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
11

助力坚持的运气

By xrspook @ 8:21:28 归类于: 烂日记

如果不是检查,大概上周五或周六我会去投篮,但因为检查我们单位的检查组周六晚上8点多才结束,所以我也就没有机会在上周五或周六晚上投篮。跟往常一样,这周我选择的是周二晚上去。通常情况下我都会选择周二,我也说不准这到底是为什么。周一大概是因为过了个周末,人得先适应一下,其实我可以选择周二或者周三。之所以不定在周四,是因为万一周四有其它事情,这个星期的投篮就打水漂了。一周下来我可以不跑步,我可以不动感单车,但是我觉得我要去投篮,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个坚持的话,估计这个东西往后就很难继续下去了。我不知道现在再让我重新跑步的话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因为我已经很久都没有跑过了。我甚至已经不记得自己上一次跑步是什么时候的事,反正2023年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也是我开始跑步这些年以来最长的跑步中断。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月之内我的三分球就会达到1万个。我总算完成了老领导给我定下的目标。但是1万个之后该怎么做什么呢?我觉得我不会在三分球上继续死磕了,三分球得有,但罚球和其它投篮也需要。我会把罚球的数量提高为100个,三分球下降为100个,其它的合计也是100个。一直以来我的上篮的确可以投进,而且在我不是很气喘时候,命中率其实也挺高,但是却远远不到随心所欲的地步。我觉得上篮理论上就是一个应该练习到百发百中的程度。虽然现在我上篮的命中率不低,但实际上是因为我主动降低了奔跑速度,而且球打板的那个手法也完全不专业。专业也好,不专业也好,球能进就OK,但问题是不专业的打板手法就意味着其实球能不能进,跳起的那一下我是忐忑的,我觉得某一天我要把那个动作练成就像掏钥匙开门一样,形成我的条件反射,运球就像普通跑步一样,自然流畅。

或许你会觉得现在我就想这些是不是有点远,之所以要想这些是因为这周的投篮过后,我离1万个三分球就只剩下不到400个了,也就是理论上两周之后我就能完成任务。

这周的情况挺神奇。我和平常一样去到那里,打上电闸却发现球场的灯没有亮。其实打电闸的时候我就发现电箱里最高处的那个电闸是拉下来的,但是我尝试了好几回都打不上去。打不上电闸意味着天黑了就没法玩了。如果要天黑了之后继续挣扎,我就得借路灯的光。这就意味着我要把篮球架后面的那个门打开,但即便那样的话。在球场里在没有任何灯光的情况下,我是迎光的,我的确还能看清投的出去的球,但实际上方位的判断少了很多,我只有一维视角。球进了没进能看得很清楚,但是当球反弹回来或者弹到其他地方。我要捡的时候实际上很有难度。因为球如果反弹回来向我的方向飞,我就只能看到一坨黑影,但黑影跟我的距离到底是多少我是很难判断出来的。不怕死就直接迎上去。如果怕被砸到,就得主动让一边,但这样就意味着球在我的身边飞走了,于是我就得跑更多的路去把球捡回来。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在没有灯光的场地里投篮,但这一次我是幸运的,因为第一轮三分球到第87个的时候,有个路过的同事就硬是把那个电闸帮我打了上去,所以最后那113个三分球,我是在有灯光的场地下完成的。

如果不是我把篮球架后面的大门打开,路过的人不会看到我在那里投篮,也不会有路过的人帮我把电闸给打上去。路过的人有好些,但是我却遇到了一个愿意帮我打电闸的人。开门是我要投篮必须要完成的操作,而遇到一个路人能帮我的忙,是我的运气。

2023-05
10

英雄主义是什么

By xrspook @ 8:27:44 归类于: 烂日记

英雄主义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的社会还需要英雄主义吗?我怎么感觉英雄主义这个词属于八九十年代?我不知道之前的人有没有,因为我还没出生,但是我觉得之后的人应该是没有的。很久很久以前陈奕迅有首歌,歌名是《谢谢侬》。准确来说这个这首歌是2002年的,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寂寞天地中成为我的大英雄”。2002年的时候我16岁。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需要英雄这种东西的,倒不是等待英雄去拯救我,而是觉得生活需要某个我们为之努力的盼头。

跟英雄搭配的词,我感觉应该不是崇拜,而是崇敬。所以他们是高我们一等的,我们要用仰头的方式去看他们。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在向他们学习。当然,人无完人,无论是什么人,不可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那么完美,所以即便是英雄,我们也只能学习其中的一些东西,实行拿来主义。在不知不觉之中,潜移默化看多了、听多了、学多了,我们就有了英雄的影子。我不知道别人什么情况,对我来说英雄这个东西是会变的,不同时代的英雄不一样。可能小学的时候这款,初中高中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些款式。成年以后,我感觉英雄这个东西渐渐对我来说模糊了起来,因为我知道要变得更好,我们应该学的是某些行为,而不是照搬某个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别人的版本二。我有能力变得更好,我正在更好的路上,慢慢地,我们自己就能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但是又回到一开始的那个话题——英雄,这到底是什么鬼呢?原来我把那个我们用来模仿的东西称之为英雄,但是那个东西到底叫不叫英雄呢?英雄这个东西通常是大家有共识的,大家都那么觉得的,但是有些时候,又不一定必定那样。

我感觉小时候的古装电视剧里,主题曲经常会出现英雄这个词,但感觉现在出现的几率好像少了,又或者是实际上是我几乎已经不看古装片。如果不是《狂飙》把我带狂了,其它电视剧我也看得不多。一年下来看的电视剧一个手就能数完。看的电影可能多一点,但是两个手估计也数得完。

英雄不知道是什么,那么主义又是什么呢?什么叫做英雄主义?什么叫做个人主义?有时我觉得这两个词给我的感觉挺类似。个人主义貌似是贬义词,在某些场合英雄主义也是个贬义词,但某些时候他们就很像。但是英雄主义可能还会用在一些高大上的场景,但另外那个大概率不行了。

为什么我会说到英雄主义呢?因为麦家的《人生海海》里出现了这个词。当我去搜索“人生海海”这个书名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又好像搜索到了麦家谈英雄主义,虽然搜索到了,但是我完全没去看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才可以在这里瞎聊英雄主义,否则估计我的思路一定程度上就会被麦家影响了。

在我还是小屁孩的那个年代,如果我们的心目之中没有一个英雄,真不知道该有什么盼头了,难道渴望自己考试能考高分?又或者长大以后要从事什么牛逼的职业?当时的我没有那么高瞻远瞩,能直接拿来模仿的唯有当时我心目中的英雄。

2023-05
9

人生就是这么难

By xrspook @ 8:36:47 归类于: 烂日记

2022年生日的那天,我在亚马逊中国上下单了《人生海海》这本电子书。好几个月以前我就已经想买这本书,因为之前我已经看过麦家的谍战三部曲,感觉麦家的书很合我的口味,而这又是他比较容易找得到,且貌似口碑还不错的一部长篇小说。因为要接近20块钱,我觉得这个价格有点高,蹲一下的话我猜应该能在10块左右买到,但实际上我蹲了大概半年都没有等到那个价格,所以在我生日那天我就出手了。

看完莫言的《丰乳肥臀》以后,我就开始看麦家的这本《人生海海》。《人生海海》的写作风格跟谍战三部曲有点不一样,我甚至不觉得这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但还是那种熟悉的流畅性和逻辑关系,还是我喜欢的类型。在看麦家的谍战三部曲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那是谍战的故事,但《人生海海》到底说的是什么,其实我完全没有了解过,完全没有主动去剧透过,所以刚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脸迷糊。

这本书当里的第一人称“我”不得不为了保命离开中国去西班牙谋生以后,这本书的人生大道理就开始不断涌现,于是过上一段时间你就能看到某一句话被大家划线。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前妻鼓励“我”要活下去等那番话。大概意思是英雄主义是明明知道生活很残酷,但依然能乐观的勇敢活下去。相对于死来说,活着更难,但即便这样也依然要逆流而上,勇敢地活着,而且好好地活着。我不知道这种感觉年轻的读者到底能不能感受得出来。就我自己来说,如果我在20岁之前读到了这句的话,估计我会没什么感觉,但我是37岁的时候读到这句的,一定程度上我已经见识过人生的诸多不容易,也曾经花了一些时间去思考生与死、思考什么是简单什么是困难的问题。所以对现在的我来说,这句话残忍又现实。

《人生海海》的主角上校,最终虽然是死掉了,但是死亡方式相对于谍战三部曲的主角来说已经很好,因为上校是自然老死的,而其他主角基本上可以这么说,都是非自然死亡。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个有非常强大医生天赋的上校经历的事情比谍战的那些主角多,他的人生可以用跌宕起伏去形容。正如书里面的一句话所说,生活不是你活着的那个样子,而是你记忆中的那个样子。这句话我觉得是一个伏笔,因为整个故事里的上校都是通过各人的口述得出的。记忆这种东西会背叛我们。第一次回忆的时候,可能跟实际情况差不太远,但是一些细节可能已经模糊了,所以人会自然而然的添油加醋补上去。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回忆,跟最原始的真实版本比起来,差距会越来越大。就好像综艺节目里面的传话游戏一样。传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简直不知道成什么样子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如果某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那么在我第一次回忆的时候,我就会用各种方式把第一个版本完整的记录下来,绝大多数时候我用的是文字,用我的blog。

多年以后,如果一些人要研究我的话,那实在太简单了,直接挖我的blog就可以了,因为我从未在上面说谎。如果他们发现了一个牛头不对马嘴、前面跟后面有矛盾的我的话,只是因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我变了。

2023-05
8

老了吗

By xrspook @ 8:49:08 归类于: 烂日记

最近我经常发现自己会前一秒还想着要干什么事,但是下一秒就彻底忘记了。这会让人非常绝望,因为可能想半天都想不起来到底我要干什么。幸好暂时这种事情只发生在我从没事干到有事干,或者从一件事到另外一件事的时候,而不是在我正在做某件事,一个操作结束即将做下一个操作的时候。所以现在我还可以顺畅地完成正在做的事情,不过在转换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入不了门。这种开窗效应以前我也有过,但现在的症状貌似越来越明显了。怎么才能改善这个呢?估计我得研究一下。这个症状在老人身上好像是比较常见的。我也说不准这是不是老人痴呆症的前期症状,因为老人痴呆症的人通常就是做着做着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现在还好,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很难马上准确地切换到另外一个模式而已。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直以来我都不觉得自己是个可以多核操作的人,如果你要我多任务并行,我会发疯,有可能狂躁,有可能骂人。当我稳下来以后,实际上我也不是多任务并行去做,而是在判断了个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逐个击破。所以我是一个单核的人,单核的峰值可以很高,但是我几乎没有其他内核可以并行处理多任务。如果只要我处理一个任务的话,我可以非常明确出到底得有多少个分支,然后我需要一个很清晰的思路,一个分支接一个分支去完成,这就像一笔到底的游戏。我做的事情就是一笔到底。但问题是有些东西是不可能这么做到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如果某些任务是必须分开来的,我就得用其它辅助手段让我知道自己的进度在哪里,我已经干了和即将干的是什么。

我也说不准这种正在做着某事被打断要求做另外一件事的时候,突然会不记得自己即将做或者正在做什么事是不是老人的特点,因为我记得外婆去世后,在处理后事的时候,我那些70多岁的妈妈姨妈们就经常会犯这种错误。她们经常会正在做某事,然后被打断了,结果就没有继续把之前那件事做下去,而是转到做另外一件事,结果就是每件事都做了开头,每件事都完成不了,尤其是过一段时间就有客人来,她们被打断后就彻底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那个时候我几乎可以这么说,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我在远处悄悄地观察着他们,所以实际上整个大局我是心里有数的,虽然实际上有些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我知道那件事是要做的,而且是得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完成的。当她们忘了自己要做什么,但是脑子里却总觉得有件事没有做的时候,我就得提醒她们。也正是因为这样,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慈禧太后那样垂帘听政,实际上操控者是我。我并不需要知道具体某件事该怎么做,我只需要确定被我指挥的那些人能完成任务就可以了。我的目的是完成某事,至于谁去完成无所谓。我觉得这就是管理吧,这其中包含了上级对下级的了解和信任。如果事情能很好地办妥的话,同时这也意味着下级有着很好的执行力以及对上级的忠诚。上级和下级会互相被认可。

这是人老了必然的征兆吗?

2023-05
7

三天结束

By xrspook @ 10:57:45 归类于: 烂日记

五一回来连续三天单位就接受检查。一开始我觉得应该用不了三天的,觉得大概一两天就足够了。但第一天检查组来的时候说要检查4天,当时我整个人就懵掉了,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只是检查去年一年的东西而已,而且去年我们在检查范围之内的业务非常的简单。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我第几次接受检查,反正我感觉这一次我留在那里陪他们的时间真挺多。第一天是跑来跑去给他们拿各种资料,有些资料是现成的,跑个腿而已,有些资料是我自己翻的时候觉得不对待,有些信息是错的,有些东西是漏的。在我的眼里,那堆东西错漏百出,但问题是好像这一次来检查的人的检查套路跟我以前熟悉的或者跟我之前所遇到过的那些风格不太一样。所以在我眼里,随手一抓一大把的这种问题他们并没有发现。我感觉他们一直想揪我们一些系统性的问题,而那些系统性的问题倒不是违反了什么条例,而是因为可能某些做法一直延续下来,没有按照最新的规定去升级修订,所以会有些缺陷。这个问题不只是我们单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是存在的话,那么整个集团公司的其它直属库全部都得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次来检查的人的那些单位几乎跟我们有什么业务交集,也没有很明显的仇恨历史。所以他们问的那些东西,我感觉不是故意找茬,他们只是觉得某些东西我们跟他们的做法不一样,所以他们就有疑问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当他们发现我们做得不如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把那个拿出来狠狠地讨论。我觉得如果我是那个检查者的话,我也会发现这个单位很多新鲜的东西,自己单位相对来说做得不够好,所以回去以后就有改进思路了,但前提是得意识到我们这个真的是做得好,而他们在那些方面又的确不到位,有改的必要性。

有些东西处在一个模糊边界的,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他们之所以说你不对,是因为一贯的理解都觉得不应该那么做,但的确实际上又会有这么些状况出现。我们之所以可以解释,是因为实际上他们也没办法找到支持他们一贯做法的规章制度,但是换句话说,如果真的白纸黑字明确不能那么干,我们又怎么会主动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我第三天下午才知道,他们决定三天结束,第四天不来了,一开始他们的计划是第四天上午也要过来,估计后来改变主意了。第三天,他们花了一整个下午都没有解决他们实际上已经发现了一天的那个系统性的问题。经过一番纠结以后,我发现可能那个大家都觉得是系统性的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检查组对这个检查范围的理解跟检查文件里面的那个描述有偏差。如果按照检查文件里面的检查范围,我觉得系统上的划分是没有错误的,但是检查组却不这么认为,因为这样的话会加大他们的工作量。这还不仅仅关系到他们自己工作量,我们还要把那个被纳入检查范围的单位的人和资料都请过来,让他们接受检查组的检查,这显然就很不容易,尤其是当这种事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突然有这么个要求,如果我是检查者,我也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从正确的角度考虑,其实他们应该把那些也一并检查。

无论如何,对我们来说,这一年的这个检查算是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