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
11

西关建筑──广州近代历史文化的缩影(1)

By xrspook @ 19:59:26 归类于: 想当年的作业

这是一个开放性课题的作业

          西关建筑──广州近代历史文化的缩影
            广大附中 XXX XXX xrspook XX XXX

一、前言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人的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塑成。有什么的环境,就有什么的人。现在,环境多指社会环境,而构成社会环境的就是建筑。人在各种建筑下会有什么的心理呢?不同的建筑对人有什么的影响呢?这里,我们选取了广州的代表建筑──西关建筑,来探讨西关人在这样的建筑下形成的性格心理特征,和西关建筑带给人的影响。

二、过程

西关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现在,保留其西关建筑的代表为西关大屋、竹筒屋、骑楼等,而这里以它们为研究对象。

清朝后期实行了闭关政策,只准广州一地对外通商。为此,广州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成为中国人接触世界的窗口和中心。

1894年建成的陈氏书院(有称陈家祠)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宗祠建筑。它是岭南地区民间艺术典型,是传统的古代建筑风格与南方建筑特色和谐统一的杰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程度的加深,广州沿江的长堤、西堤一带也兴建了部份大型的办公及商业建筑。这些建筑多反映了19世纪西方流行的新古典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保留了希腊、罗马时期的某些建筑特点。

广州传统形式与西方建筑艺术结合最成功,分布最广、并使广州建筑在中国独具风格的建筑大概应数商业骑楼建筑。

可以说,西关建筑是与近代中国历史紧密相连的。

西关建筑的特色
岭南建筑尽在西关,西关建筑尽是岭南特色。

广州的岭南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一、西洋建筑的传入;二、中外建筑师有意识地将中西建筑糅合在一起;三、近四十年来中西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走上初步成熟阶段,形成自己的特色。

岭南建筑文化的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较轻巧通透的体形,并富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骑楼建筑:
广州的岭南建筑有许多代表作。二、三十年代的广州中山纪年堂、原中山大学等,充分表现岭南城市风貌的骑楼建筑。经规划控制而建造的广州骑楼商业街,是广州近代城市的重要特色之一。骑楼建筑形式由欧洲传入,因适合广州炎热多雨的气候和步行购物的需要,故风行羊城,并传到两广及闽南,成为岭南建筑特有的商业街市的共同特色。

骑楼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本世纪初,广州开辟马路时,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卷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的形式相结合演变成广州特有的骑楼建筑。也有另一种说法是从古南越族的干栏式(商脚楼)发展而来。它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建起,使两旁房屋相互联结,形成一条长廊,可替人行道遮风避雨,遮挡阳光,特别适应于岭南的气候,它不但给行人带来许多方便,亦使两廊店铺得以荫蔽,便于避开门面,广设橱窗,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所以这种建筑很快成为广州商景最主要特色,后来也成为外省广东街的标志,至今上海广东路还可看到这种骑楼建筑。

骑楼最早出现在广州一德路,石室一带。后来为名商业区争相效仿,如上下九路,第十甫路,中山路,丰宁路,太平街(现在的人民南路)一带,都出现连片的骑楼建筑群。

骑楼是属于广州近代建筑中的民族形式(即复兴传统,中西合璧的所谓“折衷主义”式)。然而,在这近代的建筑中,还包括了传统的竹筒屋和西关大屋。

竹筒屋:
竹筒屋是广州大量存在的居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它不同于我国一般房屋门面阔大于进深的结构,它是以开阔小,进深大为特点,两者之比由
1418不等,由前至后排列以天井间隔的多所房间,旁开“冷巷”,形如竹筒,故名“竹筒屋”。

广州竹筒屋大约产生于19世纪。由于当时广州商业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多,地皮的局限,使竹筒屋成为广州一、二百年来最为普遍的一种商住屋的形式。开始时多为单层,独户的平房,单开间、宽不过4~5米,进深长达12米以上,呈长方形。通风、采光、排水及交通等问题主要靠天井和巷道来解决,屋子增长则天井相应增多,每个天井约分间2~3间房间。整座房屋外观上看,像是一层,但内部见光高达4.5米,因此人们常设置夹层(广州人称为“阁仔”)和楼梯。

别看这竹筒屋的外形只是一个简单的“竹筒”,其内部的结构则十分讲究。竹筒屋的底楼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分为门头厅,厅的正壁设佛道神像和祖先牌位(由于受到中国五千多年封建文化思想的熏陶,封建思想在人们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因而每家每户必然会有安放神像与牌位的地方。);中部为通厅(通道)及卧室,通厅没有楼梯通向上层;后部为厨房、厕所。门口有三层大门,外面为脚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厚实木门,分别起着采光、通风和防盗作用。然而,由于当时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之间互相信赖,因而他们大多是夜不闭户,只是拉上趟栊而已。

随着广州工商业发展,越来越多的竹筒屋出现在商业较为集中的街巷。在一条狭小的街道两旁,密密地排满了竹筒屋,真有点儿北京胡同的味道。可北京的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人们一回到家,把门一关,外面就算是天塌了也不管,真可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一些与竹筒屋就大不相同了。由于它低层高密度,一家紧挨一家,因而邻里关系十分密切。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筒屋也起了些变化。

民国以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开始出现了有两、三层的竹筒屋,楼层用混凝土梁,门楣上使用混凝土过梁,上设小阳台,并采用西洋建筑的局部装饰,屋顶改为平顶,当时有人称之为“洋楼”。

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造,如今这类屋式也逐渐被拆除,改建成现代化的商住大楼。很多人都会误把竹筒屋当作是西关大屋,然而它们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俗语说:“有钱有势住东山,有钱无势住西关,有钱无势住河南。”可是住在西关的并不全是有钱人。当时一些较穷的人就住竹筒屋就在西关,只有那些名门望族,官家巨贾才住西关大屋当然也在西关。

                                                              (待续)

1 条评论

  1. Reyx14

    校友哦~~~ 找资料路过…很有用…谢~~
    xrspook 对 Reyx14 的回复: 2007-04-17 19:11:11
    :))))

有话要说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