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
12

从“鬼”开始

By xrspook @ 20:12:33 归类于: 烂日记
– 外·内 –


书名: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院的幽灵)[简写本]
作者(改写人):Jennifer Bassett
译者:张琼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2001
ISBN:7-5600-1298-1

深绿的封皮,血红的英文题目,冰蓝的中文题目,背景是阴深恐怖紫色的歌剧院,当然,还有一个吓小孩的幽灵头。我不是在描述恐怖一般小说的封面,因为自己从来不是恐怖小说和侦探小说的粉丝。它如此吸引我除了因为它够诡异以外还因为它是我见到的第一本英汉对照简写读物,而且价格十分便宜!它是一个系列——书虫的一分子,此系列出自有名的外语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看到第一眼以后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偶然的相遇 – 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我才读初一(现在都大四了)。在广州购书中心的某个一楼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大片的深绿色读物,它们就是书虫系列,而这本薄薄的、好像很恐怖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把我的目光紧紧地拉了过去。

鼻子的探索 – 翻开书,我闻到了我喜爱的书香味(书有很多味,纸质、油墨、存放地点等都会影响到它们的气味),我很看重这点,因为我个人觉得读书是一个视觉和嗅觉的发现之旅,然后,我们的思绪就游荡在无边际的想像中……我之所以喜欢买纸质的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电子读物永远也不能给我区别于各本不同的书的气味。

眼睛的检阅 – 第一页是英文的,隔壁的第二页是中文的,全书都是这样编排,左边一页是英文,右边一页是中文。我半眼都没有偷瞄右边的中文,开始了对英文的扫荡……噢!实在太神奇了,第一页的东西我居然全部都懂,除了英文教科书以外,当时的我没有遇到过可以让我读懂的英文读物,实在太令人兴奋了。就如读中文小说一样,我还可以边看英文边在脑海里跳动各种画面。

现在看来也许那些字句真的被简写到不能再简单,也许会让人有种不屑阅读的感觉,但对当时的我来说那是一种很好的鼓励。我能读懂我才有兴趣有信心读下去啊!一页完毕,我拍板了,一定要买下这书。同期,我也挑了一本A Christmas Carol(圣诞欢歌),挑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封面同样恐怖,呵呵。当天晚上我就把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读完了,因为故事被浓缩得很厉害,全书只有73页,且一半是英文一半是中文,你不可能从那里得到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但它却给了我好大的信心,我居然能把一本英语读物看完,我完全能看懂!!!!!

于是好长一段时间,我沉醉在书虫系列的读物中。从那里,我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开始的时候学会把最最简单的英语融入自己,试着用英语去表达我要表达的,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如每本书虫后面的一段介绍:

“书虫”将首先给你以自信,即使你目前只有几百词汇,却可以毫不费劲地阅览世界名作了。书虫还会用它细细的鸣叫声不停地提醒你要坚持不懈地读下去,要广泛而丰富地读下去。待到你读完丛书系列的最后一本,也许会突然发现:你已经蛹变蝶飞一样,振翅欲飞了!

——摘自:每本书虫丛书系列背面介绍

我没有坚持下去,把书虫的每一本都带回家。我却依然能感受到阅读的书虫带给我的无限快乐和自信。也许简写的名著有人觉得淡而无味,但给人信心的简写本我觉得比那些高深莫测的原著更适合某些初学者。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给了我什么呢?它给予了我征服外语的信心,利用外语探索世界。我快乐外语学习就是从“鬼”这里开始的。

                                                        支持下xrspook啦→→→
2007-11
11

神奇的枕头

By xrspook @ 18:55:00 归类于: 烂日记
– 外·内 –


书名:儿童百科全书[不列颠版]
译者:史明、吕顿、何政安等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年:1989
ISBN:7-5358-0383-0

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六一节,我一家三口逛街走到了中山六路的某个书店,妈突发奇想,把一共4卷,加起来12cm厚的《儿童百科全书》当作六一儿童节的礼物,送给了我。于是,“枕头”来到了我家。

到底那4大本东东是什么?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图画和文字!对还没读小学的我来说,那些枕头般厚、石块般重的书简直是个可以把我压死的千斤顶,不是要我读吧?!孩子的我太怕读书了。于是,六一节的礼物就被封存到爸爸的书柜里。那个书柜里面是绿色的,有个玻璃门,玻璃门里面有块绿色的薄布,百科全书就消失在绿色中了……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爸爸无意开书柜,发现了我的“书”,就把书“还”我了,当时,我很是惊讶,因为我已经忘记了那本原是我的书。那是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还记得客厅里窗拉着薄薄的绿色窗帘,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绿色的吊扇在缓缓地转着,在阴凉之下,我如饥似渴地翻着那几大本重见天日的礼物。

我随手抓起一本翻到了有很多小朋友的一页,那一页的题目是“博物馆”,第一个故事是“宝库”,讲述的是一群小孩子参观博物馆的故事,在博物馆里,他们看到了宇宙飞船,看到了恐龙化石,也看到了爱斯基摩人的冰屋……伴随着他们的脚步,我也似乎到了博物馆,也看到了很多。如此的经历让我很是激动,我之前可没见过一本书是这么阐述故事的,而且那些故事还发生在外国小朋友的身上。于是我的思绪飘到了好远好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套《儿童百科全书》是不列颠版的!连续好多个小时我都沉浸在好看的图画和有趣的故事中。

和上课用的课本不同,这书有好多好多图画,也不需要我按顺序阅读,我喜欢读哪里就读哪里。和故事书不同,它的一个故事很短,大概只有1、2页,加上大版大版的插图,于是我想像比阅读多很多。太小的孩子想像力还不强,还不能独自把不连续的文字故事和图画联系起来,而当时的我却恰好具备了这种能力,于是,就如开了个时光的窗口一般,我窥见了一个个外国生活场景。

我最喜欢的故事莫过于第二卷“家”里的“摩天大楼”了。在简简单单的4页里,插入了4张很大的图画,那是一幢摩天大楼,一幢可以看清里面的人在做什么的摩天大楼,实在太好玩了,某个晚上,我甚至用铅笔模仿画了幢我想像的摩天大楼。书中摩天大楼的最顶层是个餐厅,接下来的好多层是一般的家庭公寓,摩天大楼的二楼是个游泳场,三到五楼是个购物商场。整个大楼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人,也有一条迎接主人回来的狗。人们都忙着他们的事,有煮饭的、有搬家的、有会客的、有装修的、有弹琴的、有打电话、有看电视的、有打扫卫生的、有读书的、有一家其乐融融的……你想得到的,你想不到的都有!书是黑白的,无从鉴别出颜色,但我觉得这摩天大楼应该处在金色的傍晚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摩天大楼里家的温暖。我看到了餐厅的光是昏暗的,会客的家里是明亮的,有人浇花那家里贴着米黄色的条文墙纸,打扫的人的家里吸尘器在轰鸣,弹琴那家乐声飞扬,搬家那里女主人正唠唠叨叨地对搬运工指指点点,煮饭的那一家饭菜飘香,购物商场里面的售货员正热心地为客人讲解服务,游泳场里喧闹非凡……在短短的4页纸,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到了很多,这是其他书不能给我的奇妙感觉,一下子之间,我也开始幻想自己在摩天大楼里的奇妙生活了。

《儿童百科全书》里什么希奇古怪的都有,从古到今,从童话故事到现代科学它都涵盖了。这“枕头”真的很神奇!它们的厉害之处在于把很平凡的词汇都用很实在的故事展开,百科全书不是字典,它们做的不是给你一个定义“**是**”,《儿童百科全书》通过与故事结合的方式来阐述一个个平凡或高深的词汇。也许那个角度太儿童化,也许太多太多的图画让大人觉得浪费时间,但要记住,它只是“儿童”百科全书,对孩子来说,这真的是一个瑰宝。

如果经济能力允许,希望父母都能为孩子买一套,不过要记住,既然买了书就要陪孩子一起读哦!孩子在你的带领之下一定会获益良多,在高压的工作之后用童心去看这个世界你也会轻松很多。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小孩,一起翻开这“神奇的枕头”吧!

                                                         支持下xrspook啦→→→
2007-11
10

拼博路,回忆行

By xrspook @ 20:03:43 归类于: 烂日记

– 序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梦,梦来自于很多很多,其中,生活是一个源泉。无论如何,信息总得通过媒介传播,也许是通过亲人朋友的谈吐交流,也许是通过老师长辈的细心教导,但,当我们一人独处的时候,我们的信息来自于它们——书、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其它艺术作品、网络等。

于是,我选择了“龟兔赛跑30天主题挑战赛 -> 最喜欢的文艺作品(书/电影/音乐)”。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挑战的选择,也是一个整理回忆的综述。

我,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一个将走进社会的大四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一个文艺作品的评论家,因为自己的文化沉淀还不够,所以,我也从未妄想过自己能写出超棒的评论文章。但,我是个感性的人,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还是很在行的。因此我把这次挑战定位为讲自己述和文艺作品的个个往事。

在未来的4星期零3天里,我每天将讲出一个文艺作品和我的故事,有故事只因我们经历过。曾花掉3小时看完一部电影,花掉1星期看完一本书,花掉1年多看完一个电视剧,花掉几年久久回味一个音乐专辑……花掉意味着什么?浪费时间么?不,那出自于爱!除了花掉时间欣赏文艺作品,并被之感动一番外,我们还得到什么呢?历史!花掉的时间在我们一生唯一的时间轴上打下了永恒的烙印。再次翻开它们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被感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整理记忆的过程。它们原来伴随我们一路走来。


拼搏墙 – 我未来31天的大计划,要坚持啊!

31天,有故事的人讲述31个他们与文艺作品的故事,这不是匆匆搜索COPY而来的,敢于挑战的人,因为他们都曾感动过。呼的一声,吹走那些盖在记忆宝典表面的灰尘,让我们慢慢道出积累的故事吧!

2007-11
9

我的父亲

By xrspook @ 22:04:02 归类于: 烂日记

多老土的一个题目,这不是小学生的作文吗?但要真正写出父亲,小学生只能表面描述,而更多更多,我们将会在小学之后慢慢体会。如果说小学作文《我的父亲》画出的是一个平面的父亲的话,那么要表现一个三维的有血有肉的父亲则需要我们在青年、壮年甚至老年时回忆得出了。

在blog里我极少提到自己的父亲,或者在提到的时候也是在抱怨他。如小学二年级写的单元测验作文《我的父亲》一样,爸向来对我来说不是完美的。不过在很多时候我已经习惯了他的不完美。

妈有2个亲姐妹,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小时候我和困惑,为什么姐姐的丈夫是工程师,妹妹的丈夫也是工程师而我爸只是个普通的工人呢?在当时小小的脑袋里,男的就好像似乎都得当工程师,否则就好像缺少点什么。在青春期的脑袋里,爸爸应该是风趣幽默,敢作敢当,可以配我去做高强度运动的,是个威严的一家之主(很遗憾,一家之主的位置属于妈),但自己的爸爸偏在这里不是强项。不知道以前自己怎么会有如此的父亲幻想,也不知道为什么爸爸总是和我的那些幻想相差那么远……

爸爸就是那么一无是处吗?不,绝对不是!虽然爸爸答应了的事情你可能要等好久才实现,但深入分析一下我这个酷爱文字的父亲,连打电话投诉的时候都要文绉绉的,雷厉风行不是他的作风。但今天突然间,我发现了爸和我很优秀的共同点——坚持不懈。爸对那些可以当枕头的字典的热爱从来没有减少过,至少自我懂事以来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那些字典打交道,研究那些十分深奥的字是他的嗜好。18年,至少我观察到的18年是如此。他的执着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他是我的父亲,有别于别的父亲。我也是个一心一意的人,爱上了某样东西就不会轻易放弃,比如说写blog,至今我已经连续写了3年多了,天天不间断。

也许别人的爸爸能陪他们的孩子们做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而我的爸爸则可以给我很多时间,陪我完成对我来说异常艰难的背书任务。还记得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叫爸爸给我讲古时候的故事,他古时候的故事好像无底洞那么多,虽然现在我大都不记得了,但当时他大概给我讲了很多中国成语、伟人或历史的故事吧。别的同学最羡慕我的就是我任何时候不记得某字怎么写了,都可以问爸爸,爸爸可以在少于50ms的时间内反馈答案。每当我有什么词语不懂了,他都可以对答如流,即便马上答不上,他就会立刻去找他的字典朋友,然后给我个答案。我很幸运,在这些情况下其他孩子大概就只能接收到父亲的一句:“自己查字典。”了。

几个月前当我告诉我的导师我要考他研究生的时候他随口问了我一句:“有和你父母商量吗?”我的回答是:“已经和妈谈得很清楚了。但没有当面跟爸说,但他应该知道了。”“你应该跟你父亲谈谈……”大概2个月前,一个姨妈问我:“有和你爸说过你要考研究生吗?”“他现在应该已经知道了吧。”“但你也要跟他说啊!”直到现在,我出尔反尔地先是考又是不考始终没有告诉爸。我和爸之间好像有堵墙,话题似乎无法开展。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爸只参加了一次家长会,那是因为妈要赶工加班无法请假,其余的家长会都是妈去的。不是因为爸不重视我的学习,而是他一直以他沉默的方式来对待这一切,沉默不语是他的文人作风。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出生的时候爸已经42岁,于是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爸已经65了,在广州坐车已经可以免费了。如果早点结婚生小孩的话,42岁爸爸得到的就不是女儿而是孙女了。世事向来不完美,在文革动荡的十年,在爸爸师范大学毕业本该分配当老师的倒霉日子……命运本就对爸爸不公,但如今已经无可奈何了。

65岁的爸,60岁的妈,23岁的时候我还能安稳的不工作去没完没了地研究,舒坦地当研究生吗?研究生对我来说是个好事,但对我的良心来说这不是一个好选择。

爸爸,已经不是那个从前的爸爸了,在他身上我已经不能“榨取”更多知识了,很多时候,我反而要给予他科学意识,我是时候应该反过来“滋润”那老头了。原来抚养和赡养可能就在那么刹那间。

2007-11
8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y xrspook @ 19:24:47 归类于: 烂日记

小学背《新三字经》时就有那么一句“己不欲,勿施人,己欲达,则达人”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很久以来,当自己清醒的时候会克制自己做到那点,当自己火遮眉毛的时候就什么都忘记了。不知道其他同龄人在是否在小学时被迫每天早上朗读、背诵《新三字经》,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给他们讲过一些很经典的道理故事。

几天前在新浪的网球频道看到如此一个链接vamos拉菲尔-纳达尔,进去以后发现是某个网友的新浪BLOG,他/她在某篇文章里贴了很多纳豆的照片,于是就被链接到了新浪的网球频道了。里面的图片都挺好看的,但那些评论真的很刺眼。新浪BLOG是个很有名的BSP,而它的特色就是blogger之间的互动性很强,换句话说就是一篇文章得到的评论可能很多。每事都必须一分为二,评论多很容易就会导致评论烂,一些十分无聊的“顶”等毫无意义的词经常出现。在vamos拉菲尔-纳达尔我感到的是无限的无辜,在那文章里,有些很离谱的评论,如果看的人不喜欢纳豆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喜欢就不打开嘛,但他们却选择在那里骂人,骂被照相的人,也骂贴相的人。和谐社会,难道不骂人就不爽了?上网是很愉快的事情,但却把网络弄得腥风血雨,何必呢?如果我完全是因为爽而骂人,之后我一定会超后悔内疚的,但可能某些人不是。

绝大多数时候人做某事是可以选择,你可以做或者不做,当你自己不希望做某事导致自己有个某个不愉快的结果的时候何必还要做某事使别人不愉快呢?不是希望个个都是救世主,有牺牲精神,把所有最艰难的都自己扛,但起码当你觉得某事你不想做的时候不要强迫别人做。

当男人的为某事帮助同性的时候我们称呼为“哥们义气”,但当女人为某事可以帮助同性的时候我会称之为“袒护”。通常,男性都会一人做事一人当,做错事都会很爽快地承认,但女人呢,有时她们非但不承认,她们的某些“同党”还会出来维护,难道怕做错事的人会很受伤非保护不可吗?我对后者面对错误的方法很反感,敢作敢为,我还是喜欢前者的爽快!

对女人的小家子气越来越反感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