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
10

多媒体学西语

By xrspook @ 19:06:42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星期开始下灵格风和新东方的西语课程分别是:

《西班牙语会话通》(Spanish allTalk)[MP3]是Linguaphone的出品,小时候看香港台广告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东西,Linguaphone算是个很权威的外语学习机构吧。正如供资源的wkk所说:“要使用该教程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力,因为课程是通过英语来学习的,教学模式为 听→理解→说。不要问我要书,我也没有,实际上课程里面的语音内容没有文字材料,学完该套课程只需要你的耳朵和嘴巴。”于是这东西没有文字材料只有个单词手册。呵呵,很绝的样子,是给外国人学西语的嘛。让我把英语一起复习了,逼上梁山!!!听了,挺过瘾的,很有情景的,不象中国教材那么死板。和它相似的还有《西班牙语初学者手册》(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5元,1书+1CD)也是很有情景的,不错,不过语速很快。

西班牙语入门一月通是新东方的产品。新东方,久仰,开始的是学英语的去那里,接着是考研的也去那里,大概以后连高考的也去那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看了语音部分的课程,开始的时候觉得主讲卜珊的发音有点很别扭,她读的单词和我一贯所听的外国人发音有点出入。基本上是按照《现代西班牙语》来讲课的,因为学过《现西》第一册的半本,而且前面几课是特用功的,所以语调和语调群的那部分我十分清楚它根本就是在用《现西》教学。呵呵,虽然学《现西》的时候基本上只是靠一本书在上课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开小灶,基本的东西我还不走样嘛,哈哈哈。用这个课程优点就是有老师讲解,听她读,我也读,总比自己给自己读好很多。

发觉自己简直痴迷下载西语教程,但真能坚持用下去却不多。当然啦,语言和电脑不同,电脑是一通百通,学了基础高深就是基础的融会贯通,而语言不一样,第二课是第三课的基础,一个坏了,松了,用了劣质材料,不牢固了,后面就很危险。学语言形象一点就像建摩天大楼,地基固然要无比扎实,每一层都不可以掉以轻心。所以语言需要你连续不断地去跟进,一天都不能断,就这么简单。

为了能贯彻经常听,连续不断地听可能要混个MP3啊,哎~~~ 西语啊西语,什么时候我才能很自豪地说我懂呢~~~

2008-01
9

不知时日过

By xrspook @ 20:01:49 归类于: 烂日记

对我来说,考试已远去,也不知道这星期是不是考试周,对我来说没意义。只是在过自己的日子,盼望着预期的实验结果出现,继续在211和215鬼鬼祟祟、神出鬼没。

路过的人在聊某个考试必定合格,因为某个老师很好人的。曾几何时自己也在斟酌老师的思维,但现在,他/她喜欢怎样就怎样吧。

中午去了泡图书馆,一口气借了5本,2本昆德拉的、2本阿根廷的、1本巴西的,图书馆里拉美作家的书很少,大概就只有1/4个书架,我这只鬼可能要在毕业之前把那里的书都看了,当然啦,只限小说,看到他们的诗我就晕倒,看诗词我还是喜欢中国的。也要选译者来看,赵德明的还行,朱景冬的是绝对不会看了。于是被我这么一锁紧,剩下要看的也就不多了,呵呵。毕竟只是学校图书馆,不如卓越网的书库,没有我最想看的,或者有,但我没看到,却有很多很多经典的。不过说来也奇怪,法国作家那里我居然没看到《小王子》。在外国文献那里转悠就花了1个小时,除了大四,还有谁会有那个闲情逸致中午到图书馆浪费1小时啊,从前的这些时候我大概在睡午觉,然后去上课吧。

一整个下午,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浑噩之间时间就溜走了。这种雾霾天气到底何时结束啊,我的魂都不知道被弄到哪里去了。

2008-01
8

破日

By xrspook @ 21:01:13 归类于: 烂日记

重回实验室,以打烂东西作开场白。首先,在第一个半小时打烂了个三角瓶,原本想用刷子把里面的固体培养基弄小,然后倒出来的,结果啪的一声,我看着玻璃和培养基一起飞了出来,好像慢动作那样,那个瞬间我看得清清楚楚,三角瓶穿了个洞还有个鬼用,扔掉。一个半小时后,在放量筒的时候没问题,但在弄其它的时候手一带,量筒一个180°反身翻腾半周,头先着地,碎了,然后身和底座也着地,身断成了几截,底座碎成了几片。对我来说,那个刹那也是如慢动作回放一般,我是看在眼里却无法补救,哎~~~

今天的微生物实验室好像特多人,也不知道那些是师弟师妹、同届同学还是研究生师兄师姐,没空管那么多了,就只管埋头配培养基。先配了500mL固体的,再配500mL液体的,这么一折腾就没了个下午。匆匆忙忙赶回去洗澡、吃饭,接着又回去弄了60根5mL的无菌水。第一次那么有满足感,那个灭菌篮被我塞得满满的。

2008年了,自己时日无多。实验、实习、找工……麻烦事一起来。昨晚居然睡在床上1个小时都睡不着,这对我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平时最多1min就睡着了)。脑子里乱七八糟、胡思乱想,好的想到了,坏的也预料到了。只有在实验室里我的心才稍微平静,但却要以打烂东西为代价,败家啊~~~

师兄不知把移液枪藏到哪里去了,还得找他老人家要我方可开始正常操作啊。

打算用1个星期把生长曲线、降糖曲线、菌落形态都做出来,是不是有点妄想呢?我已经做好了在那鬼地方睡觉的心理准备了。神啊,如果您真有眼的话,请这次不要弄出那么多的“突发事件”来,求您了!!!

2008-01
7

等待,继续等待

By xrspook @ 11:11:04 归类于: 烂日记

大概人要长大首先要学会等,耐心地等。孩子们的耐性不怎么好,他们老坐不住,好像屁股有钉子那样,经常活蹦乱跳。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如果孩子时都不活泼什么时候才活泼呢?你现在叫我发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发了。

可以为了一点小事就立变情绪是他们的专利,而大人们则必须懂得控制情绪,仿佛戴假面具一般,喜怒不可表于色。在这方面演员能做得很好,但演员毕竟是演别人的,假的。生活中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人。于是普通人为了能游刃于社会也渐渐具备了演员高超的“演技”,呵呵,这般说来,演员岂不是很容易失业:)

坐在家的电脑前打了个电话,对我来说很重要。之所以打,是因为我不想再拖不想再无休止地等了,但收到的回复还是等。还记得上星期那些忐忑不安的早上和下午,都在等待,令人坐立不安啊!如果可以直截了当那该多好,但事情又有多少次可以上通畅的高速公路,可以全速前进呢?!内环路还不是经常塞车。

看了个Discovery的节目,讲的是情绪,里面解释到孩子的控制力之所以不及成人是因为他们大脑的神经网还没发育完全,而青春期的孩子比小孩更糟糕,他们的网是发育了,但很多都只长到一半,制造了不少断头路,于是神经信息发送更紊乱。他们说控制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我要学会压抑,起码得控制到不在尴尬的场面爆发。

从前,考试成绩公布都是有个确定时间的,但如今,消息的等待无穷无尽……我这个原本按计划行事的人一下子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执行既定计划了,该留多少时间给这等待呢?

2008-01
6

读罢“时间”和“巧克力”

By xrspook @ 21:10:58 归类于: 烂日记

之前基本没看过女作家的作品,但这段时间连续读了两本,居然都是出自北美作家之手——《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美国)和《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墨西哥)。前者看了我一个星期后,者只花费了不到两天。十分喜欢前者,它有女作家的细腻也有男作家的大气,那种穿越时间的把戏不是谁都能玩得好的。相比之下后者好像只是个比较神怪的爱情故事而已。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很早之前就想拥有,特别当sunfruitfish试过觉得好看后。看书的时候我没有偷看结局,但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最终男主角要先离开人世了,真的不想接受那个事实,一直让我挣扎着。虽然在亨利离开人世后作者仍旧写了些亨利之前在时间旅行中相遇女儿的快乐时光,但我仍旧觉得夫妻分离、父女分离很痛很痛!亨利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因车祸而离去,她的女儿在5岁的时候爸爸也走了,不幸!全书创造了2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亨利还是小男孩时他的一家三口,妈妈是著名歌唱家,爸爸是著名小提琴手,他们的简直就是超级模范的幸福家庭;亨利成为丈夫后的一家三口,搞艺术的妻子,活泼可爱的女儿,他们一定可以很快乐幸福的!但……

时间旅行是很多动画片、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话题,最经典的要数《多啦A梦》的随意门和时光机,但亨利的时光旅行却让我对这种穿越虫洞超自然的能力望而生畏。能到过去和未来又有什么意义,你无法改变,过去改变了你就不是你了,未来改变了,那个未来就不再属于你。能时间旅行就意味着人掉进了永恒的剧本中,一切都被确定下来,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能起作用,你可以觉得那超能力很眩,但我觉得那很惊恐。中年的亨利通过时间旅行认识了还是儿童的克莱尔,这位中年人陪伴克莱尔度过了奇妙的童年,在那些日子里亨利来了又去,克莱尔简直就像盼电视剧那样数着时间表等待她未来丈夫的裸体出现。直到克莱尔20岁她才在真实生活中找到了28岁的亨利,他们很快结婚却问题重重,克莱尔似乎可以和亨利朝夕相对了,但她依旧不知道这位患错时症的丈夫到底下一秒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们的真实婚姻只维持了15年,因为亨利43岁就去世了,到底怎么死,书中没有明确写出,但原因不言而喻,他死在时间旅行到1977年的事故中。于是,克莱尔陷入了长久的孤独,虽然她知道她能活到82岁,而且在那年仍能和亨利见上一面。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很坚强,她选择用乐观面对一切。和我们一向认识女性柔弱的一面不同,克莱尔表现了当今女性刚强坚韧不屈优秀的一面。

相比之下《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就显得挺稚嫩。之所以有强烈欲望要买这书完全是因为我要证明这并不象宣传所说,它是“美食版的《百年孤独》”。那些评论家都太天真了,怎么能把拉美的某些夸张神怪描写就和魔幻现实主义代表的《百年孤独》扯上关系呢!这书是朱景冬翻译的,本人并不怎么喜欢他的翻译,但偏偏很多西语作品翻译都出自他之手,无奈啊~~~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描述了个很封闭、传统的母系家族。他们有着荒谬的法则——最小的女儿必须侍奉母亲直到她老人家去世后才能结婚。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情侣相爱却不能结合的故事。正如一些评论所说,书中男性的描写还需改进,就我的认识而言,拉美诸国有着很浓重的大男子主义风气,而在这作品中“话事者”却都是女性,比如说:艾莱娜妈妈——一家之主,掌控一切;赫特鲁迪丝——一军之长,军队的将军,挺让我吃惊的。故事从厨房展开,那是女性“话事”的神圣之地,女人在那里创造了一个个美食奇迹。爱情故事和菜谱一同展开,全书12章,每章开头都是一个菜谱,第六章(讲的是火柴制作)除外,结构挺特别。但我没什么厨房细胞,所以呢……

下面,谈谈我对《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两个细处的看法:

1. 第七章:蒂塔喝了琴恰为她做的牛尾汤激动得哭了,眼泪很多,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布朗看到一条小溪顺着楼梯往下流,惊慌不安。当他明白那是蒂塔流的眼泪时……”这让我马上联想到《百年孤独》同样是第七章的这个情节“她(乌苏娜)朝着血液留来的方向往回走,想弄清楚血是从哪儿来的,她穿过库房,经过秋海棠长廊,过了饭厅和客厅,沿着街道一直前进,然后往右拐,再向左拐,到了土耳其人街;她一直没有发觉,她是系着围裙、穿着拖鞋走过市镇的;然后她到了市镇广场,走进她从来没有来过的房子,推开卧室的门,一般火药味呛得她喘不过气来;接着,她瞧见了趴在地板上的儿子,身体压着他已脱掉的长筒皮靴;而且她还看见,已经停止流动的一股血,是从他的右耳开始的。”一个是流泪一个是流血,都用了夸张的描写,不过后者更神奇罢了。

2. 第十章:当佩德罗成大火烧身以后,蒂塔以超快速度到达他身边,出现这情节“佩德罗一边呻吟一边第一次当着众人用‘你’对蒂塔叫……”。相信对西班牙语不熟悉的人都不会知道“你”(tú)和“您”(usted)的区别。在拉美国家,通常只用“您”称呼对方,只有对很亲的长辈或者情人才会用“你”。对于懂西语的人,这理所当然、毋庸置疑,但所有读者都懂这个法则吗?既然译者用“”把“你”字引起来了,为何不做解释呢?很多人大概会莫名其妙,随便一扫而过而错过了姐夫佩德罗用“你”称呼蒂塔的玄妙。一个好的外语作品要得到他国的认可必须要有好的翻译协助,而让朱景冬这位著名的西语学者对该书翻译我不喜欢。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只是在读男作家的作品,这段读女作家的经历让我视野又开拓了不少,毕竟这个世界需要阴阳调和嘛,呵呵:)我已能从某些动作的描写分辨出作者是男是女了,哈!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