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
23

王小波,好

By xrspook @ 8:41:35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我早了四十分钟睡觉,结果今天早上也差不多早了那个时间醒来。醒来的时候,听到外面的麻雀叫个不停,在等待闹钟响的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没有睡着,只是迷迷糊糊。同样,从6:10到6:30的闹钟,我觉得也等待了很久。外面的天色已亮,小鸟还是那么嘈。这种事在家里就不会遇到,因为那边没有那么多麻雀,如果我是被某些声响吵醒的,估计是我妈每天早上原地跑步手机播的音乐,或者是小区里那些熊孩子在闹。一种是人文的,一种是自然的。但无论哪种,前提是我已经在浅睡眠状态,如果我睡得很沉,无论有什么声响,我都一律不会知晓。有时我也觉得自己很神,中午睡觉可以躺在桌子上,趴在桌子上,或者瘫在椅子上。无论哪种姿势,我都能入睡,而且都能睡得很死。我觉得床垫这种东西对我来说可有可无。小时候家里没有床垫。看到别人家有,觉得那很帅,也很想要,但是当我有了床垫以后,觉得,那不过就是个事而已。现在家里的那张床垫,已经用了快二十年。我不知道床垫这种东西的寿命有多长,但是二十年估计已经有点过了吧!所以我总觉得只要时间一长,睡在上面就会腰酸背痛。曾经有段时间我强烈要求我妈不如直接在床垫上面给我铺一块木板,我宁愿睡硬板床。

这周开始如果有时间,我每天都会拿出一个小时来看书,前半个小时,看《王小波全集》,后半个小时看英国DK出版社的《DK跑步全书》。说是说一个小时通常都达不到,顶多只有45分钟到半个小时,不过二者的时间也是对半的。王小波的书可能会让人越看越非主流。虽然,他在说的过去的故事,说文革的故事,说上山下乡的故事,但我觉得那些东西就仿佛发生在我身边。王小波说的道理,王小波吐的槽,很多时候我都无比认同。认同他的除了观点以外,还有叙事方式。我看到第一本王小波的书是《沉默的大多数》,第二本是《黄金时代》,现在就直接不分了,一个《王小波全集》全部搞定。里面大多是杂文,所以无所谓连贯不连贯。至今我都没去搜索过王小波的经历到底是怎样的。他是一个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他应该是一个看过很多文学方面和哲学方面书的理科生。因为从叙事方式来说,文科生会把那称作思路,而理科生会把那称作逻辑。只有真正的科学人,才会把真相和事实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至于其他人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如果水平够高,还可以把一些什么都不懂的人招揽过来,然后形成所谓的潮流。昨天看到一段,他说大学里的某个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跟他们说,现在我教给你们的东西,可能你们一辈子都用不了,但是那是很好的数学,所以我要教给你们。王小波非常崇拜那个老教授。因为一般人可真没有那个觉悟。一般人怎么会觉得某个用不上的数学是好的呢!在追求实用性的年代,如果你真的不是迷上了那门学科,自然会产生反动的情绪,很抗拒学习,更加不用说发掘出其中的好。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那位老教授的这种,可以被称作工匠精神,但绝大多数时候,大家只会觉得那是一个土不垃圾的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老头。好与不好,不同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只要他活得快乐,又没有伤害到别人,那就是好。如果你的某种好是建立在必须得伤害别人身上的,打死我也不认同那真的是好。

王小波已经离去,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另外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吗?如果没有,我主动举手报名好了,虽然我不够格。

归档:2017-03-23 Dangal – 老爸

2017-03
20

兴奋与快感

By xrspook @ 9:45:45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的电影只看了一半,但总算把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看完了。这是一本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的书,因为我不知道里面的故事到底纯粹杜撰,还是有一些真实的成分。因为貌似里面的某些章节作者把自己写进去了,到底那个以第一人称写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呢?直到我把书看完了,我都还是没有解开这个疑惑。因为只有父亲和儿子那个章节用的是第一人称,其它用的都是第三人称。我觉得这本书里面估计是包含了好几个故事,也就是好几个短篇,但那几个短片并不是完结了再到另外一个,而是互相穿插。这一页说的是第一个故事,两页过后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混搭起来,感觉就好像作者在里面说的变奏曲。虽然我是个音乐白痴,变奏曲到底是什么我至今没搞明白。但我个人感觉,那应该是一个相对来说很短小的东西。曾经我觉得,短篇小说不适合我,但是在读过越来越多的书以后,我觉得,无论长篇还是短篇,只要故事有一定的吸引力、其中说的道理能打动我,什么形式都无所谓。

其中有一段说性爱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你喜欢一个人,你肯定会兴奋,但有可能那只是海报上的东西,你渴望但不可及,所以你无法实现快感。但你可以花上一些钱去发泄你的欲望。如果你遇上一个技术精湛的,于是你就有了快感,但问题是,实际上你一点都不喜欢那个人,也谈不上爱,所以没有兴奋。爱和欲望本来就是两种完全分离的东西。爱被满足了,人就会兴奋,欲望被满足了,人就有快感。为什么爱这个东西如果跟大家分享,那可以永垂不朽、被永远传唱,但如果欲望这种东西,你拿出来给别人分享,人家会觉得你低俗猥琐。爱不能创造世界,爱也不能繁殖后代,但是欲望可以。为什么前者被视为高贵,后者却被视为低贱呢?于是,这也带出书本最后的那个故事。在一个全裸的海滩,你穿着衣服,那反而是一个犯罪,那是一个引诱。躲在衣服后面的身体是罪恶根源。但如果把衣服都脱光了,红果果的在那里,那反而是中性的、无伤害的。之所以这样,我觉得是因为,人类在得不到的时候总是会想太多。但如果所有东西都呈现在眼前,那些也就不能再作为遐想的资本,人自然就会回到一些更应该值得花痴劳神的事上面。如果满大街都是光着身子的人类,大概也就没有什么禁止不禁止的需要了,你可以光明正大看别人,别人也可以光明正大看你,看多了也就没什么意思。

但其实《忘笑录》最让我觉得整个人都不好,是那一个杰克寡妇的故事,她一直都在追寻着已经死去丈夫的记忆,但徒劳。到最后,她貌似进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她去了儿童岛。在那里,她的经历可以算是结局悲催。她是一个游泳健将,最终,她的结果是淹死。在丈夫死去以后,她也曾经试过想到大海里自杀,但未果。在儿童岛上,她终于做到了。看着昆德拉把这个女人写死,我的感觉非常不好。但实际上我又明白死亡对这个女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换作是我,我在那个儿童岛上,我也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这是因为成年人实际上真的在很难融入再那些天真烂漫的世界。寡妇没有融入孩子们,所以她的命运是悲惨的。但这到底是她的错,还是孩子们的错呢?我觉得二者都没错。错就错在寡妇无意之中选择进入了不适合她的世界。

应该怎么看书?我觉得那是一个敞开胸怀接受一切的过程。那是试图放低自己的所有主观判断,试着用作的视角去探索世界。如果看完一本书,你觉得完全没有说得,你只有一大堆的吐槽,你为什么还要折磨自己看下去呢!

2017-02
27

写作狂?

By xrspook @ 9:35:26 归类于: 烂日记

看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以后,我开始看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这本书,我觉得是由多个短篇构成的。我看书的习惯比较奇葩,如果开始看一个作者,我就会把那个人的书都借来看或者都买来看,代表作当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至于米兰·昆德拉的,我也基本上按照那一套书的书单买下来了。但问题是,米兰·昆德拉那一套书,大概是我高中的时候开始出版的,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才开始去收集。所以有些已经买不到了。其原因是已经出新版。已经不记得米兰·昆德拉的书我有没有买全,反正我好几年才会突然看一下他的书,所以在书柜上他的书一半以上我都只是放在那里,还没有拆开塑料包装。跟之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族长的秋天》形成鲜明对比,马尔克斯那本书没有句号也没有分段,很久很久才有一个章节划分。但米兰·昆德拉到《笑忘录》,基本上两三页纸就是一个章节。所以看起来觉得进度比较快。这么短就划分一下,会有种故事还没说完,然后就突然不说感觉。

马尔克思的书背景是加勒比地区,而昆德拉的书背景是捷克波西米亚。总的来说,马尔克斯的书里面谈到政治的不多,虽然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游击队或者打仗之类的东西,但给人的感觉是那些都比较儿戏荒唐。但波西米亚这边则完全不同。从前看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的时候,我觉得当时他就能杜撰出这种东西真不容易。但现在当我看多了昆德拉的书以后,我知道那不完全是杜撰。那个时候,在俄国苏联的统治之下,欧洲的那些小国家,命运的确挺悲惨。并不直接把你关进监狱,而是让你活在这个社会上,但你身边的人都不得不孤立你,因为如果他们接济你帮助你,他们也会受到牵连,他们也会被孤立。有住的地方,但经常被监视。活在一个社会,却没有地方肯给他们工作,赚不到钱,怎么才能活?所有一切都在幕后黑掌控制之下。想想都觉得恐怖,相对而言,不过是奥维尔写的《一九八四》来得有点,科幻色彩。我有点同情那个时候的人民的,尤其是那些受压迫的。但同时我也明白到,这种事情,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发生,只不过这种事,暂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而已,即便是现在,肯定也有人在遭着那种罪。我不知道,不意味着这就不存在。我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我地位太低。有时候某些东西,知道得太多不是好事。因为如果你不知道,你可以完全凭借你的感想乱胡发挥不顾后果,但如果你知道得多了,你要顾忌的,也会很多。你再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自由自在了。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要故意知道那么多?

昨天《笑忘录》里我看到了一段关于写作狂的说法。什么是写作狂呢?写作狂就是写出来的东西是为了吸引陌生人看,不为自己而写,也不为自己认识的人而写。我狠狠地对照了自己,发现可能我是半个写作狂。因为我写东西的时候,一半是为了自己而写,而一半是为了服务那些我都不知道哪里蹦出来的陌生人。我觉得陌生人看到我写的东西快乐,我就算实现价值了。但我不是为了取悦他们,我写出来的东西愿者上钩。因为我的写作不是为了营销,也不图什么金钱或物质上的回报。

之所以喜欢看外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之类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通常那都不会被翻译得非常隐晦,所以直接可以去思考,我不需要先琢磨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古诗词之类的那些东西在我融汇贯通之前还得先纠结理解一番,太费劲了。

2017-02
12

老头的X生活

By xrspook @ 18:01:24 归类于: 烂日记

终于在春节结束之前,我又看完了另外一本书。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最后的一本小说《苦妓回忆录》。与其说这本书叫做《苦妓回忆录》,不如说那是一个九十岁老头晚年召妓谈恋爱的回忆录。通常召妓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但实际上,那个九十岁的老头,一直都没有对还是处女的雏妓做那种事。所以说,跟那个小女孩相处的过程,准确来说更像是一种仪式。曾经马尔克斯好像在某本小说里说过,爱情是腰部以上的事,满足需要是腰部以下的事。在这本《苦妓回忆录》里,九十岁的老头,貌似在做别人都以为是腰部以下的事,实际上,他在进行着腰部以上的仪式。看完《族长的秋天》以后,看这本《苦妓回忆录》,感觉让人太痛快了。这才是我熟悉的那种小说的节奏。没有连绵不断的逗号,没有好几十页都不分段,也没有由无数多个连贯不起来的小故事堆砌出来的情节。

《苦妓回忆录》很特别,重点在于主人公是一个九十岁的老头。一个人能活到九十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当然也就没有儿女。虽然他一直都在工作,但是他的收入只能用拮据去形容。曾经他的家庭可以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但在这本小说里,他那个时候所处的环境只是温饱而已。额外的要求就要付出额外的费用。为了满足他的小愿望,他不得不变卖家产,虽然他家算不上家穷四壁,不能糊口,但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去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断去某个店里见他梦中的女神,去见他的小姑娘。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一个小年轻,或者一个中年人身上,还可以理解,但他是九十岁的老头啊!你见过九十岁踩单车的老头吗?从书本一开始我就等待着那一刻,老头跟小姑娘结合在一起,但直到书本的最后一页,都没有发生这种事。从生理上来说,老头应该不行了,但从心理上来说,我更觉得那是因为他不想仓促地那么干。因为如果他真那么干了,那个还是处女的小姑娘就跟他从前已经干过无数次的妓女一样。他心目中的那个地位就有可能,从恋爱对象、心中的女神,变成和其他女人一样。九十岁的老人,通常来说,生命已经处在飘摇之中,有可能会老人痴呆,也有可能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生活质量严重不堪。但这本《苦妓回忆录》的主人公却在九十岁的时候喜欢上十几岁的小女孩。而那个小女孩,一开始本来是当作他九十岁生日的发泄对象。一切都是那么的实在,但实际上这延续了马尔克斯的神奇风格。因为九十岁老头这个主人翁的定位,足以让人神往和遐想。天知道到九十岁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还能不能自理,还会不会有心思去干那种事。

别说九十岁了,现在我只有三十岁多一点,但我经常也会想起从前的事从前的人,还有从前的环境。如果,我能活到九十岁,到那个时候,我思念从前的时间一定会更多。我的观察发现,身边的老人到了一定年龄,脑子里大概就只有从前的事了,新的事他们很快就会忘记,但老的事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他们印象深刻。这个九十岁的主人翁,居然没有活在自己的记忆里,想起童年快乐的种种,想起和爸爸妈妈的生活,以及沉醉在自己灿烂的年轻岁月里,这让我觉得非常神奇。但实际上,书中某些部分的确也有点出了老人淡淡的痛,你。文中两次讲到他在报社的编辑部里看到创刊时全体人员的合影,但那张照片里绝大部分人的头上已经画上了十字,他是还活在世上的人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个。当自己从前的朋友家人全部都去世,只剩你一个的时候,那会是什么感觉?命足够长,长到那种程度,我觉得是另一种煎熬。

我想念马尔克斯了。

2017-02
3

记忆与被记忆

By xrspook @ 17:34:03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大概十点我就上床睡觉了,在真正睡觉之前,我看了半个小时的书,是马尔克思的《苦妓回忆录》。在我已经买回来还没有开封的书之中还有很多是马尔克斯的。昨天在登记《族长的秋天》阅读完毕的时候,在豆瓣上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去年内读完的书真的很少。但实际上我买的书不少,我开始读的书也不少,只是很多都没有真的读完。书读得不多,电影看得不算太疯狂,运动时间也在压缩减少,我的时间去哪里了呢?大概很多时间都用在研究剁手方案上了吧!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不得不主动删掉手机上的天猫和淘宝app,只有那样我才能遏制住让自己闲得蛋痛时候疯狂袭来的剁手欲望。

虽然昨晚很早就上床了,但是今早真正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早上十点,也就是说我躺在床上的时间接近十二个小时。是慵懒让人越来越不想干其它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不想动,或者动起来的时候要比平时吃力,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每次放长假,我都有相近的经历。比如说,如果时间超过一周,那么我的跑步欲望和运动能力就会明显的下降。具体表现出来的征兆是不想去跑,或者你会把跑步时间推迟再推迟,从早上变成中午甚至是下午。如果直接推到了晚上,那么跑步肯定不会发生了。因为晚上在这座城市里,独自跑步有危险。我的感官不特别迟钝,但是我没有问题,不代表别人也没有问题。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在人们灯红酒绿的狂野过后,实在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今早其实我可以早点起床的,但是我就是赖在床上不起来,其间脑子里划过了很多很多念头,有一些记忆,也有一些新的想法。不知道为何我脑子里出现了很多初中时的画面。与其说那是真实的记忆,不如说那是我记忆和想象拼凑出来的合成东西。据说人的记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调用以后就会变样。这就跟某句话通过人传人的方式不断往后传播,可能最终变成完全不是开始时的那个意思。现在要我回想起小学初中时的某些细节,我实在已经做不到。甚至连那时很讨厌的值日到底是以一种什么规律进行我也想不起来。更加不用说课室里课桌的一些具体模样。我似乎还能记起同学的样貌,但实际上要我具体描述出来我也是做不到的。只有影像资料、文字资料,以及其它被确切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反映真实的过去。但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比如在看某场节目的时候如果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拍摄上,即便你录到了一些很好的镜头,或者抓拍到一些非常好的瞬间,但是却这意味着你在观影过程会走神。那个时刻你的心思都用在使用技术手段上,而不是欣赏节目本身。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观影感受,而把那一时刻的精彩保留了下来,让往后的人有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当然了,我并不提倡对各种商业表演进行录影,那种行为是禁止的,而我这里所指的那种录影是某个生日会或者某场毕业典礼之类。回想当年,如果智能设备也能像现在这般被广泛使用,我大学本科的那一次毕业答辩被录制下来翻看的时候估计会很有趣。感情和技术在很多时候,你都不可能同时拥有,所以如果你真的要用心去感受某样东西,你就不能放进太多的技术敏锐思考。因为显然那些很理性的东西会让你分心。所以我没办法在某个很重要的场合既当技术员也当纯粹被感动的观众。如果要这两种事都发生,我就只能去两次,第一次去用心感受,第二次用技术手段把它记录下来,但是这种事,通常不会发生,因为越是珍贵的东西越只会发生唯一一次。

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两次。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