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
26

感同身受

By xrspook @ 9:43:51 归类于: 烂日记

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我才明白到,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至于自己的语言到底是怎么样的,显然这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所以当我们还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真的很难说出到底我们的风格是怎样的。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当写作文我就很头痛,我妈就会丢出一堆作文书,让我去参考,其中还有一些是手册之类的,但我却觉得“参考”那些东西等于是抄袭,我很讨厌抄袭。我不怎么看书,虽然小时候我很喜欢听我爸讲中国古代的故事,每当一有空我就会让他跟我讲,但实际上我记住的不多。故事描写场景是怎么样的,我通常都不会记得,我只记得情节,但只记得剧情只能让我把个大概,不能帮助我顺利完成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些作文不过是让我们把所见描述出来而已。理论上,真的很简单,实际上,当你的词库里面根本没有东西的时候,什么都无从谈起。那个时候,经常被老师表扬的那些作文里面总是有很多我想都没想过要用上去的形容词,各种定语和状语听得我瞠目结舌。即便给我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我也无论如何堆砌不出那些东西。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做到的,反正如果你不是让我照抄,我实在写不出来。

随着后来词汇量的丰富,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倒不是因为我课外的阅读量增加了,而是因为语文课上多了,其他文科类的课程也有不少,所以我见识多了那么一点点。直到小学高年级,议论文读后感等那些东西出现后,才终于让我有个可以宣泄感觉的出路。因为那些东西是谈感受的,我还真的有感受。感受这种玩意,并不需要太多的定语状语。当我很自然的把内心想到的写出来的时候,让人出乎意料地那篇作文居然被老师点名表扬,但当我很刻意地想再次重复那种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之所以有这种改善,大概是因为小学中高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跟我小时候听我爸讲故事一样,那些描写的场景几乎被我直接忽略,但是我却非常喜欢故事情节,哪怕是些天马行空的武术招数,也会在我脑海里各种动起来,就更不用说每当说到各种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感同身受。也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学会了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不会这么干,但是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我是可以做到的。

最让我不得不学会感同身受大概是在我开始翻译各种采访的时候。我翻译的东西不多,因为我不是专业的,我也不想成为专业的,而且我翻译的都是针对少数几个人,那几个人相对于其他路人甲不认识的人来说,我算是比较了解,于是在翻译他们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会用上感同身受这一招。有些时候,我会觉得我在用他们的语言讲他们的故事,但实际上,我只是在用我的语言讲他们的故事,但是一定程度上,我已经把他们当作是我自己。这个状态有点难以形容,但的确存在。虽然我们根本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个体,处在不一样地方,讲着不一样的语言,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有些时候,他们说说,他们所做的,我会想象或者感受得出他们那个时候的那个状况。我觉得,只有翻译的人做到这一点,才会让读者更进一步地感受到某些东西,而不只是觉得那不过是一堆文字而已,只是文字,看不到动态影像本身。我需要用文字描述出的状态,如果连我自己都不能体会,别人怎么可能看得到?!把故事写出来,如果自己都不曾被感动,那东西绝对不能拿来糊弄别人。可能这种设身处地的代入角色有点神经质,但我愿意做这种不寻常的人。

在恰当的年龄,我积累了恰当的经验,在做着恰当的事。这一切加起来就等于我过得很幸福。

2018-05
28

反推编曲者的武器

By xrspook @ 16:05:04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一整天我都窝在家里没出门,所以我有很多时间抱着尤克里里。看电视的时候抱着,看电影的时候抱着,蜷缩在床上的时候也抱着。只要想练习,什么时候都可以,除非要真的摸索出些什么,上手条件反射的练习我觉得最适合边看其它东西边做了,尤其是固定几个和弦不停地节奏扫弦转换,也可以单独练右手的拨弦,当然也可以练左手的爬格子。不过这样一来,或许你就不那么完全专注于电视或电影了。除非电视/显示器里的东西非常吸引,否则一定程度上你会分神,理论上觉得好看的东西变得不那么好看了。昨晚我一边看《一念无明》一边爬格子,电影本身很压抑,所以分点神大概会让我没那么痛苦。《一念无明》的选材很好,但真得用这么“残忍”的表达方式吗?必须要用这么慢的节奏吗?不得不说,电影的节奏、摄像机的定位,已经某些一再出现的镜头让我觉得不好受。反映黑暗面的电影就必须这样吗?《一念无明》时长2个小时不到,我大概前面50分钟都在练尤克里里低把位的爬格子,也就是4根弦第一品格到第四品格。开玩尤克里里已经好几个月,但小拇指我是直到昨天才算比较经常地运用到,之前我一直跳过小拇指。理论上E和弦是需要用小拇指的,但我觉得经典的E和弦按法我无论如何够不着,所以自编变体式,用了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也正是因为不正统的使用,所以E和弦我就从未征服过。尤克里里低把位的爬格子嘛,我觉得四弦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因为手指要伸得最远,手指要张开得最大,虽然看上去一弦和四弦品格的间距都一样,因为手部握法的原因,所以四弦的各品我都需要加大手指间距才能实现。这大概跟我的手不完全和琴颈垂直有关,但的确不应该是垂直的。我觉得50分钟下来,我已经有点get到那种感觉,虽然还不熟练。

昨天中午昏天黑地,到下午接近3点的时候开始大雨滂沱,那个时候我正蜷缩在床上抱着尤克里里,试验着各种我熟悉的老歌。其中包括儿歌、香港流行曲、台湾流行曲、大陆流行曲以及印度电影插曲。结果发现可能中文的编曲用的都是钢琴或电子琴,即便曲子的音域不算太广,但总有些地方让你很抓狂,因为在尤克里里上表达那得横跨低中高把位。但是呢,有些印度电影插曲不这样,你很轻松地用低把位,有时加一点中把位就能搞定了。几乎所有音都能集中在低把位,使用中把位的时候大概那一段的重复节奏基本上你不要再移回低把位。所以,所以,所以,印度人的编曲可能是用吉他完成的!为什么我会这样么说呢?因为Dangal的完整版幕后制作花絮里编曲的确是抱着个吉他的,而在Secret Superstar里,编曲用的则是电子琴。暂时我还没用尤克里里试过Secret Sueperstar的歌,如果那些主音是通过电子琴编出来的,那么用尤克里里弹主音就会比较郁闷了。不过呢,他们的意图是用吉他弹和弦,谁叫你去挑战主音呢。以前我从未意识过这个问题,以前我为什么要去理会编曲是用什么乐器把曲子编出来的呢?!但显然,如果我要用尤克里里弹主音,“聪明”地选择一些吉他编曲的调调会让我好过些。大师是不管什么都能用尤克里里整出来的,但我不是,所以我这个小白必须得认真挑选。

尤克里里上的音可能我真的叫不出那是啥,但我知道它之前之后的全音半音规律,然后呢,我就能做我想做的所有事了。

2018-02
22

不一样

By xrspook @ 21:04:41 归类于: 烂日记

外国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在我看完《孩子你慢慢来》之前,原来我一直都不知道欧洲的生活是怎样的。或者准确来说,应该是欧洲有钱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原来我们一天做作业的时间比他们一个星期加起来还要多。就更不用说我们一周用来上课的时间他们可能要一个月了。在我印象之中,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也主要在那里玩,不过也会上课,数学课我们觉得很有趣,语文课几乎没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音乐课,还有就是在六一儿童节之前排练各种节目。而至于外国人的思维跟中国人有多大的不同是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以后,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些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在他们看来是剥夺了人权,没有自由。但是自由这种事,从来都是得先有个限定条件的。当龙应台谈老人的时候,我觉得我跟她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居然是类似的。

“老人,永远饿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来,站起来忘了去哪,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这段文字对安德烈来说,简直就像恐怖片。就像是妈妈龙应台在吓唬他一样。因为,他从未料想过原来人老去居然是这样的。他所设想的年老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的童话故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从未经历过,当然也就没有了这份本应该具有的担心。而龙应台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她妈妈,她身边的人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这些东西。我觉得一定程度上,龙应台会觉得,她的两个儿子活到一定程度以后会觉悟,开始懂得珍惜他们的妈妈,也开始怀念起那些愉快的童年岁月。但显然,20岁左右的安德烈还没有这个感觉。龙应台比我妈小四岁,我跟安德烈应该是同年的。我20岁的时候,还没有明确的那个觉悟,但已经有一点点了。因为我十八岁那年,外公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之前的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体会到了那种东西,因为在他去世之前,已经老人痴呆多年。那种老年必然会经历的悲惨,以及学会开始珍惜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之类的,是在我30岁之后开始的。我不知道如果现在让安德烈继续和龙应台他们的家书,会不会有一些改变。龙应台的《目送》应该是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后写的,从那里可以看出安德烈跟可能几年前的他相比没变多少。

龙应台在书里不断重复,在外国人的眼中,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只能把他当作是别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爱,你不能表现出来,否则他们就会说你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我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看欧美电视剧电影多年以后,我反而更能接受邻国印度的电影。因为在个体独立与家庭关系方面,他们和中国人的联系更为密切。虽然语言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那些根源性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比较相像。我不会像看《亲爱的安德烈》时那般震撼。我觉得相对于其他家长来说,龙应台已经对她的儿子们非常放手。但实际上,儿子们却觉得,母亲仍然专制,觉得母亲不理解他们。作为局外人,我觉得在你觉得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也没有去理解别人。当他们觉得《音乐之声》完全不可以接受的时候,我觉得他们还太稚嫩。对他们来说,世界非黑则白,没有中间灰色地带。要不那就是他们的菜,否则他们就要剔除掉。接受一些自己原本不能接受的东西是门学问,而且这非常重要。有时我会觉得,安德烈是个被宠坏了的富人孩子。如果他生在一个贫困欧洲人的家庭,情况还会这样吗?

看完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以后,我有种恐惧。她这般教育孩子出来的效果我不怎么满意,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做呢?真不知道。

2018-02
17

冬奥会神马

By xrspook @ 21:08:47 归类于: 烂日记

连续三个中午我都在家里,连续三个中午我都没吃午饭。因为我觉得自己根本不饿,所以就不必吃了。春节这种东西,家里有太多零食,光是每一种都吃一点点。已经让人觉得饱,不需要再吃饭了。正餐再吃,只会让人觉得撑着,没必要。春节的东西,大多是糖果或者坚果。这些东西很好吃,但同时热量也很高。所以吃这些东西的同时,喝足够多的水,肯定会有很强烈的饱腹感,当然也就没有必要保证每天都三餐到位了。

理论上,今天我要去跑步,但是因为懒筋发作,所以没有去。早上10点多我就在看男子花样滑冰的单人滑。刚开始干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原来分那么多组,于是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睡着醒来以后,还剩最后两组没有出场。这两组的人,是在自由滑短节目里得分最高的。前面主持人一直在解说,但是到最后两组的时候,主持人在比赛进行的时候不说话了。那种让人叹为观的紧张已经不必通过解说来表达了。在最后一组运动员上场之前,排名前二的都是美国运动员。他们两个人都是华裔,我觉得他们的长得有点像。到中国运动员上场之后,曾经有段时间排名前三的都是中国人,虽然他们的国籍不都是中国。但实际上,笑到最后的是日本人,因为他们包揽了金牌和银牌。几乎可以这么说,现在的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亚洲人称霸了。这一次,拿到铜牌的西班牙人,年纪已经不小了,到下一次冬奥会的时候,由亚洲人包揽前五非常有可能。这次拿了冠军的日本人,我觉得他骨子里透着非一般的自信以及王者的霸气。尤其是他比赛的时候,那股霸气,真的很有杀伤性。完全就是一股舍我其谁的感觉。但实际上,当他结束比赛,你又马上会觉得他还是个孩子,是个非常有风度和礼貌而且很平和的人。场上场下完全不一样。他不止是个优秀的运动员,他也是个非常棒的演员。他的那种眼神和表情,给人一种冠军就是我的,你们谁也别想染指的绝对统治感。那种感觉,其它任何一项运动的运动员,你都不可能曾经遇到过。的确,拿下这块金牌以后,他成为这个项目过去60多年来第一个成功卫冕的运动员。解说不断重复,他上一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金牌的时候,是这个项目最年轻的运动员,当时他只有19岁。在这一届奥运会上,有一些十七八岁的运动员表现也很惊艳。所以这个男子花样滑冰运动员,在下一届冬奥会上,还能继续他的王者传奇吗?

冬奥会的项目我一直都觉得离我很远很远,因为我生活的城市没有冰雪,我当然也想去试一下滑雪之类的,但显然这就像做梦一样,或许也能做到,但是要花很多钱。因为不接触,所以对那个完全不了解也就很正常了。让我觉得很神奇的是原来亚裔运动员,在很多技巧类的冰雪运动上非常厉害。同样让我觉得恍然大悟的是原来中国除了短道速滑,冬奥会的其它项目成绩都不算太好。跟夏季运动会匪夷所思一般的金牌进账相比,冬奥会,而且是正好在中国春节举行的冬奥会,到大年初三的中午,还没有拿到过金牌。

人一旦懒下来,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底线到底在哪里。

2018-02
16

春节的吃饭问题

By xrspook @ 19:43:10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的电影票房,我觉得是我观察这么长时间以来最糟糕的,因为估计大家都把钱留到大年初一以及以后再去电影院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除夕是一家人去逛花街吃年饭的时间,当然不会孤单地留在电影院里。精神食粮很重要,但是在特殊的节日里,实实在在的食粮比那更重要。所以昨天的国内票房非常可怜,一整天票房排名第一的电影还不到一千万软妹币。看到这个状况,我就想起Secret Superstar在印度选择在排灯节前一天上映是多么糟糕的决定。如果他们的排灯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我们的除夕是什么状况,他们的排灯节前一天大概也是什么状况。要在那个时间上映电影,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想在那一天赚口碑,好让电影在节日里更红火。不是铁杆忠实粉,真心不会在那个时间跑去电影院。通过我在印度电影里的观察我觉得现在的印度人比中国人更注重家庭观念,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可能实际上不是这样。

中国的过年,有什么神奇的呢?我觉得最惨的估计是那些孤独的人。甚至会有点让人觉得落井下石。因为满大街的商铺到处都可以有的小吃店一律都关门了。因为这样,你可能叫不到外卖,要到外面去吃饭店酒楼也都早早被家庭订满。所以他们的归宿是什么呢?中式的各色麻辣烫,云吞面,北方拉面等等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都没有,估计他们也就只能去洋快餐那里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再不然,就自己在家里自己动手。逢年过节,家里的各种聚餐,会让人觉得吃腻了、吃胖了。我们却不会想到那些孤独的人,他们在节日里可能的悲惨生活。他们有钱,他们也有朋友,但是在那些特殊的日子里,那些仿佛都变得毫无是处。节日里最重要的事情是回家,但如果家里就只有一个人呢?换作从前,我肯定不会想到这种事。

我觉得回家不只是到某个地方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回家的时间应该长一点,做的事再多一点。毕竟家里的人为了准备那一顿饭真的张罗了很久。尤其是那些负责做饭的妇女们,从什么菜色,什么价格,什么时候把材料入手,什么时候开始做饭,要先做什么菜……这一切都是学问。但对其他人来说,光是让他们准时到家仿佛都很难。为什么这些不对等的付出,妇女们还会年复一年地欣然接受呢?当然,现在的人如果不想这么干大概就会在外面的酒楼饭店之类的订个房间。但我依然觉得,年饭这种东西,只有在家里吃,才能有那个味道。大概是因为准备那一顿饭的过程很不容易,所以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在外面吃,能比的只是你能给出多少钱,但如果那个钱是在平日消费,肯定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为什么要在节日里花更多的钱但所得到的服务却打了个很大的折扣呢?

成长的意义在于你越发能发现身边一些从前你不为意的事。在知道了解他们以后,你自然而然会对生活更加感恩,幸福感就来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