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
19

他是他,我是我

By xrspook @ 10:14:13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还真搞不懂粉丝这种东西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之前也有个有过长期的发疯经历。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这个行为的呢?大概得算是我第一次终于收到签名照片的时候。这个感觉很神奇,原来这就收到了。收到以后可以怎样呢?收到以后我拿去照相馆过塑了,但问题是那张照片太长太窄,出状况了,效果不怎么样,因为里面有气泡。从我收到照片再到拿去过塑,最后完成。那张照片我肯定晒过,但晒完以后,我就只是把它偷偷夹在了某本很厚的字典里。因为里面有泡泡,因为不平整,所以我要把它压平。把那东西压到字典里以后,我甚至都没碰过那个字典,所以之后怎样我不知道,我也不愿意接受这个失败的事实,还能怎么着呢?在没有拥有之前我非常想拥有,但是当我拥有了以后感觉就很奇怪,仿佛就彻底让我没有那个念想。如果某个东西是可复制的,可能我会把它作为书签、作为挂件、作为钥匙扣之类,但是因为那个东西不可复制,所以我也就只能把那当宝贝一样藏起来,但是当那个东西藏起来了以后,仿佛就没有了价值。

我不知道现在的粉丝到底是怎么想的,签名照也好、合照也好、握手也好,代表了什么呢?这其实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大家都是一伙,看到别的别人得到,而自己没有,肯定有很多人会心生醋意,但是这又是有什么好处的呢?合个影,握个手那又代表了什么?这只代表你你在那个地方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仅此而已,在路人的眼中,这完全只是浪费时间。所以我感觉,如果我时间耗耗费在收集这些东西,还不如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多看一些作品,多读一些实际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更实在、更有味道。之所以有味道,倒不是因为花痴,而是因为当你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你也在丰富自己。有些联想是不能自已的,比如看到别人的故事就会直接往自己的故事上靠。可能是自己的故事,也可能是身边人的故事,所以我经常会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办?也会想,为什么我不是他,之所以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到底是因为在做判断的时候我们有哪些差距?到底他选的比较合理,还是我们选的比较靠谱?更多时候。不需要想那么多为什么,只要坦荡地接受这个社会的多样性,每次都像一个小孩子那样看待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面有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当某一天我们要为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我们会明白到我们还可以有什么不一样的选项。

沉醉在别人的世界里是很快乐的一件事,但渐渐地,我们就不得不抽身出来,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以为自己代入了那个环境,我们就可以成为他。花痴过后我们依然要面对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麻醉剂这种东西很好用,但不可能一直都用。

2023-03
12

综述是个好东西

By xrspook @ 10:23:57 归类于: 烂日记

科技论文这个东西如果要搜索中文的,我会毫不犹豫去知网。上大学的时候有门课程叫文献检索。在开文件检索那一年课程的时候,我们也同时开了一门专业课。那门专业课的的其中一个作业是分给我们每个人一个话题,让我们自己去找文献做一个综述。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写的是综述,还是做一个PPT,反正理论上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每个人就要上台答辩。情况就好像最后的毕业论文,不过区别在于你是拿着别人的结论去答辩,而毕业论文的时候,是你拿着自己的实验数据去答辩,你是站在论文数据的基础上干那种事的。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经历,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门专业课叫食品化学,是有两个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的。我是三班,而且学号靠后,所以最终没有轮到我答辩。当时我拿到的主题是薯干化学。幸好,那个学期开了文献检索那门课,所以在做食品化学的作业的时候我才不那么的迷茫。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大二就上台答辩是这非常的不可思议的,我们甚至从来没见过真正答辩是怎样的。紧张免不了,答辩不是一个介绍,不是一个演讲,当然这也有介绍的成分,答辩的时候老师会向你提问题,对我们来说肯定会很慌。老师那一句既然你是站在台上,你对你的话题做了深入的研究,那么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要有自信,不会被问倒。但实际上不被搞得难堪的同学只有少出几个,更多的人是被某一个老师问得死去活来。我没有站上讲台,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最终结果会怎样。毕业答辩的时候,我依然记得老师的那句话,我是我这篇论文的专家。我不会被你们问到。

我们完全不知道综述是什么,我们就被叫去做综述。这样的安排让我可以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去了解那个主题的相关内容。知道的面广了,知道别人研究了什么也看到了他们的结论以及他们的思考,你自然就有了你的研究方向。为什么毕业论文开篇都是综述,这就是原因所在。一篇优秀的综述可以让你掌握某个知识面的很多信息,从名词解释到机理分析再到研究进展,最后是引申开去可以在哪方面继续探讨研究,也可能是延伸展开可以与哪些具体技术融合发展、最终开花结果。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综述的,可能他们会觉得这篇纯粹收集资料、整理文字得出来的东西就好像在凑字数完成任务一样。我觉得如果你认真做过这件事,你就会明白形成一篇综述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你的读者也能通过你的文章快速的了解那话题的各方面的知识,而不再需要逐一探索引用文献里面的那些具体案例以及研究结果。

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写一篇综述和写一篇用自己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调用的是不太一样的技巧。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探讨,而综述需要你有更广阔的思路、更豁达的胸怀去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把他们以一定的结构和类型组装起来的时候你不能带感情。

大学到底教会了我些什么,其实那些最专业的内容,我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但那些学习的方法、那些最基本的套路已经扎根在我的血液之中。

2023-02
8

去医院睡觉

By xrspook @ 7:09:26 归类于: 烂日记

一个人睡在行驶的列车上,那是我高三毕业那一年去了山东旅游,从泰山到青岛的路上。那一次我是跟小伙伴一起去的,但问题是因为那个晚上,我跟我的小伙伴分在了不同的车厢。后来也是硬卧,但是却变成了从广州到上海的路上。

工作以后免不了要出差,以前的出差都是住标间,两个人一个房间。通常来说出差不会叫上女的,因为一叫就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了。刚工作那几年,每次出差。我都是跟其他女同事一起住。2021年的那几次,虽然同行的人里面还有其他女同事,但是住的房间却是大床房,每人单独一个房间。睡觉的时候还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睡醒的时候通常是一脸茫然。现在几点了?我在哪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睡觉,醒来那一刻真的会感觉很迷糊,我不知道经常出差的那些人到底是如何清醒过来的,据说有些人因为出差太多,而且经常熬夜,所以醒来的时候完全想不起自己到底在哪里,于是只能拿出手机,打开定位,然后才慢慢回想起原来自己在什么地方。

以前我也在医院睡过,但不是我一个人,而且我也不是病人,我是个陪人。住院的人是我妈。这一次,轮到我住进了医院。但是默认却不能带上陪人。周五的下午入院,之所以这么干,首先是害怕床位紧张,其次我再三问医生周末能不能做检查,被告知一般的检查都可以做,所以我才赶紧周五就入院,结果却发现周末只能验尿和抽血,于是在医院睡了三个晚上以后,在第三个早上查房的时候我才终于见到了即将给我做手术的教授以及他的那帮学生。

在医院睡和在其它地方睡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个人感觉没什么不一样。我是一个不怎么认生的人,除非那些床上用品的味道很大,又或者睡的环境很糟糕。相对于火车又或者某个跟团游的旅馆,医院的床位费算是比较便宜的,但是过一段时间护士就会拿着手持机扫你手腕资料带的二维码。晚上写的是9点30睡觉,但是即便你11点关灯也不会有人过来询问。最让我觉得住医院对我没什么影响的是医院覆盖了免费WiFi,网速比单位的好多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停止了一段时间以后要重新打开,要刷一下登录界面,虽然实际上是不需要再验证。病号服是发下来的,每天就只需要洗自己的毛巾和内裤。床上用品都是经过消毒的,虽然你入住了以后基本上就不会再给你换。至于医院的地面或者其他东西都是有专人消毒的,所以就干净来说。我个人觉得没什么可挑剔。如果硬是说有让我洁癖发作的东西,就是柜子、桌面我都得拿纸巾甚至是酒精湿巾擦拭一遍又一遍。那张桌子是用来吃饭的,擦不干净就会有味道是显而易见的,不可能每个使用的人都有洁癖,所以新冠这三年让我养成的酒精消毒习惯让我想清理,但是却没得清理的时候挺困扰我。

为什么要住院?因为要做手术,手术听上去很可怕。但是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不做手术吗?如果那些非常微小的也叫手术,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已经在门诊做过一些。比如在新海医院拔过指甲。也在华农五山公寓的校医院缝过针。

住院区是封闭式管理的,所有门都是处于门禁状态,如果我要动起来,我只能在走廊里不断转圈。在没做手术之前,我就是一个正常人,所以穿着病号服走在走廊上,我的画风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这么说,我随时可以跑得比护士和医生更快。

你可能不信,在手术之前我的兴奋其实大于害怕。

2023-02
4

记住你

By xrspook @ 7:26:07 归类于: 烂日记

春节假期之前,其实我根本不知道《狂飙》和《三体》几乎是同期上映的,但是《狂飙》却以几乎碾压的方式击败了《三体》。我甚至不知道《三体》的主角到底有谁?但是《狂飙》一出来,光看阵容有张译、张颂文、吴刚以及其他一些认得出来叫不出名字的演员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部电视剧肯定牛逼。这大概是对演员的信任吧。

第一次认识张译是在电影院看《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张译当时的角色是一个研究核爆的科学家,他从头到脚几乎都是包得严严实实的,但是光是从那双眼睛你就能感受到全部。接下来又看了好多张译的电影,几乎可以这么说,有张译当主演的电影,肯定不会糟糕。我喜欢他的《金刚川》、喜欢他的《悬崖之上》、更喜欢他的《万里归途》。

张译是正派的主角,《狂飙》的反派主角是张颂文。这个人在看《隐秘的角落》的时候我就已经见过。当时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但是相对来说那部电视剧里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小演员荣梓杉以及秦昊,但是我还是记住了张颂文这个名字,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我也看过了他的电影,比如《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那个电影说的是冼村的故事,也看过《扫黑·决战》。我感觉看《扫黑·决战》的时候我是知道张颂文的,但实际上看完了以后我却好像彻底忘记了。但是当提起的时候又有那么一点点的印象。无论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还是《扫黑·决战》,张颂文的角色都是那些糟糕贪腐的领导,而他给我的感觉就是那样的人。为什么我会对这个演员没有印象,是因为我只对那个角色有感觉,这大概就是演员的最高境界,你没有记住演员的名字,但是你记住了角色。在《扫黑·决战》里,让我有印象的演员只有姜武。

在《狂飙》里,我感觉绝对的主角是高启强。相对于其他角色来说,这个角色真的设定非常丰满,于是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一天热搜的标题大概是“要查一下张颂文,他好像不是演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他就是高启强,隐姓埋名转了个行,当上了演员。从卖鱼的变成只手遮天独霸一方的黑社会老大。这种遭遇无论在任何场合你都会觉得很夸张,没有任何信服力,但是当你看过张颂文的表演以后,起码对我来说,我甚至有点同情这样一个人。他的确是做了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歪路,但是这也是这个社会逼迫的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导致的。我这种同情心不是现在突然才有,当我还是个初中生,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已经有这种感觉。当时班里有些坏学生,他们表现出来他们很坏,但实际上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坏呢?绝大多数是因为生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父母离异,对他们不理不睬,甚至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的钱该怎么找。他们不知道好是什么,他们也没办法在那个时候凭借自己的力量追求他们所认为的好。是什么给予他们继续活着的力量?他们以什么为榜样呢?当时他们最喜欢的是香港流行的《古惑仔》、《风云》以及《中华英雄》系列。他们只能通过耍坏来刷存在感,让他们稍微在糟糕的现状中喘一口气。

我肯定没见过黑社会老大,但是高启强这个角色他的很多个阶段我仿佛都能从过去我这30多年的人生之中找到类似的人。在一部故事结果听起来很扯的电视剧里,你觉得里面的大佬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十年磨一剑已经很了不起,张颂文花的是20年磨出这把宝剑,几乎可以这么说,他是一剧封神的,于是我的脑子里也没办法控制住不继续搜索他的资料。结果发现很久很久以前,南方卫视的《乘龙怪婿》里就有他,而且我还对他演的那个角色有一点印象,虽然我几乎没看过那个古装剧。

执着的追求与坚守,张颂文花了20年就修成了正果,真心恭喜他。

2023-02
2

无意识的分神

By xrspook @ 9:50:36 归类于: 烂日记

可能是因为老了,所以精神很难以及集中,尤其是被打断了以后就完全不记得自己正在做什么了。这种打断有可能是突然有人过来找你,也有可能只是转了个身,放了个东西。之前听说过开窗效应,就是说当你正在做某事的时候去打开一扇窗或者打开一个门突然间就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那现在的我是那种非常容易就被打断的人,可能是自己把自己打断了,也有可能是别人故意把你打断了,又或者是旁边的嘈杂不断干扰我,不断地把我打断,我不想偷听或者我不想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但是我却控制不住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以前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呢?尤其是学生时代,乱七八糟很嘈杂的环境对我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现在在办公室,旁边的人在交流的时候,我就不自觉会被打断,除非我正在做一些非常需要脑力的事,如果我正在做一些机械重复的活非常容易我就被干扰了。比如我正是在一个本子上面写日期,画杠杠,写日期这个操作我需要写连续的日期,在每一页上面写一个日期,但因为别人的干扰,我经常忘记之前写的是什么,又或者我明明知道自己写的是2023年,但很不自觉会写成了2024年。这种事情很让人烦恼,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也想专注写日期,但是我的心显然不在那个上面,因为。我的脑子默认写日期就是一个很无聊很简单的事情,没办法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个地方。也正是因为人的这种奇怪,所以在某些游园会之类的美食会场会有一些摊档,如果你能连续写多少个连续数字,你就能拿到什么样的产品。比如写满一页400字的原稿纸。我从来没有试过玩那些东西,因为写数字对我来说从来都是不简单的。虽然那些游戏项目不限定时间,限不限定时间人都会乱掉,曾经有段时间我用A4纸打印了一些稿纸,试着一下写数字,结果发现200开外我就开始分神了。写数字会分神,写日期也会分神,但是我猜估计有些人在这方面有免疫力,所以写数字的时候他们可以做到真的集中精神,但显然那个人不是我。如果一直都只是写一个数字或者一个日期,我猜通常不会错,但是要连续的写下去,虽然我们知道那是很规律的,但是却依然的会出现规律中不规律的错误。跟外面的那些游戏不一样,我的日期还有后悔药,写错了重新写就可以。我写的也没那么多,顶多一次写60个左右,所以还没到那种出错程度很高的临界点,但是出错的时候总会埋怨自己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但我又很清楚,实际上这一点都不简单。

小学的时候我的计算老是出错,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图快,我的数字写得连我自己都认不清了,硬是大概差不多算下去,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也跟我写着写着就写歪了有关,我心里知道是要写那个,但我笔尖出来的却是另外一个。有些同学的计算很神,他们脑子的回路肯定是跟普通人不太一样,而至于那些计算很神的人,会不会也遇到我们这种短路,我还真不知道。大概对他们来说,他们的不是短路,是突然之间就找到捷径,而且是能抵达终点的那种,而不是死胡同。

这种无意识的分神能纠正过来吗?

© 2004 - 2023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