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
16

要拥抱不好的自己

By xrspook @ 11:20:38 归类于: 烂日记

《化身博士》的场景设置是伦敦。伦敦又被称为雾都,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所处的那个环境是不是就是伦敦工业革命时期,伦敦被称作雾都的时候,但是从建筑物的描述、环境的描写可能大概就是那个时期。上一篇blog说到这部小说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阴森恐怖。首先是因为描述的那些环境让人感觉很不舒适、很不堪。各种颜色弥漫的烟雾、伦敦街头给人的那种不堪的肮脏杂乱、灯光昏暗。所以一开始即便没有什么伤人案,什么命案,也已经给人一种不舒服、沉重的感觉。

这本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完全用第三人称去写,从一个律师的角度贯穿整个故事,而律师完全只是这个故事的旁观者,实际上主角应该是博士和他的那个恶魔化身海德。最终我们知道博士和海德之间的关系已经是在博士自尽以后。之前所有事情都只是律师一步一步探寻。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的朋友跟我说,其实那个海德也不是那么糟糕,因为他杀的人是那些不怎么好的人,但实际上当我看过这本书以后,觉得就人物构造而言,海德其实是没什么大脑的,他纯粹只是在作恶。比如说一开始因为不爽,因为撞上了,所以他就踩一个小女孩,接下来因为路上偶遇一个问路的人,他就直接把那个爵士给活生生打死。没有原因,纯粹是因为他不爽。一个恶到什么程度的人才会做这种事呢?一定程度上我觉得他根本控制不住自己。难道伤人杀人就会让他觉得高兴吗?我感觉不是,那只是他一种狂躁表现的释放。对一个正常人,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没有那么多控制不住的狂躁不安。首先是因为我们不会无端端狂躁,其次是因为即便我们不爽,我们也可以用其它方式去化解,比如有人会去大吃一顿,有人会去运动出一身汗,也有人会去唱K歌大吼大叫一番。但是海德,选择的是见人杀人见神杀神。

海德是博士的邪恶分身,博士之所以要创造海德,是因为他想把自己的善与恶彻底分离。在他光鲜的外表之下,他也是有不好的一面的,但一直以来他都只是选择埋在心里,隐藏起来不被别人看到,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海德的爆发。我们所有人都是善与恶的结合体,无论我们出生的时候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善恶挺很融洽的,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我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所以我不知道那些精神分裂者到底为什么会那么痛苦那么纠结。从前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双面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副模样,但是在互联网上,在网络上我又是另外一副模样。但这种问题我已经解决了好些年,现在无论在什么场合,我就是我。我的网友们知道我是个怎样的人,我身边的人也知道我在网上是怎样的状态。我不需在别人面前刻意去隐藏另外一个我。也正是有了这种坦荡,所以我觉得日子好过多了。我不需要白天一副模样,晚上另外一副模样,又或者是生活中一副模样,当我坐在电脑前敲键盘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状态。如果博士能悟到这一点,他大概就不需要努力研究什么神奇药水让自己的分身在某个时候转化出来作为他的一种发泄途径。好人为什么就不能做坏事呢?坏人为什么就没有善心呢?这挺矛盾的,但实际上这又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所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其实博士完全可以偶尔使坏一下,虽然他一直以来在所有人心目中都是个老好人的形象,什么高大威猛、英俊潇洒、外加有钱友善有能力,所有的这些描述都实在太完美了,也正是因为太完美了,所以让这个人显得很不真实。很不真实就导致了其实他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矮小暴力凶狠的海德。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我一直被老师认为是好学生,是大家的榜样,但实际上我内心深处很想尝试一下当坏学生到底什么滋味。博士一把年纪了,估计依然没尝过,所以当他转化为海德之后一段时间里沉迷得不能自拔。

所以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人要快乐,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努力达到一种正向平和的状态。优点必须得有,但是自己的缺点也应该坦然接受,敢于拥抱那些不好的东西,让身边的人知道了解你的不足,而不只是崇拜羡慕你的好。

博士太累了,因为他总得藏着一个海德;海德也太累了,因为他除了暴力作恶以外什么都不懂。生活中最让人着迷、最让人感到幸福的真善美,他根本感知不到,海德是一个可怜的存在。

2021-08
15

回忆牛津书虫系列

By xrspook @ 11:37:39 归类于: 烂日记

连续说了好多天的运动,我觉得自己有点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天天都有新话题,大概因为我每天都把很多时间和思考放在那个上面,所以生活里除了吐槽工作就是描述我运动的状态以及谈我运动时或者运动之后的感受。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因为只有不断地做,不断地思考,人才会慢慢一点一点进步。胖子不是一天吃出来的,进步也不是突然间就有了一个质的升华。正是这些跬步的积累才最终可以至千里。

但是其实除了工作和运动,我也会做一些其它的事。有些事是在我计划之中做的,比如说当某一天我发现了关于JEA很久很久以前的某篇文章(EL EXTRAÑO CASO DEL DR. MENDOZA Y EL SR. ABELLO,REDACCIÓN EL TIEMPO,2000-12-23)我就想要看《化身博士》。在我印象之中,我见过这个名字,但是又好像有点模糊,后来当我搜索图书的时候,的确发现牛津的书虫系列就有这本书。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牛津书虫的双语系列,但那个时候我没有一整套买,我都是一本一本挑着的来买,至于是怎么挑,大概我觉得封面和标题比较恐怖,比较吸引人,我就买了。比如说我第1本买的是《歌剧院幽灵》,那是在广州购书中心买的。书虫系列的很多书我都是在购书中心买的。我已经不记得一开始是怎么发现那些书了,我甚至不记得那些书到底是放在哪一个类别的货架。大概那个时候我正在儿童书籍的书架上找《X档案》吧,因为初中的时候,某个同学跟我说她在某个儿童图书馆里发现了《X档案》。但最终,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书店,我都没找到。同学说的《X档案》系列图书我没找到,反而让我发现了牛津的书虫系列。如果当时的我就有强烈的收藏癖好,如果当时的我不吝啬钱,而我的父母也知道我喜欢看那些,估计我会一套一套买回来,但实际上没有,所以我买了很多零散的,也买过一整套的,但只买过一套。说来也奇怪,一本一本买回来的我大多看过,但是一整套买回来的,我反而没拆封过。我不知道书虫系列到底是不是全部都是简写版本,还是说有一些故事本来就比较简单就不需要简写了。当年我为什么没有买《化身博士》呢?因为我觉得那比较不恐怖、不吸引人?当我不久之前看完《化身博士》以后,觉得这本书还真的挺悬念的,而且也足够恐怖。从一开始那个气氛就是阴森森的。如果当年我知道是这么个情况的话,我绝对要入手那本书。

是牛津的书虫系列让我喜欢上了英文阅读,不再畏惧,不再觉得学英语纯粹为了测验考试,那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知道那些我很想知道的故事。那时,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的成绩我依然非常一般,但起码不再害怕了。至于喜欢上考试的阅读理解,直接觉得那好玩过瘾,那又是高中时候一个英语老师打通我任督二脉的故事了。牛津的书虫系列是我拥抱英语阅读的启蒙老师。

在知道JEA的那个相关文章以后,没过几天我就入手了《化身博士》的纸质书,买的是译林出版社的书,但是可能因为书太薄,所以他们硬是一本中文版配套一本英文版。至于英文是不是原版,这我没有考究过。中文版放在家里,英文版放在单位,但实际上英文版我连翻都没翻过。中文版是某一天晚上单位的作业比较早结束,所以我翻了一下,看了几页,觉得很过瘾,但是回到单位却没得看,于是我又只好在kindle上买了电子书。中文版的《化身博士》电子书好像单卖不便宜,跟《金银岛》捆绑起来很划算,所以我就买了《金银岛》加《化身博士》捆绑起来的中文版。之所以会捆绑一起卖,是因为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英国的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化身博士》画了我一个晚上十几分钟,然后又花了两个白天的某些摸鱼时间看完。

这个有点阴森森的故事里面满满的人性纠结。但实际上当我看完以后又觉得那好像没有人们说的那样纠结。这让我想起韩寒的某些作品被放到了某些语文考试的试卷里,但是当他自己去做那些题目的时候,他自己反而懵了,因为标准答案和他之前的设想其实是有不少距离,连他自己都没想得那么深入。

如果《化身博士》的篇幅再长一点,里面的东西再细致一点的话,我感觉会更好,但为什么就只有那么一点的篇幅呢?我觉得有点可惜。

至于对这本书、这个故事的具体感受,我还得花一篇blog慢慢展开,因为这一篇里面前面铺垫的东拉西扯太多了。

PS:搞定这篇后,我无聊翻了翻自己书柜里牛津书虫的存货,一堆散买的书都很薄,薄到根本没有书脊。我随手抽出来的第一本就是《化身博士》!我那个去~ 当年我有买!但买回来以后根本没看过!!!!!否则我不会没有一点印象!!!!!!但为什么那么本书里没有书店的戳呢?到底当年我是在哪里买的呢?省图批吗?

2020-02
6

梦一场吗?

By xrspook @ 17:48:27 归类于: 烂日记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在微信上完成单位小程序表格的更新。其实要做的,不过是在最后的日期里改个数字。想想都觉得疯狂,从1月23号开始就没有出过家门,天天都窝在家里不只是我一个,所有人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除了那些需要奋战在一线的人。我们这些帮不上忙的,宅在家里就是最大的贡献。每天做的只是睡觉,刷新闻,吃饭,看一下电影或者书,然后接着继续睡觉。如果不是每天都去改一个数字,我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是几号。所以如果你突然问我今天是星期几,我肯定回答不上来。这种100%的蜗居生活,让我觉得没病也会猜疑出病来,尤其是一天到晚新闻和各种消息都会告诉你引发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生病的症状是怎样的。不开玩笑,只要看不到两个小时的电视,其中起码会播3、4次教你如何佩戴口罩的宣传片。每天都这般迷迷糊糊,让人觉得我这是不是在做梦。阳光灿烂的时候不能出门,阴沉沉的甚至还下着雨,那就更加让人心情不畅。每天可以让我露出笑容的,大概就是我逗对面那栋楼,6楼或7楼阳台出来放风的小猫。6楼的猫是三色的,7楼的猫因为它的主人怕它会跳楼,所以在防盗网上又装了洞眼很小的塑料网格,所以我只能隐隐约约看到那个猫应该是黑色的,又或者是深色的。昨天下楼拿快递的时候,我先把快递的外包装拆了再把东西拿回家,站在垃圾桶旁边拆包裹的时候,有两只猫向我走来。它们很瘦,而且有点湿,我猜应该是流浪猫。它们是看我站在垃圾桶旁,然后才慢慢的走过来的,小心翼翼地,但是从它们的眼神可以看出,估计它们把我当成了来喂食的人了。当我走开以后,它们开始翻弄放在地面塑料袋里的垃圾。这个疫情让人类躲在自己建造的牢笼里,同时,也让那些依赖人类生活的小动物不得不处在饥寒之中。不是现在这个状况的时候,我几乎看不到垃圾桶旁边会躲着小猫,它们更加不会在我靠近的时候主动走过来。我甚至在它们眼里看到了渴望喂食的表情,就差它们向我发出怜悯的叫声了。

这个春节假期,我先看完了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然后又看完了《蓝狗的眼睛》,现在我正在看的是《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第一本可以称作是谈话录以及传记的结合体,而余下的两本,居然都是在讲一些比较灵异的故事,又或者说是鬼故事。之前我也看过不少马尔克斯的书,但是却从未见过这么坦荡荡地说鬼故事。那种恰到好处,就让我觉得仿佛身临其境。很多时候我会同情故事主人公的遭遇。故事里的人是无可奈何的,现在处在躲避疫情之中的我们也是无可奈何的。好像我已经没有试过连续看完这么多本书了,我觉得在这个春节假期结束之前我能看完第三本马尔克斯的书。2019年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看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我花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才好不容易看完了1/3,但现在你要我复述其中的很多东西,我根本说不上来。同样你让我复述马尔克斯那三本书的内容,我可能也回答不上。这不是一场考试,我不需要回答卷子上别人设定好的问题,所以我为什么要那么清晰一字不漏记住那些呢?看书现在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但显然在看工具书的时候,不能这样。

这是一场梦吗?

2020-01
28

又见面了,老马

By xrspook @ 17:32:03 归类于: 烂日记

这个春节假期我已经连续好多天都待在家里,重新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然后莫名地让我再次觉得,我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一些相似点,又或者其实这些不能算是相似点,而是我能明白的某些东西,那是我在其他作家那里无法得到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其他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某些情况下,我会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很难看下去。越是欧美那边越是有名的,我越会有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我内心深处一直在抗拒他们吧。于是,我有时会想,翻译的那个到底是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的呢?如果遇到某个翻译的人根本不喜欢的作品,他要如何才能开展工作呢?对我这种普通人来说,没有兴趣我就不会主动接受那个任务,但是对那些专业的人来说,那是他们的工作。进行不带情绪的翻译有可能吗?起码对我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哪怕我翻译的是一本科技书籍。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我跟过一个教微生物学的老师做实验。他曾经给我们每人都发了一章英文原版的微生物学,让我们翻译。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为什么他要这样,是考验我们的专业水平,还是考验我们的英语水平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仅把正文翻译了,而且也把里面的图片都全部截图下来,然后把里面的单词PS成中文。很多科技类的书籍会把正文翻译成中文,但图片仍然是原文的。我这种连图片也PS掉,也要翻译为中文的,属于神操作。当时我没想过不这么做,因为我觉得一套东西全部翻译才叫做完了,只有把图片都翻译了,读者才不会在看图片和看正文的时候一脸懵逼。翻译那本专业书籍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喜欢上的。翻译得好不好是我能力的问题,但我这种的做法让微生物老师大吃一惊,因为这样的态度显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认真。

在看完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以后,我开始看另外一本我还没拆掉塑封的,名叫《蓝狗的眼睛》。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我只是看着一堆还没被拆封的书,随便挑了一本,挑了一本不算厚的,而且从书名也看不出到底是什么的,同时,我也没有看封面的那些介绍。看了两个短篇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本书可能说的都是一些比较神奇的东西。科学一点,那里形容的是人的一些感觉,有可能是实体的,也有可能纯粹是幻想。那里讲的是与死亡相关的故事。说得玄乎一点,这本书整本都在说鬼怪。当我看完第一个故事以后,我就觉得这本书有点像《变形记》。前几个故事都是马尔克斯在四十年代的作品。据说他老人家开始写小说也是因为看到了《变形记》后灵感爆发。之所以喜欢马尔克斯,可能是因为他能把人的那种感觉写的特别真实。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内心活动,有些作家很喜欢把非常大的篇幅用在描写景物上,但是那些完全是描写死物自己。马尔克斯的各种描写最终都是为了表达人物。我觉得马尔克斯作品的镜头感非常强,看他的书的时候,我眼前根本就是一幕幕的电影画面,大概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欲罢不能,但是,也会有例外,比如《族长的秋天》就看得我很憋闷。那是一本一整本书只有一个句号的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里面很多俚语之类的东西我没读懂,翻译的人也未必都搞清楚了。

我喜欢跟物打交道,但我喜欢知道人的故事。

2020-01
4

《番石榴飘香》回忆录

By xrspook @ 21:45:35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晚上,我掏出已经立在我书柜里好久的《番石榴飘香》。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系列作品里面的其中一部。自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书,中国人得到了版权,可以发行以后,每出一部作品我都会购买。当然他们出的第一部是/《百年孤独》。之后连续好几本,我都是第一时间买回来,然后第一时间阅读了。虽然有些可能我已经看过了它他的版本。那些版本有些是80年代翻译的,有些是90年代翻译的,但简而言之,因为当时中国还没得到他书籍的版权,所以实际上那些都是盗版。《番石榴飘香》是第几部发行的马尔克斯作品我已经不记得了,因为不知道从哪一部开始,我就只是把书本买回来,然后就放一边。仔细查看图书的购买记录,我或许能排出个时间顺序,但其实做这些事没什么必要。如果真要这么做,我觉得应该是出版社出一个列表。从前马尔克斯的书的包装上面会有一列书名,那些都是马尔克斯的作品,到底什么时候才发行不知道,现在是不是都已经发行了,我没有研究过。因为每次开始读海南出版公司发行的马尔克斯作品的时候,我都会把外皮拿掉,因为书本本来就已经是硬皮精装的,外面那个纯粹只是一个包装,阅读的时候不方便,我也不舍得把它们搞残。

或许我买《番石榴飘香》之后不久,我已经读过这本书。因为我没读过的书肯定还塑封着,但这本书的塑封已经被我拆掉了。以前是否读过这不要紧,因为我已经不记得内容是什么了。之所以要选择书柜里众多马尔克斯书籍里面的它,我也说不准什么原因。反正这是一本光看书名已经让我有嗅觉的书。

我大概是看马尔克斯传记的时候知道有《番石榴飘香》这本书,但我第一次看到实体书本是在怡乐路的博尔赫斯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兴奋了好长时间,但是我没有把它买下来。等我下次再去的时候,我再也找不到那本书了。又过了好多年,我再去那个地方,博尔赫斯书店已经不存在。那些美好的东西,就像马克思笔下的那个马孔多小镇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之所以第一次看到那本书的时候没有买,纯粹是因为我太抠门了,而不是因为我手里真的没钱。博尔赫斯书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一个蕴含某种味道的地方。店长是一个有性格的人。因此当他遇到我这个陌生面孔的读者的时候,他热情地给我推荐书籍。现在我们买书,根本不需要去书店,直接轻点鼠标,或者拿着手机滑动屏幕就可以了。又或者我们根本不需要纸质的图书,电子版已经足够让我们获取无穷尽的知识。但是,纸质图书的感觉跟电子版是不一样的。从快递员手上拿到的图书,又或者是放在某个快递箱里你亲自去拿的图书,跟你在书店里买回来的是不一样的!倒不是因为在书店里你可以翻看浏览再买。我说不准这到底是为什么,但起码,不在书店里买书,你感觉不到那个地方书的味道,你体会不到那个书店的特色,那个店长的性格,你更加不会回忆起,为了来买那本书你跑过多少个书店、寻觅了多少个书架、或者是热成狗、或者是淋成落汤鸡……

现在的年轻人或者会说,这些经历为什么非得有?我只能说一句,大概这就是我所经历的时代的特点吧。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