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
21

人性泯灭

By xrspook @ 16:49:44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我看了一部让我泪流满面的电影(《喜丧》2015),看之前我就知道这部电影应该会带给我那样的效果,但我还是去看。因为这种事不能逃避。电影拍得好不好,电影的台词、剧情、镜头以及内容的表达、细节的展示这些东西我们通通不谈。这里我要说的是电影的提材。这只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我几乎可以这么说,这种事几乎发生在所有中国人的身上,无论贫富,无论种族,无论信仰。昨天当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网友,然后他今天看完以后跟我说他觉得最主要是钱的问题,但我告诉他这不是钱的问题。你可以很穷,但你还不至于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地方睡,还不至于没有那个钱你就活不下去。这样算来这是穷的问题吗?

自己住在老妈的老宅里,把老妈赶到老宅的牛棚里。这是因为老宅的房间里不够住,放不下老妈一个人吗?显然不是!老妈拜菩萨已经拜了一辈子,而且她之所以这么着迷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保佑她的子孙后代。即便你觉得这是迷信崇拜,你有必要当着老妈的面打碎她的菩萨吗?那尊陶瓷制品可以被打碎,但信仰这种东西是不可改变的。

子女像踢皮球一样把妈妈踢来踢去。有些子女倒不是因为他们家境很差,而是因为他们展示出来的那种嫌弃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把老妈的铺盖放到堆放垃圾的储物室里,老妈睡过的铺盖直接全部扔掉。洗碗的那个镜头让我觉得非常难受,因为在洗她自己的碗的时候,她洗得非常认真仔细,而老妈的那个碗,她只是把碗里的东西倒掉,然后用水冲一冲,接着就随便丢在桌子上。如果你真的不愿意她住在你家里,直接不让她来就好了。当然,实际上每一个子女都不希望老妈轮流到他们那里住。这种情况不只是发生在电影里,其实也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发生在我家里。老妈从二女儿家里离开前的时候说了句“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你们”。那句话简直就在戳我的泪点,跟大概半年前外婆对我们说的那句“有空就多回来”如出一辙。

老妈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去老人院到后来的经常询问儿子和媳妇什么时候才能去老人院,这种转变是让人极端心酸。因为外婆在世的时候他也不愿意去老人院。外婆不愿意去女儿们家轮流住,也不愿意去老人院。之所以她在一年之内身体情况急转直下,是不是因为租住的那个公租房的管理人员来催促她必须搬走呢?电影里的老妈终于等到了敬老院的床位,但在去之前她选择了服毒自尽。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她一直问儿子什么时候能去养老院实际上是她在计算自己什么时候要主动离开。而我外婆的情况,她住的那个公租房家人已经跟相关的人约定好,租期能延续到今年清明节以后,而实际上这种租赁关系即便一直拖下去,他们也不能拿我们怎么办。因为把一个接近百岁的老人赶走,显然在中国即便是合法的,也是会被人唾骂。外婆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在今年过年之前就离开人世,我不知道这种选择跟电影里的老大妈自尽是不是一个道理。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打脸的过程。只要经历过这种事的人,都能在里面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当时我们觉得我们已经很努力了,现在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一遍,我真的觉得我们很该死。虽然知道自己做得很不对,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有人能给我一个解决方案吗?

2018-12
24

最后一程

By xrspook @ 10:46:00 归类于: 烂日记

人们通常会觉得长命百岁是一句好话。但你真的见过那些百岁老人吗?而且不仅是新闻里介绍的那些,因为能上电视报纸或者各个媒体的通常都不是一般的人。你见过一般的百岁老人吗?你知道他们在过着什么生活吗?如果你看到过他们的生活质量,我觉得你绝对不会选择活到百岁。到了那个年龄,你不能避免很难自理,那个时候,谁会帮你体面些呢?你觉得你有钱就可以买到服务,实际上那实在太天真了。的确,市面上有不少养老院,表面上那很风光、快乐、自在,但实际上个中的黑暗只有住进去的人,而且是那些不能自理的人才明白,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没办法选择。住到那些地方以后,意味着你的家再也不是你的家,你之所以在那里被别人蹂躏是因为你已经丧失了部分或者全部的自理能力。在那个地方,你清醒地知道自己正在给钱被别人虐待,但是却完全没得差评投诉,因为为了住进那个地方你已经花费了好大一笔钱,你已经不能从头再来了。即便你很有钱,不在乎那么几十万从一家养老机构跳到另外一家养老机构,但是哪里都一样。那个时候你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担起赡养你的责任,但是,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做过这种事吗?你教导过他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这么做吗?你年轻的时候,你有理过你们的老父母吗?既然你年轻的时候没这么做过,你的孩子自然不会觉得照顾老人是理所当然的事。年轻的时候你觉得你有你自己的事,老人家的事他们花点钱就能解决,但是,当你老了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其实你希望孩子们做的不过是他们过来探望你。而不是通过各种网络方式给你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块钱,你只是希望见他们一面而已。

老人家说的那句“有空你们多回来”。每一次听到,我都会感到莫名的酸鼻子。为什么要回来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住在一起呢?为什么在一个家里,刚出生的小孩子会成为所有人的核心,但是那个曾经撑起一个家的人却会被无情地丢在一边?曾经,他的确是无所不能的。他是现实版的超人,会竭尽所能满足你的要求。影视作品里的超人只是糊弄你的,那只是一个象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拯救你的是你的爸妈。不过他跟影视作品里的超人不一样,因为他也是人,所以他不可能完美。他也会犯错,他会打骂你,但最重要的是,超人会用自己的能力拯救世界,但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教会你怎么做一个好人,而不是只是一味地用他们的能力保护你。每个人都不应该奢望一个英雄能永远拯救你,要成为自己的英雄。这句话是给年轻人说的,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年暮的英雄,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他们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他已经在这个家,很长时间了,但实际上到了某个时候他就跟家里刚出生的小婴儿没什么区别。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婴儿在长,在不断地认知学习,但是对老人来说,那是反过来的,他会慢慢忘记,越来越需要你的帮助。当家长虐待小孩的时候,全社会都奋起指责,为这种事情抱不平,但是,当子女抛弃老父母呢?!

大概你觉得我是一个很悲观的人,因为我觉得在某一次突发事件中发生意外死亡或者突然猝死是一件很好的事。生理上的受罪,心理上的孤独,当你见识过以后,估计你也想变得跟我一样悲观。

2018-08
25

坏消息

By xrspook @ 17:52:29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突然听到一个消息,我妈说外婆正在住的那套公租房要被收回。下个月如果不搬出的话就会被告。这样的事情真的让人很无语,因为外婆已经在那套房子里住了超过20年,为什么突然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还记得前几年,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类似的事件,但亲戚托某些关系搞定了。而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又突然涌了出来。对一个接近98岁的老人来说,你让她去哪里住?跟女儿们一起住吗?显然这么多年以来,她都从来没试过,而且她现在的状况已经不大好。从前,外婆的胃口一直很好,但近期保姆说她开始吃得很少,年轻的时候,外婆的睡眠质量就不怎么好,会大半夜才睡着,所以,有条件的时候,她会睡得晚一点,但从去年冬天开始,她甚至不睡觉了,一整晚都坐在那里。之前那种事只是偶尔发生,但现在在24小时保姆的监管,发现这种不睡觉的状况越发严重。不睡觉,吃东西也很少,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那些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的人,估计一定不会想到自己或许会变成这样。如果他们有预测到这个,大概他们会求神拜佛让自己不要太长命。

有时,外婆在我们面前自言自语的时候会说,这辈子她有钱过也穷过,什么都见识过了。嫁给外公的时候,条件还不算太糟糕。辉煌的时候,据说外公和他的兄弟还有个铺子,也有辆车,可以拉货,还请了几个工人。日子不好的时候,一家人就只是住在船上,在陆地上没有居所。因为上学和上班的需要,所以女儿们有段时间不得不寄人篱下住在亲戚家。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熬到了女儿们出来工作了,托关系找到了一套公租房,总算他们有了个屋子,那个在我心目中最好的家。虽然那个家非常小,只有十个平方,厕所和厨房都是公用的。通向那个家的走廊很长很黑,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一直都觉得阴森恐怖,但是家里很明亮、很干净、很整齐、生机勃勃。那些阳光向上的东西都是外公外婆一手打造的。在那十平方的屋子里,我甚至不记得最多的时候曾同时住过多少人。因为在当时我的心目中,人多只是热闹,只会更好玩。

后来因为要建内环路、拆迁的需要,外婆外公从那里搬到了外婆现在住的那个地方。外公走了以后,外婆一直独自住在那里。在过去20多年的里,那些曾经熟悉的人很多都已经走了。因为那是一个老街区,所以肯定免不了曾经住着很多与外婆年龄相仿的人,无论比她大还是比她小的,大多数都渐渐离去,可能是死了,可能是随子女搬走了。旧的去,新的来,邻居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是曾经经常坐在外婆门口和她聊天扯家常的朋友,却几乎一去不复返。

都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我觉得突然变换个地方绝对不是个好主意,正如我妈所说,别人怎么会租房给一个98岁的老人?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她就会挂了。即便她没死,但大小便这种东西还是很难控制的。所以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体上,都可能会把房子弄脏。如果屋子是自己的,那倒无所谓,但如果那还得不断这放租或者卖出去,肯定会有问题。

我还想了解更多细节的东西,但我实在不敢开口问,因为我妈肯定会变得很激动。

在接近百岁高龄的时候被政府扫地出门,真的让人觉得有点悲凉。如果现在找政府,如果他们的确不再让我们住这套公租房,大概他们会很快给外婆安排一个老人院,但我知道,对外婆来说这跟判死刑没区别。

请让她安乐平淡地度过余生吧!

2018-03
3

周六

By xrspook @ 21:30:29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是星期六,我照常去了外婆家,但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吃了个午饭我和我妈就走了。我们去了逛街,先是去了东站的宜家家私,然后去了猎头的迪卡侬。去东站的时候也顺便去了东方宝泰的吉之岛,在里面买了个菠萝,因为较早之前去家乐福的时候看到都乐的菠萝29块8 500克,但是吉之岛只需要11块8就有一整个。天知道为什么家乐福和吉之岛的都乐菠萝价格相差那么远。除了价格相差很大以外,菠萝的数量也相差很大。同样有明显区别的是吉之岛的都乐菠萝可以现场为你分切,服务态度相当好。但在家乐福,即便愿意给你切开,那个价格可能买菠萝的人可能要排长长的队伍等分切。买完菠萝以后,我们在吉之岛里面的某个餐区把一整个菠萝吃完。

其实昨天我已经一个人去逛过猎德的迪卡侬,但今天和我妈又去了一遍,我依然什么都没买,但是我妈买了差三毛钱满一百块钱的一套衣服。价格不合适尺码不合适,我感觉我跟迪卡侬仿佛渐行渐远了。晚上回到家以后,我们是煮面吃的。感觉这真的是周六吗?平时我们的周六都不是这样的。平时的周六我们会在外婆家吃两顿饭。晚上吃过晚饭再离开。但因为从上星期开始,给外婆请了一个24小时的保姆,所以我妈觉得终于不用长时间都呆在外婆家了。于是,她又可以想去哪里逛就去哪里逛。今年70岁的她就像回到了从前五六十岁的样子。但即便是外婆生活还能自理的前十几二十年,周六我们也是吃完晚饭再离开的。当时并不是因为觉得外婆必须时刻有人照料,而是因为觉得周六或者说休息日就应该多陪陪老人。虽然那个时候所谓的晚上再走也是中午吃过午饭就去逛,然后到傍晚的时候再回去吃晚饭。你能从老人的脸上看出当你说不吃饭就要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就会从高兴的脸色变成不爽。现在我还太年轻,我还没有觉得团聚有多么让人感到兴奋和高兴。哪怕只是最简单的吃一顿饭或者呆在那里什么都不说也不做也总比亲人不在身边好。大概对外婆来说,我们就是她现实生活中的全部期待。如果我有幸到达她那个年龄,我还能对生活有什么期待呢?基本上已经不能自主出门,也不能控制生活中某些很简单的东西。唯一还有主动权的大概就只是别人吃饭的时候问你要不要,你可以有两个选择。当她还年轻的时候,她是生活中的主导,她命令所有人做她想要他们做的事。但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怎么才能接受这个一点都不愉快的转变呢?如果是我的话,一定有非常强烈的抗拒心理,外婆其实也是这样,不过她在恰当的时候才表现出来,更多时候她把那些不满意藏了起来。

当你能感受到老人的可怜与可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年轻时为了钱而各种喜怒哀乐是多么低级的行为。

2018-02
22

不一样

By xrspook @ 21:04:41 归类于: 烂日记

外国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在我看完《孩子你慢慢来》之前,原来我一直都不知道欧洲的生活是怎样的。或者准确来说,应该是欧洲有钱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原来我们一天做作业的时间比他们一个星期加起来还要多。就更不用说我们一周用来上课的时间他们可能要一个月了。在我印象之中,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也主要在那里玩,不过也会上课,数学课我们觉得很有趣,语文课几乎没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音乐课,还有就是在六一儿童节之前排练各种节目。而至于外国人的思维跟中国人有多大的不同是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以后,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些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在他们看来是剥夺了人权,没有自由。但是自由这种事,从来都是得先有个限定条件的。当龙应台谈老人的时候,我觉得我跟她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居然是类似的。

“老人,永远饿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来,站起来忘了去哪,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这段文字对安德烈来说,简直就像恐怖片。就像是妈妈龙应台在吓唬他一样。因为,他从未料想过原来人老去居然是这样的。他所设想的年老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的童话故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从未经历过,当然也就没有了这份本应该具有的担心。而龙应台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她妈妈,她身边的人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这些东西。我觉得一定程度上,龙应台会觉得,她的两个儿子活到一定程度以后会觉悟,开始懂得珍惜他们的妈妈,也开始怀念起那些愉快的童年岁月。但显然,20岁左右的安德烈还没有这个感觉。龙应台比我妈小四岁,我跟安德烈应该是同年的。我20岁的时候,还没有明确的那个觉悟,但已经有一点点了。因为我十八岁那年,外公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之前的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体会到了那种东西,因为在他去世之前,已经老人痴呆多年。那种老年必然会经历的悲惨,以及学会开始珍惜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之类的,是在我30岁之后开始的。我不知道如果现在让安德烈继续和龙应台他们的家书,会不会有一些改变。龙应台的《目送》应该是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后写的,从那里可以看出安德烈跟可能几年前的他相比没变多少。

龙应台在书里不断重复,在外国人的眼中,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只能把他当作是别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爱,你不能表现出来,否则他们就会说你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我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看欧美电视剧电影多年以后,我反而更能接受邻国印度的电影。因为在个体独立与家庭关系方面,他们和中国人的联系更为密切。虽然语言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那些根源性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比较相像。我不会像看《亲爱的安德烈》时那般震撼。我觉得相对于其他家长来说,龙应台已经对她的儿子们非常放手。但实际上,儿子们却觉得,母亲仍然专制,觉得母亲不理解他们。作为局外人,我觉得在你觉得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也没有去理解别人。当他们觉得《音乐之声》完全不可以接受的时候,我觉得他们还太稚嫩。对他们来说,世界非黑则白,没有中间灰色地带。要不那就是他们的菜,否则他们就要剔除掉。接受一些自己原本不能接受的东西是门学问,而且这非常重要。有时我会觉得,安德烈是个被宠坏了的富人孩子。如果他生在一个贫困欧洲人的家庭,情况还会这样吗?

看完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以后,我有种恐惧。她这般教育孩子出来的效果我不怎么满意,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做呢?真不知道。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