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
2

3次面试

By xrspook @ 21:52:10 归类于: 烂日记

找工作以来经历了3次面试,具体情况如下:

  • 公司地点

第一次面试:番禺,地铁3号线转4号线,还要搭摩托,单程起码需要1.5h;
第二次面试:水荫路,搭了13个站公交车;
第三次面试:东风路,只需搭3个站公交车。
小结:路程一次比一次短。

  • 面试场所

第一次面试:小型办公室,面试时什么都没提供;
第二次面试:比较黑暗的会议室,面试时提供白开水,但要自我服务;
第三次面试:豪华接待室,面试时有挺好喝的茶供应,而且还有专人负责倒水。
小结:服务越来越好。

  • 面试单位

第一次面试:外资企业;
第二次面试:事业单位专制后的私型企业;
第三次面试:国有企业。
小结:从外到内,条件越来越差,工作、生活环境基本算去到了最低点,毫不知情的人简直没法想像。待遇在逐步降低,但一次比一次有前途,虽然暂时是黑暗的,但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 面试人数

第一次面试:1对1;
第二次面试:1对7;
第三次面试:5对13。
小结:面试官一次比一次厉害。

  • 面试内容

第一次面试:专业问题,与职位相关;
第二次面试:自我介绍+研发看法;
第三次面试:自我介绍+公司艰苦状况描述。
小结:自己越发成熟,少了胆怯,多了准备。

  • 所用语言

第一次面试:做了充分的英文准备,交谈语言却只是粤语;
第二次面试:十分紧张,回答用的依然是粤语,知道自己不会通过,却从中学到很多;
第三次面试:用的是普通话,却被人事部经理抓出2个语法小毛病,紧张是没了,即便是见到了可能未来会成为我老大的人。
小结:人算不如天算,用普通话比用母语更流畅,晕。其实呢,准备使之然也。

……

事不过三,既然很多东西已到了极点,我相信它就是我暂时的归宿。 

2008-03
21

广州,无惧

By xrspook @ 21:53:01 归类于: 烂日记

2003年头非典肆虐,广州被称为“重灾区”,到处都人心惶惶,真的吗?NO! Of course not!

2008年3月,广州一市场死鸡百余只,广州被称为禽流感的前沿阵地。Really? Be afraid of that? NO! Never!

起码,我从来没有畏惧过,家人和身边的广州人也从来没担心过这问题。非典时期,我一同学的家离收治很多非典病人的第八人民医院直线距离不到100m,难道她就要怕得要死,天天躲在家里或者干脆躲到亲戚家“避难”?她家附近的市场离医院直线不到50m,难道不用吃饭了?生活继续着,医生病人们在争分夺秒,而我们也在努力拼搏,高二下学期啊!在那个被传为打个喷嚏都有可能中招的时期,我依旧天天挤着那密不透风的公交车。看着乘客手中红黑为主调的号外报纸,全国的非典疫情在加重但我们依旧平静。起码在非典最高峰的时候汽车内依旧没有多少人小心地戴上口罩。“小心使得万年船”,与其杯弓蛇影,不如提高自己的体质。现在,大学同学间谈论起当年非典,他们都很想知道疫区广州是怎么个恐怖法,但在我眼里广州还是那个广州,除了少数人以外,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往常没多大区别。这里的实情远没有他们想像中的那么恐怖。

今年,禽流感唱主角。有人说要少吃禽类或不吃禽类了,随你们的便吧。水有O157,猪有蓝耳病,牛有疯牛症,鱼有孔雀石绿,大米蔬菜有农药……害怕的什么都别吃了,那么饿死会比毒死来得快。是谁开始忌畏禽类了呢?准广州人或者外地人。我不是在故意挑起矛盾,不过在我的圈子范围内那些人群的确是最忌畏禽类的。也许,在很多方面他们都已经很广州人了,比如说能说流利的广州话,广州哪里吃喝玩乐出名他们都了如指掌,在广州成家立业,但最深沉的城市精神他们有了吗?未必。广州人号称是“背脊向天的都敢吃”,我们什么都敢吃,当然啦,非典就是吃出来的。也许你觉得我们胆太大了,但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担心过,又何谓怕呢。这方面的大胆不是练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那个养育我们的城市浸润出来的。放下无谓的负担,世事其实没多少值得我们天天提心吊胆。

广州FEAR NOT,会继续的。

2008-03
16

广州之火炬

By xrspook @ 19:59:33 归类于: 烂日记

广州的市花是红棉,就像火炬一般,热烈绽放。春天的广州,红棉就像一个个小火把一般点缀在高大挺拔的木棉树上。这就是广州,向上、富含激情。没有兰花的优雅,没有牡丹的灿烂,但厚实硕大的红棉自有她的风格。当红棉落地风干后,她成了中药;当红棉结果后,她又化身为木棉花,成为大家心爱的枕头材料。

如今的广州到处可见盛开的红棉,那是种别样的美!

木棉很特别,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错过好时机就看不到满枝头的小火炬了。位于亚热带的广州不会下雪,但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会看到些街头白絮飘飘。气温接近25℃,怎么会有雪呢?那不是雪,那是木棉给我们最后的赠礼。还记得从前一位朋友特喜欢抓住在天空翻飞的木棉花,像孩子般追逐那片片白雪。

2010,广州将迎来盛事——亚运会。怀着红棉般的火热激情我们时刻准备着。每天的《广州日报》都会登几句英语,教大家学英语迎亚运。昨晚花了半个小时一句句不断重复地教妈,5句话,最终到今天她只记得一句“Call me or email me”……60岁学英语的确很困难,她有心却有些无力。即便如此,起码她也有学的欲望,这十分的好。从前是父母不厌其烦地教会我说话写字,今天终于轮到我当老师了。

生在红棉城市,小火炬,你是我的守护神,我的图腾。只要活在世上一天,广州人会继续激情,天天向上。

2008-02
16

接鼠回家

By xrspook @ 20:46:43 归类于: 烂日记

whatisit日子飞快,前进路的家乐福都不知道已经多少岁了,反正我是成了老常客,而位于同一条路的好又多却“拍乌蝇”[xrspook:十分清闲的意思]。开始的时候好又多有作反抗,但法国大财团的海量进货顶死好又多,加上家乐福位于万国广场,一个综合购物中心,而好又多只位于一个十字路口,人家看得到,但不“就脚”[xrspook:方便也]。其实呢,好又多货品的价格不一定比家乐福高,但,人气似乎已经盖过了这许多。

的确,开始的时候顾客从好又多转向家乐福是因为新鲜感,如果好又多的水准高于家乐福或者二者不相上下的话,客人始终有部分是会回流的,但事实并不这样。看看家乐福人气最旺的生鲜食品部,水果那里水泄不通,卖肉哪里有特价时你就别想轻易挤进去,人多,货品就轻易卖掉,就可以继续进新货,使其保持新鲜美观。出于良性循环,顾客看到货品漂亮就忍不住要掏钱包继续买。而同一条路上的好又多呢,恰恰那个生鲜部,特别是水果部是最冷清的。经常买菜的阿姨大婶们说好又多的蔬菜不够家乐福的新鲜,当然啦,东西卖不出去就不能继续补充,恶性循环,买菜大军就不去那里买了。曾几何时,好又多的熟食区是全店最HOT的地方,为买一只特价烤鸡,人龙可达20米,烤箱虽然不断满员运作,却仍旧要等好几轮才能买到。如今呢?熟鸡排满货架却无人问津。就这样,我看着前进路进驻了好又多,看着它风光起来,接着,过了几年,看着家乐福到前进路分一杯羹,看着二者低价火拼,然后看着这场PK大战的女神越来越眷顾后来的家乐福,而好又多却基本到了惨淡经营的地步。

汰弱留强是市场的规则,但作为一个消费者来说,有竞争总会比无竞争好,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很多无形的剥削,而且是我们无法上诉的那种。

去年春节,家乐福推出了“2007世界风情猪仔系列”,是换购的,买满一定数额就可加3元换购一只。妈去年的年货是在那里购置的,于是我们换了一只,是苏格兰猪,叫做“风笛手查里”。2008年春节,家乐福换购的是“2008全能冠军鼠”系列。妈没有添置多少年货,我也没心思换购,没有了去年对“猪”的期盼。今天又去家乐福,到处是清货的标志,在3元区发现了之前要买满一定金额方可换购的冠军鼠,于是“破费”买了一只回家。这些猪啊,鼠啊,都是一套十几、二十只,没有储齐的意思,一年一只就好。我的冠军鼠是“花剑主帅”,如果有马术的话我一定会挑马术冠军鼠,嘻嘻,不过没有。以下就是猪和鼠在电脑上的合照,挺称的,一肥一瘦:)

猪+鼠


花剑冠军鼠

平时照相不喜欢用闪光灯,不过在闪光灯之下这“花剑主帅”还真挺靓仔的嘛,很有明星相!最后这张帅哥有大的(768*1024)!!!

2008-02
10

往昔叫卖声

By xrspook @ 21:44:57 归类于: 烂日记

很偶然遇上了广州新闻频道重播新闻日日睇2007年夏天制作的“酒干倘卖无”系列节目,让我感慨万分。和他们制作的都市文身、广州之珠、2008春运系列节目一样,我每次都会被震撼一番。G4把很多很普通很平常的东西串在一起,而那些平凡则正是我们太习以为常,忽略了的。说起我们小时候的故事我们都至少可以做一集节目,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选择让记忆尘封,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让时间把它们风化。大概是因为生活太忙,我们都来也匆匆(不是“冲冲”哦,不要往WC那里想,嘻嘻),去也冲冲,多了随便,少了总结。G4给我什么感觉呢,他们时常提醒我,一些身边的、社会的东西依旧发展着,需要我们驻足、关注。他们把我停住了,我开始学着去怀缅过去,分析现在。和一般的新闻不同,他们不用官方的眼光去报道,多了老百姓的关怀和体贴。少有新闻节目可经常留住我的心,让我天天关注。

说回“酒干倘卖无”,由3个部分组成——恩宁路、艺术家、猎德村。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一部分,第二个部分我觉得味道有点怪,而相比之下第三个部分显然没有第一部分深刻。2007年的6月我也去过恩宁路,那天很热,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2007-06-19)前后,因为我记得那天广州刚好在珠江举行扒龙舟,在G4中出现的很多画面也是我照片的一部分。当时和sunfruitsfish一起去,第一次不和父母去恩宁路,走街串巷,那些充满感情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很新鲜很陌生,我们似乎能理解那种情,但谁又能说得出到底是不是那个味呢。和G4一样,我们对八和会馆感兴趣、对八和会馆对面不远的一个有关毛主席的对联有兴趣,对恩宁路的铜器铺有兴趣,对某条街的一个计划生育宣传有兴趣,对那些鲜红偌大的“拆”字有兴趣,对太华楼有兴趣……不过我们不是记者,从前也不住在那附近,我们走不进百姓家,我们去不了太华楼附近的阿婆家里,我们上不了某个骑楼的阿姨那里,也没有和铜器铺阿叔聊天的机会。单靠建筑、单靠照片能留住的情不多。万物本无情,而人有情,人把心思花在物上了,于是物也有情了。那天的拍照并不能调动我太多的“情”,于是照片一直存在相机里,然后又随便存到了电脑上,今天找起来才发现原来家里的电脑不曾存档。若真丢失了,万分可惜啊!!!

为什么我觉得“酒干倘卖无”那里恩宁路做得比猎德村好呢?因为前者把记者的看法和当地居民的看法很好地融合了起来,而且重点是后者,但在猎德村那部分我感受到的更多出发点只是源于记者本身。记者本不是村里人,哪里可以叙述出最深层的情呢?好记者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她能有多么的博学,他/她最厉害的招数是发觉、发觉一些很深层的东西,通过对话的方式把它们引出来,把一些很高深的问题用大家都能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得有很好的转化表达能力哦!当然,那种敏锐的触觉也必不可少。

酒干倘卖无,收买烂铜烂铁……曾几何时,广州的街头经常飘荡着这些声音,但那些日子已经远去。不过,细细咀嚼,依旧余味深长……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