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
29

公交人

By xrspook @ 13:31:27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这个80后的思路跟现在90后00后的挺不一样。比如说就出行这个问题,他们默认的出行方式是自己开车或者打车,打车指的不是打的士,而是叫网约车。偶尔或许他们也会坐一下地铁,但是基本上不会去坐公交,但是对我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之下我都不会打车。因为我自己没有车,所以自己开车这个选项是不存在的。于是这就会造成这么一个现象,他们大多不认路。如果是坐家人朋友、同事的车,可能上车就睡觉或者玩手机,如果坐的是网约车,基本上就是在玩手机。哪怕实际上某段路公交是可以直接到达的,他们也依然会选择打车。我不知道他们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既然最终都能实现同样的目标,我会选择公交,因为便宜很多,但非常有可能我得花费很多时间,比如等车,比如那个车每站都得停,也有可能我得挤上那台车,在车上我的空间极少。还有就是不同的公交要进行换乘,可能要走一段距离。这一些都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他们宁愿多花钱。他们打一次车的费用,够我一整年的公交开销,因为搭乘广州市内的公交,我有献血的免费卡,所以是不用钱的。

多走的那些路,多等的那些时间,我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多走的那些路就算是锻炼,其实也不会多走很多。我觉得走路跟堵在路上相比,我宁愿走路。至于多花的那些时间。用来做什么呢?多看一部电视剧?多打一局游戏?反正是肯定不会用来工作干活的。的确打车能节省不少时间,但是用那些时间我能把车费赚回来吗?对我来说肯定是不行的。

之所以没有打车的习惯,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家都基本不打车,打的士的几率非常非常低,除非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比如生病了,也比如有一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需要出行。对上一次我不得不打车,是某个周四我要回家,跟同事说好我要跟他的车,结果他工作完以后就直接把我忘了。直到晚上8点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他一句,结果他才发现把我忘了。在那个时间点,如果我还全程搭公交回家,回到家已经10点多,所以我选择的是搭公交离开麻涌,到了广州之后叫网约车。如果那个时候地铁5号线东延段已经开通,可能我选择的路径会不一样,比如我会搭公交到漳澎,然后叫个网约车去地铁站,然后再搭地铁回去。那天晚上10点之前我就到家了。从开发区医院打车回家花了50多块钱,因为我是个好久好久都不打车的人,所以有优惠,正常情况下我猜得70块钱以上。如果我有充裕的时间,如果我已经到达了开发区医院,我可以一分钱不花搭公交回家,但是那天实在是太晚了,留给我的余地不多了,万一错过了末班车呢?那天我是打算回家吃饭的,所以接近10点,我才终于吃上了晚饭,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以最快的方式回家的原因。

以前我一直觉搭单位的班车或者蹭同事的车是唯一的选择,现在,当公交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升级优化以后,我宁愿重新选择公交。

2023-04
6

神马高端

By xrspook @ 9:00:46 归类于: 烂日记

在同学的群里,我通常是那个保持沉默的人,因为我觉得实在没什么要说。有时候是因为我对他们聊的话题一点兴趣都没有,更多时候我发现从他们的问答之中,我觉得我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们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所以虽然对某些问题我也有我的答案,但是我只是看着他们在问答却一声不吭。

比如大学的同学群有一次他们突然说要约回华农遛娃,回华农这个没什么问题,但接下来遛娃这个就很尴尬,没有娃可以怎么遛呢?还有一些不仅仅是有娃了,而且那个娃还很大了,我就更尴尬了。或者实际上不是那个娃很大了,那个不是她的娃。换个角度考虑,奔四的人遛娃这很正常,而我这个奔四的人没有谈恋爱不结婚很不正常,所以我觉得我们不是在一个频道上的,这很正常。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主动地离他们远点,但是如果离他们更远的话,我就显得更不正常了。

昨天不知道高中的同学群里面为什么会说到商场这个问题。他们说沃尔玛很低端,永旺一般般,高端的应该算是盒马。小孩才会因为逛商场而乐得屁颠屁颠,对我这种中年人来说,逛商场只有两种需求——购买必须的东西或者因为那里特价了,所以去扫货。至于超市的东西是低端还是高端,这根本不是我考虑的范畴。如果你要去低端的地方买高端的货品,当然肯定买不到。问题是我为什么要买高端的东西呢?我要买的东西那些东西通常高端低端的超市都会有,可能一个几百平方的小超市也有,所以超市的高端低端对我来说有什么差别呢?去高端的地方,那些高端的东西我都不会买,甚至也懒得去看,有时去一下就只是去一下,就好像去参观一下博物馆。所以对我那些同学来说,低端的地方,他们好像有些嫌弃。他们是嫌弃那个货品还是嫌弃那个价格呢?嫌价格太便宜了吗?如果高端和低端的判别标准是某个地方商品够不够琳琅满目的话,这还得分你到底想买些什么东西。

回到了中国,你还叫她去山姆大叔,为什么她不在国外去呢?如果你说要选比较舒服的瞎逛的地方,那么就去宜家家私吧,外国的宜家家私可能比我们这边还要大。我个人觉得同学在外面好久都没有回来,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极少在国内待,应该去一些本土特色比较浓的地方。那么他们才能了解才能明白这个妈妈从小长大的城市、从小长大的那个国家到底是怎么样,最有地方特点的地方是什么呢?是那些低端的,尤其是可能在看他们看来极低端的地方,比如说农贸市场、也比如说鱼龙混杂,必须得坐在大厅,而且还不能太高级的酒家,又或者吃那些老字号小吃的小店。我的同学觉得她的老公和孩子大概不会喜欢吃那些东西,但是你在外国的时候他们有没有在意过你想吃什么东西,又或者当你想家的时候,他们能给你准备家的东西吗?他们留在中国的时间就只有几天而已,为什么连几天他们都不能尝试一下、忍耐一下?入乡随俗就那么难?又或者实际上是我们自己觉得那些太低端了,拿不出手。

高端的世界通常都是差不多的,在我很多同学的眼中,他们的高端基本上就是向欧美那边看齐。人活了这么久,我觉得我已经完全不迷信那种高端了。

2022-09
28

我们不一样

By xrspook @ 8:10:14 归类于: 烂日记

《风犬少年的天空》里有一集的标题叫“河里的虾与海里的虾能生活在一起吗”,看到那一集的时候,我感触良多,因为我觉得二者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穷人跟富人的区别,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即便穷人有一天赚到了很多钱,但他的习惯还是改不了的。同样,他喜欢的东西也是无法掩饰的。所以说为什么要有那种高攀或者降低身段的选择呢?童话故事里总是有什么灰姑娘遇到王子之类,但实际上这种事情且不要说可遇而不可求,即便你求到了也不是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你不需要任何造作就可以快乐地在一起。如果连说一句话也得前思后想,到底有没有说错,那句话到底该不该说,又或者表达方式要不要婉转一点,这样的日子太辛苦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在一起。你千辛万苦才做到的事情,别人可能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再普通不过了。

大学的时候我们那个寝室每当有人生日我们就会去必胜客。幸好一个寝室4个人里面,其中两个人的生日很接近,所以一年去三回就够了。其实是不是三回实际上我已经不记得了。在那之前,必胜客对我来说是个比较奢侈的地方。小时候我妈带我去,仅仅只去过,屈指可数的几次而已。大学的时候给室友过生日,通常是另外三个人一起AA把寿星的钱付了。除了生日要去吃饭以外,宿舍还有其它开销,比如厕所的卷纸,比如说公用洗衣机必须得买的洗衣粉。一开始还有消毒液和柔顺剂,后来好像说柔顺剂跟消毒液在一起不好,所以消毒液就没买了。那个时候我并不能说我家很穷,但是相对于另外三个来说,我家不富裕是真的。虽然我们也不是挑最贵的吃、挑最贵的用,但是这些花销下来,如果完全由我自己决定,我会觉得没那个必要,比如洗衣服,光加洗衣粉就够了。还记得某一年我们跟室友的生日,她的男朋友送来了红酒和天使简约的芝士蛋糕。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换了个寝室,寝室有6个人。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自己那一份太少了,但吃到后来。无论是红酒还是蛋糕,大家都觉得再也吃不下了。对我来说,过生日吃的跟平时没两样是很正常的事情。小时候或许还有爸妈的红包,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连我爸的红包都没有了,只剩下我妈的那个。所以生日是什么东西呢?生日不就是365天里面其中一天而已吗。对穷人的我来说,生日早被淡忘了,但是对海里的虾来说,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必须狠狠地表达,绝大多数时候还得在钱上付出一大把。虽然我还没有穷到支付不起的地步,而她们也没有任何嫌弃我的意思,但是穷就意味着你的思维方式跟富人们不一样。我不知道富人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正如我觉得安然估计完全没有意识到钦哥的窘迫,但是穷人们有感觉,穷人们的钱包很有感觉。

没有非如此不可,该放手时就得放手。

2019-08
1

钱钱钱

By xrspook @ 10:46:52 归类于: 烂日记

钱能解决的事都不是事,那为什么大家就不肯出那些钱呢?如果是以前,大概是因为隔空给钱太难了。比如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还没盛行的时候。买个书也要货到付款,如果不是网店而要别人寄过来的话,或许还得去邮局汇款。邮局汇款这种事几年前我还做过,当时是给某个核心期刊付审稿费,天知道为什么他们不让我把钱打到某个银行账号,而只是给我一个邮政汇款地址。拿稿费的时候我也试过不得不去邮局把他们会给我打的钱拿出来。对外国人来说,可能还有一个PayPal的使用过程,又或者用信用卡直接支付,但对中国人来说,之前的支付方式大概就只有邮局汇款了。银行转账或许也存在过,但是没有邮局汇款那么长盛不衰。现在要给钱的话,拿出个手机扫一个二维码,眨眼间钱就过去了。

虽然给钱爽快了,但是我们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却仍然不改。比如做任何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免费。看动漫、看电视、看电影、听歌、看书要免费,如果你要付费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不看这个去看别的嘛。同理,当我们使用各种软件玩各种游戏的时候也习惯了免费。电脑操作系统我们什么时候付费过?的确,我们会很豪爽地为硬件埋单,但是在软件使用的时候,我们没想过那个东西是要钱的,而且理论上还不便宜。所以现在要大家接受付费使用某些软件,比如一年100块钱,他们都觉得费用太高没办法接受,他们宁愿不要这么高端的,宁愿不要功能齐全的,宁愿忍受里面的很多bug,也不愿意给那个钱,虽然那个东西他们天天都在用,几乎可以说是离不开。他们玩游戏、看直播的时候,完全不觉得自己正在烧钱,买道具的钱,打赏给主播的钱,又或者没事在淘宝京东上瞎逛,无厘头买下一大堆不知道什么东西的钱。就更不用说为了晒个朋友圈,为了证明自己奶茶自由、咖啡自由、小龙虾自由、车厘子自由,而花费无数金钱。不到外面喝奶茶,自己买最好的奶和茶叶,成本不足外面的1/2,却可以免掉因为吞下太多珍珠而导致的各种肠道问题。吃不起车厘子,但一周吃几个牛肉果还是可以做到的,牛油果这东西,吃一个已经足够让你腻得吃不下更多。三杯星巴克咖啡省下来的钱就足够支付一年的Office 365的费用,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合伙拼车使用家庭版。现在微软的广告里面,他们也已经把家庭的范围扩大到亲朋好友。三杯星巴克的钱对某些人来说那不过是出去吃一顿饭而已。如果要在外面浪一天,除了吃饭还得看电影,又或者买些小吃或小玩意,就一个人的开销而言,足够起码用两年的正版Office 365了。大家觉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是天经地义,但是把钱花在买实用的软件使用权上是多此一举浪费钱。

每当我给身边的人推荐的Office 365,他们一听说要钱就马上敬而远之的时候,我立马觉得自己和他们不是一个频道的,我懒得跟他们浪费口水。

2018-04
23

唯钱论

By xrspook @ 10:09:13 归类于: 烂日记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流行起来,但这就像是一句笑话一样,因为炒的人继续炒,不过是炒得更加疯狂而已。

为什么图书这种东西可以去图书馆,一个月可以借十几本。默认的图书馆可是公立图书馆哦!省级的也好,市级的也好,区级的也好,甚至街道的也好,都是公立的哦!为什么我们就从来没听说过中国有私人图书馆连锁呢?公立图书馆可以红火,为啥私立的不行?!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大家觉得去公立图书馆看书、借书没问题,却不问一句为什么就没有足够多的公租房让大家住得舒心如意?既然书可以一个月十几本,为什么公租房我就不能喜欢哪里去哪里,几年在一个城市跳几个地方住呢?要注意,是跳住公租房哦!是自主选择的,不是被迫搬迁的哦!公立图书馆是亏本生意,公租房也是亏本生意,但政府就只会在公立图书馆上投入,让你尝到“社会和谐”的甜头,却不会在住房问题上让你有半点放心自在。按照过去二十年几乎已经绝迹了新增福利分房和公租房理论,为啥我们的社会一直都会在公立图书馆里大量投入,甚至从高层次大范围的大型图书馆推广到个性化小型便民的社区分站呢?图书这东西嘛,你想看去买不就得了。想看的人无论多贵还是会入手的。按照公租房可忽略的原理,公立图书馆也不该投入有木有?!

大概你会说,图书和房子的周转期差很远!有人一天一本书,有人几天一本书,有人一个月一本书,有人一年才几本书,但房子不一样,总不能一周搬一次家吧。但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以百年甚至几百年为单位,房子的使用和图书的使用其实没差多少。大概现在跟我一样只爱买书不爱去图书馆借书的人不多了,但你应该不会听说有人不爱住宾馆,而是每去一个地方买一套房子的。我承认,我对图书的拥有观念应该改变,但拥有归拥有,那东西只是我自己觉得很有必要很有价值,而不是因为我为了那东西往后会很值钱所以屯着的。现在的人买房,而且买很多房目的纯粹是用来换手,简单来说就是倒卖一下赚高额利润。什么东西会被倒卖?必须是紧俏的东西啊!紧俏的东西是矛盾所在。演唱会门票被黄牛炒得紧俏,那最多是不去看而已。但春运火车票被炒、房价被炒呢?那可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啊!为什么政府能容忍在这种关键部位不稳健呢?!美其名曰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一开始的原始积累是靠什么换来的?是谁把地价炒贵?是谁在天价地价里直接受益?一定程度上我觉得特种邮票是个光明正大的炒作,如果发行量够大家会买不到?如果大家都买到了,为什么还要去黄牛那里高价入手?再深一层考虑,有多少人在黄牛那里入手了高价邮票后是纯粹个人收藏?他们很多时候不过是在等时机当下一个层级的黄牛…… 人人都说小米买手机要靠抢的,是饥饿营销,那么邮局发行的特种邮票呢?那是饥饿营销的鼻祖有木有?!

现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什么?赚钱,买房,卖房,买房,卖房,买房,卖房…… 畸形到了极点,不是么!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