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
12

收起骄傲吧,少年

By xrspook @ 21:23:16 归类于: 烂日记

高分低能这种东西,并不是某些个例,甚至我觉得,这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分数到底能代表些什么东西呢?还在学校的时候,或许这个东西真的能让你不断地爬上去,尤其是在纯粹的理论学习领域。但实际上,我觉得某些东西是没法用分数去衡量的,而有些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再也不应该由别人制定的规则去衡量。打破常规,创造出某种东西,那个东西的价值,不在评分体系里,超过了那些制定框架人的想象。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别人能给你打多少分?在那种情况下,分数毫无意义。如果某些人一直只停留在拿高分这种癖好上面,我猜他们是无论如何都感受不到那种打破常规,给别人创造惊喜的快感。但我又不能很铁定地说,高分就一定低能,有些人很高能也能拿很高的分,那是神一样的存在。但貌似。在我过去30多年的人生经历里,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必须得接受这一点。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完美。变得更完美,相比于追求纯粹的高分,我觉得那时更应该作为每个人的人生追求。

在追求更完美的路上,首先,我们得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别人就是不满意我们?他们都不满意,他们的唠叨到底我能不能改,应该接受还是漠视那些东西?或许在别人首次说我们有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无视,但是,当那种事情一再发生,显然,那就不是别人偏见的问题了。为什么这种问题会出现在我的身上,而不出现在别人的身上呢?或许我们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经非常厉害了,已经厉害到可以傲视群雄,打败其他人了。但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这种绝对优势的沾沾自喜上。我们或许知道自己很厉害,别人也或许知道我们很厉害,但是评判一个人,不仅仅是在某个点上。在别人的眼中,或许他们更愿意把关注点停留在某些我们做得不够好,有些我们甚至做得比他们还差的点上,而那通常会变成他们对我们的总体印象。正如我们总是把他们不如我的某些地方,作为他们的特点一样。

在研究的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全身心专注在某个点上,但是,当我们到达一个平台,当我们要向更高的水平迈进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从某些完全不相干的地方获取灵感。

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或者说其实那不算跨学科,但问题是,微生物的老师没往那里想,工程的老师想到那个点,但是,他对微生物不算非常了解。正是因为乘着这个跨学科的东风,在那个领域,我可以自由地思考和探索。如果有微生物老师的进一步指导,我肯定可以更进一步,但也正是因为有工程老师的支持,我开才可以在那个课题上迈出第一步。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原来交叉的世界那么伟大。今天晚上的新闻里,说到华南理工的开学典礼,华工的领导说要培养跨学科的人才。那一刻,我再次明白到,自己当年是多么的幸运,遇到了这么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导师。这是一个值得我感恩一辈子的经历。

承认自己的不足,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2020-09
6

从检验员到车工

By xrspook @ 16:35:16 归类于: 烂日记

我妈昨天突然跟我讲起,从前她最讨厌当工人,所以她初中毕业报的第一志愿是师范,但不知道为什么师范没有录取她,反而被石油中专录取了。到了石油中专,她被分配到石油检验,总算是不需要当工人。中专毕业以后,她被分配到龙川县。那里的石油厂只有几个烂罐子,而更重要的是那家厂没有女工,接着我妈就被分配到当地最大的国营器械厂。然后,她就成为了一个一线的工人,工种是车工。一直以来,我都知道我妈是个车工,但是她为什么会成为车工,她从来没有跟我说过。直到昨天,不知道为什么她全盘托出来了。

从石油检验到生产零件,完全是两件不一样的事。这其中的完美转变,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有身边的人的教导;其次,也有她自己的努力。虽然在那个机械厂有师傅带着她,但实际上教会她更多的是身边来自于轻工学校的学生,而让她真正能上手这份工作的是她的自学。她说那时的中专、大学出来的学生,就能独当一面。中专生根本不需要额外的培训就能把工作做好,而大学生到了他们那里,可以把新的理念和技术带入到工厂,改变那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效率。我妈说,当她从那个机械厂回到广州的石油修配厂之后,她才意识到,这边的修配厂比那边低端很多。工人的技术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边的人基本上都是通过吸收附近的农民,靠着传帮带,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但师傅实际上也没有经过规范的教育。我妈说,在她的那个年代,中专生已经很了不起,领导知道单位来了个中专生会非常的高兴,当时的中专生和大学生的确配得起这样的期待。当时有名的中转比师范和高中难考很多!家境不好的聪明人都去那里了,能不好吗!

反观现在的大学生到了一个企业以后,能干些什么呢?即便专业对口,但是到工作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很多的未知,而这种未知往往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去解答疑惑的。在陈腐的晋升制度里,晋升跟成绩没有必然的关系,反而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所谓荣誉会让你升得更快。没有上升的空间,只有一并重复前人做的事,渐渐地,那些人就没有了自主思考,又或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自主思考,工作就只是在混日子而已。

我妈说,当时她工作了一个星期后,觉得自己虽然读了12年的书,但好像都不知道。所以那个周末她去了附近的新华书店,把相关的书籍都买回来,然后,上班的时候就自己看书学习。看到不懂的时候,就去现场看一下师傅们是怎么做的。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能像我妈当年那样,现在的很多企业就不会是如今的模样。

冥冥之中我觉得,我的人生路就像是我妈的一个复刻版。在学生的年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医生,或者科学家研究员。但实际上,我到了一个企业当检验员,然后又因为机缘巧合的关系,工作偏向于统计方面,最后被调到了财务科。相比之下,我的跨专业没有我妈那么遥远。如果我妈当年被调回来的时候,要她再次去做石油检验,估计她仍然可以胜任,但之所以她生命中没有发生这种事,大概又是某个选项出了状况。

我跟我妈的特点是做每一件事都要把它做好,从来不会因为被分配到一个不是我们心仪工种的时候就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要做得更好,不是因为别人有要求,而纯粹是因为我们内心想做到,而且我们知道自己一定能做到。

昨天之前,我妈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她有过这样的人生,这估计叫做命中注定的传承。

2020-07
13

作死的人生才刚开始

By xrspook @ 10:49:41 归类于: 烂日记

18岁以前我们一直被告知,高考是人生最艰苦的部分。上大学以后,当我们面对好多科一起袭来的期末考试,我们才发现,原来高考真的不算什么。高考之前所有人都会刷题,不仅仅是高考,哪怕是中考或者一个普通的测验,都会刷题。但是,大学的考试,几乎不会有人做这些东西,但是话说回来,还是会刷的,但是刷题的量跟从前随手就有铺天盖地的练习比起来少了很多。还记得大一那年,我们学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一个专业课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答复。因为有个同学问她,不是说高考是人生最艰苦的部分吗,为什么现在比那时还要痛苦?老师的回答是:高考不过是一个开始,正是因为往后会更难,所以高考只是个入门的考验。每次说到高考结束以后,基本上影视作品都有个这样的镜头。同学们把自己做过的卷子练习册之类的,拆散,然后从高处洒落,造成一个试卷漫天飞舞的画面。高考结束,真的需要这么高调吗?实际上那个东西结束的时候,你反而会有些失落和惆怅。因为一直为之拼搏的东西、那个目标已经不存在了。往后的奔头在哪里?要跟那些跟你一起死去活来好几年的同学说再见。日子该怎么过?或许我们真的可以控制更多,但是,越强的控制力意味着越大的责任。

更要命的是,自己好不容易才熬过的那个全社会都非常关心重视的考试,没过几年,大概10年之内。大多数人就会结婚生子。自己的高考才刚结束没多久,就要下一代人的高考做准备。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人生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但是,那些为高考准备的人悟出这个道理的没多少,即便悟出来了,别人也不会理会你。你还是得像其他人那样,不断地刷题,不断地接受考试不断的折磨。

现在的人,总要为孩子报无数多的补习班,害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比赛尚未开始,又怎么会有输赢呢?最要命的是,高考成败与否尚且不能判断人生的输赢。一个学前培训班能不能独善,就经判定那是输在起跑线上,这到底是什么逻辑?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比从很小就开始就教会他某些技巧性的东西重要多了。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有非常多的时间掌握各种技能。有些东西,要求我们必须能做到条件反射,但更多的东西,是一个既来之则安之的状态。在必要的时候能掌握也就可以了。家长觉得,我不去上各种培训班,就会输在起跑线上的技能,可能在我们往后的人生里根本用不着。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在上面从一开始就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呢?家长们逆来顺受,孩子们逆来顺受,怎么就没有人跳出来说其实那些东西都不是非如此不可的呢?

随大流其实很累,不随大流肯定也不省力,但起码多年以后我们能给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理由。

2020-05
5

如果这是明天

By xrspook @ 12:45:09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晚上我半夜调了个闹钟,因为联合利华的天猫旗舰店说,5月5日第1个小时下单买200克的立顿黄牌红茶可以随机送5包奶茶。就只是半夜下个单而已,这是很简单的事,调个闹钟就可以了,而且我的蚂蚁庄园喂鸡时间大概也是在那个时候。昨天晚上我没到11点就关灯睡觉了,但具体什么时候才睡着我不知道,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在黑暗中我躺在床上,突然闪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念头。

如果某一天,我醒来,走出房门,发现时间虽然已经不早了,但爸妈居然还没起床,我去那他们那里想把他们叫醒,但却无论如何都叫不醒他们。他们的身体已经发硬,没有了呼吸与脉搏,甚至身体都已经不再温热。我该怎么办?首先当然要打120,但是接下来呢?殡仪馆把尸体收走以后,我要怎么做余下的事?要到派出所把死亡手续做好。我不需要一条龙服务,因为我就没想过要做后续仪式上的东西。不需要家人来我家上香什么的,也不需要送殡之类的东西。但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需要却迫在眉睫,比如吃饭,比如说办理各种转移手。我根本知道爸妈有多少银行卡、存折,那些东西的密码是什么!电费,水费,煤气费,电视费,管理费,网费……还有我更加不愿做的——告知爸妈的家人朋友,他们已经走了。如果那些人是在他们的微信群里的,还好说,虽然不太正式,但是如果需要一个个电话打过去的,那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正常的思路都是问一下什么时候出殡,在那之前到你家坐一下。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出殡,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你还要过来,这完全是折腾我。从此以后,一整个屋子都是我一个人的,我该把我爸的那些手抄资料怎么办呢?还有就是爸妈的房间该怎么处置,衣物要怎么处理?床要不要拆掉?柜子里的各种东西要丢掉吗?他们都去世以后,虽然房产证上没有我的名字,但已经属于是遗产,理应落在我的头上了。空荡荡的家只有我一个人,如果我自己不做饭,就永远没有吃的。那个时候,我还会经常回到这个家吗?还是说,我会直接窝在单位的宿舍。在宿舍里,我算是还活着,但是回到空荡荡的家里,家就只是一个地方而已,一个充满了回忆的地方。

电影《蛋炒饭》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餐厅被骗走后,妈妈突然离世。哥哥回来了,跟弟弟一起去讨回公道,但最后,哥哥却当着弟弟的面、当着骗子们的面自杀了。在极短的时间之内,王大卫失去了仅有的两个亲人。他在那里呼喊着,有悲伤、彷徨,更多的我觉得是无助。虽然实际上,他没有了妈妈和哥哥一样可以活下去。

我不知道,其他独生子女们是如何面对双亲过世后的事情的。通常在双亲去世之前,他们早已建立自己的家庭。

在黑暗之中想到这件事的确有点怕,但是在清醒的时候考虑,我觉得这不过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道坎而已,就像遇到一道比较复杂的题目,虽然你不想面对,但始终你还是得去克服,你无论如何都会搞定的。但是首先的第一步是,你得直面这个问题。

绝大多数情况下,大自然都不会这么仁慈,一夜之间,在完全没有痛苦之下,就带走我的双亲。

2020-04
17

我想知道

By xrspook @ 10:19:42 归类于: 烂日记

验证出某些数学定理是一件非常酷的事,但我为什么要那么干呢?所以当Think Python的习题要我做那种事的时候,我会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些弱弱的抗拒心理。有时,留存在我脑海的数学知识根本不足以让我理解那些符号到底要我做什么。我不知道为什么写这本书的人觉得读者都明白那些数学符号是要干些什么的,他们面向的到底是什么知识层面的读者呢?那些符号在中国的教育系统里,大概高中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会懂。作为一个大学生,理论上我应该全懂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倒不是要你真的算出来,但你起码得知道他们要你做些什么。时间是把杀猪刀,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家在离开学校多年以后,如果期间又长期不用,通常都不会记得那些东西,大概只会隐约记得曾经学过。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我的某个同学很抗拒学数学,他觉得生活中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几乎所有问题,当然这个所有问题只是他眼中、他当时所遇到的那些。

为什么要学数学?我不知道。有些时候我觉得数学真的很有趣。大概是因为我觉得其中的某些规律会让我惊叹不已。那些规律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大自然母亲孕育出来的,我们只是逐步知道了那些东西的存在,逐步开始利用那些规律做某些事。之所以某些时候我会有点害怕数学,是因为我是个吊儿郎当的人,即便我懂得某些规律,但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做着做着我就出错了。小学时计算之所以出错,倒不是因为我乘法表背得不好,而是因为我的字写得太丑,为了图快,字写着写着连我自己都不认得到底是什么。计算机不会因为正常重复而犯错误,如果真的崩了,必定是制定的规则有问题。还记得小学时候影响我最深的那个数学老师,非常看重数学的思维,而不是数学重复计算本身。我的运气非常好,小学、初中、高中,我都分别遇到了一个影响我一生的数学老师。在我印象之中,其他老师从来没有这么深刻地影响过我,虽然他们其中的某些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也非常喜欢。也有一些老师是我很不喜欢的,但不喜欢归不喜欢,我不会因为那个就故意搞砸自己那一门课的成绩,反而,我要拿出更优秀的成绩向他们示威。当然,有些时候,我不够强大,所以想示威也无能为力。我的学习不是为了跟老师较劲。

学生时代,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把题目解答正确?其实当时我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我也没有时间考虑除了用一种方法,还能不能用其它方法得出同样的答案。这里的发散应该包括除了那个参考答案以外,某道题是否还会存在其它情况,还会出现其它答案吗?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就只够解答那道题,根本没有闲情考虑那道题如果改变了某些参数,会不会出现一些比较颠覆的结果。做作业时的我们,又或者考试时的我们,干掉这道题以后就直奔下一道。如果每次都胡思乱想,作业无论如何都做不完,考试就更别想可以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答题。

后来我才发现,如果人要真的有所得,要认真地学习研究,除了理解某个知识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我们不应该一直被别人牵着鼻子去发散,而应该学会主动地脑洞大开。很多时候,别人会用某个分数衡量我们,或许是通过考试,或许是通过讨论,但那个真的就代表我们吗?能定义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我们之所以要探寻,我们之所以要纠结,是因为我们想知道、想做得更好。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