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
13

作死的人生才刚开始

By xrspook @ 10:49:41 归类于: 烂日记

18岁以前我们一直被告知,高考是人生最艰苦的部分。上大学以后,当我们面对好多科一起袭来的期末考试,我们才发现,原来高考真的不算什么。高考之前所有人都会刷题,不仅仅是高考,哪怕是中考或者一个普通的测验,都会刷题。但是,大学的考试,几乎不会有人做这些东西,但是话说回来,还是会刷的,但是刷题的量跟从前随手就有铺天盖地的练习比起来少了很多。还记得大一那年,我们学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一个专业课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答复。因为有个同学问她,不是说高考是人生最艰苦的部分吗,为什么现在比那时还要痛苦?老师的回答是:高考不过是一个开始,正是因为往后会更难,所以高考只是个入门的考验。每次说到高考结束以后,基本上影视作品都有个这样的镜头。同学们把自己做过的卷子练习册之类的,拆散,然后从高处洒落,造成一个试卷漫天飞舞的画面。高考结束,真的需要这么高调吗?实际上那个东西结束的时候,你反而会有些失落和惆怅。因为一直为之拼搏的东西、那个目标已经不存在了。往后的奔头在哪里?要跟那些跟你一起死去活来好几年的同学说再见。日子该怎么过?或许我们真的可以控制更多,但是,越强的控制力意味着越大的责任。

更要命的是,自己好不容易才熬过的那个全社会都非常关心重视的考试,没过几年,大概10年之内。大多数人就会结婚生子。自己的高考才刚结束没多久,就要下一代人的高考做准备。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人生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但是,那些为高考准备的人悟出这个道理的没多少,即便悟出来了,别人也不会理会你。你还是得像其他人那样,不断地刷题,不断地接受考试不断的折磨。

现在的人,总要为孩子报无数多的补习班,害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比赛尚未开始,又怎么会有输赢呢?最要命的是,高考成败与否尚且不能判断人生的输赢。一个学前培训班能不能独善,就经判定那是输在起跑线上,这到底是什么逻辑?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比从很小就开始就教会他某些技巧性的东西重要多了。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有非常多的时间掌握各种技能。有些东西,要求我们必须能做到条件反射,但更多的东西,是一个既来之则安之的状态。在必要的时候能掌握也就可以了。家长觉得,我不去上各种培训班,就会输在起跑线上的技能,可能在我们往后的人生里根本用不着。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在上面从一开始就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呢?家长们逆来顺受,孩子们逆来顺受,怎么就没有人跳出来说其实那些东西都不是非如此不可的呢?

随大流其实很累,不随大流肯定也不省力,但起码多年以后我们能给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理由。

2020-04
10

强大到让我瑟瑟发抖的递归

By xrspook @ 8:41:56 归类于: 烂日记

大学学习C语言的时候,基本上我不会写单独的函数,所有要解决的事都在主函数里搞定了。当时我学过判断和循环,但是,我却从来没学过递归。在解决一些简单事情的时候,循环跟递归,没什么差别。从理解程度来说,我觉得循环更简洁一些,但是,当某个东西像套娃那样一层叠一层,每层里面依然用同样的规则继续套叠,不知道要叠多少层的时候。递归就会展现它无穷的魔力。循环难以实现这个,又或者循环并非实现不了,但是递归在完全不需要体现循环的框架下,简洁的语言就已经在做着循环的事情。

昨天,我第一次在Python里见到这个恐怖的递归。外国人的书,我觉得都有一个特点。正文的时候举的例子都很简单,但是一到习题,就会把你彻底搞死。习题里面会偷偷带入一些超纲的东西。大概写书的人理所当然默认你应该知晓。这种事情我已经在学习Java的时候领略过。当时那本书之所以没法看下去,就是因为我没办法想象出作者的脑洞到底是什么。他们的习题几乎可以说大多是一些填空题,但要实现一个功能,其实未必一定就得用某种方法。你给我一个条件,给我一些目标值,我能做出来也就OK了,为啥必须走你的路呢,这非常难。之前我不觉得自己跟外国人的脑洞到底差多远,但是当我对比过自己和他们写的程序以后,我发现真的差挺远的。虽然我们都能实现某个功能,就效率而言,感觉上没差多少,因为我只是在做一些非常初级的东西。应试教育的时候,有标准答案,当然好判定成绩,但实际上,编程这种东西真心应该天马行空。给我一个效率的限制,比如说完成某件事,必须在多长时间之内解决,代码长度不能多于多少,至于我用什么办法,这是我的事。

说回递归函数这件事,在处理几个简单数字的时候,可能你感觉不到它的强大,但是,当我见识过用那个东西画出来的层级图形以后,我简直就只有站在旁边瑟瑟发抖的份儿。真的不知道是哪个神经质想出来这么强大的东西。但实际上,深究下去,那也不是很强大,那不过是不断地重复一些已经设计好的事情而已。如果要人去做那些重复,一开始还好,但是随着事情的深入,会慢慢乱套,但是计算机不会,他们会一根筋地执行我们的指令。最终出来的结果是令人惊叹的优雅,还是乱七八糟一坨屎:就得看设定规律的人的功力了。

递归现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东西。因为我不了解它,所以我害怕它,就像当年认识循环一样。但是,用好递归以后,我的武器库里就会增加一个杀伤性非常大的家伙。说到递归,让我联想起新冠病毒。这个东西的递归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我觉得这肯定不是一个死循环,自然界非常擅长递归,处处都是数学和逻辑你知道吗?!但是,到底要递归多少次,全人类才最终能看到隧道尽头的曙光呢?到底这个新冠病毒函数的递归里埋伏了多少个随机数呢?学习递归让我明白到,层级少好对付,层级一旦扩增,那就是次数级的增长,而且,说不准到达一定层级的以后就会触发某些大招炸弹,想想都心寒。

编程是一个让我重新理解自然规律的过程。

2020-03
31

如果可以再选一次编程初恋

By xrspook @ 8:59:02 归类于: 烂日记

编程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显然对我的很多同学而言,那是一个别人给你的任务,要你去实现它。那就像是一次测验或者一次考试,把那东西拿下,他们就会有成就感,或者那根本谈不上成就感,完全是因为那跟成绩挂钩,那跟学分挂钩。任何东西和那扯上关系,他们都会觉的有满满的肾上腺素。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变成。情况就像那些沉迷于游戏的人。当然我之所以这么说,大概因为我不玩游戏,我是一个游戏渣,所以我才会有这样的看法。当我的同学花很多时间听歌、看电影、看电视、看综艺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我的blog上,有可能是回忆某天我干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悟,也有可能我正在改进blog的。有可能是版面装修,也有可能是某篇日志里某个图片的PS。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挺神奇的,为什么我每天都可以为自己的日志配张图呢?现在我已经不记得是不是每篇日志都这么干了,但的确很多日志我都用心地配了图。有些简单一点,直接是照了个相,然后处理一下,修改一下大小也就可以了,顶多是加个滤镜什么的,但更多的那些是集合了好些操作的。

相比于PS,我更喜欢写代码。但实际上,当时我接触的代码不过是CSS而已。网站的基本结构很简单,因为高深的东西已经被BlogBus封装起来了,所以我能操作的不过是最基础的HTML代码。以及可以随意让我修改的CSS。当时我可以修改CSS,但我不可以随意增加或者减少CSS的起效位点。有些东西他们没有把控制权放出来,所以某些部位我是没办法通过CSS控制的。当时,甚至可以这么说,我没有接触到真正的编程。因为什么判断循环都是不存在的,又或者格式输出也是不存在的。更加不用说什么变量参数之类的东西。

为什么我大二的时候会对C语言那么着迷呢?我真的不知道。如果还可以选的话,我会主动选择C语言吗?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居然有那么多编程语言。直到后来,我终于见识到了各种各样了强大的东西,比如说昨天我上的那节课,说Python居然不需要用大括号把语句框起来,只通过缩进就能判断,那是同一个层级的。这简直把我脑子里的编程语言给颠覆了!如果那是在其它语言,无论是C还是PHP,又或者是其他东西。根本不可能运行成功,但Python通过4个空格的缩进就实现了。于是我不得不问一句,为什么我们当年要学习C而不学Python呢?当我用过VSCode以后,我觉得debug的过程很爽快,写代码也很轻松,因为你写好一半,另外一半就蹦出来了。前面你对某个东西定义了,后面当你打出一点点,余下的东西你可以通下拉把它选出来。当你写出判断之类的东西,回车后自动缩进是自然而然的事。代码写出来以后,不同类型的东西有不同的颜色,一眼就看得出来。正在写或者保存以后,如果某个地方出现了红色波浪线,意味着那里通常出状况了,有可能是静态的语法判断把你冤枉了,但对我来说,通常那都是我的粗心大意。如果当年学习C语言的时候也有这么多帮助,大概我们就不会在语法和格式上面纠结半天。实际上,我们的脑子应该用在天马行空上,而不是死在那些花括号对碰上,不是吗?当年,我可是用txt记事本写C语言的。更多时候,我身边没有电脑,我是拿草稿纸写的。的确,这样白手起家锻炼了我,但我觉得,用VSCode写代码,才会让我真正感受到写码的快乐。

34岁才开始和Python交朋友,我觉得这还不算太迟。

2020-02
26

微观世界

By xrspook @ 9:50:17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星期我花了128块钱买了一个有60-120倍变焦的显微镜,那个东西很小,只有手掌心这么大。正常人看来,那就只是一个儿童的玩具,但我觉得那个东西相当有趣。第一眼看的时候我已经喜欢上。买个望远镜,才几十块钱的东西,我想前想后,纠结了半天。当时之所以想买望远镜,因为我想观察我家楼下那家外卖店的猫,但幸没买,因为当我有买望远镜欲望后,没过多长时间,那个店的猫就被挪走了。于是,我就没有了买望远镜的欲望。我不是天文爱好者,甚至可以这么说,我有点讨厌天文这种东西。以前明珠台播纪录片的时候,我最容易打瞌睡的就是看那些天文题材的,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不去做别的事,又或者转台。反正天文的东西播多长时间,我就几乎神游多长时间。我也不是那种喜欢拿个望远镜去偷窥人家秘密的人。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微观世界。很多微缩模型我都会看得入神,甚至看到不想离开,但我很确信自己是个手残的人。所以我只能是那些微观模型的参观爱好者,而不会成为制作者。

我是从初中开始接触显微镜的,当时用的是单目显微镜,高中用的也是单目,印象之中那些都是功能最简单的显微镜,所以显微镜不自带光源,初中的时候,对光的时候我们得靠窗外的日光。阴天的日光实在太难找了,但又不能保证上生物实验课那天一定是晴天。高中虽然和初中用的是同款显微镜,但是每个显微镜都配了一个台灯,所以对光简单很多。初中的时候我觉得我是显微镜白痴,考试的时候我根本没找到,老师要我找的那个东西。也不知道是那一次我学乖了,还是高中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开窍,所以高中时期用显微镜,我觉得自己还做得可以。大学的时候,显微镜的操作我甚至可以用很溜来形容我自己。初中的时候只是观察玻璃上老师写的字母,初中观察的是某些植物的部分,到了大学,我们观察的是微生物,终于,大学的显微镜自带光源了。即便用上大学教学里普通显微镜的最高放大倍数,我们也只能看到细菌。病毒那些那么高端的东西我们肯定不能接触。当时学院也没有那么高端的实验室,让给学生观察病毒。细菌真菌放线菌我们都有玩过,相比之下,放线菌最折磨人,但因为教我们的微生物学老师非常痴迷放线菌,好段时间我也跟他做实验,所以我也不得不对放线菌有感觉。跟其它微生物混在一起的时候,放线菌很难培养得出来,所以放线菌的那个培养基必须加入抑制剂让其它微生物不好长。抑制剂是老师个人的独门配方。好长一段时间在培养放线菌的时候,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埋片培养的时候,东西总会被污染,后来发现,其实那不是我们的手法的问题,而是因为那个通风橱实在太烂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后来,当我们转到另外一个新的实验室的通风橱,效果好了很多。

至今我依然很怀念那些在实验室里折腾微生物的日子。要看清它们的细胞机构我们必须依靠特殊的仪器。肉眼只能大概识别出它们的菌落。那些像鼻涕一样的细菌,像毛球一样的是霉菌,还有那些非常不起眼,但却让老师非常痴狂的放线菌。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愿意继续留在那个地方,跟我的微生物打交道。

2020-01
28

又见面了,老马

By xrspook @ 17:32:03 归类于: 烂日记

这个春节假期我已经连续好多天都待在家里,重新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然后莫名地让我再次觉得,我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一些相似点,又或者其实这些不能算是相似点,而是我能明白的某些东西,那是我在其他作家那里无法得到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其他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某些情况下,我会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很难看下去。越是欧美那边越是有名的,我越会有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我内心深处一直在抗拒他们吧。于是,我有时会想,翻译的那个到底是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的呢?如果遇到某个翻译的人根本不喜欢的作品,他要如何才能开展工作呢?对我这种普通人来说,没有兴趣我就不会主动接受那个任务,但是对那些专业的人来说,那是他们的工作。进行不带情绪的翻译有可能吗?起码对我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哪怕我翻译的是一本科技书籍。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我跟过一个教微生物学的老师做实验。他曾经给我们每人都发了一章英文原版的微生物学,让我们翻译。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为什么他要这样,是考验我们的专业水平,还是考验我们的英语水平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仅把正文翻译了,而且也把里面的图片都全部截图下来,然后把里面的单词PS成中文。很多科技类的书籍会把正文翻译成中文,但图片仍然是原文的。我这种连图片也PS掉,也要翻译为中文的,属于神操作。当时我没想过不这么做,因为我觉得一套东西全部翻译才叫做完了,只有把图片都翻译了,读者才不会在看图片和看正文的时候一脸懵逼。翻译那本专业书籍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喜欢上的。翻译得好不好是我能力的问题,但我这种的做法让微生物老师大吃一惊,因为这样的态度显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认真。

在看完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以后,我开始看另外一本我还没拆掉塑封的,名叫《蓝狗的眼睛》。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我只是看着一堆还没被拆封的书,随便挑了一本,挑了一本不算厚的,而且从书名也看不出到底是什么的,同时,我也没有看封面的那些介绍。看了两个短篇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本书可能说的都是一些比较神奇的东西。科学一点,那里形容的是人的一些感觉,有可能是实体的,也有可能纯粹是幻想。那里讲的是与死亡相关的故事。说得玄乎一点,这本书整本都在说鬼怪。当我看完第一个故事以后,我就觉得这本书有点像《变形记》。前几个故事都是马尔克斯在四十年代的作品。据说他老人家开始写小说也是因为看到了《变形记》后灵感爆发。之所以喜欢马尔克斯,可能是因为他能把人的那种感觉写的特别真实。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内心活动,有些作家很喜欢把非常大的篇幅用在描写景物上,但是那些完全是描写死物自己。马尔克斯的各种描写最终都是为了表达人物。我觉得马尔克斯作品的镜头感非常强,看他的书的时候,我眼前根本就是一幕幕的电影画面,大概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欲罢不能,但是,也会有例外,比如《族长的秋天》就看得我很憋闷。那是一本一整本书只有一个句号的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里面很多俚语之类的东西我没读懂,翻译的人也未必都搞清楚了。

我喜欢跟物打交道,但我喜欢知道人的故事。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