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
1

念逝去的你们

By xrspook @ 21:25:21 归类于: 烂日记

网络书店盛行的今天,实体书店在读书人,特别是新一代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逐渐被取代,谁叫书价在暴涨!平装、没有插页200页不到的书定价接近20元,这书价要在几年前,可以买400页左右的书了。没有折扣,还依然用定价去销售的实体书店,我们还有必要去做那个无谓的消费吗?

三联倒了,起码,在广州市中心消失了。我印象中的三联只有天河购书中心三楼那家,和购书中心,传统的新华书店格局很不一样,在没有/极少原版书的当时三联有,艺术设计类的书看得我尤为瞠目结舌。某段时间,我在那里买了几期的NG,不少时候,虽然不买,但我总喜欢到那里转悠,感受那种文人的氛围,那是一个我觉得“不一样”的书店。

三联的谢幕是种可惜。

还有海珠书城,在万国广场的五楼,是高中时期我闲逛得最多的书店,谁叫它就在商业中心,书店不大,书的种类也很中规中矩,但那里经常横七竖八地“坐”满了读者,老的小的都有,大概店员也试过驱赶,但那就是书店的一个特色,道理很明白,海珠区的确缺乏一个属于大家的图书馆。我们能把那个闹市中的小小净土称为“人民书店”么?对于市民来说,这是好事,但对经营者来说,这倒霉透顶,于是,几年前,海珠书城悄然离去了。

从前,书本最后一页印的印章是已付款的标志,但现在,网购图书的今天,包装精美(有塑料薄膜包裹)的今天,图戳越来越少。于是某天,当我们翻开页面泛黄的书本的时候,那个蓝色/紫红色红色的章或许能提醒我们他们来自那些被历史冲刷掉的实体书店。

对集邮的人来说,邮戳是个宝贝,那么对爱逛书店,爱看书的人来说呢?书戳其实也是个命根。.

附:南都过期新闻(2010-07-20)——16载冷暖 广州首家三联谢幕

PS: 由于相机不在手边,各书店的书戳以后另开日志补上,特此说明。

PS2: 另开日志在此——正在&已消逝的书戳

2010-07
31

阴郁至极

By xrspook @ 21:32:22 归类于: 烂日记

难怪太宰治写完都要去自尽了,我这个看的人几乎都得做恶梦。看过库切的迈克尔·K,当然也看过鲁迅的阿Q,那两人都属于风暴时代的悲惨产物,身不由己,但《人间失格》里的叶藏,那恐怖啊,世界从一开始对他来说就是有害的,他一直在作践着自己,伤害着他人。《人间失格》的第一部分“人间失格”里描述的那三张照片让人直冒冷汗,仿佛那不是在叙述照片里的东西而是在说鬼故事。

正如书本封面,给你极大的震撼,主角简直是人性扭曲,最恐怖的是那还绝对有可能是事实的反映。

太宰治可以说是英年早逝,在书本最后的“太宰治”年谱里说得明白,这人曾多次自杀未遂,但最后,他也是用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出于这种生活态度我不禁要问一句,到底他算是旷世奇才呢还是他根本就有精神问题?面对生活的种种为何就这么想不开???

大概不会再买太宰治的书了,看下去的话我许我也会疯掉。

2010-07
30

外行人的抓狂

By xrspook @ 21:43:22 归类于: 烂日记

从前,觉得四舍五入是个很伟大的发明,上大学后知道了有个更高明的四舍六入五成双,这些伟大的数学处理,在闭合的统计报表且没有任何明确的填写说明面前都变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只能把你气得狂锤桌子、大喘粗气却无一得。一个显浅的常规问题,却没有个官方的说明,当我抓狂到极点的时候,我不得不大吼一句:“大叔大妈们!你们到底在用什么潜规则啊!”法律法规只有大条道理,报表里没有填写说明,如此粗放的形式代代相传,难道就没有人觉得有问题?还是,问题见多了,就不能算是问题。

哎~~~

Excel默认不会四舍五入只会保留小数位,但经过公式设置后可以全舍、全入或者如你所想的那样四舍五入。但,制表人,你到底想怎么着呢?只有你清楚自己要怎么着,才能控制Excel怎么着啊。

闭合的表格,没有备注的余地,除了少部分数据输入格子就是公式自动计算,这些很先进的Excel设置在更伟大的事实面前二者原来是有那么一点点不同,有矛盾,那该怎么办呢???

我在困惑,大概因为我一直都只是个业余的,是一个外行人吧。

2010-07
29

滴着血的3500

By xrspook @ 23:12:47 归类于: 烂日记

偶然发现了G输入法的图标原来是可以缩得很短,看来绝对是我火星了,但貌似我用过的拼音输入法都不能这般玩。

花了整整2天时间才磨出了区区3500字,简直是大笑话,但却是事实,每个字都得琢磨,每个句子都不是我熟悉的构成方式。在强迫自己有条理一点,但脑子里根本就没逻辑可言,根本就是一个枯井,怎么能打得出水来呢?!但还好,总算完成了,经过标准的发文格式调整,居然能弄出8页纸来!看,那些所谓专业的发文格式简直在浪费纸张!!!如果是我普通习惯的字体格式,4张纸就绰绰有余了。

每个人都把目光集中在我这里,说真的,我不想成为唯一的希望,我喜欢的成功方式是先做出东西然后再怎样怎样,而不是一开始就被吹捧,我的头很小,脖子很细,不能戴高帽子。

不过有点欣慰的是凭借自己的冥思苦想,得出的东西居然和专业的差不很远,有点欣慰的感觉。难道这就是哲学?当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经过抽丝剥茧后最终都能精炼成一个形态。

松了一口气,但这绝对只是暂时的,因为更猛烈的暴风雨会马上要刮来,毕竟,已经到台风高发季节了。

有种无悔的超脱感。

2010-07
28

10平方的家

By xrspook @ 21:31:09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不知为何辗转难眠,忆起了从前外婆10平方家里的八仙桌、八仙椅、“杠床”、还有“楼角仔”,“楼角仔”上很精致的一排柜子,那个只能存几个台的琴键式球面电视,被外公收拾得很整齐的放茶壶茶杯和茶叶的小柜子,还有那张我们用作当滑梯的床板。那张所谓的大床根本算不上床,下面完全是用“轿凳”支撑的,但记忆之中一切都是那么的稳当,没有松动不会摇晃。就在那么丁大的地方里我总觉得到处是神秘之地值得去探索。

我们喜欢从八仙台跳到床上,说是跳楼。我们喜欢拿枕头当桌子玩上课。我们喜欢把床板铺在地上说要撑船。每逢大节,一家人聚在一起,水泄不通,那叫热闹,为了摆下两围饭菜,很多东西都不得不先搬到公共走廊,那就更好玩了。走廊的通道很黑,也摆了很多各家各户的很多东西。

这都意味着什么?

穷?

或许真是那么回事。外公外婆奋斗一辈子,他们从来没有过属于自己的房子,那10平方的处所是租的,是公房,但,我们把那称为“家”!有个地方,能让大家都聚在一起,小孩子经常追逐打闹,虽然那里很小,但那里很整洁,很明亮,是外公外婆把那里攒成了一个家。我不觉得因为如此个处境而低人一等、丢脸。因为那里是家,是温暖的家。一出门口就是熟悉的“隔离左右”。

到底是谁觉得七十二家房客悲哀?或许是外人吧。

从前我们住在左邻右里都很密切和睦的大家里,现在我们住在关门闭户,封闭自守的小家里。

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那段过去,很好。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