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
22

不一样

By xrspook @ 21:04:41 归类于: 烂日记

外国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在我看完《孩子你慢慢来》之前,原来我一直都不知道欧洲的生活是怎样的。或者准确来说,应该是欧洲有钱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原来我们一天做作业的时间比他们一个星期加起来还要多。就更不用说我们一周用来上课的时间他们可能要一个月了。在我印象之中,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也主要在那里玩,不过也会上课,数学课我们觉得很有趣,语文课几乎没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音乐课,还有就是在六一儿童节之前排练各种节目。而至于外国人的思维跟中国人有多大的不同是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以后,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些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在他们看来是剥夺了人权,没有自由。但是自由这种事,从来都是得先有个限定条件的。当龙应台谈老人的时候,我觉得我跟她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居然是类似的。

“老人,永远饿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来,站起来忘了去哪,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这段文字对安德烈来说,简直就像恐怖片。就像是妈妈龙应台在吓唬他一样。因为,他从未料想过原来人老去居然是这样的。他所设想的年老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的童话故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从未经历过,当然也就没有了这份本应该具有的担心。而龙应台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她妈妈,她身边的人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这些东西。我觉得一定程度上,龙应台会觉得,她的两个儿子活到一定程度以后会觉悟,开始懂得珍惜他们的妈妈,也开始怀念起那些愉快的童年岁月。但显然,20岁左右的安德烈还没有这个感觉。龙应台比我妈小四岁,我跟安德烈应该是同年的。我20岁的时候,还没有明确的那个觉悟,但已经有一点点了。因为我十八岁那年,外公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之前的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体会到了那种东西,因为在他去世之前,已经老人痴呆多年。那种老年必然会经历的悲惨,以及学会开始珍惜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之类的,是在我30岁之后开始的。我不知道如果现在让安德烈继续和龙应台他们的家书,会不会有一些改变。龙应台的《目送》应该是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后写的,从那里可以看出安德烈跟可能几年前的他相比没变多少。

龙应台在书里不断重复,在外国人的眼中,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只能把他当作是别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爱,你不能表现出来,否则他们就会说你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我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看欧美电视剧电影多年以后,我反而更能接受邻国印度的电影。因为在个体独立与家庭关系方面,他们和中国人的联系更为密切。虽然语言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那些根源性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比较相像。我不会像看《亲爱的安德烈》时那般震撼。我觉得相对于其他家长来说,龙应台已经对她的儿子们非常放手。但实际上,儿子们却觉得,母亲仍然专制,觉得母亲不理解他们。作为局外人,我觉得在你觉得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也没有去理解别人。当他们觉得《音乐之声》完全不可以接受的时候,我觉得他们还太稚嫩。对他们来说,世界非黑则白,没有中间灰色地带。要不那就是他们的菜,否则他们就要剔除掉。接受一些自己原本不能接受的东西是门学问,而且这非常重要。有时我会觉得,安德烈是个被宠坏了的富人孩子。如果他生在一个贫困欧洲人的家庭,情况还会这样吗?

看完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以后,我有种恐惧。她这般教育孩子出来的效果我不怎么满意,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做呢?真不知道。

有话要说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