是那么的新奇。我见证了他的辉煌,琳琅满目的货物,汹涌不断的人流。然后我又见证着他的没落,即便是到了周末,即便是到了节假日,卖场里也没多少人。人工收银台只剩下几个,取而代之的是自助结账机,但即便这样,人工收银台也没有多少客人等待买单。

我不知道当家乐福从万国奥特莱斯撤场以后那么大的场子谁会接手。可能接手的不再是一个大超市,可能即将接手的那一家能hold住的只是一半的卖场,另外一半会作其它用途。

多年以后,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那个地方曾经有个很牛逼的家乐福。但我永远会记住他,因为那是在我心目中最重要的一个大型超市,没有之一。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