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
25

传统食品需要标准化

By xrspook @ 18:56:41 归类于: 烂日记

外婆的萝卜糕 

外婆的萝卜糕

寒假做的可行性报告的主题工厂我做的是广式年糕厂,因为我觉得在各种广州地区特色传统食品中我对那东西最为熟悉。从懂事以来外婆每年都做年糕,只不过数量在减少,在她装上心脏起搏器那年妈妈辈们都劝她不要再做了,的确那年她做少了,但其后数量又回增起来。说广式年糕好吃,我没多大感觉,但我知道如果那东西一旦从我生活中消失那将是个很大很大的损失,年轻人都喜欢学做西餐什么的,但中国传统食品却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还有多少人过年时在家做年糕?做煎堆、油角?在吃这类食品的时候我觉得欣赏的是那种历史,那种家人带给你的温情。

今天稍微整理了一下从CAC(食品法典委员会)下载的所有关于乳制品的标准。其中好一部分都是奶酪、乳酪什么的。基本上占所有乳制品标准的一半。外国人经常吃那东西,所以他们为那些食物制定了很多标准,但中国的传统食品呢?什么是好吃?什么是不好吃?什么时候水加多了?这一切都似乎都只能依靠“老师傅”的经验。后人不太自愿学,老师傅的很多慢慢就会失传了,真的很可惜。凭什么外国的众多传统乳制品就屹立不倒而中国的很多传统食品却走上了“末路”?

传统和现代化其实没有矛盾。如果说现代食品机械做不出传统食品的那个“味”绝对是瞎掰。只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机械的“经验”还不够,哪个新手能轻易做出老师傅的那个味?徒弟们还不是经过很久很久的摸索才得心应手,把那些“味”制作出来。大家有给机械们改进的时间和改进的机会吗?人需要成熟起来,机械也需要慢慢调试最终实现人所希望的目标。

要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我们首先要把很多凭经验的东西量化。外婆能说出多少斤粘米粉得加多少水,然后就能做出软硬适宜的年糕,但很多时候他们只会用“凭经验”来带过一些其实在他们心中已经量化的东西。记得英叔说过,“为什么麦当劳的汉堡无论你在广州的什么店吃的感觉就差不多,而却不能保证一个中式的快餐店的饭在哪里吃都一个味?……为什么就从来没有见过在一袋米上标注多少水多少米就能煮出最好的饭?”很多东西不经过研究是不可能知道其中的联系的,科学如此,把传统食品原料量化也是如此。经常听到别人说潮州手打的牛肉丸和机打的牛肉丸感觉就是不一样。我觉得这只能说机械模仿人的能力还不到家,而为什么不到家会不会有人为了包住自己的饭碗,故意不把最关键的“经验技巧”传授给机械呢?我不是那方面的专家,我不知道。

标准化是个好东西,标准化应该可以让我们的传统食品继续薪火相传。希望某天我们能在国标里找到萝卜糕的标准,找到煎堆的标准。

有话要说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